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等高梁梁底加腋的梁柱节点布筋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4176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基于不等高梁梁底加腋的梁柱节点布筋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不等高梁梁底加腋的梁柱节点布筋结构,包括布设在梁柱节点内的竖向钢筋骨架和横向钢筋骨架,横向钢筋骨架布设于横梁内;横梁为不等高梁且其包括高梁和低梁,低梁为底部垂直加腋的加腋梁,加腋梁的腋高C2为高梁和低梁的梁体高度之差,加腋梁的加腋坡度C0=1︰(1.8~2.2);横向钢筋骨架包括多道布设在横梁顶部的第一纵向通长受力钢筋和多道第二纵向通长受力钢筋,第二纵向通长受力钢筋为经弯折后形成的曲线形钢筋。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钢筋用量少且施工方便、使用效果好,能有效增强不等高梁梁体的抗剪能力,并能简便、有效提高梁柱节点的承载力,同时也能提高梁柱节点的抗震性能,施工方便、快捷。
【专利说明】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布筋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不等高梁梁底加腋的梁柱节 点布筋结构。 基于不等高梁梁底加腋的梁柱节点布筋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随着钢筋混凝土结构向着复杂化、大跨方向发展,横梁为不等高梁的异型 梁柱节点在实际工程中广泛出现。由于梁柱节点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起着传递和分配 内力、保证结构整体性能的作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受力后,梁柱节点受到立柱传来的轴 向力、剪力和弯矩以及横梁传来的剪力和弯矩。而横梁为不等高梁的异型梁柱节点的核心 区属于不符合平截面假定的应力紊乱区,其受力性能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受剪机理十分复 杂,相应地梁柱节点也成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的薄弱环节,该类梁柱节点的抗剪性能 较差,反复荷载作用下梁柱组合体易发生核心区剪切破坏,抗震性能较差。因而,现如今缺 少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钢筋用量少且施工方便、使用效果好的基于不等高梁梁底加腋 的梁柱节点布筋结构,能有效延缓梁柱节点的剪切破坏程度,同时也能提高梁柱节点的承 载力和抗震性能,施工方便、快捷。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 不等高梁梁底加腋的梁柱节点布筋结构,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钢筋用量少且施工方便、 使用效果好,能简便、有效提高梁柱节点的承载力和抗震性能。
[0004]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不等高梁梁底加 腋的梁柱节点布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布设在所施工梁柱节点内的坚向钢筋骨架和横 向钢筋骨架,所施工梁柱节点的核心区为横梁与立柱的相交区域,所述坚向钢筋骨架为布 设于立柱内的钢筋骨架,所述横向钢筋骨架为布设于所述横梁内的钢筋骨架;所述横梁为 不等高梁且其包括位于立柱一侧的第一梁体和位于立柱另一侧的第二梁体,所述第一梁体 和第二梁体的梁体宽度相同,第一梁体的梁体高度大于第二梁体的梁体高度,第一梁体和 第二梁体的顶面相平齐;所述第二梁体为底部垂直加腋的加腋梁;所述加腋梁的腋高为C2 =hl-h2且其腋长= ,其中hi为第一梁体的梁体高度,h2为第二梁体的梁体高度,Q 1〇 为所述加腋梁的加腋坡度且Q = 1 : (1. 8?2. 2);
[0005] 所述立柱以所述横梁为界分为上部梁体和下部梁体,所述坚向钢筋骨架包括多道 坚向受力钢筋、多道均位于所述上部梁体内的上横向箍筋和多道均位于所述下部梁体内的 下横向箍筋,多道所述上横向箍筋和多道所述下横向箍筋均呈水平向布设,多道所述上横 向箍筋由上至下进行布设,且多道所述下横向箍筋由上至下进行布设;多道所述坚向受力 钢筋均为沿立柱的中心轴线通长布设的通长钢筋,多道所述坚向受力钢筋通过多道所述上 横向箍筋和多道所述下横向箍筋紧固连接为一体;
[0006] 所述横向钢筋骨架包括多道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第一纵向通长受力钢筋和多 道分别布设在多道所述第一纵向通长受力钢筋正下方的第二纵向通长受力钢筋,多道所述 第一纵向通长受力钢筋均布设在所述横梁的内侧顶部;多道所述第一纵向通长受力钢筋的 结构和尺寸均相同,多道所述第二纵向通长受力钢筋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多道所述第一 纵向通长受力钢筋和多道所述第二纵向通长受力钢筋的数量相同,多道所述第一纵向通长 受力钢筋和多道所述第二纵向通长受力钢筋均沿所述横梁的中心轴线通长布设;所述第一 纵向通长受力钢筋为呈水平布设的平直钢筋,所述第二纵向通长受力钢筋为经弯折后形成 的曲线形钢筋,所述第二纵向通长受力钢筋由位于第一梁体内侧底部的第一平直钢筋段、 位于第二梁体底部垂直加腋内的倾斜钢筋段和位于第二梁体内侧底部的第二平直钢筋段 连接而成;多道所述第二纵向通长受力钢筋的所述第一平直钢筋段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 上,多道所述第二纵向通长受力钢筋的所述倾斜钢筋段均布设在同一平面上,多道所述第 二纵向通长受力钢筋的所述第二平直钢筋段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第一梁体内设置 有多道第一坚向箍筋,所述第二梁体内设置有多道第二坚向箍筋,多道所述第一坚向箍筋 和多道所述第二坚向箍筋均由左至右进行布设,多道所述第一纵向通长受力钢筋和多道所 述第二纵向通长受力钢筋均通过多道所述第一坚向箍筋和多道所述第二坚向箍筋紧固连 接为一体。
[0007] 上述基于不等高梁梁底加腋的梁柱节点布筋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梁体底部 垂直加腋后形成连接于立柱与第二梁体之间的直角三角形混凝土构件,Q为所述直角三角 形混凝土构件侧部斜坡面的坡度,所述倾斜钢筋段与所述斜坡面呈平行布设。
[0008] 上述基于不等高梁梁底加腋的梁柱节点布筋结构,其特征是:(;=1 : 2。
[0009] 上述基于不等高梁梁底加腋的梁柱节点布筋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倾斜钢筋段的 长度与所述斜坡面的长度相同。
[0010] 上述基于不等高梁梁底加腋的梁柱节点布筋结构,其特征是:多道所述第一纵向 通长受力钢筋呈均匀布设,且多道所述第二纵向通长受力钢筋呈均匀布设。
[0011] 上述基于不等高梁梁底加腋的梁柱节点布筋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横向钢筋骨架 还包括两道分别布设在第一梁体中部左右两侧的横向受力钢筋,两道所述横向受力钢筋均 与多道所述第一坚向箍筋紧固连接为一体。
[0012] 上述基于不等高梁梁底加腋的梁柱节点布筋结构,其特征是:两道所述横向受力 钢筋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且二者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
[0013] 上述基于不等高梁梁底加腋的梁柱节点布筋结构,其特征是:两道所述横向受力 钢筋均伸入至立柱内。
[0014] 上述基于不等高梁梁底加腋的梁柱节点布筋结构,其特征是:两道所述横向受力 钢筋伸入至立柱内的长度L均不小于5d,其中d为横向受力钢筋的直径。
[0015]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0016] 1、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投入成本较低。
[0017] 2、施工简单快捷,省时省力,只需在变梁异型节点的低梁底部垂直加腋,加腋梁顶 部纵向受力筋沿梁顶部通长布置,加腋梁底部纵向受力筋穿过核心区和加腋区且其沿梁底 部通长布置即可。
[0018] 3、钢筋骨架结构简单且钢筋用量少,钢筋绑扎施工工作量较小,施工速度快。
[0019] 4、加腋区结构设计合理,加腋梁的腋高C2为高梁与低梁的梁体高度之差且其腋 长

【权利要求】
1. 一种基于不等高梁梁底加腋的梁柱节点布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布设在所施工 梁柱节点内的坚向钢筋骨架和横向钢筋骨架,所施工梁柱节点的核心区为横梁与立柱(2) 的相交区域,所述坚向钢筋骨架为布设于立柱(2)内的钢筋骨架,所述横向钢筋骨架为布 设于所述横梁内的钢筋骨架;所述横梁为不等高梁且其包括位于立柱(2) -侧的第一梁体 (1-1)和位于立柱(2)另一侧的第二梁体(1-2),所述第一梁体(1-1)和第二梁体(1-2) 的梁体宽度相同,第一梁体(1-1)的梁体高度大于第二梁体(1-2)的梁体高度,第一梁体 (1-1)和第二梁体(1-2)的顶面相平齐;所述第二梁体(1-2)为底部垂直加腋的加腋梁;所 C2 述加腋梁的腋高为C2 = hl-h2且其腋长C1 ,其中hi为第一梁体(1-1)的梁体高度, h2为第二梁体(1-2)的梁体高度,Q为所述加腋梁的加腋坡度且Q = 1 : (1. 8?2. 2); 所述立柱(2)以所述横梁为界分为上部梁体和下部梁体,所述坚向钢筋骨架包括多道 坚向受力钢筋(3-1)、多道均位于所述上部梁体内的上横向箍筋(3-3)和多道均位于所述 下部梁体内的下横向箍筋(3-2),多道所述上横向箍筋(3-3)和多道所述下横向箍筋(3-2) 均呈水平向布设,多道所述上横向箍筋(3-3)由上至下进行布设,且多道所述下横向箍筋 (3-2)由上至下进行布设;多道所述坚向受力钢筋(3-1)均为沿立柱(2)的中心轴线通长 布设的通长钢筋,多道所述坚向受力钢筋(3-1)通过多道所述上横向箍筋(3-3)和多道所 述下横向箍筋(3-2)紧固连接为一体; 所述横向钢筋骨架包括多道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第一纵向通长受力钢筋(4-1)和 多道分别布设在多道所述第一纵向通长受力钢筋(4-1)正下方的第二纵向通长受力钢筋 (4-2),多道所述第一纵向通长受力钢筋(4-1)均布设在所述横梁的内侧顶部;多道所述第 一纵向通长受力钢筋(4-1)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多道所述第二纵向通长受力钢筋(4-2) 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多道所述第一纵向通长受力钢筋(4-1)和多道所述第二纵向通长受 力钢筋(4-2)的数量相同,多道所述第一纵向通长受力钢筋(4-1)和多道所述第二纵向通 长受力钢筋(4-2)均沿所述横梁的中心轴线通长布设;所述第一纵向通长受力钢筋(4-1) 为呈水平布设的平直钢筋,所述第二纵向通长受力钢筋(4-2)为经弯折后形成的曲线形钢 筋,所述第二纵向通长受力钢筋(4-2)由位于第一梁体(1-1)内侧底部的第一平直钢筋段、 位于第二梁体(1-2)底部垂直加腋内的倾斜钢筋段和位于第二梁体(1-2)内侧底部的第 二平直钢筋段连接而成;多道所述第二纵向通长受力钢筋(4-2)的所述第一平直钢筋段均 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多道所述第二纵向通长受力钢筋(4-2)的所述倾斜钢筋段均布设在 同一平面上,多道所述第二纵向通长受力钢筋(4-2)的所述第二平直钢筋段均布设在同一 水平面上;所述第一梁体(1-1)内设置有多道第一坚向箍筋¢-1),所述第二梁体(1-2)内 设置有多道第二坚向箍筋(6-2),多道所述第一坚向箍筋(6-1)和多道所述第二坚向箍筋 (6-2)均由左至右进行布设,多道所述第一纵向通长受力钢筋(4-1)和多道所述第二纵向 通长受力钢筋(4-2)均通过多道所述第一坚向箍筋(6-1)和多道所述第二坚向箍筋(6-2) 紧固连接为一体。
2.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不等高梁梁底加腋的梁柱节点布筋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梁体(1-2)底部垂直加腋后形成连接于立柱(2)与第二梁体(1-2)之间的直角三 角形混凝土构件,Q为所述直角三角形混凝土构件侧部斜坡面的坡度,所述倾斜钢筋段与 所述斜坡面呈平行布设。
3. 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不等高梁梁底加腋的梁柱节点布筋结构,其特征在 于:C0 = 1 : 2。
4. 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不等高梁梁底加腋的梁柱节点布筋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钢筋段的长度与所述斜坡面的长度相同。
5. 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不等高梁梁底加腋的梁柱节点布筋结构,其特征在 于:多道所述第一纵向通长受力钢筋(4-1)呈均匀布设,且多道所述第二纵向通长受力钢 筋(4-2)呈均匀布设。
6. 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不等高梁梁底加腋的梁柱节点布筋结构,其特征在 于:所述横向钢筋骨架还包括两道分别布设在第一梁体(1-1)中部左右两侧的横向受力钢 筋(5),两道所述横向受力钢筋(5)均与多道所述第一坚向箍筋(6-1)紧固连接为一体。
7. 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不等高梁梁底加腋的梁柱节点布筋结构,其特征在于: 两道所述横向受力钢筋(5)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且二者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
8. 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不等高梁梁底加腋的梁柱节点布筋结构,其特征在于: 两道所述横向受力钢筋(5)均伸入至立柱(2)内。
9. 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不等高梁梁底加腋的梁柱节点布筋结构,其特征在于: 两道所述横向受力钢筋(5)伸入至立柱(2)内的长度L均不小于5d,其中d为横向受力钢 筋(5)的直径。
【文档编号】E04B1/21GK203834658SQ201420273096
【公开日】2014年9月17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24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24日
【发明者】吴涛, 张玉, 刘全威, 黄凯, 黄华, 邢国华 申请人:长安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