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复合自保温砌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60320阅读:743来源:国知局
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复合自保温砌块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用自保温砌块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复合自保温砌块。



背景技术:

在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发展节能建筑是一种趋势,其中对于墙体外保温系统进行处理是一个要求。

目前,随着建筑节能标准的提高,加气混凝土砌块、混凝土空心砌块和各种保温材料的复合砌块层出不穷,其中有一种砌块结构比较简单,且能够完全消除冷桥的存在,其基本结构是两侧的混凝土夹杂一个保温板,存在的问题是两者的粘接强度不够经常造成保温板与加气混凝土之间的分离,给搬运和现场施工带来了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有单位设计出来将保温板和混凝土利用燕尾槽结构进行连接的结构,这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砌块整体,但是该种结构由于存在很多问题。

其中,现有的自保温砌块在砌墙的过程中,由于砌墙人员的水平不一,粘接灰缝经常出现厚薄不一的问题,给砌墙作业效率带来的影响,且影响了工程质量。

同时,现有的砌块中的空腔一般都是上下通透的,这种结构在砌墙时,由于空腔的存在,砂浆浆料涂在空腔处形成漏料,起不到粘接作用,造成浪费,且粘接强度较低。

同时,灰缝中的粘接砂浆在边沿处容易形成坍塌,局部坍塌,尤其是在空腔处形成局部坍塌,降低了粘接的接触面积,也是造成强度较低的原因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复合自保温砌块,解决现有的砌块在砌墙时不能实现标准化作业的问题,灰缝不统一、粘接砂浆浪费较多。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复合自保温砌块,包括中间的保温板层和两侧的混凝土砌块体,所述保温板层的两侧设有燕尾槽,所述砌块体上设有延伸至燕尾槽中且与之咬合配合的燕尾块,在两所述砌块体中分别设有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且所述保温板层侧面突出砌块体之外,并在所述保温板层的上下两侧以及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彼此可以咬合配合的突起和凹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砌块体的下表面至少均匀设置有四个灰缝定位块,其第一空腔的宽度大于第二空腔的宽度,且所述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为朝下设置的不通透的盲孔。

作为一种方案,四个所述灰缝定位块分布在四个转角附近位置。

作为一种方案,六块所述灰缝定位块均匀设置在四个转角位置以及中间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保温板层为聚苯板或者挤塑板中的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突起和凹槽断面皆为梯形或圆弧形中的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保温板层两侧分别突出砌块体之外5毫米。

进一步地,所述保温板层两侧分别突出砌块体之外4毫米。

进一步地,所述保温板层两侧分别突出砌块体之外3毫米。

所述第一空腔的宽度是第二空腔的宽度的四倍。

所述砌块体是由水泥、玻化微珠、轻骨料、粉煤灰和水混合而成的浆料混合物硬化形成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灰缝定位块,可以使得在砌墙过程中,形成均匀一致的灰缝,避免发生灰缝坍塌,不一致的现象,有效的解决 砌墙效率不高的问题。

同时,将空腔结构设计成朝下开口的盲孔结构,可以减少粘接砂浆的浪费,提高粘接强度,同时,效率也有所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底面视图图。

图3为第一空腔处的断面图。

图4为砌墙的示意图。

图中:1保温板层,11燕尾槽,12突起,13凹槽,2混凝土砌块体,21下表面,22毛面,31第一空腔,32第二空腔,4灰缝定位块,5灰缝。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2所示,

一种复合自保温砌块,包括中间的保温板层1和两侧的混凝土砌块体2,两者采用浇筑并进行挤压振动成型的工艺制作,其中混凝土砌块体中含有玻化微珠、轻骨料和粉煤灰等,达到轻质的目的。保温板层1的两侧设有燕尾槽11,且砌块体上设有延伸至燕尾槽中且与之咬合配合的燕尾块,在两侧的每一砌块体中设有三个并列设置的第一空腔和三个并列的第二空腔,上述的留个空腔上下不通透,为盲孔结构,开口朝下,并设置有朝下的拔模斜度。保证砌块的强度,可以进一步地降低砌块的自重,达到轻质的目的。

上述结构中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为盲孔结构,轮廓为长条孔,且在长条孔的两端为弧形结构,且盲孔结构开口朝下,砌墙时,砌块的上表面涂上浆料,然后进行砌墙即可,形成灰缝5均匀一致。

其中,上述的保温板层1的厚度占据砌块总厚度的一半左右,混凝土砌块体2两侧一边厚度大,一边厚度小,为非对称结构,在外侧的混凝土砌块体上的第一空腔31的尺寸大于内侧的混凝土砌块上的第二空腔32的尺寸。 其中第一空腔所在的侧面为外墙面,第二空腔所在的侧面为内墙面。

注意,砌墙时,盲孔朝下。

为配合形成较好的阻冷作用,保温板层1上下和左右侧面突出砌块体之外,且一般将保温板层两侧分别突出砌块体之外的深度α设计为5毫米、4毫米或3毫米等整数,以便于设计模具。

并在保温板层1的上下两侧以及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彼此咬合配合的突起12和凹槽13,也具有一定的咬合深度,突起和凹槽断面皆为梯形或者圆弧形。使用其进行砌墙时,相邻的砌块之间形成一个被阻断的灰缝,如图1,保温效果更好,符合节能要求。

为了解决砌墙低效率的问题,在混凝土砌块体2的下表面21设置灰缝定位块4,该灰缝定位块4为半圆形的突起,可以为四块,分布在四个转角附近位置,也可以为六块,设置在四个转角位置以及中间位置,对上方的砌块形成支撑。

上述灰缝定位块的存在可以有效的解决在砌墙过程中,均匀不一的问题,同时由于灰缝定位块的存在,可以在抹灰的过程中形成有效的保护,防止灰缝坍塌。

将上述的混凝土砌块的两侧设计成凹陷结构,便于竖向灰缝的形成,更有利于砌墙操作。

将六个空腔设计成盲孔结构,可以更加方便快捷的涂浆料,多余的砂浆浆料会被挤到空腔内,并依靠四个突起保持砌块之间的一致性,多余的砂浆浆料堆积在空腔部位,硬化后可以增加砌块与砌块之间的结合强度,同时避免灰缝中的砂浆在此处局部坍塌,改善了粘接效果。

同时,将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所在的底面处在湿状态进行拉毛处理,养护后形成毛面22,便于提高粘接强度。

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