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度现浇无粘结预应力空心楼板施工方法

文档序号:1808770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大跨度现浇无粘结预应力空心楼板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楼板施工方法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大跨度现浇无粘结预应力空心楼板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为满足人类对建筑物综合使用功能日益提高的需求,随着城市化的京城,高层建筑、超高建筑的增多,对大跨度大开间结构体系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不但要求满足安全性、耐久性,更要满足社会的适用性。现有的现浇楼板结构一方面自重较大,不能实现大跨度和大开间结构体系,现有的大跨度大开间结构体系基本采用钢结构实现,但是由于钢结构保温效果较混凝土结构差,不节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 题是提供一种大跨度现浇无粘结预应力空心楼板施工方法,通过在楼板中使用LPM轻质板降低其自重,通过采用预应力张拉工法来增强楼板强度,在实现大跨度建筑结构的同时,提高建筑物安全性,耐久性,更节能。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大跨度现浇无粘结预应力空心楼板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楼板底模安装,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底模安装,底模拼缝处用双面胶带粘接;第二步:确定肋梁和LPM轻质管安装位置,根据设计要求在底模表面画出LPM安装位置及肋梁边线;
第三步:绑扎肋梁钢筋及楼板底部钢筋;
第四步:安装定位筋,在肋梁的箍筋上固定布置用于定位预应力钢筋和LPM轻质管的定位筋;
第五步:铺放预应力钢筋,预应力钢筋按照设计要求下料和组装后连通锚具和配件运送并储存,待定位筋安装完毕后铺设预应力钢筋;
第六步:水电管道敷设;
第七步:铺放LPM轻质管,按照设计配管图铺放LPM轻质管,LPM轻质管顺管中心线偏差不得大于12mm,LPM轻质管水平方向偏差不得大于12mm ;
第八步:支端模;
第九步:绑扎楼板板面钢筋;
第十步:混凝土浇注及养护;
第十一步:预应力钢筋张拉。所述第三步包括在底模上放置塑料保护层垫块,然后放板底分布筋,再绑肋梁上下钢筋及箍筋,最后绑扎LPM轻质管部位的板底钢筋。所述定位筋分为预应力钢筋定位筋和LPM轻质管定位筋,预应力钢筋定位筋之间的间距为1.5m,采用直径12mm的钢筋制作。
所述第五步中铺放的预应力钢筋的竖直方向允许偏差为±5mm,水平方向允许偏差为±20mm。所述第七步还包括使用η形卡固定LPM轻质管,所述η形卡卡设在LPM轻质管外围,其下端绑扎到楼板底部钢筋上。所述第十步浇注混凝土时,分两次完成,第一次浇注混凝土至楼板厚度二分之一时停止,待第一层混凝土处于凝固但未初凝前浇注剩余二分之一,在浇注过程中必须进行振捣,振捣一处时间不宜超过5s,振捣间距小于0.3m。所述预应力钢筋张拉完成后使用砂轮将预应力钢筋外露部分。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通过在楼板中部增设LPM轻质管,一方面降低楼板自重,实现大跨度建筑结构的建造,另外一方面确保建筑物保温性能;
(2)通过在楼板施工过程中采用预应力工法,增强楼板强度,确保其安全性和耐久性。


图1是本发明的施工流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综上所述,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跨度现浇无粘结预应力空心楼板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如图1所示):
第一步:楼板底模安装,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底模安装,底模拼缝处用双面胶带粘接;第二步:确定肋梁和LPM轻质管安装位置,根据设计要求在底模表面画出LPM安装位置及肋梁边线;
第三步:绑扎肋梁钢筋及楼板底部钢筋;包括在底模上放置塑料保护层垫块,然后放板底分布筋,再绑肋梁上下钢筋及箍筋,最后绑扎LPM轻质管部位的板底钢筋。第四步:安装定位筋,在肋梁的箍筋上固定布置用于定位预应力钢筋和LPM轻质管的定位筋;所述定位筋分为预应力钢筋定位筋和LPM轻质管定位筋,预应力钢筋定位筋之间的间距为1.5m,采用直径12mm的钢筋制作;为保证预应力钢筋的矢高和曲线,在板中每隔1.5m左右设置一道定位筋,预先制作预应力钢筋的定位筋,定位筋与LPM轻质板中肋梁的箍筋绑扎或焊接在一起。第五步:铺放预应力钢筋,预应力钢筋按照设计要求下料和组装后连通锚具和配件运送并储存,待定位筋安装完毕后铺设预应力钢筋;铺放的预应力钢筋的竖直方向允许偏差为± 5mm,水平方向允许偏差为± 20mm,预应力钢筋的位置应该保持顺直,承压板面必须与张拉作用线垂直,节点组装件安装牢固,不得留有间隙,无粘结预应力钢筋铺放、定位经检查无误后,方可进行水电线管敷设和非预应力面层钢筋的安装。第六步:水电管道敷设,水电管道敷设过程中,直径不大于20mm的管可不止在楼板的上下翼缘,直径大于20mm的管布置在板肋和肋梁中,有LPM轻质管的地方应将水电管精良横平竖直铺放,当横向为垂直LPM轻质管时,应尽量走两端实心区域或两道LPM轻质管的衔接处,如果无法实施可在LPM轻质管上局部开槽安装,并修补LPM轻质管。
第七步:铺放LPM轻质管,按照设计配管图铺放LPM轻质管,LPM轻质管顺管中心线偏差不得大于12mm,LPM轻质管水平方向偏差不得大于12mm ;还包括使用η形卡固定LPM轻质管,所述η形卡卡设在LPM轻质管外围,其下端绑扎到楼板底部钢筋上,由于LPM轻质管重量较小,在浇注混凝土时混凝土浮力较大,为了防止浇注混凝土时LPM轻质管上浮移位,使用η形卡将LPM轻质管与板底钢筋上。第八步:支端模,端模一般采用竹胶木模板,便于施工,在安装过程中应当根据施工图的预应力钢筋相应位置在端模上打孔,孔径为25-30mm,安装模板时,该圆孔应与预应力钢筋伸出位置相对应;
第九步:绑扎楼板板面钢筋,在楼板板面钢筋绑扎时,LPM轻质管已经放置完毕,,应当避免直接冲压LPM轻质管,首先铺放LPM轻质管出板面的长向和纵向钢筋,再铺放短向纵向钢筋,上层钢筋的高度有肋间的马凳筋来控制,在绑扎钢筋或者浇注混凝土时,应当架设架空马道,严禁将施工设备直接放置在LPM轻质管上;
第十步:混凝土浇注及养护;在浇注混凝土时,分两次完成,第一次浇注混凝土至楼板厚度二分之一时停止,待第一层混凝土处于凝固但未初凝前浇注剩余二分之一,在浇注过程中必须进行振捣,振捣一处时间不宜超过5s,振捣间距小于0.3m。第十一步:预应力钢筋张拉,所述预应力钢筋张拉完成后使用砂轮将预应力钢筋外露部分,预应力张拉采用常规张拉施工方法,预应力钢筋的张拉应当在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张拉强度90%以上后方可进行,采用YCN25前卡液压式千斤顶,张拉过程为:测量预应力钢筋初始长度,安装锚具、安装千斤顶、张拉、锁定锚具、退出千斤顶、校核预应力钢筋伸长值、测量预应力钢筋中介长度完成张拉。本发明通过在楼板中部增设LPM轻质管,一方面降低楼板自重,实现大跨度建筑结构的建造,另外一方面确保建筑物保温性能;通过在楼板施工过程中采用预应力工法,增强楼板强度,确保其安全性和 耐久性。
权利要求
1.一种大跨度现浇无粘结预应力空心楼板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楼板底模安装,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底模安装,底模拼缝处用双面胶带粘接; 第二步:确定肋梁和LPM轻质管安装位置,根据设计要求在底模表面画出LPM安装位置及肋梁边线; 第三步:绑扎肋梁钢筋及楼板底部钢筋; 第四步:安装定位筋,在肋梁的箍筋上固定布置用于定位预应力钢筋和LPM轻质管的定位筋; 第五步:铺放预应力钢筋,预应力钢筋按照设计要求下料和组装后连通锚具和配件运送并储存,待定位筋安装完毕后铺设预应力钢筋; 第六步:水电管道敷设; 第七步:铺放LPM轻质管,按照设计配管图铺放LPM轻质管,LPM轻质管顺管中心线偏差不得大于12mm,LPM轻质管水平方向偏差不得大于12mm ; 第八步:支端模; 第九步:绑扎楼板板面钢筋; 第十步:混凝土浇注及养护; 第十一步:预应力钢筋张拉。
2.根据权利要 求1所述的大跨度现浇无粘结预应力空心楼板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步包括在底模上放置塑料保护层垫块,然后放板底分布筋,再绑肋梁上下钢筋及箍筋,最后绑扎LPM轻质管部位的板底钢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跨度现浇无粘结预应力空心楼板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筋分为预应力钢筋定位筋和LPM轻质管定位筋,预应力钢筋定位筋之间的间距为1.5m,采用直径12mm的钢筋制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跨度现浇无粘结预应力空心楼板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步中铺放的预应力钢筋的竖直方向允许偏差为±5mm,水平方向允许偏差为±2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跨度现浇无粘结预应力空心楼板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步还包括使用η形卡固定LPM轻质管,所述η形卡卡设在LPM轻质管外围,其下端绑扎到楼板底部钢筋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跨度现浇无粘结预应力空心楼板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十步浇注混凝土时,分两次完成,第一次浇注混凝土至楼板厚度二分之一时停止,待第一层混凝土处于凝固但未初凝前浇注剩余二分之一,在浇注过程中必须进行振捣,振捣一处时间不宜超过5s,振捣间距小于0.3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跨度现浇无粘结预应力空心楼板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应力钢筋张拉完成后使用砂轮将预应力钢筋外露部分。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跨度现浇无粘结预应力空心楼板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楼板底模安装,第二步确定肋梁和LPM轻质管安装位置,根据设计要求在底模表面画出LPM安装位置及肋梁边线;第三步绑扎肋梁钢筋及楼板底部钢筋;第四步安装定位筋;第五步铺放预应力钢筋;第六步水电管道敷设;第七步铺放LPM轻质管;第八步支端模;第九步绑扎楼板板面钢筋;第十步混凝土浇注及养护;第十一步预应力钢筋张拉;其优点在于通过在楼板中部增设LPM轻质管,一方面降低楼板自重,实现大跨度建筑结构的建造,另外一方面确保建筑物保温性能;通过在楼板施工过程中采用预应力工法,增强楼板强度,确保其安全性和耐久性。
文档编号E04B5/16GK103225402SQ20131014009
公开日2013年7月31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22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22日
发明者熊启东, 朱小玲, 蒋志新, 黄兴红, 孙忠国 申请人: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