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屋面变形缝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7287阅读:727来源:国知局
一种屋面变形缝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形缝建筑构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屋面变形缝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建筑结构内部因受到温度变化、不均匀沉降等的影响会产生应力,为了能减少应力对建筑物的影响,在设计时预先在变形敏感的部分将结构断开,预留缝隙,即变形缝。

其中,变形缝也同样会出现在屋面上,如公告号为CN204609135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新型屋面变形缝构造,其包括防水结构、混凝土反坎和盖板,防水结构填充于变形缝内,混凝土反坎与盖板为一次浇注成型,且混凝土反坎一端与变形缝左侧相连,另一端与变形缝右侧的顶面之间形成侧缝,从该现有专利的附图1当中可直接看出,第一防水卷材会被直接覆盖于侧缝的缝口上,并且通过密封油膏进行密封。

上述类型的屋面变形缝结构,尽管其在短时间防渗水效果较好,但是根据长期使用情况而言,由于该结构是位于屋面上,绝大部分会位于房顶位置,不仅会受到长期阳光照射,而且会受到雨水寝室,该结构的屋面变形缝结构容易发生热胀冷缩,热胀冷缩便会引起侧缝的开口变大,侧缝开口一旦变大,密封油膏就会往侧缝开口处移动,通过密封油膏的第一防水卷材便会与侧缝的缝壁发生相对位移,即第一防水卷材便会与侧缝的缝壁发生脱离,从而影响防水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屋面变形缝建筑结构,具有增强侧缝内部防水性能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屋面变形缝建筑结构,包括建筑基体、位于建筑基体上的混凝土反坎、位于建筑基体内的变形缝、密封油膏,所述混凝土反坎一端与变形缝的左侧相连,且另一端与变形缝右侧的顶面之间形成与变形缝内部相通的侧缝,所述侧缝通过密封油膏进行密封,所述侧缝的下侧壁与变形缝右侧的顶面之间的距离大小沿着靠近变形缝一侧之间变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侧缝的下侧壁与变形缝右侧的顶面之间的距离大小沿着靠近变形缝一侧之间变大,上述设置方式所带来的益处如下:

其一,经过长期使用之后,热胀冷缩的作用,整个侧缝的开口会变大,而由于之间原本侧缝的大小是沿开口处逐渐变小,即使开口处略微变大,通过密封油膏的第一防水卷材也不会与侧缝的缝壁发生相对位移,增强侧缝内部的防水性能;

其二,上述设置,即使受到外界震动作用,位于侧缝的下侧壁与变形缝右侧的顶面之间的密封油膏受到重力作用,会存在往靠近变形缝位置进行移动的趋势,防止密封油膏因往侧缝开口处移动而与侧缝发生分离,增强侧内部的防水性能;

其三,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操作人员只需先把第一防水卷材会被直接覆盖于侧缝的缝口上,然后从侧缝的开口处倒入密封油膏,密封油膏会自动顺着侧缝流向变形缝一侧,施工非常方便。

优选的,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扣合于混凝土反坎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混凝土反坎施工完毕之后,盖板可直接扣合于混凝土反坎上,盖板的设置,首先,能防止阳光直接照射于混凝土反坎上,防止混凝土反坎因长时间光照而提早质变;其次,盖板也能防止外界硬物与混凝土反坎发生直接撞击,保护混凝土反坎。

优选的,还包括防水卷材,所述防水卷材围绕密封油膏且贴合于混凝土反坎下侧壁、变形缝右侧的顶面。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防水卷材围绕密封油膏且贴合于混凝土反坎下侧壁、变形缝右侧的顶面,能防止外界雨水从侧缝中进入到变形缝内,达到最终的防水作用。

优选的,所述盖板靠近侧缝开口处设有用于把防水卷材端部夹持于混凝土反坎下侧壁的第一延伸边。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防水卷材与混凝土反坎之间最容易发生分离的位置位于防水卷材的端部位置,而该端部位置被夹持于混凝土反坎上,能长时间有效保持防水卷材与混凝土反坎之间的贴合;也同样充分利用了盖板,防止外界硬物直接与防水卷材端部发生直接接触。

优选的,所述盖板靠近侧缝开口处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二延伸边,所述第二延伸边盖于侧缝的开口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延伸边的设置,当外界出现降水时,能直接阻挡外界的雨水冲入侧缝内,并且与密封油膏、防水卷材相互配合,达到多重防水的目的;另外,也能阻挡住较大颗粒的硬物与侧缝内的防水卷材发生撞击,保护侧缝内的防水卷材以及密封油膏。

优选的,所述变形缝内设有遇水膨胀的橡胶块。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即使密封油膏以及防水卷材失效,当变形缝内进入雨水时,橡胶块遇到雨水之后便会发生膨胀,防止外界的雨水进入到变形缝。

优选的,所述变形缝的缝宽大小从上往下依次减小。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随着使用时间的变长,橡胶块的膨胀程度会发生一定的变化,通常情况下,橡胶块的膨胀程度大小会呈下降趋势,变形缝的缝宽大小从上到下逐渐变小,当橡胶块的膨胀程度降低时,橡胶块会沿着变形缝的缝壁向下运动,直至橡胶块的膨胀程度能适应该位置的缝壁宽度,达到满足变形缝防水的目的。

优选的,所述橡胶块受变形缝的缝壁挤压作用而中部呈向上凸起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首先,当雨水与橡胶块上侧壁相撞击时,上凸设置的橡胶块,雨水的冲击力会直接传递至橡胶块的两侧,会瞬间提升橡胶块两侧与缝隙之间的抵触力;其次,上凸设置的橡胶块,能直接把下冲的雨水分成两部分,当这两部分的雨水达到橡胶块与缝隙之间时,能最大程度减少雨水对橡胶块、缝隙之间的冲击力,进一步提升防水效果。

优选的,所述橡胶块向上凸起的上表面上设有若干呈水平设置的凸筋,每个凸筋的长度方向均与缝壁相互间平行,相邻凸筋之间呈间隔设置且形成蓄水槽。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橡胶块需要具备遇水膨胀的特性,而最初雨水与橡胶块上表面接触之后,会直接存留于蓄水槽内,在很短的时间之内,橡胶块就会把这些雨水吸附,此时便能防止大部分雨水流动至橡胶块和缝壁之间,进一步提升防水效果;另外,凸筋的设置也同样能增加整个橡胶块的整体结构强度。

优选的,所述橡胶块的下侧壁上设有若干切槽。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橡胶块在受变形缝的缝壁挤压作用而中部呈向上凸起设置,相对而言,橡胶块的下侧壁设置切槽,能有效防止橡胶块下侧壁发生挤压。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 的A部放大图;

图3为图1的B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1、建筑基体;2、混凝土反坎;3、变形缝;4、密封油膏;5、侧缝;6、盖板;7、防水卷材;8、第一延伸边;9、第二延伸边;10、橡胶块;11、凸筋;12、蓄水槽;13、切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所示,一种屋面变形缝3建筑结构,包括由水泥浇筑而成的建筑基体1。

参见图1以及图3所示,在该建筑基体1上设有呈竖直方向设置的变形缝3,该变形缝3的缝宽大小从上往下依次减小,即参见图1所示,变形缝3的上端部缝宽大小为c,变形缝3的下端部缝宽大小为d,c大于d;在变形缝3内设置有遇水膨胀的橡胶块10,橡胶块10受变形缝3的缝壁挤压作用而呈现出拱形,并且橡胶块10的中部呈向上凸起设置,橡胶块10向上凸起的上表面上设有若干呈水平设置的凸筋11,每个凸筋11的长度方向均与缝壁相互间平行,相邻凸筋11之间呈间隔设置且形成蓄水槽12,橡胶块10的下侧壁上设有若干切槽13。

参见图1以及图2所示,在该建筑基体1上设有混凝土反坎2,该混凝土反坎2一端与变形缝3的左侧相连,且另一端水平延伸至变形缝3右侧的顶面,并且混凝土反坎2与变形缝3右侧的顶面之间形成与变形缝3内部相通的侧缝5,该侧缝5的下侧壁与变形缝3右侧的顶面之间的距离大小沿着靠近变形缝3一侧之间变大,即参见图2所示,其中,侧缝5靠近变形缝3的缝宽大小为a,侧缝5远离变形缝3的缝宽大小为b,a大于b。

参见图2所示,在侧缝5内设置有密封油膏4、防水卷材7,防水卷材7围绕密封油膏4且贴合于混凝土反坎2下侧壁、变形缝3右侧的顶面,侧缝5通过密封油膏4和防水卷材7对策缝进行密封。

参见图1所示,在混凝土反坎2上还扣合有盖板6,该盖板6的材质最好选用塑料或者是橡胶材质,参见图2所示,盖板6靠近侧缝5开口处设有用于把防水卷材7端部夹持于混凝土反坎2下侧壁的第一延伸边8;盖板6靠近侧缝5开口处设有竖直向下延伸的第二延伸边9,第二延伸边9盖于侧缝5的开口处,其中的第一延伸边8、第二延伸边9分别与盖板6之间呈一体设置,并且材质均一致。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