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不等高梁的梁柱节点布筋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4175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不等高梁的梁柱节点布筋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不等高梁的梁柱节点布筋结构,包括布设在梁柱节点内的竖向钢筋骨架和横向钢筋骨架,横向钢筋骨架布设于横梁内;横梁为不等高梁且其包括高梁和低梁;横向钢筋骨架包括两道均布设于横梁内侧顶部的第一侧部纵向受力钢筋、M道均布设于两道侧部纵向受力钢筋之间的第一中部纵向受力钢筋、两道均布设于低梁内侧底部的第二侧部纵向受力钢筋和M道均布设于两道第二侧部纵向受力钢筋之间的第二中部纵向受力钢筋,M道第一中部纵向受力钢筋和M道所述第二中部纵向受力钢筋形成M个交叉钢筋组。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施工方便、使用效果好,能增强不等高梁梁体的抗剪能力,并能提高梁柱节点的承载力。
【专利说明】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布筋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不等高梁 的梁柱节点布筋结构。 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不等高梁的梁柱节点布筋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梁柱节点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起着传递和分配内力、保证结构整体性能的作 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受力后,梁柱节点受到立柱传来的轴向力、剪力和弯矩以及横梁传 来的剪力和弯矩。尤其对于横梁为不等高梁的梁柱节点来说,梁柱节点的核心区属于不符 合平截面假定的应力紊乱区,其受力性能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受剪机理十分复杂,相应地梁 柱节点也成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的薄弱环节,抗剪性能差,而且其内部的直筋容易产 生滑移。因而,为了提高梁柱节点的承载力,降低梁柱节点核心区的破坏程度,改善梁柱节 点的抗震性能,目前需要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施工方便、使用效果好的钢筋混凝土框 架结构中不等高梁的梁柱节点布筋结构,其能有效增强不等高梁梁体的抗剪能力,克服了 梁柱节点内直筋的滑移问题,能有效提高梁柱节点的承载力,同时也能提高梁柱节点的抗 震性能,施工方便、快捷。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钢筋 混凝土框架结构中不等高梁的梁柱节点布筋结构,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施工方便、使用 效果好,能有效增强不等高梁梁体的抗剪能力,并能有效提高梁柱节点的承载力。
[0004]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中不等高梁的梁柱节点布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布设在所施工梁柱节点内的坚向钢筋 骨架和横向钢筋骨架,所施工梁柱节点的核心区为横梁与立柱的相交区域,所述坚向钢筋 骨架为布设于立柱内的钢筋骨架,所述横向钢筋骨架为布设于所述横梁内的钢筋骨架;所 述横梁为不等高梁且其包括位于立柱一侧的第一梁体和位于立柱另一侧的第二梁体,所述 第一梁体和第二梁体的梁体宽度相同,第一梁体的梁体高度大于第二梁体的梁体高度,第 一梁体和第二梁体的顶面相平齐;所述立柱以所述横梁为界分为上部梁体和下部梁体,所 述坚向钢筋骨架包括多道坚向受力钢筋、多道均位于所述上部梁体内的上横向箍筋和多道 均位于所述下部梁体内的下横向箍筋,多道所述上横向箍筋和多道所述下横向箍筋均呈水 平向布设,多道所述上横向箍筋由上至下进行布设,且多道所述下横向箍筋由上至下进行 布设;多道所述坚向受力钢筋均为沿立柱的中心轴线通长布设的通长钢筋,多道所述坚向 受力钢筋通过多道所述上横向箍筋和多道所述下横向箍筋紧固连接为一体;
[0005] 所述横向钢筋骨架包括(M+2)道沿所述横梁的中心轴线通长布设的纵向通长受 力钢筋、(M+2)道均布设于第一梁体内侧底部的底部纵向受力钢筋、两道均布设于第二梁体 内侧底部的第二侧部纵向受力钢筋和Μ道均布设于两道所述第二侧部纵向受力钢筋之间 的第二中部纵向受力钢筋,(Μ+2)道所述纵向通长受力钢筋包括两道均布设于所述横梁内 侧顶部的第一侧部纵向受力钢筋和Μ道均布设于两道所述第一侧部纵向受力钢筋之间的 第一中部纵向受力钢筋,(Μ+2)道所述底部纵向受力钢筋、两道所述第二侧部纵向受力钢筋 和Μ道所述第二中部纵向受力钢筋均沿所述横梁的中心轴线布设;(Μ+2)道所述底部纵向 受力钢筋均布设在同一平面上且其分别位于(Μ+2)道所述纵向通长受力钢筋的正下方;其 中,Μ为正整数且Μ彡1 ;
[0006] Μ道所述第一中部纵向受力钢筋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Μ道所述第二中部纵向受 力钢筋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Μ道所述第一中部纵向受力钢筋和Μ道所述第二中部纵向受 力钢筋形成Μ个交叉钢筋组,每个所述交叉钢筋组均包括一道所述第一中部纵向受力钢筋 和一道所述第二中部纵向受力钢筋,每个所述交叉钢筋组中的第一中部纵向受力钢筋和第 二中部纵向受力钢筋均位于同一坚直面上;所述第一中部纵向受力钢筋中位于第二梁体内 的钢筋节段为低梁钢筋段,每个所述交叉钢筋组中的所述低梁钢筋段和第二中部纵向受力 钢筋呈对称布设;所述第一中部纵向受力钢筋和第二中部纵向受力钢筋均为弯曲形成的Ζ 字形钢筋;所述第一中部纵向受力钢筋由位于所述横梁内侧顶部的第一顶部钢筋段和位于 第二梁体内侧底部的第一底部钢筋段连接而成,所述第一顶部钢筋段与所述第一底部钢筋 段之间通过第一倾斜钢筋段连接,所述第一顶部钢筋段、所述第一底部钢筋段和所述第一 倾斜钢筋段均为平直钢筋段;所述第二中部纵向受力钢筋由位于第二梁体内侧顶部的第二 顶部钢筋段和位于第二梁体内侧底部的第二底部钢筋段连接而成,所述第二顶部钢筋段与 所述第二底部钢筋段之间通过第二倾斜钢筋段连接,所述第二顶部钢筋段、所述第二底部 钢筋段和所述第二倾斜钢筋段均为平直钢筋段,所述第一顶部钢筋段、所述第一底部钢筋 段、所述第二顶部钢筋段和所述第二底部钢筋段均呈水平向布设;每个所述交叉钢筋组中 的所述第一倾斜钢筋段和所述第二倾斜钢筋段均交叉形成一个X字形钢筋,所述X字形钢 筋位于第二梁体内;每个所述X字形钢筋中所述第一倾斜钢筋段和所述第二倾斜钢筋段之 间的相交处均紧固连接为一体;每个所述X字形钢筋中的所述第一倾斜钢筋段和所述第二 倾斜钢筋段的长度均相同,所述第一倾斜钢筋段和所述第二倾斜钢筋段与坚直方向的夹角 均为30。?45。。
[0007] 上述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不等高梁的梁柱节点布筋结构,其特征是:所述 横梁和立柱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X字形钢筋与立柱外侧壁之间的间距dl不大于h2, 其中h2为第二梁体的梁体高度。
[0008] 上述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不等高梁的梁柱节点布筋结构,其特征是:两道 所述第一侧部纵向受力钢筋、Μ道所述第一中部纵向受力钢筋中的所有第一顶部钢筋段和 Μ道所述第二中部纵向受力钢筋中的所有第二顶部钢筋段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两道所述 第二侧部纵向受力钢筋、Μ道所述第一中部纵向受力钢筋中的所有第一底部钢筋段和Μ道 所述第二中部纵向受力钢筋中的所有第二底部钢筋段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0009] 上述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不等高梁的梁柱节点布筋结构,其特征是:(Μ+2) 道所述底部纵向受力钢筋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所述底部纵向受力钢筋为内端向上弯曲后 形成的L形钢筋且其内端伸入至立柱内,所述底部纵向受力钢筋与所述坚向钢筋骨架紧固 连接为一体;两道所述第二侧部纵向受力钢筋和Μ道所述第二中部纵向受力钢筋的内端均 伸入至第一梁体内。
[0010] 上述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不等高梁的梁柱节点布筋结构,其特征是:所述 第一侧部纵向受力钢筋、第一中部纵向受力钢筋、底部纵向受力钢筋、第二侧部纵向受力钢 筋和第二中部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均为d,所述底部纵向受力钢筋内端向上弯曲的钢筋节 段长度L2 > 15d,两道所述第二侧部纵向受力钢筋和Μ道所述第二中部纵向受力钢筋的内 端伸入至第一梁体内的长度均为L1,其中LI > 15d。
[0011] 上述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不等高梁的梁柱节点布筋结构,其特征是:两道 所述第二侧部纵向受力钢筋分别位于两道所述第一侧部纵向受力钢筋的正下方。
[0012] 上述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不等高梁的梁柱节点布筋结构,其特征是:所述 第一梁体内设置有多道第一坚向箍筋,(M+2)道所述纵向通长受力钢筋和(M+2)道所述底 部纵向受力钢筋均通过多道所述第一坚向箍筋紧固连接为一体,多道所述第一坚向箍筋由 左至右进行布设;所述第二梁体内设置有多道第二坚向箍筋,(M+2)道所述纵向通长受力 钢筋、两道所述第二侧部纵向受力钢筋和Μ道所述第二中部纵向受力钢筋均通过多道所述 第二坚向箍筋紧固连接为一体,多道所述第二坚向箍筋由左至右进行布设。
[0013]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0014] 1、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投入成本较低。
[0015] 2、施工简单快捷,省时省力,通过将梁体高度较低的第二梁体内的纵向受力钢筋 弯折形成X形交叉钢筋,同时将梁体高度较高的第一梁体内的底部纵向受力钢筋锚固入立 柱内,并将第二梁体内的第二侧部纵向受力钢筋和第二中部纵向受力钢筋均锚固入第一梁 体内即可。
[0016] 3、每个X字形钢筋中的第一倾斜钢筋段和第二倾斜钢筋段的长度均相同,第一倾 斜钢筋段和第二倾斜钢筋段呈对称布设;并且,第一倾斜钢筋段和第二倾斜钢筋段与坚直 方向的夹角均为30°?45°,这样不仅弯折方便,该弯折角度也能有效保证不等高梁梁体 的抗剪能力充分发挥。
[0017] 4、使用效果好,有效解决了不等高梁所引起的纵筋锚固处理难题,使得梁柱节点 处横梁内的纵向受力筋很难发生粘结破坏和锚固破坏,克服梁柱节点中横梁内纵向受力筋 的滑移问题,能有效提高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的承载能力,增强了梁柱节点核心区的 抗剪强度,同时提高了梁柱节点的抗震性能,施工方便、快捷。
[0018]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施工方便、使用效果好,能有效增强 不等高梁梁体的抗剪能力,克服梁柱节点中横梁内纵向受力筋的滑移问题,并能有效提高 梁柱节点的承载力,同时也能提高梁柱节点的抗震性能,施工方便、快捷。
[0019]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0021] 图2为图1的Α-Α剖面图。
[0022] 图3为图1的Β-Β剖面图。
[0023] 图4为图1的C-C剖面图。
[0024] 附图标记说明:
[0025] 1-1一第一梁体; 1-2-第二梁体;2-立柱;
[0026] 3-1-坚向受力钢筋; 3-2-下横向箍筋;3-3-上横向箍筋;
[0027] 4-1 一第一侧部纵向受力钢筋;4-2-第一中部纵向受力钢筋;
[0028] 4-3一底部纵向受:力钢筋; 4_4一第二侧部纵向受:力钢筋;
[0029] 4-5一第二中部纵向受:力钢筋;6_1-第一坚向箍筋;
[0030] 5一横向受力钢筋; 6-2-第二坚向箍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如图1、图2、图3及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布设在所施工梁柱节点内的坚向钢 筋骨架和横向钢筋骨架,所施工梁柱节点的核心区为横梁与立柱2的相交区域,所述坚向 钢筋骨架为布设于立柱2内的钢筋骨架,所述横向钢筋骨架为布设于所述横梁内的钢筋骨 架。
[0032] 所述横梁为不等高梁且其包括位于立柱2 -侧的第一梁体1-1和位于立柱2另一 侧的第二梁体1-2,所述第一梁体1-1和第二梁体1-2的梁体宽度相同,第一梁体1-1的梁 体高度大于第二梁体1-2的梁体高度,第一梁体1-1和第二梁体1-2的顶面相平齐。本实 施例中,所述第一梁体1-1和第二梁体1-2分别布设于立柱2的左右两侧。也就是说,所述 第一梁体1-1为高梁,所述第二梁体1-2为低梁。
[0033] 所述立柱2以所述横梁为界分为上部梁体和下部梁体,所述坚向钢筋骨架包括多 道坚向受力钢筋3-1、多道均位于所述上部梁体内的上横向箍筋3-3和多道均位于所述下 部梁体内的下横向箍筋3-2,多道所述上横向箍筋3-3和多道所述下横向箍筋3-2均呈水平 向布设,多道所述上横向箍筋3-3由上至下进行布设,且多道所述下横向箍筋3-2由上至下 进行布设。多道所述坚向受力钢筋3-1均为沿立柱2的中心轴线通长布设的通长钢筋,多 道所述坚向受力钢筋3-1通过多道所述上横向箍筋3-3和多道所述下横向箍筋3-2紧固连 接为一体。
[0034] 所述横向钢筋骨架包括(M+2)道沿所述横梁的中心轴线通长布设的纵向通长受 力钢筋、(M+2)道均布设于第一梁体1-1内侧底部的底部纵向受力钢筋4-3、两道均布设于 第二梁体1-2内侧底部的第二侧部纵向受力钢筋4-4和Μ道均布设于两道所述第二侧部纵 向受力钢筋4-4之间的第二中部纵向受力钢筋4-5,(Μ+2)道所述纵向通长受力钢筋包括 两道均布设于所述横梁内侧顶部的第一侧部纵向受力钢筋4-1和Μ道均布设于两道所述侧 部纵向受力钢筋之间的第一中部纵向受力钢筋4-2,(Μ+2)道所述底部纵向受力钢筋4-3、 两道所述第二侧部纵向受力钢筋4-4和Μ道所述第二中部纵向受力钢筋4-5均沿所述横梁 的中心轴线布设。(Μ+2)道所述底部纵向受力钢筋4-3均布设在同一平面上且其分别位于 (Μ+2)道所述纵向通长受力钢筋的正下方;其中,Μ为正整数且M3 1。
[0035] Μ道所述第一中部纵向受力钢筋4-2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Μ道所述第二中部纵 向受力钢筋4-5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Μ道所述第一中部纵向受力钢筋4-2和Μ道所述第 二中部纵向受力钢筋4-5形成Μ个交叉钢筋组,每个所述交叉钢筋组均包括一道所述第一 中部纵向受力钢筋4-2和一道所述第二中部纵向受力钢筋4-5,每个所述交叉钢筋组中的 第一中部纵向受力钢筋4-2和第二中部纵向受力钢筋4-5均位于同一坚直面上。所述第一 中部纵向受力钢筋4-2中位于第二梁体1-2内的钢筋节段为低梁钢筋段,每个所述交叉钢 筋组中的所述低梁钢筋段和第二中部纵向受力钢筋4-5呈对称布设。所述第一中部纵向受 力钢筋4-2和第二中部纵向受力钢筋4-5均为弯曲形成的Ζ字形钢筋。所述第一中部纵向 受力钢筋4-2由位于所述横梁内侧顶部的第一顶部钢筋段和位于第二梁体1-2内侧底部的 第一底部钢筋段连接而成,所述第一顶部钢筋段与所述第一底部钢筋段之间通过第一倾斜 钢筋段连接,所述第一顶部钢筋段、所述第一底部钢筋段和所述第一倾斜钢筋段均为平直 钢筋段。所述第二中部纵向受力钢筋4-5由位于第二梁体1-2内侧顶部的第二顶部钢筋段 和位于第二梁体1-2内侧底部的第二底部钢筋段连接而成,所述第二顶部钢筋段与所述第 二底部钢筋段之间通过第二倾斜钢筋段连接,所述第二顶部钢筋段、所述第二底部钢筋段 和所述第二倾斜钢筋段均为平直钢筋段,所述第一顶部钢筋段、所述第一底部钢筋段、所述 第二顶部钢筋段和所述第二底部钢筋段均呈水平向布设;每个所述交叉钢筋组中的所述第 一倾斜钢筋段和所述第二倾斜钢筋段均交叉形成一个X字形钢筋,所述X字形钢筋位于第 二梁体1-2内。每个所述X字形钢筋中所述第一倾斜钢筋段和所述第二倾斜钢筋段之间的 相交处均紧固连接为一体;每个所述X字形钢筋中的所述第一倾斜钢筋段和所述第二倾斜 钢筋段的长度均相同,所述第一倾斜钢筋段和所述第二倾斜钢筋段与坚直方向的夹角均为 30。?45°。
[0036]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倾斜钢筋段和所述第二倾斜钢筋段与坚直方向的夹角均为 30。。
[0037] 本实施例中,所述横梁和立柱2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X字形钢筋与立柱2 外侧壁之间的间距dl不大于h2,其中h2为第二梁体1-2的梁体高度。其中,所述第一梁体 1-1的梁体高度为hi。
[0038] 本实施例中,两道所述第一侧部纵向受力钢筋4-1、Μ道所述第一中部纵向受力钢 筋4-2中的所有第一顶部钢筋段和Μ道所述第二中部纵向受力钢筋4-5中的所有第二顶部 钢筋段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两道所述第二侧部纵向受力钢筋4-4、Μ道所述第一中部纵向 受力钢筋4-2中的所有第一底部钢筋段和Μ道所述第二中部纵向受力钢筋4-5中的所有第 二底部钢筋段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0039] (Μ+2)道所述底部纵向受力钢筋4-3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所述底部纵向受力钢 筋4-3为内端向上弯曲后形成的L形钢筋且其内端伸入至立柱2内,所述底部纵向受力钢 筋4-3与所述坚向钢筋骨架紧固连接为一体。两道所述第二侧部纵向受力钢筋4-4和Μ道 所述第二中部纵向受力钢筋4-5的内端均伸入至第一梁体1-1内。
[0040]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部纵向受力钢筋4-1、第一中部纵向受力钢筋4-2、底部 纵向受力钢筋4-3、第二侧部纵向受力钢筋4-4和第二中部纵向受力钢筋4-5的直径均为 d,所述底部纵向受力钢筋4-3内端向上弯曲的钢筋节段长度L2 > 15d,两道所述第二侧部 纵向受力钢筋4-4和Μ道所述第二中部纵向受力钢筋4-5的内端伸入至第一梁体1-1内的 长度均为L1,其中L1彡15d。
[0041] 本实施例中,两道所述第二侧部纵向受力钢筋4-4分别位于两道所述第一侧部纵 向受力钢筋4-1的正下方。
[0042]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梁体1-1内设置有多道第一坚向箍筋6-1,(M+2)道所述纵 向通长受力钢筋和(M+2)道所述底部纵向受力钢筋4-3均通过多道所述第一坚向箍筋6-1 紧固连接为一体,多道所述第一坚向箍筋6-1由左至右进行布设;所述第二梁体1-2内设置 有多道第二坚向箍筋6-2,(M+2)道所述纵向通长受力钢筋、两道所述第二侧部纵向受力钢 筋4-4和Μ道所述第二中部纵向受力钢筋4-5均通过多道所述第二坚向箍筋6-2紧固连接 为一体,多道所述第二坚向箍筋6-2由左至右进行布设。
[0043]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坚向箍筋6-1和第二坚向箍筋6-2均为矩形箍筋。
[0044] 本实施例中,Μ = 3。
[0045] 实际使用时,可以具体需要,对Μ的取值大小进行相应调整。
[0046] 本实施例中,所述横向钢筋骨架还包括两道分别布设在第一梁体1-1中部左右两 侧的横向受力钢筋5,两道所述横向受力钢筋5均与多道所述第一坚向箍筋6-1紧固连接为 一体。
[0047] 本实施例中,两道所述第一侧部纵向受力钢筋4-1分别位于所述横梁的顶部左右 两侧,两道所述第二侧部纵向受力钢筋4-4分别位于第二梁体1-2的底部左右两侧。两道 所述第一侧部纵向受力钢筋4-1分别位于两道所述横向受力钢筋5的正上方,两道所述第 二侧部纵向受力钢筋4-4分别位于两道所述横向受力钢筋5的正下方。
[〇〇48]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 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 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 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不等高梁的梁柱节点布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布设 在所施工梁柱节点内的坚向钢筋骨架和横向钢筋骨架,所施工梁柱节点的核心区为横梁与 立柱(2)的相交区域,所述坚向钢筋骨架为布设于立柱(2)内的钢筋骨架,所述横向钢筋骨 架为布设于所述横梁内的钢筋骨架;所述横梁为不等高梁且其包括位于立柱(2) -侧的第 一梁体(1-1)和位于立柱(2)另一侧的第二梁体(1-2),所述第一梁体(1-1)和第二梁体 (1-2)的梁体宽度相同,第一梁体(1-1)的梁体高度大于第二梁体(1-2)的梁体高度,第一 梁体(1-1)和第二梁体(1-2)的顶面相平齐;所述立柱(2)以所述横梁为界分为上部梁体 和下部梁体,所述坚向钢筋骨架包括多道坚向受力钢筋(3-1)、多道均位于所述上部梁体内 的上横向箍筋(3-3)和多道均位于所述下部梁体内的下横向箍筋(3-2),多道所述上横向 箍筋(3-3)和多道所述下横向箍筋(3-2)均呈水平向布设,多道所述上横向箍筋(3-3)由 上至下进行布设,且多道所述下横向箍筋(3-2)由上至下进行布设;多道所述坚向受力钢 筋(3-1)均为沿立柱(2)的中心轴线通长布设的通长钢筋,多道所述坚向受力钢筋(3-1) 通过多道所述上横向箍筋(3-3)和多道所述下横向箍筋(3-2)紧固连接为一体; 所述横向钢筋骨架包括(M+2)道沿所述横梁的中心轴线通长布设的纵向通长受力钢 筋、(M+2)道均布设于第一梁体(1-1)内侧底部的底部纵向受力钢筋(4-3)、两道均布设于 第二梁体(1-2)内侧底部的第二侧部纵向受力钢筋(4-4)和Μ道均布设于两道所述第二侧 部纵向受力钢筋(4-4)之间的第二中部纵向受力钢筋(4-5),(Μ+2)道所述纵向通长受力钢 筋包括两道均布设于所述横梁内侧顶部的第一侧部纵向受力钢筋(4-1)和Μ道均布设于两 道所述第一侧部纵向受力钢筋(4-1)之间的第一中部纵向受力钢筋(4-2),(Μ+2)道所述底 部纵向受力钢筋(4-3)、两道所述第二侧部纵向受力钢筋(4-4)和Μ道所述第二中部纵向受 力钢筋(4-5)均沿所述横梁的中心轴线布设;(Μ+2)道所述底部纵向受力钢筋(4-3)均布 设在同一平面上且其分别位于(Μ+2)道所述纵向通长受力钢筋的正下方;其中,Μ为正整数 且Μ彡1 ; Μ道所述第一中部纵向受力钢筋(4-2)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Μ道所述第二中部纵向 受力钢筋(4-5)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Μ道所述第一中部纵向受力钢筋(4-2)和Μ道所述 第二中部纵向受力钢筋(4-5)形成Μ个交叉钢筋组,每个所述交叉钢筋组均包括一道所述 第一中部纵向受力钢筋(4-2)和一道所述第二中部纵向受力钢筋(4-5),每个所述交叉钢 筋组中的第一中部纵向受力钢筋(4-2)和第二中部纵向受力钢筋(4-5)均位于同一坚直面 上;所述第一中部纵向受力钢筋(4-2)中位于第二梁体(1-2)内的钢筋节段为低梁钢筋段, 每个所述交叉钢筋组中的所述低梁钢筋段和第二中部纵向受力钢筋(4-5)呈对称布设;所 述第一中部纵向受力钢筋(4-2)和第二中部纵向受力钢筋(4-5)均为弯曲形成的Ζ字形 钢筋;所述第一中部纵向受力钢筋(4-2)由位于所述横梁内侧顶部的第一顶部钢筋段和位 于第二梁体(1-2)内侧底部的第一底部钢筋段连接而成,所述第一顶部钢筋段与所述第一 底部钢筋段之间通过第一倾斜钢筋段连接,所述第一顶部钢筋段、所述第一底部钢筋段和 所述第一倾斜钢筋段均为平直钢筋段;所述第二中部纵向受力钢筋(4-5)由位于第二梁体 (1-2)内侧顶部的第二顶部钢筋段和位于第二梁体(1-2)内侧底部的第二底部钢筋段连接 而成,所述第二顶部钢筋段与所述第二底部钢筋段之间通过第二倾斜钢筋段连接,所述第 二顶部钢筋段、所述第二底部钢筋段和所述第二倾斜钢筋段均为平直钢筋段,所述第一顶 部钢筋段、所述第一底部钢筋段、所述第二顶部钢筋段和所述第二底部钢筋段均呈水平向 布设;每个所述交叉钢筋组中的所述第一倾斜钢筋段和所述第二倾斜钢筋段均交叉形成一 个X字形钢筋,所述X字形钢筋位于第二梁体(1-2)内;每个所述X字形钢筋中所述第一倾 斜钢筋段和所述第二倾斜钢筋段之间的相交处均紧固连接为一体;每个所述X字形钢筋中 的所述第一倾斜钢筋段和所述第二倾斜钢筋段的长度均相同,所述第一倾斜钢筋段和所述 第二倾斜钢筋段与坚直方向的夹角均为30°?45°。
2.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不等高梁的梁柱节点布筋结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和立柱(2)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X字形钢筋与立柱(2)外侧壁 之间的间距dl不大于h2,其中h2为第二梁体(1-2)的梁体高度。
3. 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不等高梁的梁柱节点布筋结 构,其特征在于:两道所述第一侧部纵向受力钢筋(4-1)、Μ道所述第一中部纵向受力钢筋 (4-2)中的所有第一顶部钢筋段和Μ道所述第二中部纵向受力钢筋(4-5)中的所有第二顶 部钢筋段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两道所述第二侧部纵向受力钢筋(4-4)、Μ道所述第一中部 纵向受力钢筋(4-2)中的所有第一底部钢筋段和Μ道所述第二中部纵向受力钢筋(4-5)中 的所有第二底部钢筋段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4. 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不等高梁的梁柱节点布筋结 构,其特征在于:(Μ+2)道所述底部纵向受力钢筋(4-3)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所述底部纵 向受力钢筋(4-3)为内端向上弯曲后形成的L形钢筋且其内端伸入至立柱(2)内,所述底 部纵向受力钢筋(4-3)与所述坚向钢筋骨架紧固连接为一体;两道所述第二侧部纵向受力 钢筋(4-4)和Μ道所述第二中部纵向受力钢筋(4-5)的内端均伸入至第一梁体(1-1)内。
5. 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不等高梁的梁柱节点布筋结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部纵向受力钢筋(4-1)、第一中部纵向受力钢筋(4-2)、底部纵向 受力钢筋(4-3)、第二侧部纵向受力钢筋(4-4)和第二中部纵向受力钢筋(4-5)的直径均 为d,所述底部纵向受力钢筋(4-3)内端向上弯曲的钢筋节段长度L2 > 15d,两道所述第二 侧部纵向受力钢筋(4-4)和Μ道所述第二中部纵向受力钢筋(4-5)的内端伸入至第一梁体 (1-1)内的长度均为L1,其中L1彡15d。
6. 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不等高梁的梁柱节点布筋结 构,其特征在于:两道所述第二侧部纵向受力钢筋(4-4)分别位于两道所述第一侧部纵向 受力钢筋(4-1)的正下方。
7. 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不等高梁的梁柱节点布筋 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梁体(1-1)内设置有多道第一坚向箍筋(6-1),(M+2)道所述 纵向通长受力钢筋和(M+2)道所述底部纵向受力钢筋(4-3)均通过多道所述第一坚向箍 筋(6-1)紧固连接为一体,多道所述第一坚向箍筋(6-1)由左至右进行布设;所述第二梁体 (1-2)内设置有多道第二坚向箍筋(6-2),(M+2)道所述纵向通长受力钢筋、两道所述第二 侧部纵向受力钢筋(4-4)和Μ道所述第二中部纵向受力钢筋(4-5)均通过多道所述第二坚 向箍筋(6-2)紧固连接为一体,多道所述第二坚向箍筋(6-2)由左至右进行布设。
【文档编号】E04B1/21GK203834657SQ201420273080
【公开日】2014年9月17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24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24日
【发明者】吴涛, 刘喜, 吕贝贝, 黄华, 邢国华, 刘伯权 申请人:长安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