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预制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1853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预制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预制构件,具体涉及一种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预制构件,属于土木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使用钢绞线作为下部主要受力钢筋的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具有梁跨度大,梁高小,用钢量少的优点,在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上应用的较多。但是钢绞线存在着如下缺点:一是强度虽高,但是其变形能力弱,在地震力产生的反复荷载的作用下易发生脆性断裂,因此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提出了“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中,应采用预应力筋和钢筋混合配筋的方式”,并由此提出在梁端截面下部的钢筋与预应力钢筋的配筋比例要求。为解决该问题,现在一般采用两种做法,一是梁下部增设通长的钢筋,该钢筋参与设计计算,二是仅在梁端下部额外增加规定比例的钢筋,该部分不参与设计计算,与梁下部预应力钢筋分排布置。因梁宽有效,单层能排布的钢筋数是有限的,因此这两种做法,都会使钢筋层数增加,从而导致下部受力钢筋的合力点内移,受力钢筋的计算高度减少,使得在额定弯矩下,计算所需的钢筋量增加,同时也增加了施工难度。另外,在上述做法中,钢绞线仍然需要伸出梁端锚入柱内或对面的梁段中,目前基本采用直线状锚固或将钢绞线末端弯折90度弯钩的弯钩锚固措施。直线状锚固所需的锚固长度很长,非常不经济,且难以实施,而钢绞线的弯钩锚固效果目前在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及其它规范中仍未明确,且存在弯折圆弧段塑性变形严重,易脆断,弯钩的直线段钢丝束散乱,在钢绞线配置较多时,散乱的钢绞线钢丝束彼此交叠,甚至露出梁的截面以外的情况出现,极易产生露筋现象。因此,为解决上述技 术问题,确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改良结构的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预制构件,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强度高、施工方便且锚固质量可靠的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预制构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预制构件,其包括一叠合梁预制构件主体部,于所述叠合梁预制构件主体部内设有上纵向预应力钢绞线、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箍筋以及竖直钢筋网片;于所述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上绑扎搭接纵向钢筋;所述纵向钢筋延伸出叠合梁预制构件主体部的端部。本实用新型的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预制构件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纵向钢筋选用牌号为HRB400、HRBF400、RRB400、HRB500或HRBF500 ;所述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等同或大于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的截面面积。本实用新型的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预制构件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伸出叠合梁预制构件主体部的端部5cm-10cm。[0010]本实用新型的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预制构件还设置为:所述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设置有多层,其中,最下两层的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与纵向钢筋左右并排搭接;第三层及以上的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与纵向钢筋上下搭接,且纵向钢筋在上,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在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所述纵向钢筋直径较细,与所述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搭接后,在常规的梁宽度范围内,钢筋净间距仍能保持25mm以上,且单排纵向钢绞线数量不减少,从而避免了所述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的合力点内移,计算高度减少,导致的计算所需的所述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数量增加的缺陷。2.所述纵向钢筋代替所述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锚固进柱截面内,由此所述纵向钢筋的锚固长度可以较所述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的锚固长度大幅减少,同时所述纵向钢筋还可以采取弯钩锚固,能够进一步减少锚固长度,还可以采取机械锚固方法,以适应更多的应用范围和提高锚固效果。3.所述纵向钢筋与所述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按本专利要求搭接,增加了在梁端下部的纵向钢筋数量,当梁端下部实际受力状态为受压时,可以有效减少受压区混凝土的截面高度,从而有效提高梁端塑性铰区的塑性转动能力,使得框架梁端截面具有足够的曲率延性。当梁端下部在风荷载或地震力产生的反复荷载作用下处于一定的受拉状态时,所述纵向钢筋较所述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具有更好的延性,能够有效防止梁端的脆性破坏。4.所述纵向钢筋与所述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按本专利要求搭接,再配合放置所述钢筋网片,可以防止所述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放张时对其周边混凝土的局部压应力破坏,同时可以防止钢筋达到屈服强度后引起混凝土的纵向裂缝的开展。5.本实用新型能广泛适用于抗震等级为四级及四级以下多层框架结构,所述节点构造能较好地符合结构受力特征。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预制构件的正截面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预制构件的侧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说明书附图1和附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预制构件,其包括一叠合梁预制构件主体部I,于所述叠合梁预制构件主体部I内设有上纵向预应力钢绞线2、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3、箍筋4以及竖直钢筋网片5。其中,所述竖直钢筋网片5设置在靠近叠合梁预制构件主体部I的端部处。于所述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3上绑扎搭接钢筋6。所述钢筋6延伸出叠合梁预制构件主体部I的端部,其钢筋选用牌号为HRB400、HRBF400、RRB400、HRB500或HRBF500。所述钢筋6的截面面积等同或大于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3的截面面积。所述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3伸出叠合梁预制构件主体部I的端部5cm-10cm,以方便所述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3放张后进行切割。所述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3设置有多层,其与所述钢筋6绑扎搭接要求为:所述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3设置有多层,其中,最下两层的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3与纵向钢筋6左右并排搭接;第三层及以上的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3与纵向钢筋6上下搭接,且纵向钢筋6在上,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3在下。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3设置有三层。进一步,所述钢筋6与所述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3的搭接长度等于按照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以所述钢筋6直径及所述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预制构件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计算的钢筋基本锚固长度的1.2倍加上按所述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计算的预应力筋的预应力传递长度;所述钢筋6伸出梁端的锚固长度大于等于按照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以所述钢筋6直径及所述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预制构件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计算的钢筋锚固长度。进一步,所述钢筋网片5为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中通常使用的钢筋网片,具体要求可按照现行规范执行。以上的具体实施方式
仅为本创作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创作,凡在本创作的精神及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创作的保护范围之内 。
权利要求1.一种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预制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叠合梁预制构件主体部,于所述叠合梁预制构件主体部内设有上纵向预应力钢绞线、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箍筋以及竖直钢筋网片;于所述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上绑扎搭接纵向钢筋;所述纵向钢筋延伸出叠合梁预制构件主体部的端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预制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钢筋选用牌号为HRB400、HRBF400、RRB400、HRB500或HRBF500 ;所述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等同或大于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的截面面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预制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伸出叠合梁预制构件主体部的端部5cm-10cm。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预制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设置有多层,其中,最下两层的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与纵向钢筋左右并排搭接;第三层及以上的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与纵向钢筋上下搭接,且纵向钢筋在上,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在 下。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预制构件,其包括一叠合梁预制构件主体部,于所述叠合梁预制构件主体部内设有上纵向预应力钢绞线、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箍筋以及竖直钢筋网片;于所述下纵向预应力钢绞线上搭接并绑扎有纵向钢筋;所述纵向钢筋延伸出叠合梁预制构件主体部的端部。本实用新型的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预制构件具有结构强度高、施工方便且锚固质量可靠等诸多优点。
文档编号E04C3/26GK203097110SQ20132007971
公开日2013年7月31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21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21日
发明者肖景平, 丁华光 申请人: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