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液压混凝土搅拌泵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96226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一种全液压混凝土搅拌泵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搅拌泵送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代混凝土的施工方法是在商品混凝土站将混凝土预拌好后,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送至施工工地,再由混凝土泵送设备将混凝土输送至布料位置,此种方法适合施工方量较大,施工场地开阔且离商品混凝土站较近的区域。

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大力提倡城镇化建设带来了机遇,偏远的城镇和乡村对混凝土需求越来越多,而这些区域的道路狭窄,障碍物多施工场地稳定性差,常规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和混凝土泵车难以进入施工。

因此混凝土搅拌泵送一体的搅拌拖泵在农村市场受到欢迎,把搅拌机通过改造放到混凝土拖泵上组成了搅拌泵送一体机,通过电机驱动减速机,减速机输出轴与搅拌驱动轮连接,驱动轮转动从而使搅拌桶转动,上料是电机驱动减速机,减速机输出轴钢丝绳的卷筒相连,在钢丝绳的电机拉动下可沿轨道在上料架上上下移动,从而实现上料功能。目前它的最大的缺点就是农村电压不稳定,效率低,是电机易烧坏,且安全性不高,经常由于电机烧坏,是整个设备无法正常工作,或搅拌滚筒转速低,达不到设备的要求,所以目前的搅拌拖泵是一个存在很大缺陷的不成熟的设备。

上述搅拌系统中,搅拌电机的转速恒定,输出扭矩恒定,使得搅拌转速较慢,且搅拌停止时,搅拌桶装满料后,电机启动需要大电流,易使电机烧坏;搅拌使用电机驱动在正转与反转时转速一样,无法做到搅拌速度快,出料速度慢的效果;使用电机驱动拉钢丝绳拉料斗,料斗装满物料上升时的速度与下降时的速度无法调节,无法做到重载低速,轻载高速。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申请人进行研究和改进,提供一种全液压混凝土搅拌泵送装置,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全液压混凝土搅拌泵送装置,包括安装于机架上的上料架、提升马达滚筒组件、搅拌滚筒及搅拌马达,上料斗上下滑动安装于上料架上,上料斗通过钢丝绳与所述提升马达滚筒组件连接,搅拌滚筒的下方安装有驱动轮,所述驱动轮由所述搅拌马达驱动;所述提升马达滚筒组件的提升马达及所述搅拌马达均为液压马达,所述机架上还安装有与所述提升马达及搅拌马达连接的主油泵,主油泵与提升马达之间的油管上安装有第一电磁换向阀及第一流量控制阀,提升马达的转向及转速分别由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及第一流量控制阀控制;主油泵与搅拌马达之间的油管上安装有第二电磁换向阀及第二流量控制阀,所述搅拌马达的转向及转速分别由所述第二电磁换向阀及第二流量控制阀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采用液压系统驱动搅拌滚筒,搅拌滚筒的速度可以按照客户的要求调节,并可实现搅拌正转速度快与出料反转速度慢的状态,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能耗,还避免出现电机烧坏现象;采用液压系统驱动上料斗,上料斗装满物料上升时的速度与下降时的速度可以调节,做到重载低速,轻载高速,从而使料斗更安全;本实用新型通过液压系统驱动上料斗及滚筒,稳定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逻辑原理图。

图中:1、机架;2、上料架;3、提升马达滚筒组件;4、搅拌滚筒;5、搅拌马达;6、上料斗;7、驱动轮;8、提升马达;9、主油泵;10、第一电磁换向阀;11、第一流量控制阀;12、第二电磁换向;13、第二流量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全液压混凝土搅拌泵送装置,包括安装于机架1上的上料架2、提升马达滚筒组件3、搅拌滚筒4及搅拌马达5,上料斗6上下滑动安装于上料架2上,上料斗6通过钢丝绳与提升马达滚筒组件3连接,搅拌滚筒4的下方安装有驱动轮7,驱动轮7由搅拌马达5驱动;提升马达滚筒组件3的提升马达8及搅拌马达5均为液压马达,机架1上还安装有与提升马达8及搅拌马达5连接的主油泵9,主油泵9与提升马达8之间的油管上安装有第一电磁换向阀10及第一流量控制阀11,提升马达8的转向及转速分别由第一电磁换向阀10及第一流量控制阀11控制;主油泵9与搅拌马达5之间的油管上安装有第二电磁换向12阀及第二流量控制阀13,搅拌马达5的转向及转速分别由第二电磁换向阀12及第二流量控制阀13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逻辑为:主油泵9提供动力源给搅拌马达5动力,马达转动带动驱动轮7转动,从而使搅拌滚筒4滚动,通过第二电磁换向阀12控制搅拌马达5的转向,可使搅拌马达5正转或反转,并且通过第二流量控制阀13控制来控制搅拌马达5的转速;主油泵9提供动力源给提升马达8动力,提升马达8转动通过钢丝绳带动上料斗6上下运行,从而上料斗6上、下动作,通过第一电磁换向阀10控制提升马达8的转向,可使提升马达8正转或反转,并且通过第一流量控制阀11来控制提升马达8的转速。

以上所举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仅用来方便说明本实用新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提技术特征的范围内,利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技术内容所作出局部改动或修饰的等效实施例,并且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内容,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特征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