搅拌车及其进料斗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6583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搅拌车及其进料斗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搅拌车及其进料斗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如图I和图2所示,在安装搅拌车进料斗I时,需保证进料斗的圆柱段与搅拌筒进料小锥同心,但目前大多数搅拌车的进料斗前支撑件3、后支撑件4都是采用配焊或者装配的方式来实现。然而,如图I和图2所示,当进料斗前支撑件3、后支撑件4采用配焊方式连接在搅拌车尾翼2上时,上述的进料斗前支撑件3、后支撑件4为固定式的,不能适应不同角度搅拌筒的安装,而且操作困难、安装误差大,精度较低,生产效率也低,从而导致产品一致性和可
靠性差。即便进料斗前支撑件3、后支撑件4采用装配,由于其结构不合理,导致搅拌车使用一段时间后,后支撑件4的连接螺栓松动,产品可靠性差。而且,目前同一结构不能适应不同角度搅拌筒的安装,通用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搅拌车及其进料斗支撑装置,以解决进料斗的支撑结构不适应安装于不同角度搅拌筒的问题,能够增强进料斗的支撑结构在不同角度搅拌筒装配中的通用性。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搅拌车进料斗支撑装置,该装置设置有前支撑,其一端连接于搅拌车的进料斗,另一端可转动连接于所述搅拌车的尾翼上;后支撑,其一端连接于所述进料斗,另一端可转动连接于所述搅拌车的尾翼上。进一步地,上述装置中,所述前支撑通过第一底部连接件可转动连接于所述搅拌车的尾翼上;所述后支撑通过第二底部连接件可转动连接于所述搅拌车的尾翼上。优选地,上述装置中,所述前支撑设置于所述进料斗的两侧。进一步地,上述装置中,所述前支撑包括第一调节杆,其一端与所述第一底部连接件连接;连接架,所述连接架一端通过第一紧固件与所述第一调节杆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连接架的另一端与所述进料斗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紧固件与所述连接架可伸缩连接。优选地,上述装置中,所述第一紧固件与所述第一调节杆相对位置可调。进一步地,上述装置中,所述后支撑包括组合式调节杆、与所述尾翼连接的第二底部连接件、支座;其中,所述组合式调节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底部连接件可转动连接,且所述组合式调节杆通过所述支座支撑连接至所述进料斗上。进一步地,上述装置中,所述组合式调节杆包括第三调节杆、第四调节杆、第五调节杆、第三紧固件;其中,所述第三调节杆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三紧固件与所述第四调节杆、第五调节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调节杆通过所述支座支撑连接至所述进料斗上;所述第四调节杆、第五调节杆与所述第三调节杆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第三紧固件可伸缩连接,所述第四调节杆、第五调节杆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底部连接件可转动连接。优选地,上述装置中,所述前支撑与所述后支撑呈梯形设置。进一步地,上述装置中,所述后支撑为液压缸,该液压缸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料斗、尾翼铰接。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搅拌车,该搅拌车设置有上述的任一种搅拌车进料斗支撑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本实用新型的搅拌车进料斗支撑装置提供一种合理的支撑方式,增强支撑结构在不同角度搅拌筒装配的通用性,以实现不同角度搅拌筒进料斗的安装,这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而且本实用新型还能减少零部件数量,提高零部件通用率、产品一致性和产品可靠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搅拌车,由于上述任一种进料斗支撑装置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设有该进料斗支撑装置的搅拌车也应具备相应的技术效果。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I为相关技术中搅拌车进料斗支撑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沿图I中A’方向看去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进料斗支撑装置实施例的示意图;图4为沿图3中A方向看去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进料斗支撑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6为沿图5中B方向看去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I进料斗2 尾翼3前支撑件4后支撑件6搅拌车10前支撑11第一调节杆12第一紧固件13连接架14第二紧固件15第一底部连接件30后支撑31第三调节杆[0041]32第四调节杆33第五调节杆34第三紧固件35第二底座连接件36 支座30a液压缸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思想在于将支撑进料斗的前后两个调节杆设计成可旋转式的,前后两个调节杆高度均可调节,以满足不同角度搅拌筒进料的安装,实现了不同产品的生产一致性,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同时提高了产品安装精度,提高了产品可靠性。如图3和图4所示,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搅拌车进料斗支撑装置,该搅拌车进料斗支撑装置设置有前支撑10和后支撑30。其中,所述前支撑10的一端与进料斗I连接,另一端可转动连接于所述搅拌车后台的尾翼2上。后支撑30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进料斗1,另一端可转动连接于所述后台的尾翼2上。进一步地,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前支撑10通过第一底部连接件15可转动连接于所述后台的尾翼2上,即所述前支撑10与第一底部连接件15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底部连接件15连接于所述后台的尾翼2上。 进一步地,上述各实施例中,所述后支撑30通过第二底部连接件35可转动连接于所述后台的尾翼2上,即所述后支撑30与第二底部连接件35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底部连接件35连接于所述后台的尾翼2上。由于不同型号搅拌车的搅拌筒角度不同,所以为了保证进料斗的圆柱段与搅拌筒同心,进料斗的角度也随之变化,对此,上述实施例设计一种进料斗支撑装置,使其所述前支撑10、后支撑30可转动连接所述后台的尾翼2,进而能够实现同一结构满足不同角度的安装要求。优选的是,上述实施例采用两个所述前支撑10,这两个所述前支撑10设置于所述进料斗I的两侧。更为优选地,上述各实施例中,所述前支撑10对称地设置于所述进料斗I的两侧。进一步地,上述各实施例中,所述前支撑10包括第一调节杆11、连接架13。其中第一调节杆11 一端与所述第一底部连接件15连接。所述连接架13—端通过第一紧固件12与所述第一调节杆1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连接架13的另一端与所述进料斗I连接,例如,所述连接架13可焊接于所述进料斗I的两侧。所述第一紧固件12与所述连接架13可伸缩连接。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为更加便于调节,第一调节杆11可为圆管,所述第一紧固件12可为管夹,所述连接架13可为方管,所述第一底部连接件15为轴套。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紧固件12与所述连接架13通过第二紧固件14实现可伸缩连接。这里,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紧固件14可为U型螺栓,通过调整所述U型螺栓实现上述第一紧固件12与所述连接架13之间的可伸缩连接,从而实现搅拌车进料斗的横向调节,进而消除因制造误差,保证产品的可靠性。优选地,上述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紧固件12与所述第一调节杆11相对位置可调。上述各实施例中,可通过所述第一紧固件12与所述第一调节杆11的相对位置,来实现对所述进料斗I在高度方面的调整,调整到目标位置后,通过第一紧固件12紧固连接于所述第一调节杆11。因此,通过调节高度,满足不同角度搅拌筒进料的安装,从而实现不同广品的生广一致性,提闻生广效率,节约成本,同时也提闻了广品安装精度和广品可罪性。优选地,上述各实施例中,所述后支撑30包括组合式调节杆、与所述尾翼2连接的第二底部连接件35、支座36。其中所述组合式调节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底部连接件35可转动连接,且所述组合式调节杆通过所述支座36支撑连接至所述进料斗I上。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底部连接件35为焊接于所述尾翼2上的底座。优选地,上述各实施例中,所述组合式调节杆包括第三调节杆31、第四调节杆32、第五调节杆33、第三紧固件34。其中所述第三调节杆31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三紧固件34与所述第四调节杆32、第五调节杆3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调节杆31通过所述支座36支撑连接至所述进料斗I上。所述第四调节杆32、第五调节杆33与所述第三调节杆31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第三紧固件34可伸缩连接,所述第四调节杆32、第五调节杆33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底部连接件35可转动连接。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实施例中,为更加便于调节,所述第三调节杆31、第四调节杆32、第五调节杆33均可为圆管,所述第三紧固件34可为管夹。因此,上述各实施例中,所述前支撑10中的第一调节杆11可围绕铰点即连接第一紧固件12处转动,使第一调节杆11可上下滑动。后支撑30围绕所述第二底部连接件35(如底座)、第三紧固件34 (如管夹)转动,通过锁紧部件如管夹锁紧调节好高度后的支撑装置,并通过管夹将进料斗锁紧。因此,本实施例通过调整前支撑10、后支撑30,保证进料斗I的圆柱段与搅拌筒6进料小锥同心。优选地,上述各实施例中,所述前支撑10与所述后支撑30呈梯形设置,进一步确保进料斗I不松动。这里,结合一个实例对上述各部件的连接及位置关系作进一步说明例如第一调整杆11通过与焊接在尾翼上的第一底部连接件15 (如轴套)连接,实现底部径向固定,经第一紧固件12实现对进料斗I的支撑,第一紧固件12通过第二紧固件14和焊接在进料斗I上的连接架13和连接。组合调节杆通过焊接在尾翼2上的第二底座连接件35,对进料斗I实现底部径向固定,并通过支座36实现对进料斗I的支撑。另外,第一调整杆11和第一紧固件12之间有一定的角度(如锐角),与进料斗I、尾翼2构成一个梯形结构,从而实现对进料斗的稳固支撑。如图5和图6所示,上述各实施例中,与所述后支撑30采用的组合调节杆方式可替换的是,所述后支撑30为液压缸30a,该液压缸30a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料斗I、尾翼2铰接。这样,本实施例通过液压缸30a对进料斗的高度、角度进行调节。从上述各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优势本实用新型的搅拌车进料斗支撑装置,通过增强支撑结构在不同角度搅拌筒装配的通用性,提供一种合理的支撑方式,以实现不同角度搅拌筒进料斗的安装,这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而且本实用新型还能减少零部件数量,提高零部件通用率、产品一致性和产品可靠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工程机械,例如搅拌车,该工程机械设有上述任一种进料斗支撑装置,由于上述任一种进料斗支撑装置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设有该进料斗支撑装置的工程机械也应具备相应的技术效果,其具体实施过程与上述实施例类似,兹不赘述。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搅拌车进料斗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设置有前支撑(10),其一端连接于搅拌车的进料斗(I ),另一端可转动连接于所述搅拌车的尾翼(2)上;后支撑(30),其一端连接于所述进料斗(1),另一端可转动连接于所述搅拌车的尾翼(2)上。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搅拌车进料斗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撑(10 )通过第一底部连接件(15 )可转动连接于所述搅拌车的尾翼(2 )上;所述后支撑(30)通过第二底部连接件(35)可转动连接于所述搅拌车的尾翼(2)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搅拌车进料斗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撑(10)设置于所述进料斗(I)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搅拌车进料斗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撑(10)包括第一调节杆(11 ),其一端与所述第一底部连接件(15)连接;连接架(13),所述连接架(13)—端通过第一紧固件(12)与所述第一调节杆(1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连接架(13)的另一端与所述进料斗(I)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紧固件(12)与所述连接架(13)可伸缩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搅拌车进料斗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紧固件(12)与所述第一调节杆(11)相对位置可调。
6.根据权利要求I至5任一项所述的搅拌车进料斗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支撑(30)包括组合式调节杆、与所述尾翼(2)连接的第二底部连接件(35)、支座(36);其中,所述组合式调节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底部连接件(35 )可转动连接,且所述组合式调节杆通过所述支座(36 )支撑连接至所述进料斗(I)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搅拌车进料斗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式调节杆包括第三调节杆(31)、第四调节杆(32)、第五调节杆(33)、第三紧固件(34);其中,所述第三调节杆(31)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三紧固件(34)与所述第四调节杆(32)、第五调节杆(3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调节杆(31)通过所述支座(36)支撑连接至所述进料斗(I)上;所述第四调节杆(32)、第五调节杆(33)与所述第三调节杆(31)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第三紧固件(34)可伸缩连接,所述第四调节杆(32)、第五调节杆(33)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底部连接件(35 )可转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搅拌车进料斗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撑(10)与所述后支撑(30)呈梯形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I至5任一项所述的搅拌车进料斗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支撑(30)为液压缸,该液压缸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料斗(I)、尾翼(2)铰接。
10.一种搅拌车,其特征在于,该搅拌车设置有如权利要求I至9任一项所述的搅拌车进料斗支撑装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搅拌车及其进料斗支撑装置,其中,该搅拌车进料斗支撑装置设置有前支撑,其一端连接于搅拌车的进料斗,另一端可转动连接于所述搅拌车的尾翼上;后支撑,其一端连接于所述进料斗,另一端可转动连接于所述搅拌车的尾翼上。因此,本实用新型能够增强进料斗的支撑结构在不同角度搅拌筒装配中的通用性,提高生产效率、产品一致性和产品可靠性。
文档编号B28C7/04GK202764019SQ20122042051
公开日2013年3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23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23日
发明者张德春, 宁强伟, 谢恩芝 申请人: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