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式练泥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13411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陶工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式练泥机。



背景技术:

练泥是制作陶瓷制品中一道关键的工序,练泥是通过捶打、挤压的方式,将泥土中的空气排出干净,避免陶泥在烧制的过程中产生气泡。

常用的练泥机通过挤压将陶泥中的空气挤压排出,但陶泥的内部的粘滞力很强,对于陶泥内部的细小气泡,单纯地挤压并不能保证这部分细小的气泡完全地从陶泥内挤出,如果陶泥内部残留有气泡,在烧制的过程中,气泡膨胀将使得陶瓷制品发生变形,甚至产生裂纹,影响陶瓷制品的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电磁式练泥机,以保证陶泥内的气泡被完全排出。

本方案中的电磁式练泥机,包括直流电源、练泥腔和配合使用的铁珠,练泥腔为中空的绝缘的圆柱体,练泥腔侧壁上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练泥腔内滑动连接有推杆,推杆贯穿练泥腔的一个端面且与练泥腔的轴线平行,推杆位于练泥腔内的一端上固定有推板,推板滑动连接在练泥腔内,练泥腔远离推杆的端面上开有弧形槽,弧形槽的宽度不小于铁珠的直径;练泥腔的外侧周向上固定有外齿圈和电极圈;还包括电磁铁,电磁铁位于练泥腔外侧,电磁铁上设有正极触点和负极触点,正极触点与外齿圈接触,外齿圈电连直流电源的正极,负极触点与电极圈接触,电极圈电连直流电源的负极,电磁铁上转动连接有绝缘的转轴,转轴与推杆平行,转轴上安装有齿轮,齿轮与外齿圈啮合,转轴远离电磁铁的一端上安装有电机。

本方案的技术原理及有益效果为:启动电磁铁上的电机,电机带动转轴和转轴上的齿轮旋转,由于齿轮与外齿圈啮合,齿轮将驱动电磁铁在练泥腔的外侧绕练泥腔转动,在转动的过程中,由于电磁铁上的正极触点始终与外齿圈接触,而外齿圈电连直流电源的正极,负极触点始终与电极圈接触,电极圈电连直流电源的负极,因此电磁铁在绕练泥腔转动的过程中始终带有磁性。

将铁珠与陶泥混合后从进料口加入练泥腔中,用推杆推动推板向出料口侧运动,推板对铁珠与陶泥的混合物进行挤压,在挤压的过程中,陶泥内部的铁珠受到来自电磁铁的磁力,向电磁铁运动,运动过程中,击穿陶泥内部其运动路径上的小气泡,并将气泡带至练泥腔的侧壁处,电磁铁在绕练泥腔旋转的过程中,不断将陶泥内部的钢珠吸引向练泥腔的内侧壁上,随着推板的不断推挤,陶泥内部的小气泡陆续被铁珠击穿,陶泥在推板的挤压下将陶泥挤压紧实,并从出料口中被挤出,而铁珠则沿着练泥腔的内壁滚动并从弧形槽中被推出,铁珠越多,小气泡被排除得越干净,练泥效果越好。

本方案可将隐匿于陶泥深处的小气泡被铁珠击穿,气泡内的气体可随铁珠一起运动至练泥腔的侧壁内侧,由推板推动从弧形槽中排除,可保证陶泥内的气泡被完全排出。

基于上述方案的优化方案一:所述电磁铁底部固定有套圈,套圈套在练泥腔外侧的周向上。套圈将电磁铁限位在练泥腔外侧表面上,减小电磁铁在围绕练泥腔转动的过程中跑偏、跑脱的可能性。

基于优化方案一的优化方案二:所述套圈位于电磁铁远离外齿圈的一侧。一是将电磁铁限位在套圈与外齿圈之间,避免电磁铁跑偏;二是避免套圈与外齿圈接触,避免套圈与外齿圈发生摩擦而相互磨损。

基于优化方案二的优化方案三:所述弧形槽的半径与练泥腔内壁的半径相等,且弧形槽、出料口均与练泥腔的端面同心。便于铁珠从弧形槽中滚出。

基于优化方案三的优化方案四:所述电磁铁位于电极圈和外齿圈之间。利用电极圈进一步将电磁铁限位在电极圈和外齿圈之间,避免电磁铁跑偏,从而保证正极触点与外齿圈之间、负极触点与电极圈之间接触良好。

基于优化方案四的优化方案五:所述进料口处设有进料斗,进料斗内转动连接有搅拌轴,搅拌轴上固定有搅拌杆。便于在进料斗内将陶泥与铁珠通过搅拌混合,然后通过进料口将陶泥与铁珠的混合物加入练泥腔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磁式练泥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练泥腔1、进料口101、出料口102、进料斗2、搅拌轴201、搅拌杆202、推杆3、推板4、弧形槽5、外齿圈6、电极圈7、套圈8、电磁铁9、正极触点901、负极触点902、转轴10、齿轮11、电机12、铁珠13、陶泥14。

实施例电磁式练泥机基本如附图1所示:包括直流电源、练泥腔1和配合使用的铁珠13,练泥腔1为中空的绝缘的圆柱体,练泥腔1侧壁上设有进料口101和出料口102,进料口101处设有进料斗2,进料斗2内转动连接有搅拌轴201,搅拌轴201上固定有搅拌杆202,练泥腔1内滑动连接有推杆3,推杆3贯穿练泥腔1的一个端面且与练泥腔1的轴线平行,推杆3位于练泥腔1内的一端上固定有推板4,推板4滑动连接在练泥腔1内,练泥腔1远离推杆3的端面上开有弧形槽5,弧形槽5的宽度等于铁珠13的直径,且弧形槽5、出料口102均与练泥腔1的端面同心;练泥腔1的外侧周向上固定有外齿圈6和电极圈7;还包括电磁铁9,电磁铁9位于练泥腔1外侧,电磁铁9上设有正极触点901和负极触点902,正极触点901与外齿圈6接触,外齿圈6电连直流电源的正极,负极触点902与电极圈7接触,电极圈7电连直流电源的负极,电磁铁9上转动连接有绝缘的转轴10,转轴10与推杆3平行,转轴10上安装有齿轮11,齿轮11与外齿圈6啮合,转轴10远离电磁铁9的一端上安装有电机12;电磁铁9底部固定有套圈8,套圈8位于电磁铁9远离外齿圈6的一侧,套圈8套在练泥腔1外侧的周向上。

启动电磁铁9上的电机12,电机12带动转轴10和转轴10上的齿轮11旋转,由于齿轮11与外齿圈6啮合,齿轮11将驱动电磁铁9在练泥腔1的外侧绕练泥腔1转动,在转动的过程中,电磁铁9上的正极触点901始终与外齿圈6接触,负极触点902始终与电极圈7接触,电磁铁9在绕练泥腔1转动的过程中始终带有磁性。

将铁珠13与陶泥14放入进料斗2中,通过搅拌轴201和搅拌杆202将陶泥14与铁珠13混合,将陶泥14和铁珠13的混合物从进料口101加入练泥腔1中,用推杆3推动推板4向出料口102侧运动,推板4对铁珠13与陶泥14的混合物进行挤压,在挤压的过程中,陶泥14内部的铁珠13受到来自电磁铁9的磁力,向电磁铁9运动,运动过程中,击穿陶泥14内部其运动路径上的小气泡,并将气泡带至练泥腔1的侧壁处,电磁铁9在绕练泥腔1旋转的过程中,不断将陶泥14内部的钢珠吸引向练泥腔1的内侧壁上,随着推板4的不断推挤,陶泥14内部的小气泡陆续被铁珠13击穿,陶泥14在推板4的挤压下将陶泥14挤压紧实,铁珠13则沿着练泥腔1的内壁滚动并从弧形槽5中被推出,陶泥14从出料口102挤出,完成练泥。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