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间曲面高塔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5807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空间曲面高塔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塔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空间曲面高塔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空间曲面高塔结构通常采用板材构件形成,成本高,力学性能不好。尤其在塔体较高时,上述缺点尤为突出。并且,采用板材形成构件,高塔的样式少,施工难度高。而铸钢结构由于其力学传递性能好、造价低、结构造型多异、美观而逐步被认可和广泛推广。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空间曲面高塔结构,该高塔结构成本低,结构形式多样,力学传递性能好。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空间曲面高塔结构,包括多层焊接在一起的塔体单元;每层塔体单元包括多个焊接在一起的铸钢构件。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1)采用整体分层结构,能够方便高层铸钢结构的安装,保障施工安全;2)采用铸钢构件,能够形成多种式样的高塔,解决异形构件难以加工的难题;3)采用拼装定位工装辅助按层形成塔体单元,成型精度高,生产效率高;4)通过调型解决了由于构件厚度薄,热变形的难题,同时也简化了施工措施、降低了施工成本,施工方便,工期短,经济效益显著。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每层塔体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铸钢构件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铸钢构件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每层塔体单元拼装定位工装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的俯视图;图7为图5的侧视图。图中1、钢平台,2、钢立柱,3、横向钢梁,4、水平支撑,5、内调整支座,6、外调整支座,7、铸钢构件,8、内侧调整顶丝,9、外侧调整顶丝,10、连接立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请参阅图I 图7,一种空间曲面高塔结构,包括多层焊接在一起的塔体单元;每层塔体单元包括多个焊接在一起的铸钢构件7。[0016]上述空间曲面高塔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一)采用铸钢构件7按层形成塔体单元;I)先采用专用 拼装定位工装将每层塔体单元的多个铸钢构件7组拼在一起,并焊接,然后再将每层的连接立柱10焊接在相应的铸钢构件7的内侧,形成多层塔体单元;所述拼装定位工装包括钢平台1,在所述钢平台I上焊接有多根钢立柱2,所有钢立柱2均布置在塔体单元横截面外轮廓线的外侧,并与铸钢构件7的竖向中心线相对应,所述铸钢构件7拼装在所述钢立柱2的内侧;对应每个铸钢构件在每根所述钢立柱2上设有多根横向钢梁3,多根所述横向钢梁3分设在所述钢立柱2的左右两侧,分别与所述铸钢构件7的上部分支和下部分支相对应;每根所述横向钢梁3上均设有与其垂直的水平支撑4,所述水平支撑4上设有内调整支座5和外调整支座6,所述内调整支座5上设有内侧调整顶丝8,所述外调整支座6上设有外侧调整顶丝9,所述铸钢构件7位于所述内侧调整顶丝8和所述外侧调整顶丝9之间;水平支撑4与横向钢梁3通过螺栓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内调整支座5和外调整支座6结构相同,均包括与水平支撑4焊接的角钢和焊接在角钢上的螺母,调整顶丝拧在螺母内。横向钢梁3和钢立柱2均是由工字钢制成的;水平支撑4是由槽钢制成的。拼装前将钢平台、钢立柱、横向钢梁焊接完成,当铸钢构件拼装时,将铸钢构件下侧的水平支撑栓接在横向钢梁上,把铸钢构件下部分支落位于内、外调整支座之间,通过内、外侧调整顶丝进行微调,使铸钢构件下端达到设计位置;然后将铸钢构件上方的水平支撑栓接在横向钢梁上,并使铸钢构件上部分支置于内、外调整支座之间,通过顶丝进行微调,使铸钢构件上下均达到设计位置,完成就位。水平支撑在单元吊装前全部拆除,不影响单元垂直起吊。2)采用倒链等工具调整每层塔体单元的曲面半径和垂直度,确认满足设计要求后,完成防腐涂装;二)从下至上逐层吊装并焊接多层塔体单元,形成空间曲面高塔。尽管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仅仅是示意性的,并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空间曲面高塔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层焊接在一起的塔体单元;每层塔体单元 包括多个焊接在一起的铸钢构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间曲面高塔结构,包括多层焊接在一起的塔体单元;每层塔体单元包括多个焊接在一起的铸钢构件。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1)采用整体分层结构,能够方便高层铸钢结构的安装,保障施工安全;2)采用铸钢构件,能够形成多种式样的高塔,解决异形构件难以加工的难题;3)采用拼装定位工装辅助按层形成塔体单元,成型精度高,生产效率高;4)通过调型解决了由于构件厚度薄,热变形的难题,同时也简化了施工措施、降低了施工成本,施工方便,工期短,经济效益显著。
文档编号E04H12/08GK202745455SQ20122039678
公开日2013年2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10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10日
发明者王存贵, 王文贵, 李永红, 生振杰, 杜澎泉, 冯岭, 石伟, 樊云鹏, 顾军兵, 楚大伟, 田运超, 张云富, 余流, 陆海英, 王益, 王群, 季素玲, 崔新玉, 任桂红 申请人:中建六局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