坭兴陶的烧制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0030阅读:75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坭兴陶的烧制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陶器的制作工艺,具体涉及广西钦州坭兴陶制作过程中的坭兴陶的烧制工艺。
背景技术
坭兴陶指钦州坭兴陶,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钦州坭兴陶艺作品于1915年参加美国巴拿马旧金山举办的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名列中国四大名陶,与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陶、四川容昌陶饮誉中外。钦州坭兴陶,耐酸耐碱,无毒性(铅镉释出量几乎为零),它独具透气而不透水的天然双重气孔结构,有利于食物长久储存,实践证明茶叶置于坭兴陶罐数年而无霉变,茶具泡茶,味正醇香,隔夜而色味不变,乃茶具上品,使用价值极高;而其窑变特色在陶器行业中绝无仅有,艺术品位极高,堪称“中国一绝”。
坭兴陶的制作包括泥料配制、成型、装饰、烧制、打磨抛光等五大工序。烧制是坭兴陶制作中的重要工序之一,直接影响烧成率和窑变率。坭兴陶产品的烧制以前使用龙窑、倒焰窑、隧道窑等窑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主要是使用电窑和煤气窑。坭兴陶烧成温度可达1200°C高温,在烧窑的过程中,对烧成温度的控制、火候的把握至关重要。目前企业主要使用电窑,通过调控炉膛内温度、气氛和时间,在特定的条件下可生成窑变,自然形成各种斑斓绚丽的色彩和纹理。窑炉技术的革新,使坭兴陶的烧成率、窑变率有所提高,其中烧制坭兴陶烧成率达到90%以上,窑变产品达到80%。但这样的烧成率和窑变率还有待提高,特别是美术大师的作品,其一幅作品需要花费数天的时间和大量精力,一旦烧制过程中发生裂变,就前功尽弃了 ;即使是普通作品,也需要提高烧成率,以减小生产成本和避免资源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烧成率高的坭兴陶的烧制工艺。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坭兴陶的烧制工艺,包括以下步骤I)坯体的排湿把经过干燥处理后的坯体放入窑炉,将温度逐渐升高,以每小时升高20 30°C的升温速度将温度升至40 60°C,并在该温度下,持续烧制10 12小时;2)将经过排湿处理后的坯体,再以每小时升高50 100°C的升温速度将温度升至1050 IlOOO ;3)停止加热,待冷却后出窑,完成坯体的烧制。与现有设计不同的是,本发明增加了低温烧制的过程,即坯体排湿,使坯体在低温的环境下,将其内的水泡缓慢释放,逐渐将水分排出,坯体的排湿均匀,使坯体在后续的高温烧制过程中,坯体的收缩率减小到2 5%,裂变率减小到5%以下,提高烧成率;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将温度在短时间内升至1050 1100°C,使坯体中的水分在高温下膨胀成大气泡破裂,进而使坯体裂开的问题发生,现有技术的烧制工艺坯体的收缩率为10 15%,裂变率闻达10%。
为了提高窑变率,和有效掌握窑变的发生状态,步骤3)中,可以在停止加热后,向窑炉中投放窑变材料,同时打开窑炉上的气孔排放烟雾O. I O. 4小时,再关闭气孔I 2小时,最后打开气孔排热,待冷却后出窑,完成坯体的烧制;其中,所述窑变材料的投放量为每立方米窑炉空间投放O. 5 Ikg ;该窑变材料由O. 5 I. 5重量份的煤炭和I. 5 2. 5重量份的松香混合制成。在利用投放窑变材料增加窑变率的技术中,现有设计是在高温烧制过程中,将窑变材料投放入窑炉中,让产生的烟雾在窑炉内自然流动,烟雾溢满整个窑炉,使得窑炉内的坯体均匀的受到烟雾的烘熏,烧制出来的坯体各部分呈现几乎一致的颜色,坯体的颜色有限,不够丰富。而本发明利用窑炉上通常作为观察窑炉内情况的气孔的开启或关闭,控制烟雾的流动方向,而使位于窑炉内不同区域的坯体、各个坯体不同部位受到不同浓度的烟雾烘熏(如由于烟雾向上流动和排放烟雾使烟雾不会均匀溢满整个窑炉,使窑炉上端受到更高浓度的烟雾烘熏,进而使该区域的坯体中更多的金属氧化物与烟雾中的一氧化碳反应,产生更丰富的窑变),发生不同程度的窑变,提高窑变率和色彩的丰富性。刚开始投放窑变材料,将气孔打开一段时间,烟雾往气孔方向流动,烟雾流动过的区域的坯体受到烟雾的烘熏,然后烟雾从气孔中排出,经过这段时间的排放烟雾,窑变材料基本烧完,这时关闭气孔,窑炉内剩余部分烟雾在窑炉内蔓延,坯体进一步发生窑变,待一段时间后,打 开气孔排热,待冷却后取出坯体,完成坯体的烧制。 进一步的,为了使坯体的排湿效果更好,进一步提高烧成率,步骤I)中,可以以每小时升高25°C的升温速度将温度升至50°C,并在该温度下,持续烧制11小时。上述方案中,步骤I)中,可以再以每小时升高80°C的升温速度将温度升至1080 O。为了进一步提高窑变率,及色彩丰富性,可以同时打开窑炉上的气孔排放烟雾O. 2小时,再关闭气孔I. 5小时,最后打开气孔排热,待冷却后出窑,完成坯体的烧制。上述方案所述窑变材料的投放量可以为每立方米窑炉空间投放O. 7kg,该窑变材料由I重量份的煤炭和2重量份的松香混合制成。所述松香可以为普通松香,也可以为化工松香,由于化工松香产生的烟雾较少,为了减少烟雾的生产,以进一步使窑炉内不同区域的烟雾浓度有较大的变化,所述松香最好为化工松香。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I、烧制时,先对坯体排湿,在低温环境下烧制使坯体内的水分缓慢排出,坯体的排湿均匀,不会在坯体内产生大量气泡而破裂,进而使坯体裂开,其烧成率达到95%以上,同时坯体在后续的高温烧制过程中,其收缩率减小,降低裂变率,进一步提高烧成率;2、利用气孔控制烟雾的流动方向和浓度,使位于窑炉内不同区域的坯体、各个坯体不同部位受到不同浓度的烟雾烘熏,发生不同程度的窑变,提高窑变率和色彩的丰富性,其窑变率达90%以上。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以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实施例I :取东泥、西泥制成坯料,经过茶壶坯体成型、装饰茶壶坯体及干燥茶壶坯体后,对茶壶坯体进行烧制。烧制茶壶坯体1)进行茶壶坯体的排湿,把经过干燥处理后的100个茶壶坯体放入体积为4立方米的窑炉中,将温度逐渐升高,以每小时升高20°C的升温速度将温度升至40°C,并在该温度下,持续烧制12小时;2)将经过排湿处理后的茶壶坯体,再以每小时升高50°C的升温速度将温度升至1050 0C ;3)在停止加热后,向窑炉中投放2kg的窑变材料,其中煤炭O. 5重量份、化工松香
2.5重量份;同时打开窑炉上的气孔排放烟雾O. I小时,再关闭气孔I小时,最后打开气孔排热,待冷却后出窑,完成坯体的烧制;其中,有2个发生裂变,成品为98个,发生窑变的有92个。实施例2 取东泥、西泥制成坯料,经过茶杯坯体成型、装饰茶杯坯体及干燥茶杯坯体后,对茶杯坯体进行烧制。烧制茶杯坯体1)进行茶杯坯体的排湿,把经过干燥处理后的200个茶杯坯体放入体积为4立方米的窑炉中,将温度逐渐升高,以每小时升高25°C的升温速度将温度升至50°C,并在该温度下,持续烧制11小时;2)将经过排湿处理后的茶杯坯体,再以每小时升高80°C的升温速度将温度升至1080 0C ;3)在停止加热后,向窑炉中投放2. 8kg的窑变材料,其中煤炭I重量份、化工松香2重量份;同时打开窑炉上的气孔排放烟雾O. 2小时,再关闭气孔I. 5小时,最后打开气孔排热,待冷却后出窑,完成坯体的烧制;其中,有5个发生裂变,成品为195个,发生窑变的有185 个。实施例3 取东泥、西泥制成坯料,经过花瓶坯体成型、装饰花瓶坯体及干燥花瓶坯体后,对花瓶坯体进行烧制。烧制花瓶坯体1)进行花瓶坯体的排湿,把经过干燥处理后的150个花瓶坯体放入体积为4立方米的窑炉中,将温度逐渐升高,以每小时升高30°C的升温速度将温度升至60°C,并在该温度下,持续烧制10小时;2)将经过排湿处理后的花瓶坯体,再以每小时升高100°C的升温速度将温度升至IlOO0C ;3)在停止加热后,向窑炉中投放4kg的窑变材料,其中煤炭I. 5重量份、化工松香
2.5重量份;同时打开窑炉上的气孔排放烟雾O. 4小时,再关闭气孔2小时,最后打开气孔排热,待冷却后出窑,完成坯体的烧制;其中,有5个发生裂变,成品为145个,发生窑变的有138 个。
权利要求
1.坭兴陶烧制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坯体的排湿把经过干燥处理后的坯体放入窑炉,将温度逐渐升高,以每小时升高20 30°C的升温速度将温度升至40 60°C,并在该温度下,持续烧制10 12小时; 2)将经过排湿处理后的坯体,再以每小时升高50 100°C的升温速度将温度升至1050 IlOOO ; 3 )停止加热,待冷却后出窑,完成坯体的烧制。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坭兴陶烧制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在停止加热后,向窑炉中投放窑变材料,同时打开窑炉上的气孔排放烟雾O. I O. 4小时,再关闭气孔I 2小时,最后打开气孔排热,待冷却后出岳,完成还体的烧制; 其中,所述窑变材料的投放量为每立方米窑炉空间投放O. 5 Ikg ;该窑变材料由O.5 I. 5重量份的煤炭和I. 5 2. 5重量份的松香混合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坭兴陶烧制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I)中,以每小时升高25°C的升温速度将温度升至50°C,并在该温度下,持续烧制11小时。
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坭兴陶烧制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I)中,再以每小时升高80°C的升温速度将温度升至1080°C。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坭兴陶烧制工艺,其特征在于同时打开窑炉上的气孔排放烟雾O. 2小时,再关闭气孔I. 5小时,最后打开气孔排热,待冷却后出窑,完成坯体的烧制。
6.根据权利要求2或5所述的坭兴陶烧制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窑变材料的投放量为每立方米窑炉空间投放O. 7kg,该窑变材料由I重量份的煤炭和2重量份的松香混合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坭兴陶烧制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松香为化工松香。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坭兴陶烧制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坯体的排湿把经过干燥处理后的坯体放入窑炉,将温度逐渐升高,以每小时升高20~30℃的升温速度将温度升至40~60℃,并在该温度下,持续烧制10~12小时;2)将经过排湿处理后的坯体,再以每小时升高50~100℃的升温速度将温度升至1050~1100℃;3)停止加热,待冷却后出窑,完成坯体的烧制。本发明烧制时,先对坯体排湿,在低温环境下烧制使坯体内的水分缓慢排出,坯体的排湿均匀,不会在坯体内产生大量气泡而破裂,进而使坯体裂开,其烧成率达到95%以上,同时坯体在后续的高温烧制过程中,其收缩率减小,降低裂变率,进一步提高烧成率。
文档编号C04B33/32GK102924061SQ20121030604
公开日2013年2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27日
发明者王红飞 申请人:钦州市奇圣古坭斋陶艺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