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主次梁连接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3923阅读:389来源:国知局
一种主次梁连接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主次梁连接件,连接在交叉的主梁和次梁之间,包括插接在一起的楔子、T形插件和L形插件,T形插件由限位立板一和水平的、一侧挂接在次梁边沿上的次梁连板组成;L插件由限位立板二和水平的、外端卡在主梁边沿上的主梁连板组成,限位立板二上开有调节长孔;限位立板一和二的板面垂直设置,限位立板一的底部向下穿过主梁连板,限位立板二的顶部向上穿过次梁连板;楔子紧贴次梁连板的上表面插在限位立板二顶部的调节长孔内。本实用新型将交叉的主梁和次梁牢固连接,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重量轻,易携带;制作施工方便,制作成本低;强度大,结实耐用,使用过程中不易被损坏,维护与拆卸简单,可循环周转使用,符合绿色施工的要求。
【专利说明】一种主次梁连接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模板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连接模板中交叉的主梁与次梁的主次梁连接件。

【背景技术】
[0002]台模是一种大型工具式模板,因其外形如桌,故又称桌模,由于它可以借助起重机械从已浇筑完混凝土的楼板下吊运飞出转移到上层重复使用,故又称飞模。适用于大开间、大柱网、大进深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施工,尤其适用于无柱帽现浇板柱结构楼盖的施工,施工中由台模单元通过连接件连接形成大型施工模板。台模主要由台板、支撑系统和其他配件组成,其中支撑系统主要包括支撑横梁和底部的支撑杆等,支撑横梁包括横纵向交叉呈格状的主梁和次梁,支撑杆的顶部带顶托。
[0003]主梁和次梁的连接对工程整体质量起重要作用。目前,现有技术中主梁和次梁的固定连接方法主要为连接件连接,但现有连接件一般结构复杂、制作成本高,使用过程中极易被损坏,耐用性差,维护与拆卸复杂,且周转次数低,不能循环利用,不符合绿色施工的要求。此外,现有连接件连接距离不可调,不能适应由于主次梁规格不同造成的连接距离的多变性,多边形因此,目前亟需一种结构简单、经济耐用、维护与拆卸方便、可调的并且可以循环使用的连接模板中交叉的主梁与次梁的主次梁连接件。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主次梁连接件,解决现有主次梁连接件不能循环利用、周转次数低、不符合绿色施工的要求的技术难题;还解决现有连接件一般结构复杂、制作成本高且使用过程中易被损坏、耐用性差、维护与拆卸复杂、适应性差等技术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主次梁连接件,连接在交叉的主梁和次梁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插接在一起的楔子、T形插件和L形插件,所述T形插件的水平板为一侧挂接在次梁的突出边沿上的次梁连板,次梁连板的底面上一体连接上宽下窄的限位立板一;所述L插件包括上窄下宽的限位立板二,限位立板二的底端弯折形成水平的、外端卡在主梁突出的边沿上的主梁连板;所述限位立板二上开有竖向的调节长孔;所述限位立板一和限位立板二的板面垂直设置,限位立板一的底部向下穿过主梁连板,限位立板二的顶部向上穿过次梁连板;所述楔子紧贴次梁连板的上表面,插在限位立板二顶部的调节长孔内。
[0007]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限位立板一的下半部分为条形板,条形板的宽度为主梁连板通向宽度的1/5?1/2。
[0008]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限位立板一的上半部分为倒置的直角梯形板,直角边紧贴限位立板二和主梁连板形成的夹角,上底边的宽度占次梁连板同向的宽度的1/3?3/4,下底边的宽度与下半部分条形板的宽度相同。
[0009]优选的,所述限位立板二的上半部分为条形板,条形板的宽度为次梁连板同向的宽度的1/5?1/2。
[0010]优选的,所述限位立板二的下半部分为梯形板,所述梯形板的下底边与主梁连板的宽度相同,上底边与上半部分条形板的宽度相同。
[0011]更进一步的,所述调节长孔的长度不大于楔子的最大宽度。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优势在于:
[0013]1、本实用新型将横梁和底部支撑杆牢固连接,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制作施工方便,制作成本低,重量轻,易携带;强度大,结实耐用,使用过程中不易被损坏;
[0014]2、维护与拆卸简单,只需抽插楔子即可实现主梁与次梁的拆卸与安装;
[0015]3、可循环周转使用,减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率,符合绿色施工的要求;
[0016]4、楔子的抽插程度可以调节连接件的次梁连板与主梁连扳之间的距离,适应多种不同规格的主次梁的连接固定,适应范围广。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实用新型主次梁连接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图1的正视图;
[0019]图3是图2的左视图;
[0020]图4是图2的俯视图;
[0021]图5是T形插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6是图5的左视图;
[0023]图7是图5的俯视图;
[0024]图8是L形插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9是楔子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10是主次梁连接件在台模中的使用状态图;
[0027]图11是图10中A的局部放大图。
[0028]附图标记:1_楔子、2-T形插件、21-限位立板一、22-次梁连板、23-限位立板二的预留长孔、3-L形插件、31-限位立板二、32-主梁连板、33-限位立板一的预留长孔、34-调节插孔、4-主梁、5-次梁、6-钢支撑。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30]本实施例涉及的主要是台模的模板中的主次梁连接,所以名称为主次梁连接件,但其不限于用于连接主次梁,所有交叉的有水平面的杆件均可用此连接件进行连接。
[0031]如图1?4所示,一种主次梁连接件,设在台模中交叉的主梁4与次梁5之间,主梁4与钢支撑6连接包括插接在一起的楔子1、T形插件2和L形插件3,如图5?7,所述T形插件2由上宽下窄的限位立板一 21和顶部水平的、一侧挂接在次梁5的突出边沿上的次梁连板22组成,次梁连板22上开有限位立板二的预留长孔23,限位立板一 21的下半部分为条形板,条形板的宽度为主梁连板32通向宽度的1/5?1/2 ;限位立板一 21的上半部分为倒置的直角梯形板,直角边紧贴限位立板二 31和主梁连板32形成的夹角,上底边的宽度占次梁连板22同向的宽度的1/3?3/4,下底边的宽度与下半部分条形板的宽度相同。如图8,所述L插件3由上窄下宽的限位立板二 31和底部水平的、外端卡在主梁5突出的边沿上的主梁连板32组成,主梁连板32上开有限位立板一的预留长孔33,限位立板二 31上开有竖向的调节长孔34 ;限位立板二 31与主梁连板32由同一块钢板弯折形成,其上半部分为条形板,条形板的宽度为次梁连板22同向的宽度的1/5?1/2 ;所述限位立板二 31的下半部分为梯形板,所述梯形板的下底边与主梁连板32的宽度相同,上底边与上半部分条形板的宽度相同,限位立板二的预留长孔23的宽度与限位立板二上半部分条形板的宽度相适应,限位立板一的预留长孔33的宽度与限位立板一下半部分条形板的宽度相适应。限位立板一 21和限位立板二 31的板面垂直设置,限位立板一 21的底部向下穿过主梁连板32,限位立板二 31的顶部向上穿过次梁连板22 ;所述楔子I紧贴次梁连板22的上表面,插在限位立板二顶部的调节长孔34内。调节长孔34的长度不大于楔子I的最大宽度。如图9,所述楔子I为厚度为6mm的钢板制成,用于固定并调节次梁连板22与主梁连扳32的距离,进而固定主次梁实现连接。
[0032]如图10和图11,使用时,次梁连板22的一侧挂接在次梁5的突出边沿上,主梁连板32的外端卡在与次梁5交叉的主梁4的突出的边沿上,通过拔出与插紧楔子I,来调节次梁连板22与主梁连扳32的相对位置,使次梁连板22与主梁连板32夹紧或松开主梁4和次梁5,从而达到主梁4与次梁5锁紧与松开的状态。当需要拆除模板时拔出楔子,使主梁4与次梁5分离,达到拆模的目的。
【权利要求】
1.一种主次梁连接件,连接在交叉的主梁和次梁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插接在一起的楔子(I)、T形插件(2)和L形插件(3),所述T形插件(2)的水平板为一侧挂接在次梁(5)的突出边沿上的次梁连板(22),次梁连板(22)的底面上一体连接上宽下窄的限位立板一(21);所述L插件(3)包括上窄下宽的限位立板二(31),限位立板二(31)的底端弯折形成水平的、外端卡在主梁(5)突出的边沿上的主梁连板(32);所述限位立板二(31)上开有竖向的调节长孔(34);所述限位立板一(21)和限位立板二(31)的板面垂直设置,限位立板一(21)的底部向下穿过主梁连板(32),限位立板二(31)的顶部向上穿过次梁连板(22);所述楔子(I)紧贴次梁连板(22)的上表面,插在限位立板二顶部的调节长孔(34)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主次梁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立板一(21)的下半部分为条形板,条形板的宽度为主梁连板(32)通向宽度的1/5?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主次梁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立板一(21)的上半部分为倒置的直角梯形板,直角边紧贴限位立板二(31)和主梁连板(32)形成的夹角,上底边的宽度占次梁连板(22)同向的宽度的1/3?3/4,下底边的宽度与下半部分条形板的览度相问。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主次梁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立板二(31)的上半部分为条形板,条形板的宽度为次梁连板(22)同向宽度的1/5?1/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主次梁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立板二(31)的下半部分为梯形板,所述梯形板的下底边与主梁连板(32)的宽度相同,上底边与上半部分条形板的宽度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主次梁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长孔(34)的长度不大于楔子(I)的最大宽度。
【文档编号】E04G17/07GK204212418SQ201420598132
【公开日】2015年3月18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16日 优先权日:2014年10月16日
【发明者】张平平, 杨晓东, 陈晓东, 于光, 孙涛, 张磊, 史一剑 申请人: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中建柏利工程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