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盘扣式脚手架的立杆连接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53005阅读:188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盘扣式脚手架的立杆连接组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脚手架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盘扣式脚手架的立杆连接组件。



背景技术:

在目前的脚手架行业中,连接立杆的零件通常采用内径比立杆外径大的无缝钢管或外径比立杆内径小的圆管或方管。其中,外径大的无缝钢管焊接在立杆管子上,需焊接加工,工艺成本相对较高;而内径小的圆管或方管需要打孔后插入立杆管子,再用螺栓或铆钉与立杆钢管紧固在一起。这两种安装方式均存在定位困难的缺陷,且在使用过程中,螺栓与铆钉属于易损件,更换比较麻烦,维修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盘扣式脚手架的立杆连接组件,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盘扣式脚手架的立杆连接方式存在的不易定位、零件易损耗、成本较高的缺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用于盘扣式脚手架的立杆连接组件,包括:竖直延伸的第一立杆;自所述第一立杆的顶端部分地伸入的内连接套管,所述内连接套管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立杆的内径,所述内连接套管的壁部与所述第一立杆的壁部上具有对应的凹部,所述内连接套管与所述第一立杆通过所述凹部相对固定;以及自所述内连接套管的顶端套入所述内连接套管直至抵靠于所述第一立杆的顶表面的第二立杆,所述第二立杆与所述第一立杆具有相等的内径,所述第二立杆的壁部与所述内连接套管的壁部上具有对应的螺栓孔,所述第二立杆与所述内连接套管通过贯穿所述螺栓孔的螺栓相对固定。

所述内连接套管的壁部上的凹部与所述第一立杆的壁部上的凹部通过铆接形成。

所述内连接套管的壁部与所述第一立杆的壁部上具有四组对应的凹部。

所述内连接套管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具有缩口倒角。

所述第二立杆的壁部与所述内连接套管的壁部上分别具有沿径向相对的一对螺栓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通过一根内连接套管实现不同立杆连接的立杆连接组件,一方面,内连接套管与第一立杆之间采用无铆钉铆接形式,取代了常规的焊接、螺栓固定或铆钉铆接的连接形式,节约了成本;另一方面,虽然内连接套管与第二立杆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但是第二立杆的定位容易,安装更方便、快捷。总之,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杆仅需在一端通过螺栓固定,而在另一端通过无铆钉铆接方式连接,相对两端均需用螺栓或铆钉连接或者焊接的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安装更方便、更快捷以及成本降低的立杆连接组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内连接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内连接套管与第一立杆连接的示意图;

图3是内连接套管分别与第一立杆和第二立杆连接的安装过程示意图;

图4是安装完成的立杆连接组件的结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予以详细描述,使能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功能、特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盘扣式脚手架的立杆连接组件,主要包括第一立杆1、第二立杆2以及内连接套管3。如图1所示,首先,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连接第一立杆1和第二立杆2(参见图3)的内连接套管3,其中,第一立杆1和第二立杆2具有相等的内径,内连接套管3具有相比第一立杆1和第二立杆2内径都较小的外径。该内连接套管3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具有缩口倒角31,便于插入第一立杆1和第二立杆2时进行导向,大约中部位置还具有径向相对的一对贯穿孔32。

接着,如图2所示,在内连接套管3底部的缩口倒角31的导向作用下,自第一立杆1的顶端将内连接套管3部分地插入第一立杆1中,贯穿孔32保持外露,然后将该内连接套管3与第一立杆1一起放置于铆接模具(图未示出)上,启动冲床,通过铆接模具的冲针的下压,对第一立杆1的壁部11进行挤压,进而挤压位于其内部的内连接套管3的壁部,从而分别在第一立杆1的壁部11上的四个位置处形成凹部12,内连接套管3的壁部的相应位置处形成相应的凹部,从而通过该对应的凹部将内连接套管3与第一立杆1相对固定。

紧接着,如图3所示,将第二立杆2自内连接套管3的顶端套入,直至第二立杆2抵靠于第一立杆1的顶表面13,此时第二立杆2与第一立杆1在竖直方向上已安装到位,由于该第二立杆2的下方同样具有径向相对的一对贯穿孔21,此时旋转第二立杆2,使第二立杆2上的贯穿孔21与内连接套管3上的贯穿孔32对齐,随后插入螺栓4,使用螺母5紧固,从而提供一种立杆连接组件,如图4所示。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通过一根内连接套管实现不同立杆连接的立杆连接组件,一方面,内连接套管与第一立杆之间采用无铆钉铆接形式,取代了常规的焊接、螺栓固定或铆钉铆接的连接形式,节约了成本;另一方面,虽然内连接套管与第二立杆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但是第二立杆的定位容易,安装更方便、快捷。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即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申请的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等效变化与修饰,皆落入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未详尽描述的均为常规技术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