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气末端预埋盒定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7791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气末端预埋盒定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末端预埋盒定位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气末端预埋盒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施工单位对施工质量、施工成本的控制越来越严格,使得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提高施工效率,保障质量,减少返工,节约成本。电气专业施工过程中,墙体的开关、插座、温控器等末端预埋盒定位时极易产生偏差,导致面板安装后出现偏移、歪斜的情况,甚至需要重新剔凿墙体进行返工。在施工现场发现,大多数施工人员在进行电气末端预埋盒定位时没有专用工具,只在相应位置进行简单标记,使得开槽人员无法精确定位,造成预埋盒偏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合理、有效精确的电气末端预埋盒定位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电气末端预埋盒定位装置,包括衬盒、底面、盖板、按钮、填充物,所述盖板位于所述衬盒内,所述按钮通过所述衬盒开口处与所述盖板固定,所述填充物位于所述衬盒内,所述底面位于所述衬盒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衬盒外部套有套盒。

进一步的,所述底面固定在所述套盒下面。

进一步的,所述填充物吸附有颜料。

进一步的,所述底面中间开有交叉槽,底面四边均开有缺口与套盒组合后形成漏液槽。

进一步的,所述填充物的材料为海绵或者具有良好吸水及变形、回复能力的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按钮和盖板、套盒与底面之间的连接关系可以为焊接、粘接或者铆接。

借由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体积小巧,加工简便,易于施工人员自行制作和携带,规范了电气专业施工过程中预埋盒的定位,使得定位精度、开槽精度有了大幅提高。跟据走访的多个工程的施工人员反映,目前预埋盒的定位问题一直是一个急需解决的质量问题,并且电气工程施工中还无相关的辅助工具。本实用新型通过定位盒的按钮,在相应位置印出预埋盒轮廓,能够帮助施工人员精准定位预埋盒位置,提高剔槽精度,减少返工的隐患。本工具的推出,为此类质量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气末端预埋盒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一种消防车出水接口安全装置的按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一种消防车出水接口安全装置的套盒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一种消防车出水接口安全装置的衬盒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的一种消防车出水接口安全装置的盖板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的一种消防车出水接口安全装置的填充物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的一种消防车出水接口安全装置的底面示意图。

1、按钮;2、套盒;3、衬盒;4、盖板;5、填充物;6、底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参见图1-7所示,一种电气末端预埋盒定位装置,包括衬盒3、底面6、盖板4、按钮1、填充物5,盖板4位于衬盒3内,按钮1通过衬盒3开口处与盖板4固定,填充物5位于衬盒3内,底面6位于衬盒3下方。衬盒3外部套有套盒2。底面6固定在套盒2下面。填充物5吸附有颜料。底面6中间开有交叉槽,底面四边均开有缺口与套盒2组合后形成漏液槽。填充物5的材料为海绵或者具有良好吸水及变形、回复能力的材料。按钮1和盖板4、套盒2与底面6的连接关系可以为焊接、粘接或者铆接。

装置组合方法:

填充物的材料为海绵或者具有良好吸水及变形、回复能力的材料,先将填充物吸附好颜料,然后将盖板放入衬盒中,使盖板盖住衬盒的圆形缺口,通过焊接、粘接或者铆接的连接方式,固定按钮和盖板,并使按钮正好通过衬盒的圆形缺口,再通过焊接、粘接或者铆接的连接方式将套盒与底面固定好,其中,底面的缺口与套盒配合形成漏液槽,底面本身的交叉槽也成为漏液槽,再将组合好的填充物、衬盒、盖板、按钮放入套盒中,完成组装。

装置各部分作用:

按钮的起到定位和挤压填充物的作用,套盒可以用于固定测量工具,衬盒的作用为隔离填充物和套盒,盖板可以固定按钮并起到使填充物受力均匀的作用,填充物则用于储存颜料,底面的用于颜料流出在墙面上做出标记。

使用方法:

将组装好的装置连接好量具,如盒尺、线坠、水平仪等,使用量具定位好电气末端,定位完成后轻压按钮,墙体出现规则印记,施工人员可根据印记进行墙体开槽等施工工作。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