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埋双给进保温板固定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46433发布日期:2019-02-22 21:38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埋双给进保温板固定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温板安装时用到的一种用具,特别是涉及一种预埋双给进保温板固定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在建筑领域,保温板作为节能环保构件一直在使用,现有施工工艺都是粘接加胀钉使其与建筑外立面牢固连接,现有胀钉固定建筑外立面后具有一竖起的螺杆,螺杆为平头穿插保温板比较费力,而且穿插后保温板位置不容易对齐,螺杆伸出保温板,固定后还要打弯嵌入保温板,保证不妨碍后期饰面施工,打弯时容易破坏保温板,这些问题仍有待于技术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预埋双给进保温板固定连接装置。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预埋双给进保温板固定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埋管、埋片、定位锥、短丝和压片,埋管侧壁为圆筒状,埋管外端开放,埋管内端有底,埋管内设有一与底连接的芯管,芯管外壁设有外螺纹,埋片为片状,纵向一端连接在埋管底部,片体上分布有贯穿片体的豁口或洞;定位锥外端为锥状,定位锥外端位于埋管外部,定位锥内端插入芯管;埋管外开放端设有盖帽,盖帽连接有固定螺栓,螺栓连接有螺母;短丝为中空管,上端设有棱柱孔,短丝内棱柱孔下部设有与芯管外螺纹配合的短丝内螺纹,短丝外面设有短丝外螺纹,短丝外螺纹与芯管外螺纹螺旋方向相反,压片为环形片,压片环形内缘下部连接有与其同轴的套管,套管设有与短丝外螺纹配合套管内螺纹,套管外端口设有封堵,套管内端外面设有台阶,台阶上套设有与埋管内壁密封接触的密封圈。

进一步的,所述压片下面周向分布有尖锐突起。

进一步的,所述豁口或洞由埋管一端向另一端开口面逐渐加大。

本发明使用时,埋片、埋管均预埋在建筑外立面表面,埋管开口在外立面上开放,开放口设有盖帽,预埋后取下盖帽,将定位锥插入芯管,芯管突出外立面的高度小于保温板厚度,将保温板与周围对齐,压保温板利用锥尖穿刺保温板,然后取下保温板拔出定位锥,在穿刺部位打孔,打孔后上胶安装,安定后将短丝的一部分旋入套管,然后将套管带短丝插入打孔,用棱柱扳手旋转短丝,短丝下行过程中套管也会相对于短丝下行,具有较长的螺纹行程,得到较短的固定间距,固定后上上封堵即可实现密封,避免锈蚀,连接牢固,易于定位,连接牢固,安装给进快速,后期维护去除保温板,活动部分拆卸容易,而且可以再次用于新保温板安装,无需换连接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预埋状态剖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定位时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定安装后示意图。

附图标记:1埋管;2埋片;3定位锥;4短丝;5压片;6底;7芯管;8芯管外螺纹;9豁口;10洞;11盖帽;12棱柱孔;13短丝内螺纹;14短丝外螺纹;15套管;16套管内螺纹;17封堵,18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如图1至3所示,该一种预埋双给进保温板固定连接装置设有埋管1、埋片2、定位锥3、短丝4和压片5,埋管侧壁为圆筒状,埋管外端开放,埋管内端有底6,埋管内设有一与底连接的芯管7,芯管外壁设有芯管外螺纹8,埋片为片状,纵向一端连接在埋管底部,片体上分布有贯穿片体的豁口9和洞10,豁口或洞由埋管一端向另一端开口面逐渐加大,外端具有较大强度,后端产生大的拉力;定位锥外端为锥状位于埋管外部,高度不超过保温板厚度,定位锥内端插入芯管;埋管外开放端设有盖帽11,盖帽连接有固定螺栓,螺栓连接有螺母,用于与模板连接;短丝为中空管,上端设有棱柱孔12,短丝内棱柱孔下部设有与芯管外螺纹配合的短丝内螺纹13,短丝外面设有短丝外螺纹14,短丝外螺纹与芯管外螺纹螺旋方向相反,压片为环形片,压片环形内缘下部连接有与其同轴的套管15,套管设有与短丝外螺纹配合套管内螺纹16,套管外端口设有封堵17,套管内端外面设有台阶,台阶上套设有与埋管内壁密封接触的密封圈18,密封圈倒角便于挤入,台阶也可以是环形槽,密封圈上下均可定位,防止锈蚀。

本发明使用时,埋片、埋管均预埋在建筑外立面表面,埋管开口在外立面上开放,开放口设有盖帽,预埋后取下盖帽,将定位锥插入芯管,芯管突出外立面的高度小于保温板厚度,将保温板与周围对齐,压保温板利用锥尖穿刺保温板,然后取下保温板拔出定位锥,在穿刺部位打孔,打孔后上胶安装,安定后将短丝的一部分旋入套管,然后将套管带短丝插入打孔,用棱柱扳手旋转短丝,短丝下行过程中套管也会相对于短丝下行,具有较长的螺纹行程,得到较短的固定间距,固定后上上封堵即可实现密封,避免锈蚀,连接牢固,易于定位,连接牢固,安装给进快速,后期维护去除保温板,活动部分拆卸容易,而且可以再次用于新保温板安装,无需换连接件。

实施时,可在压片下面周向分布有尖锐突起,压入保温板,连接更牢固,防止转动。

综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凡依本申请所做的等效修饰和现有技术添加均视为本发明技术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