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肋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及其施工方法

文档序号:1807968阅读:7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带肋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构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带肋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整体性好、不需要现场支模和临时支撑、施工速度快,而且吊装运输容易,充分具有住宅工业化的建造特点,但因钢筋桁架正放嵌入混凝土板后的刚度增加有限,其无临时支撑经济跨度也受到限制。因此,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01120451880.6公开的自承式带肋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楼板,其采用加混凝土纵肋的方式,大大提高了楼板的抗弯刚度,使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楼板的无临时支撑经济跨度有很大的增加。但因受力钢筋全部采用钢筋桁架,使得受力钢筋的布置只能通过调整桁架间距来实现,带来了钢筋的浪费和桁架费用的增加;钢筋桁架全部布置在混凝土肋内,未能有效发挥钢筋桁架能提高刚度、易于吊装、增加叠合效果和上弦钢筋下可走管线的优势,且在施工、板缝处理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另外,现有技术中对于处理后为单向板的叠合板板缝处理方法,目前常用的有在板上铺设拼缝防裂钢筋(折线钢 筋或焊接钢筋网)及放置横向钢筋等,这两种方法对于施工时无临时支撑的混凝土叠合板(一般其预制板厚度较大),无法有效地防止板缝处的开
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肋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楼板及其施工方法,其钢筋布局合理、经济性好、无临时支撑跨度大、吊装运输方便,且能很好地解决板缝开裂问题及普通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无支撑跨度小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种带肋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其包括,预制层,其包括钢筋桁架网及其下部的混凝土层;所述钢筋桁架主要由下弦钢筋、上弦钢筋和连接两者的腹杆钢筋组成;所述钢筋桁架网主要由若干钢筋桁架、搁置于各钢筋桁架下弦钢筋上并垂直于钢筋桁架的附加钢筋及预制层下部与钢筋桁架下弦钢筋在同一平面内平行的纵向钢筋组成;混凝土层上端面沿长度方向设置若干混凝土肋,各混凝土肋平行布置;叠合层,其为位于所述预制层上的现浇混凝土层,叠合层内埋设钢筋网,其连接所述预制层钢筋桁架的上弦钢筋,钢筋网包括与上弦钢筋平行且在同一截面高度处的上部纵筋及与上弦钢筋垂直的附加钢筋组成,并与所述预制层钢筋桁架的上弦钢筋、腹杆钢筋浇注一体。进一步,所述预制层混凝土层的混凝土肋顶面低于所述叠合层的顶面,或与叠合层的顶面高度相同。又,所述混凝土肋布置在所述预制层顶面上部无钢筋桁架的位置。再有,所述的预制层下部的混凝土层两侧边部间隔设置若干上下贯通的通孔,混凝土层底面从通孔位置到板拼缝侧端设有凹槽,通孔和凹槽内穿设连接两叠合板的预制层用的拉结筋,拉结筋将在预制层上方拉紧固定。所述的预制层的两侧边部,即靠近预制层拼缝处,宜布置钢筋桁架,不宜布置混凝土肋。所述的预制层下部的混凝土层两侧边部的通孔位于预制层拼缝处的钢筋桁架靠内侧的腹杆钢筋的内侧。所述的预制层的混凝土层两侧边部即叠合板预制层之间拼接处不设置孔、槽时,可在其上方设置拼缝防裂钢筋。所述的拼缝防裂钢筋为折线形钢筋或焊接钢筋网片。所述的钢筋桁架截面为三角形,腹杆钢筋呈波浪形。所述的预制层的顶面无钢筋桁架处做拉毛处理。本发明的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将加工好的钢筋桁架及预制层内其他钢筋放置在已固定好的预制层模具(包括预留孔、槽的模具)内并绑扎,首先浇注混凝土肋处混凝土,并振捣完成;再浇筑预制层中无混凝土肋处的混凝土并振捣;b)预制层混凝土面的抹平及无钢筋桁架处拉毛,之后经养护、脱模即可得到叠合板的预制层;c)现场施工时,将预制层吊装就位,应保证各叠合板预制层挤紧,各叠合板预制层拼接侧的边部凹槽尽量对齐;d)将拉结筋穿过相邻两块预制层的边部凹槽和通孔,之后在预制层上方将拉结筋拉紧固定,至此,叠合板之间板缝处理措施完成。e)布置叠合层内的上部纵筋及附加钢筋后,进行叠合层混凝土浇筑,最后,进行养护即可得到带肋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浇注叠合层的混凝土采用普通混凝土或轻质混凝土;所述的轻质混凝土为陶粒混凝土或粉煤灰混凝土。在上述步骤d)中,所述拉结筋可为铁丝、钢筋、钢丝绳或其他能承受拉力的易弯折线材。所述拉结筋固定方法有拉结筋自身固定,或,拉结筋固定在钢筋桁架的钢筋上。所述拉结筋自身固定,包括拉结筋两端头拧紧、拉结筋两端头打结、锚固件固定、钢筋弯折等方式。所述拉结筋固定在钢筋桁架的钢筋上,可采用的方式有焊接、绑扎、锚固件固定等方式。对比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01120451880.6,本发明之不同点在于:I)基本构造不同:前者有一个钢筋桁架就有一个混凝土肋,而本发明与混凝土肋对应的为非钢筋桁架普通纵筋,钢筋桁架的数量与混凝土肋的数量并无等同关系。因此,钢筋桁架、混凝土肋和普通纵筋可根据板宽和荷载灵活布置。2)预制层受力机理不同:前者参与受力的有混凝土板和钢筋桁架,而本发明参与受力的有肋下非钢筋桁架纵筋、混凝土板和钢筋桁架。3)预制层制作方法不同:前者施工通常是先浇筑好预制层底板,之后加设混凝土肋处模具,再进行混凝土肋的浇筑;本发明一次把模具安装好,先浇筑并振捣好预制层混凝土肋处,之后再浇筑并振捣预制层非肋处。4)成本方面:前者的受力钢筋全为钢筋桁架,使得纵筋的布置只能通过钢筋桁架间距的改变来实现,带来了钢筋的浪费和费用的增加;而本发明钢筋桁架、非钢筋桁架纵筋与混凝土肋灵活布置,可通过优化组合大大减少成本。5)现场施工方面:①前者钢筋桁架均位于混凝土肋内,因此现场吊装困难,需在预制板制作时预设起吊构造;本发明钢筋桁架全部外露,起吊时直接钩在钢筋桁架上弦钢筋上即可。②前者钢筋桁架上弦钢筋底面与混凝土肋顶面之间的预留间隙(用来穿水平分布钢筋)很容易在浇筑时被混凝土填塞,造成水平分布筋穿过困难;本发明则无此问题。③前者在板边拼缝处因为混凝土肋的存在,导致现浇混凝土的面积有限,不利于板拼缝处的连接;而本发明规定宜在板靠近拼缝处设置钢筋桁架,因此可有效增加板缝处的现浇混凝土面积,有利于板拼缝处的连接。④前者混凝土肋密布板上,肋间空隙狭小,非常不利于水暖电等管线布置;本发明肋间因为钢筋桁架的存在,而钢筋桁架下可走管线,使得布设管线方便不少。综上所述,本发明和前述实用新型专利具有质的不同。本发明的优点在于:1.本发明带肋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由于混凝土肋、钢筋桁架和普通非桁架纵筋的灵活组合,使得叠合板的刚度增大,从而使得施工时无临时支撑经济跨度增大较多,有效扩大了无支撑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的应用范围。2.本发明带肋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通过混凝土肋、较少的钢筋桁架和普通纵筋的灵活组合,实现了无临时支撑时较大的楼板跨度,节省了钢筋,降低了成本,同时缩短了钢筋桁架加工周期。3.本发明带肋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因为混凝土肋带来的凹槽及钢筋桁架的存在,叠合效果好,整体性强,利于抗震。4.本发明带肋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吊装、运输方便,施工速度快,有利于节能环保,有利于缩短工期,节约建设资金。5.本发明方法通过打孔及在预制层底面设置浅槽,将拉结筋放置在抵抗板缝开裂的最前沿,大大增大了叠合板拼缝截面在正弯矩作用下的有效截面高度,可有效地解决拼缝处的开裂及力的传递问题;②因拉结筋采用细钢筋、铁丝、钢丝绳等材料,所开孔直径小,槽深度很小,对预制板施工阶段受力几乎没有削弱,反而,因拉结筋的绑定,利于相邻预制层上力的传递。6.本发明方法中的的预制层制作,有效地解决了混凝土肋的浇筑问题,施工程序简单,易于批量生产。7.本发明方法中的板缝处理,现场施工仅有两道工序:孔内穿筋和拉结筋拉紧固定,易于操作。8.本发明方法中的板缝处理,适用性强,对混凝土叠合板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也可应用于全装配式预制板。9.本发明方法总体成本低,简单有效,有效地解决了叠合板间板缝的开裂问题及混凝土肋的浇筑问题,有力地促进其在住宅等各类建筑中的推广应用。


图1为本发明带肋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实施例一的预制层俯视图。图2为本发明带肋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实施例一的A-A(即垂直钢筋桁架方向)叠合板剖视图。图3为本发明带肋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实施例一的B-B (即平行钢筋桁架方向)叠合板剖视图。图4为本发明带肋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实施例二的垂直钢筋桁架方向的叠合板首1J视图。图5为本发明两叠合板拼接的俯视图(预制层)。图6为图5的C_C(即垂直钢筋祐1架方向)叠合板剖视图。图7为图5的D_D(即平行钢筋桁架方向)叠合板剖视图。图8为本发明两叠合板采用拼缝防裂钢筋法拼接时垂直钢筋桁架方向叠合板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参见图1 图3,本发明的带肋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其包括,预制层1,其包括钢筋桁架网11及其下部的混凝土层12 ;所述钢筋桁架网11主要由若干钢筋桁架13、搁置于各钢筋桁架下弦钢筋131、131’上并垂直于钢筋桁架13的附加钢筋14及预制层I下部与钢筋桁架下弦钢筋131、131’在同一平面内平行的纵向钢筋15组成;所述钢筋桁架13主要由下弦钢筋131、131’、上弦钢筋132和连接两者的腹杆钢筋133、133’组成;混凝土层12上端面沿长度方向设置若干混凝土肋121,各混凝土肋121平行布置;叠合层2,其为位于所述预制层I上的现浇混凝土层,叠合层2内埋设钢筋网21,其连接所述预制层I钢筋桁架13的上弦钢筋132,钢筋网21包括与上弦钢筋132平行且在同一截面高度处的上部纵筋211及与上弦钢筋132垂直的附加钢筋212组成,并与所述预制层I钢筋桁架13的上弦钢筋132、腹杆钢筋133、133’浇注一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预制层I混凝土层12上部的混凝土肋121顶面低于所述叠合层2的顶面。所述混凝土肋121布置在所述预制层I顶面上部无钢筋桁架的位置。所述的预制层I的两侧边部即预制层拼缝处,宜布置钢筋桁架13,不宜布置混凝土肋 121。所述的钢筋桁架13截面为三角形,腹杆钢筋133呈波浪形。所述的预制层I的顶面无钢筋桁架处做拉毛处理。参见图4,其所示为本发明带肋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实施例二的垂直钢筋桁架方向剖视图。本发明所述预制层I混凝土层12上部的混凝土肋121顶面与叠合层2的顶面高度相同。参见图5 图7,本发明两叠合板100、100’包括预制层1、1’、叠合层2、2’。所述的预制层I (以预制层I为例,下同)下部的混凝土层12两侧边部间隔设置若干上下贯通的通孔122,混凝土层12底面从通孔122位置到侧端设有凹槽123,通孔和凹槽内穿设连接两叠合板预制层用的拉结筋3,拉结筋3固定于钢筋桁架腹杆钢筋133、133’上,或,拉结筋3自身直接在混凝土层12上方拉紧固定。参见图6,其所示为本发明两叠合板100、100’包括预制层1、1’、叠合层2、2’,其预制层1、1’混凝土层12、12’边部分别开设通孔122、122’及凹槽123、123’,通过穿设拉结筋
3相互拼接。所述的预制层I下部的混凝土层12两侧边部的通孔122位于钢筋桁架13靠内侧的腹杆钢筋133的内侧。参见图8,其所示为本发明两叠合板100、100’,本发明所述的预制层1、1’的混凝土层12、12’两侧边部即叠合板之间拼接处不设置孔、槽时,可在其上方设置拼缝防裂钢筋4,该拼缝防裂钢筋4为折线形钢筋或焊接钢筋网片。本发明的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将加工好的钢筋桁架13及预制层I内其他钢筋(14、15)放置在已固定好的预制层模具(包括预留孔、槽的模具)内并绑扎,首先浇注混凝土肋处混凝土,并振捣完成;再浇筑预制层I中无混凝土肋处的混凝土并振捣;b)预制层混凝土面抹平及无钢筋桁架处拉毛,之后经养护、脱模即可得到叠合板的预制层I ;c)现场施工时,将预制层I吊装就位,应保证各叠合板预制层I (以预制层I为例,下同)挤紧,各叠合板预制层I拼接侧的边部凹槽123尽量对齐;d)将拉结筋3穿过相邻两块叠合板预制层I的边部凹槽123和通孔122,之后在混凝土层12上方将拉结筋3拉紧固定,至此,叠合板之间板缝处理措施完成;e)布置叠合层2内的上部纵筋211及附加钢筋212后,进行叠合层混凝土浇筑,最后,进行养护即可得到带肋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浇注叠合层的混凝土采用普通混凝土或轻质混凝土,轻质混凝土为陶粒混凝土或粉煤灰混凝土。在上述步骤d)中,所述拉结筋3可为铁丝、钢筋、钢丝绳或其他能承受拉力的易弯折线材;所述拉结筋拉紧固定中拉紧的实施可先固定后拉紧(通过塞楔形块等方式),或直接先拉紧后固定(如采用锚固件固定等方式);所述拉结筋固定方法有拉结筋自身固定,或,拉结筋固定在钢筋桁架13的钢筋上;所述拉结筋自身固定,包括拉结筋两端头拧紧、拉结筋两端头打结、锚固件固定、钢筋弯折等方式,对于铁丝,可直接把两端头拧紧;对于钢丝绳可采用锚固件固定或打结的方式;对于钢筋可以采用焊接两端头(实际要求高时)或直接弯折。所述拉结筋固定在钢筋桁架的钢筋上,可采用的方式有焊接、绑扎、锚固件固定等方式。综上所述,本发明带肋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楼板及施工方法,其刚度大,钢筋布局合理、经济性好、施工时无临时支撑经济跨度大、吊装运输方便,且能很好地解决板缝开裂问题及普通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无支撑经济跨度小的问题。
权利要求
1.一种带肋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预制层,其包括钢筋桁架网及其下部的混凝土层;钢筋桁架主要由下弦钢筋、上弦钢筋和连接两者的腹杆钢筋组成;所述钢筋桁架网主要由若干钢筋桁架、搁置于各钢筋桁架下弦钢筋上并垂直于钢筋桁架的附加钢筋及预制层下部与钢筋桁架下弦钢筋在同一平面内平行的纵向钢筋组成;混凝土层上端面沿长度方向设置若干混凝土肋,各混凝土肋平行布置; 叠合层,其为位于所述预制层上的现浇混凝土层,叠合层内埋设钢筋网,其连接所述预制层钢筋桁架的上弦钢筋,钢筋网包括与上弦钢筋平行且在同一截面高度处的上部纵筋及与上弦钢筋垂直的附加钢筋组成,并与所述预制层钢筋桁架的上弦钢筋、腹杆钢筋浇注一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肋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层混凝土层的混凝土肋顶面低于所述叠合层的顶面,或与叠合层的顶面高度相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肋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肋布置在所述预制层顶面上部无钢筋桁架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预制层下部的混凝土层两侧边部间隔设置若干上下贯通的通孔,混凝土层底面从通孔位置到侧端设有凹槽,通孔和凹槽内穿设连接两相邻叠合板预制层用的拉结筋,拉结筋将在预制层上方拉紧固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预制层下部的混凝土层两侧边部的通孔位于预制层拼缝处的钢筋桁架靠内侧的腹杆钢筋的内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预制层的混凝土层两侧边部即叠合板预制层之间拼接处上方设置拼缝防裂钢筋。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拼缝防裂钢筋为折线形钢筋或焊接钢筋网片。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钢筋桁架截面为三角形,腹杆钢筋呈波浪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预制层的顶面无钢筋桁架处做拉毛处理。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将加工好的钢筋桁架及预制层内其他钢筋放置在预制层模具内并绑扎,预制层模具已预留通孔、凹槽结构;首先浇注混凝土肋处混凝土,并振捣完成;再浇筑预制层中无混凝土肋处的混凝土并振捣; b)预制层混凝土面的抹平及无钢筋桁架处拉毛,之后经养护、脱模即可得到叠合板的预制层; c)现场施工时,将预制层吊装就位,应保证各叠合板预制层挤紧,各叠合板预制层拼接侧的边部凹槽尽量对齐; d)将拉结筋穿过相邻两块预制层的边部凹槽和通孔,之后在预制层上方将拉结筋拉紧固定,至此,叠合板之间板缝处理措施完成。
e)布置叠合层内的上部纵筋及附加钢筋后,进行叠合层混凝土浇筑,最后,进行养护即可得到带肋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的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拉结筋为铁丝、钢筋或钢丝绳。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的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拉结筋固定有拉结筋自身固定或拉结筋固定在钢筋桁架的钢筋上。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的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拉结筋自身固定,包括拉结筋两端头拧紧、或拉结筋两端头打结、或通过锚固件固定、或通过钢筋弯折。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的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拉结筋固定在钢筋桁架的钢筋上采用的方式有焊接、绑扎或锚固件固定。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的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浇注叠合层的混凝土采用普通混凝土或轻质混凝土。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的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轻质混凝土为陶粒混凝土或粉 煤灰混凝土。
全文摘要
一种带肋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及其施工方法,其包括预制层和叠合层;预制层,包括钢筋桁架网及其下部的混凝土层;钢筋桁架由下弦钢筋、上弦钢筋和连接两者的腹杆钢筋组成;钢筋桁架网由钢筋桁架、搁置于下弦钢筋上并垂直于钢筋桁架的附加钢筋及预制层下部与钢筋桁架下弦钢筋在同一平面内平行的纵向钢筋组成;混凝土层上端面沿长度方向设置若干混凝土肋,各混凝土肋平行布置;叠合层,其为位于预制层上的现浇混凝土层,其内埋设钢筋网,连接预制层钢筋桁架的上弦钢筋,包括上部纵筋及与上弦钢筋垂直的附加钢筋组成,并与预制层钢筋桁架的上弦钢筋、腹杆钢筋浇注一体。本发明钢筋布局合理、经济性好、吊装运输方便,且能很好地解决板缝开裂问题。
文档编号E04B5/23GK103114669SQ20131008040
公开日2013年5月22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13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13日
发明者蒋路, 张昭祥, 于志强, 贾正桐, 张承冈, 孙绪东 申请人:宝钢建筑系统集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