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化水泥搅拌机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94895阅读:339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化水泥搅拌机械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了一种建筑行业的作业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了一种自动化水泥搅拌机械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近几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土木建筑行业越来越热,水泥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搅拌机在化工、建筑、食品、环保等工业生产中应用广泛,从其操作的作用来看,搅拌可以促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料相互分散,充分接触,进而达到密度场、浓度场、温度场的均匀一致。

水泥搅拌机是建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混合各种砂浆、物料、水泥、粘合剂的搅拌设备,广泛应用在建筑砂浆混合、腻子粉混合、干粉涂料混合等领域,水泥搅拌机的工作原理是物料经进料口进入设备,搅拌装置高速旋转搅拌,令物料全方位连续循环翻滚而快速混合,最后物料经出料口排出,但是现有技术的水泥搅拌机的自动化程度不高,通常需要人为的去控制搅拌过程的因素,比如时间、搅拌程度等等,导致人力、时间的成本投入较高,经济效益较低,难以达到现代化工业对自动化机械的要求。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特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自动控制搅拌过程的数据、搅拌效率高以及搅拌效果好的自动化水泥搅拌机械装置。

本发明针对上述技术缺陷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自动化水泥搅拌机械装置,包括壳体、主搅拌室、次搅拌室、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所述壳体上部为主搅拌室,所述壳体顶端通过轴承和密封圈连接主动力轴,所述主动力轴在主搅拌室的一端上设置有主搅拌轴,所述主动力轴的另一端连接第一驱动装置,所述主搅拌室的底部两端均连接有次搅拌室,两个次搅拌室内均设置有次动力轴,次动力轴上均设置有次搅拌轴,所述主搅拌室一侧的壳体上设置有进料口,两个次搅拌室一侧的壳体上均设置有出料口,所述次搅拌室底部连接有一密闭空间,所述密闭空间内设置有第二驱动装置,两个次动力轴的一端均通过动力连接轴连接第二驱动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第二驱动装置均为气缸,气缸分别驱动主动力轴和次动力轴工作。

进一步地,所述主、次搅拌室上设置有自动感应器,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控制器,所述自动感应器能够感应并传信于控制器。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圈的材质为耐磨的弹性材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采用自动感应器自动感应物料并传信于控制器,控制器控制第一、第二驱动装置分别工作,自动化程度高,而且次搅拌轴能够对主搅拌轴中大量的物料进行分量搅拌,搅拌效果好,工作效率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主、次搅拌轴的安装示意图。

其中:1、壳体,2、主搅拌室,3、轴承,4、密封圈,5、主动力轴,6、主搅拌轴,7、第一驱动装置,8、次搅拌室,9、次动力轴,10、次搅拌轴,11、进料口,12、出料口,13、密闭空间,14、第二驱动装置,15、动力连接轴,16、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自动化水泥搅拌机械装置,包括壳体1、主搅拌室2、次搅拌室8、第一驱动装置7和第二驱动装置14,壳体1上部为主搅拌室2,壳体1顶端通过轴承3和密封圈4连接主动力轴5,主动力轴5在主搅拌室2的一端上设置有主搅拌轴6,主动力轴5的另一端连接第一驱动装置7,主搅拌室2的底部两端均连接有次搅拌室8,两个次搅拌室8内均设置有次动力轴9,次动力轴9上均设置有次搅拌轴10,次搅拌轴10能够对主搅拌轴6中大量的物料进行分量搅拌,搅拌效果好,主搅拌室2一侧的壳体1上设置有进料口11,两个次搅拌室8一侧的壳体1上均设置有出料口12,次搅拌室8底部连接有一密闭空间13,密闭空间13内设置有第二驱动装置14,两个次动力轴9的一端均通过动力连接轴15连接第二驱动装置14。

其中,第一、第二驱动装置7、14均为气缸,气缸分别驱动主动力轴5和次动力轴9工作,主、次搅拌室2、8上设置有自动感应器,壳体1上还设置有控制器16,自动感应器能够感应并传信于控制器16,控制器16控制第一、第二驱动装置7、14分别工作,自动化程度高,

另外,密封圈4的材质为耐磨的弹性材料,比如聚氨酯橡胶材料等,耐磨的弹性密封圈4能够对主动力轴5的转动具有很好的缓冲作用,减轻主动力轴5因高速旋转而对壳体1的震动的强度,使用寿命长。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水泥物料通过进料口11进入主搅拌室2,主搅拌室2内的自动感应器感应并传信于控制器16,控制器16控制第一驱动装置7驱动主动力轴5工作对大量物料进行搅拌,物料基本搅拌完成后进入到两侧的次搅拌室8,自动感应器感应并传信于控制器16,控制器16控制第二驱动装置14驱动次动力轴9工作,实现少量物料的细化搅拌,待搅拌完成后,物料通过出料口12流出,如此循环反复工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