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墙板防水节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99926阅读:340来源:国知局
一种外墙板防水节点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结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外墙板防水节点。



背景技术:

装配式建筑行业中,外墙板采用预制的方式进行工厂化生产,然后现场组装,因而能实现标准化,且质量可控,高效快捷。但是,预制外墙板的现场装配过程中,要对其拼接处进行防水处理,避免雨水沿外墙板的拼接缝渗入室内,同时如果渗水现象严重,将致使连接部位疏松,长期使用导致预制外墙的有效承受荷载能力下降,带来了重大的工程隐患。传统的外挂墙板的防水通常是在接缝处打防水胶,不仅施工的工作量大,而且防水胶随着时间的长久会出现老化,最后导致漏水现象的发生,影响装配式建筑的防水性能和建筑质量。

目前,外墙板防水方式通常采用企口防水,即在墙板的连接处造型有内侧高、外侧低的高差防水企口,阻止室外雨水渗漏至室内,现行的外墙板应用技术规程中即采用此方式进行防水;现有技术中,专利205116466U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建筑外墙干挂节点的防水结构,该防水结构中主要也是在下预制干挂外墙板上端和上预制干挂外墙板下端的连接处造型有内侧高、外侧低的高差防水企口进行防水处理。但是,在外墙板上设置防水企口后,一方面不利于外墙内隔板的运输,且在运输或施工的过程中极易造成防水企口的破坏,且该方式并不适合外墙保温板以及装饰面板的装配,对于外墙板保温板而言,在对接的过程中极易磕坏保温层作为企口榫头的部分,从而影响防水效果,对于装饰面板而言,由于开设有榫槽,装饰面板的端部的装饰面层割裂开来,运输和对接过程中极易磕坏,修补困难,严重影响美观。

综上所述,亟需开发一种简单易行,通用性强,防水效果好的外墙板防水节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简单易行,通用性强,防水效果好的外墙板防水节点。

上述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外墙板防水节点,包括上外墙板和下外墙板,所述上外墙板与下外墙板之间设有防水板,所述上外墙板底端设有槽口,所述防水板的一侧锚固在所述下外墙板中,另一侧向所述槽口延伸,所述防水板至少一部分伸入至所述槽口中。在墙板的预制过程中,将所述防水板的一侧预埋在下外墙板的顶部,其预埋的位置与上外墙板的槽口位置相对应。当然,防水板也可是在下外墙板落位后设置在下外墙板上,尤其是针对保温外墙板,防水板可在下保温外墙板落位后直接插入下保温外墙板的外叶板与内叶板之间的任意位置。施工过程中,随着上外墙板的落位,防水板伸入所述槽口中,上外墙板拼装完成后,此时的防水板起到了类似于防水企口的榫头的作用,可有效阻止室外雨水渗漏至室内,提供了可靠的防水保证,且外墙板运输和对接的过程中不会由于碰撞而损坏,同时也不会损坏构件,即不会对保温层和装饰面层造成损坏,提高了装配式建筑的生产效率和建筑质量。所述槽口可以是在上外墙板预制的过程中预留,也可以是安装过程中开设,针对保温外墙板,所述槽口优选设置在保温层,这样装配过程中仅需将上外墙板底部的保温层挖掉部分即可形成槽口,简化施工程序,同时降低施工难度。装配完成后,为了提高防水效果,可在上外墙板和下外墙板的连接处的内、外侧分别采用和防水胶或密封条进行封堵。上述防水方式既可以适用于框架体系也可适用于剪力墙体系。

进一步,所述防水板的材质为不锈钢。如此设置,所述防水板即为不锈钢板,不锈钢板具有较好的防水性,且具有较强的耐腐蚀性,即耐久性好,同时刚度适中,在吊装时,上外墙板和下外墙板发生碰撞不会导致构件以及防水件本身损坏,且其本身不会由于碰撞变形过大无法复原。

进一步,所述防水板为折线形或波浪形。如此设置,可有效增加防水板的刚度,防止吊装过程防水板碰撞变形过大,且无法复原时影响其防水效果。同时,在墙板的横向拼接过程中,折线状的防水板有利于防水板之间的连接,采用同种折线形的钢板将两段用胶水连接即可。

进一步,所述防水板设有至少一条用于加强防水板刚度的凸肋。如此设置,可有效增加防水板的刚度,防止吊装过程防水板碰撞变形过大,且无法复原时 影响其防水效果。所述凸肋可以是另外设置在防水板上的加强件,当然优选为防水板本身弯折形成凸肋,这样可尽可能的节省材料,同时简化施工程序,降低成本。

进一步,所述防水板伸入槽口的一侧弯折。如此设置,可增加防水板的刚度。

进一步,所述防水板为U型防水板,所述U型防水板的两侧均锚固在所述下外墙板中。如此设置,一方面增加了防水板与下外墙板的锚固力,同时另一方面有效提高了防水板的刚度,防止吊装过程防水板碰撞变形过大,且无法复原时影响其防水效果。

进一步,所述U型防水板的一侧预埋在所述下外墙板中,另一侧与下外墙板活动连接。如此设置,同样是提高防水板的刚度,一方面防水板为两层,本身刚度增加,另外下外墙板的顶面对U型防水板与下外墙板活动连接的一侧提供一定的支撑力,这样有效防止吊装过程防水板碰撞变形过大。

进一步,所述防水板的弯折部形成U型槽,所述U型槽中包裹有泡沫条。如此设置,泡沫条对防水板起到固定支撑作用,吊装过程中,当防水板与上外墙板发生碰撞时,有效防水板因碰撞变形过大,从而影响防水效果。

进一步,所述防水板的弯折部呈倒“V”型。由于在外墙板的对接过程中会出现偏差,防水板的弯折部呈倒“V”型可尽可能的减少防水板靠近上外墙板的侧面的面积,有利于外墙板的安装过程中防水板与槽口的对接,尽可能的避免防水板与上外墙板发生碰撞。

进一步,所述防水板锚固在下外墙板中的部位设有孔和/或缺口。如此设置,在防水板预埋的过程中,混凝土能够穿过防水板,一方面避免墙板预制过程中在防水板两侧形成空隙,从而导致墙板强度的降低,另一方面可有效增加防水板在下外墙板中的锚固力。

进一步,所述外墙板至少包括保温层和结构层,所述槽口设置在保温层,所述槽口内设有导水板,所述导水板一侧锚固在上外墙板结构层内,另一侧延伸至防水板的外侧。应当理解,所述的防水板外侧与外墙板的外侧一致,即靠近室外的一侧。对于保温外墙板而言,尤其是保温装饰外墙板,防水板一般是设置在保温层的内侧,这样雨水可能沿上外墙板与下外墙板之间的拼接缝进入下外墙板的保温层,然后沿保温层向下流动,直至流至上述节点的下方节点,然后绕过防水板进入室内。而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的实施,可将保温层中 的雨水引导至防水板的外侧,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优选,所述导水板自结构层向外略向下倾斜,这样有利于雨水的引导,防止其沿导水板向室内渗透。

进一步,所述导水板紧贴在所述上外墙板保温层底部。如此,一方便于导水板的设置,另一方面避免墙板的拼接过程中导水板与防水板发生碰撞。

进一步,所述外墙板至少包括保温层和结构层,所述上外墙板保温层底部的内侧壁位于所述防水板的外侧。如此设置,当有雨水沿上外墙板与下外墙板之间的拼接缝进入下外墙板的保温层,然后沿保温层向下流动,直至流至上述节点的下方节点,由于上外墙板保温层底部的内侧壁位于所述防水板的外侧,这样雨水不会绕过防水板进入室内,从而杜绝雨水沿保温层向下流至下方节点绕过防水板进入室内的可能,进一步提高外墙板防水的效果。为了达到更好的防水效果,避免雨水到达保温层底部后沿结构层向室内渗透,可优选在在结构层底部开设滴水槽,当然,所述滴水槽在结构层上的位置须位于所述防水板的外侧。

进一步,所述外墙板至少包括保温层和结构层,所述U型防水板与下外墙板活动连接的一侧位于所述下外墙板保温层的外侧。如此设置,可有效防止雨水沿上外墙板与下外墙板之间的拼接缝进入下外墙板的保温层,从而杜绝雨水沿保温层向下流至下方节点绕过防水板进入室内的可能,进一步提高外墙板防水的效果。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图1和图2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外墙板防水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3~6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水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和图8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外墙板防水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9~12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水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3~15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外墙板防水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16~21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水板连接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2和23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U型卡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水板连接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U型卡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水板连接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L型防水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上外墙板 2下外墙板 3防水板 4槽口

5防水胶 6密封条 7泡沫条 8弯折部

9孔 10缺口 11U型槽 12凸肋

13凹槽 14U型卡 15连接板 16凸块

17凸条 18导水板 19滴水槽 20保温层

21结构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文件的描述,可以对本文件中实施例中以及不同实施例中的特征进行相应组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如下,参照图1和图2,一种外墙板防水节点,包括上外墙板1、下外墙板2,所述上外墙板1与下外墙板2之间设有防水板3,所述上外墙板1底端设有槽口4,所述防水板3的一侧锚固在所述下外墙板2中,另一侧向所述槽口4延伸,所述防水板3至少一部分伸入至所述槽口4中。在墙板的预制过程中,将所述防水板3的一侧预埋在下外墙板2的顶部,其预埋的位置与上外墙板1的槽口4位置相对应。当然,防水板3也可是在下外墙板2落位后设置在下外墙板2上,尤其是针对保温外墙板,防水板3可在下保温外墙板2落位后直接插入下保温外墙板的外叶板与内叶板之间的任意位置。施工过程中,随着上外墙板1的落位,防水板3伸入所述槽口4中,上外墙板1拼装完成后,此时的防水板3起到了类似于防水企口的榫头的作用,可有效阻止室外雨水渗漏至室内,提供了可靠的防水保证,外墙板运输和对接的过程中 不会由于碰撞而损坏,同时也不会损坏构件,即不会对保温层20和装饰面层造成损坏,提高了装配式建筑的生产效率和建筑质量。所述槽口4可以是在上外墙板1预制的过程中预留,也可以是安装过程中开设,针对保温外墙板,所述槽口4优选设置在保温层20,这样装配过程中仅需将上外墙板1底部的保温层20挖掉部分即可形成槽口4,简化施工程序,同时降低施工难度。装配完成后,为了提高防水效果,可在上外墙板1和下外墙板2的连接处的内、外侧分别采用和防水胶5或密封条6进行封堵。如图1,上述防水方式既可以适用于框架体系,也可如图2所示,适用于剪力墙体系。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防水板3的材质为不锈钢。如此设置,所述防水板3即为不锈钢板,不锈钢板具有较好的防水性,且具有较强的耐腐蚀性,即耐久性好,同时刚度适中,在吊装时,上外墙板1和下外墙板2发生碰撞不会导致构件以及防水件本身损坏,且其本身不会由于碰撞变形过大无法复原。当然,防水板3也可由其他材质制备,如弹性材料,如塑料,当然,如采用塑料材质的防水板3,所述防水板3露出下外墙板2的部分应当具有一定的厚度。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述防水板3为折线形或波浪形。如此设置,可有效增加防水板3的刚度,防止吊装过程防水板3碰撞变形过大,且无法复原时影响其防水效果。同时,在墙板的横向拼接过程中,折线状的防水板3有利于防水板3之间的连接,采用同种折线形的钢板将两段用胶水连接即可。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述防水板3设有至少一条用于加强防水板3刚度的凸肋12。如此设置,可有效增加防水板3的刚度,防止吊装过程防水板3碰撞变形过大,且无法复原时影响其防水效果。所述凸肋12可以是另外设置在防水板3上的加强件,当然优选为防水板3本身弯折形成凸肋12,这样可尽可能的节省材料,同时简化施工程序,降低成本。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述防水板3伸入槽口4的一侧弯折。如此设置,可增加防水板3的刚度。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述防水板3为U型防水板3,所述U型防水板3的两侧均锚固在所述下外墙板2中。如此设置,一方面增加了防水板3与下外墙板2的锚固力,同时另一方面 有效提高了防水板3的刚度,防止吊装过程防水板3碰撞变形过大,且无法复原时影响其防水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述U型防水板3的一侧预埋在所述下外墙板2中,另一侧与下外墙板2活动连接。如此设置,同样是提高防水板3的刚度,一方面防水板3为两层,本身刚度增加,另外下外墙板2的顶面对U型防水板3与下外墙板2活动连接的一侧提供一定的支撑力,这样有效防止吊装过程防水板3碰撞变形过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7~9,所述防水板3的弯折部8形成U型槽11,所述U型槽11中包裹有泡沫条7。如此设置,泡沫条7对防水板3起到固定支撑作用,吊装过程中,当防水板3与上外墙板1发生碰撞时,有效防水板3因碰撞变形过大,从而影响防水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0,所述防水板3的弯折部8呈倒“V”型。由于在外墙板的对接过程中会出现偏差,防水板3的弯折部8呈倒“V”型可尽可能的减少防水板3靠近上外墙板1的侧面的面积,有利于外墙板的安装过程中防水板3与槽口4的对接,尽可能的避免防水板3与上外墙板1发生碰撞。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6以及图11和图12,所述防水板3锚固在下外墙板2中的部位设有孔9和/或缺口10。如此设置,在防水板3预埋的过程中,混凝土能够穿过防水板3,一方面避免墙板预制过程中在防水板3两侧形成空隙,从而导致墙板强度的降低,另一方面可有效增加防水板3在下外墙板2中的锚固力。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3,所述外墙板至少包括保温层20和结构层21,所述槽口4设置在保温层20,所述槽口4内设有导水板18,所述导水板18一侧锚固在上外墙板1结构层21内,另一侧延伸至防水板3的外侧。应当理解,所述的防水板3外侧与外墙板的外侧一致,即靠近室外的一侧。对于保温外墙板而言,尤其是保温装饰外墙板,防水板3一般是设置在保温层20的内侧,这样雨水可能沿上外墙板1与下外墙板2之间的拼接缝进入下外墙板2的保温层20,然后沿保温层20向下流动,直至流至上述节点的下方节点,然后绕过防水板3进入室内。而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的实施,可将保温层20中的雨水引导至防水板3的外侧,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优选,所述导水板18自结构层21向外略向下倾斜,这样有利于雨水的引 导,防止其沿导水板18向室内渗透。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3,所述导水板18紧贴在所述上外墙板1保温层20底部。如此,一方便于导水板18的设置,另一方面避免墙板的拼接过程中导水板18与防水板3发生碰撞。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4,所述外墙板至少包括保温层20和结构层21,所述上外墙板1保温层20底部的内侧壁位于所述防水板3的外侧。如此设置,当有雨水沿上外墙板1与下外墙板2之间的拼接缝进入下外墙板2的保温层20,然后沿保温层20向下流动,直至流至上述节点的下方节点,由于上外墙板1保温层20底部的内侧壁位于所述防水板3的外侧,这样雨水不会绕过防水板3进入室内,从而杜绝雨水沿保温层20向下流至下方节点绕过防水板3进入室内的可能,进一步提高外墙板防水的效果。为了达到更好的防水效果,避免雨水到达保温层20底部后沿结构层21向室内渗透,可优选在结构层21底部开设滴水槽19,当然,所述滴水槽19在结构层21上的位置须位于所述防水板3的外侧。保温层20的底部的内侧壁位于所述防水板3的外侧,实现方式可以是将保温层20整体做薄,另外可以仅仅是保温层20底部做薄,此时,结构层21底部相应变厚,当然也可将防水板3设置在保温层20的内侧,但这样不便于防水板3的设置以及槽口4的开设。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5,所述外墙板至少包括保温层20和结构层21,所述U型防水板3与下外墙板2活动连接的一侧位于所述下外墙板2保温层20的外侧。如此设置,可有效防止雨水沿上外墙板1与下外墙板2之间的拼接缝进入下外墙板2的保温层20,从而杜绝雨水沿保温层20向下流至下方节点绕过防水板3进入室内的可能,进一步提高外墙板防水的效果。

在墙板的横向拼接过程中,如图16和17设置在外墙板上的防水板3需要连接件连接以防止雨水沿防水板3之间的间隙渗入墙体内。如图18,针对折线状的防水板3,采用同种折线形的连接板15将设置在相邻外墙板上的两段防水板3用胶水连接即可。此种连接方式容错率很高,允许两块墙板对接错位。

如图19,对于U型防水板3,可采用U型卡14连接,所述U型卡14卡接在设置在相邻外墙板上的两段U型防水板3之间,当然,所述U型卡14的长度应大于所述两段U型防水板3之间的间隙。所述U型卡14可采用多种方式与U型防水板3连接,如图20~23,在U型防水板3的两侧边上设有向U型 槽11内的凹陷的凹槽13,对应的U型卡14上设有与凹槽13配合的凸块16或凸条17,将U型卡14卡接在U型防水板3上后,将凸块16或凸条17按压入凹槽13内即可;

另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9,U型卡14的两侧边之间的距离小于U型防水板3两侧边之间的距离,这样,当U型卡14卡接在U型防水板3上后,由于U型卡14两侧边发生弹性变形,紧紧夹持U型防水板3。

另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4和25,所述U型卡14其中的一侧边的长度大于另一侧边的长度,当装配过程出现偏差的情况下,尤其是设置在相邻外墙板上的两段U型防水板3不在同一平面时,仅需将U型卡14卡接在其中一段U型防水板3上,U型卡14长度较长的一侧边挡住两段U型防水板3的间隙,起到防水作用。当然,所述U型卡14两侧边的长度差应当大于或等于所述两段U型防水板3之间的间隙。如此,可提高U型卡14的适用性,容错率更高。

如图26,对于防水板3自身弯折形成凸肋12的防水板3,以及普通平面的防水板3,优选采用竖向弯折的连接板15,当装配过程出现偏差的情况下,尤其是设置在相邻外墙板上的两段防水板3不在同一平面时,可沿竖向弯折处调整连接板15,使得位于竖向弯折处两侧的连接板15分别于待连接的两段防水板3紧贴,并用胶水连接即可。

另外,如图27,所述防水板3可设置成L型,设置在拐角处的预制外墙板上。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