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中的钢结构领域,特别是一种钢结构连接件。
背景技术:
目前,在钢结构建筑中,通常采用焊接的方式将各个钢结构件连接在一起。然而,焊接连接的抗冲击能力较差,容易造成应力集中,且有可能造成漏焊等缺陷,因此,会给钢结构建筑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焊接连接后需要进行气割后才能更换部件,造成后续的维修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改良结构的钢结构连接件,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钢结构连接件,包括纵向连接件和横向连接件;所述纵向连接件的侧面设置有梯形凹槽或凸块;所述横向连接件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纵向连接件上凹槽或凸块相配合的凸块或凹槽,所述横向连接件的另一端以其中心对称设置有一对三角形的夹紧块,所述夹紧块的长斜边朝向外侧,所述夹紧块外侧面设置有螺纹,所述横向连接件的凸块或凹槽两侧设置有延伸板;所述横向连接件的凸块或凹槽与所述纵向连接件的凹槽或凸块契合安装后,所述延伸板与所述纵向连接件的侧面紧贴。
优选地,所述纵向连接件为方形柱状,其四个侧面从上至下均匀分布设置有多个梯形凹槽或凸块。
优选地,所述横向连接件的另一端以其中心对称设置有多对三角形的夹紧块,所述多对三角形的夹紧块以所述横向连接件的中心均匀分布。
优选地,所述纵向连接件上的梯形凹槽或凸块、所述横向连接件上的梯形凸块或凹槽均为等腰梯形,等腰梯形的腰与底边夹角为60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梯形凹槽和凸块之前的契合,再通过螺钉将延伸板拧紧在纵向连接件上,即可使横向连接件固定在纵向连接件上,不仅结构牢固,而且拆装方便;
(2)纵向连接件为方形柱状,其四个侧面从上至下均匀分布设置有多个梯形凹槽或凸块,可满足不同的连接需要;
(3)将螺母扣在夹紧块外围,将需要固定的钢管放入夹紧块中间形成的空间,在拧紧螺母的过程中,由于夹紧块的三角形结构,螺母会将夹紧块夹紧,从而固定住钢管,设置多对夹紧块可使连接更牢固,同时夹紧块还起到加强筋的作用,使连接结构更稳定;
(4)等腰梯形状的凹槽或凸块的腰与底面呈60度夹角,使得横向连接件受到的纵向上的力一部分被分解到横向上,减少了纵向上的负担,从而增加了承重力,而横向上的力可在结构内部消化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纵向连接件,101-纵向连接件上的凹槽,102-纵向连接件上的凸块,200-横向连接件,201-横向连接件上的凸块,202-横向连接件上的凹槽,203-延伸板,204-夹紧块,205-螺母,300-钢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钢结构连接件,包括纵向连接件100和横向连接件200;所述纵向连接件100的侧面设置有梯形凹槽101;所述横向连接件200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纵向连接件100上凹槽101相配合的凸块201,所述横向连接件200的另一端以其中心对称设置有一对三角形的夹紧块204,所述夹紧块204的长斜边朝向外侧,所述夹紧块204外侧面设置有螺纹,所述横向连接件200的凸块201两侧设置有延伸板203;所述横向连接件200的凸块201与所述纵向连接件100的凹槽101契合安装后,所述延伸板203与所述纵向连接件100的侧面紧贴。
所述纵向连接件100为方形柱状,其四个侧面从上至下均匀分布设置有多个梯形凹槽101。
所述横向连接件200以其中心对称设置有多对三角形的夹紧块204,所述多对三角形的夹紧块204以所述横向连接件200的中心均匀分布。
所述纵向连接件100上的梯形凹槽101、所述横向连接件200上的梯形凸块201均为等腰梯形。
所述等腰梯形的腰与底边夹角为60度。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一种钢结构连接件,包括纵向连接件100和横向连接件200;所述纵向连接件100的侧面设置有梯形凸块102;所述横向连接件200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纵向连接件100上凸块102相配合的凹槽202,所述横向连接件200的另一端以其中心对称设置有一对三角形的夹紧块204,所述夹紧块204的长斜边朝向外侧,所述夹紧块204外侧面设置有螺纹,所述横向连接件200的凹槽202两侧设置有延伸板203;所述横向连接件200的凹槽202与所述纵向连接件100的凸块102契合安装后,所述延伸板203与所述纵向连接件100的侧面紧贴。
所述纵向连接件100为方形柱状,其四个侧面从上至下均匀分布设置有多个梯形凸块102。
所述横向连接件200以其中心对称设置有多对三角形的夹紧块204,所述多对三角形的夹紧块204以所述横向连接件200的中心均匀分布。
所述纵向连接件100上的梯形凸块102、所述横向连接件200上的凹槽202均为等腰梯形,等腰梯形的腰与底边夹角为60度。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