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吊装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2086阅读:486来源:国知局
一种吊装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吊装支撑结构,包括多个并列设置的支撑单元,支撑单元包括水平设置的工字钢,工字钢与上预埋件连接,上预埋件的主体为板状结构、并在板状结构的下侧设置有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第一突起设置在上预埋件靠近墙体的一端,第二突起在另一端,上预埋件的板状结构设置在工字钢下侧的凹槽内,支撑单元还包括与上预埋件相同的下预埋件,上预埋件和下预埋件平行设置且上预埋件的第二突起与下预埋件的第二突起设置在同一竖直方向,工字钢上与下预埋件之间设置有两个相互平行的支杆,两个支杆的上端均与工字钢连接,两个支杆的下端均与下预埋件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支撑能力更强、承压能力更大,稳定性更好,安全性更强。
【专利说明】一种吊装支撑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吊装支撑结构,属于工程建筑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在许多建筑物中,都会有这样一种结构,即在某一层建筑的会较其下层建筑突出一部分,这样做的目的一部分是因为美观设计,也有一部分是为了恩能够扩展一部分空间。但这样的结构,就需要一定的支撑物对突出的部分进行支撑,既能承担一部分压力,也能放弃其坠落。但现有的结构,往往构造比较简单、承压能力小,存在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吊装支撑结构,其构造合理、承压能力大,实用上更安全可靠。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5]一种吊装支撑结构,包括多个并列设置的支撑单元,所述支撑单元包括水平设置的工字钢,所述工字钢与上预埋件连接,所述上预埋件的主体为板状结构、并在所述板状结构的下侧设置有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所述第一突起设置在所述上预埋件靠近墙体的一端,第二突起在所述上预埋件的另一端,所述上预埋件的板状结构设置在所述工字钢下侧的凹槽内并与所述工字钢连接,所述支撑单元还包括与上预埋件相同的下预埋件,所述上预埋件和所述下预埋件平行设置且所述上预埋件的第二突起与所述下预埋件的第二突起设置在同一竖直方向,所述工字钢上与所述下预埋件之间设置有两个相互平行的支杆,所述两个支杆的上端均与所述工字钢连接,所述两个支杆的下端均与下预埋件连接。
[0006]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两个支杆间设置有次级支杆,所述次级支杆的一端连接一个所述支杆,另一端连接另一个所述支杆。
[0007]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上预埋件的第一突起和所述下预埋件的第一突起均埋入墙体内。
[0008]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上预埋件的第二突起设置在所述工字钢的中部,所述工字钢靠近所述上预埋件的第一突起的一端埋入墙体内。
[0009]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两个支杆中处于外侧的支杆与所述下预埋件的第二突起连接。
[0010]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两个支杆中处于内侧的支杆与墙体间设置有支撑杆。
[0011]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两个支杆与所述工字钢的连接处位于所述工字钢上未连接所述上预埋件的部分。
[0012]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两个支杆与所述工字钢间夹角小于90°。
[0013]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两个支杆为角钢,所述两个次级支杆为槽钢。
[0014]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连接均为焊接。
[0015]所述多组支撑单元通过各自的所述工字钢与上楼板连接,组成并列排布的吊装支撑结构。
[0016]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合理,相互平行的支杆可以同时支撑工字钢,使吊装支撑结构的支撑能力更强、承压能力更大。两个次级支杆的设置使两个支杆之间的稳定性更好。支杆与墙体间的支撑杆使吊装支撑结构与墙体之间的连接更稳固。因此,本实用新型在用于支撑高层突出建筑时,多组支撑单元共同协作、使吊装支撑结构安全性更强,更可靠。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吊装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0]如图1所示,一种吊装支撑结构,包括多个并列设置的支撑单元,所述支撑单元包括水平设置的工字钢1,所述工字钢I与上预埋件2连接,所述上预埋件2的主体为板状结构10、并在所述板状结构10的下侧设置有第一突起4和第二突起5,所述第一突起4设置在所述上预埋件2靠近墙体8的一端,第二突起5在所述上预埋件2的另一端,所述上预埋件2的板状结构10设置在所述工字钢I下侧的凹槽内并与所述工字钢I连接,所述支撑单元还包括与上预埋件2相同的下预埋件3,所述上预埋件2和所述下预埋件3平行设置且所述上预埋件2的第二突起5与所述下预埋件3的第二突起5设置在同一竖直方向,所述工字钢I上与所述下预埋件3之间设置有两个相互平行的支杆6,所述两个支杆6的上端均与所述工字钢I连接,所述两个支杆6的下端均与下预埋件3连接。
[0021]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两个支杆6间设置有次级支杆7,所述次级支杆7的一端连接一个所述支杆6,另一端连接另一个所述支杆6。
[0022]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上预埋件2的第一突起4和所述下预埋件3的第一突起4均埋入墙体8内。
[0023]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上预埋件2的第二突起5设置在所述工字钢I的中部,所述工字钢I靠近所述上预埋件2的第一突起4的一端埋入墙体8内。
[0024]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两个支杆6中处于外侧的支杆6与所述下预埋件3的第二突起5连接。
[0025]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两个支杆6中处于内侧的支杆6与墙体8间设置有支撑杆9。
[0026]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两个支杆6与所述工字钢I的连接处位于所述工字钢I上未连接所述上预埋件2的部分。
[0027]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两个支杆6与所述工字钢I间夹角小于90°。
[0028]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两个支杆6为角钢,所述两个次级支杆7为槽钢。
[0029]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连接均为焊接。
[0030]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多组支撑单元通过各自的所述工字钢I与上楼板连接,组成并列排布的吊装支撑结构。
[003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吊装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并列设置的支撑单元,所述支撑单元包括水平设置的工字钢,所述工字钢与上预埋件连接,所述上预埋件的主体为板状结构、并在所述板状结构的下侧设置有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所述第一突起设置在所述上预埋件靠近墙体的一端,第二突起在所述上预埋件的另一端,所述上预埋件的板状结构设置在所述工字钢下侧的凹槽内并与所述工字钢连接,所述支撑单元还包括与上预埋件相同的下预埋件,所述上预埋件和所述下预埋件平行设置且所述上预埋件的第二突起与所述下预埋件的第二突起设置在同一竖直方向,所述工字钢上与所述下预埋件之间设置有两个相互平行的支杆,所述两个支杆的上端均与所述工字钢连接,所述两个支杆的下端均与下预埋件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装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支杆间设置有次级支杆,所述次级支杆的一端连接一个所述支杆,另一端连接另一个所述支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吊装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预埋件的第一突起和所述下预埋件的第一突起均埋入墙体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吊装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预埋件的第二突起设置在所述工字钢的中部,所述工字钢靠近所述上预埋件的第一突起的一端埋入墙体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吊装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支杆中处于外侧的支杆与所述下预埋件的第二突起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吊装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支杆中处于内侧的支杆与墙体间设置有支撑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吊装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支杆与所述工字钢的连接处位于所述工字钢上未连接所述上预埋件的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吊装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支杆与所述工字钢间夹角小于9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吊装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支杆为角钢,所述两个次级支杆为槽钢。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吊装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均为焊接。
【文档编号】E04B1/18GK204098217SQ201420540984
【公开日】2015年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21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21日
【发明者】张广钰, 宋杰, 张明雨, 王炳璋, 马素瑞, 周言庭, 袁文博 申请人:荣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