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保温抗震建筑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43341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一种保温抗震建筑框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保温建筑,尤其是一种保温抗震建筑框架。

旋转反射板-旋转反射板

外钢板-

南上墙体-上墙体,下墙体



背景技术:

保温墙,用于起保温隔热,维持室内温度稳定的作用,指采用一定的固定方式(粘结、机械锚固、粘贴+机械锚固、喷涂、浇注等),把导热系数较低(即保温隔热效果较好)的绝热材料与建筑物墙体固定一体,增加墙体的平均热阻值,从而达到保温或隔热效果的一种工程做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了一种保温抗震建筑框架。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保温抗震建筑框架,包括上墙体、外进气口、外钢板、旋转反射板、外出气口、下墙体、内进气口、保温内墙、气体通道、内出气口、混凝土墙体、泡沫塑料条、聚苯乙烯泡沫板、耐碱网布层、抹面胶浆层、锚栓、饰面涂料层、凸起、凹槽、内密封膏块和外密封膏块,在上墙体和下墙体之间设置保温内墙,保温内墙沿横向设置孔洞,在孔洞内填充泡沫塑料条,在泡沫塑料条的两侧分别设置内密封膏和外密封膏,在保温墙体内侧交替设置凸起和凹槽,在凸起和凹槽的表面设置聚苯乙烯泡沫板,聚苯乙烯泡沫板与保温墙体间通过插入锚栓连接,在聚苯乙烯泡沫板的外侧设置耐碱网布层,在耐碱网布层的表面设置抹面胶浆层,在抹面胶浆层上设置饰面涂料层,在保温内墙的外侧设置气体通道,气体通道内设置有旋转反射板,在气体通道外侧设置有外钢板,在上墙体和下墙体内设置通气管,通气管包括外通气口、中通气口和内通气口,中通气口与气体通道相连通,外通气口连通外部大气,内通气口连通建筑内空间内的空气。

而且,所述的凹槽的深度为8-12mm,间距为80-120mm。

而且,所述的聚苯乙烯泡沫板上的锚栓数量为每平方米3-5个。

而且,所述的锚栓插入混凝土墙体的深度大于50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保温内墙的结构设置提高了墙体的保温性能,通过保温内墙外侧设置气体通道和外钢板提高了抗震性能,该建筑框架结构易施工,且具有较好的保温和抗震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保温内墙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上墙体,2为通气管,3为外钢板,4为旋转反射板,5为外通气口,6为下墙体,7为中通气口,8为保温内墙,9为气体通道,10为内通气口,11为混凝土墙体,12为泡沫塑料条,13为聚苯乙烯泡沫板,14为耐碱网布层,15为抹面胶浆层,16为锚栓,17为饰面涂料层,18为凸起,19为凹槽,20为内密封膏块,21为外密封膏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中所示,一种保温抗震建筑框架,包括上墙体、外进气口、外钢板、旋转反射板、外出气口、下墙体、内进气口、保温内墙、气体通道、内出气口、混凝土墙体、泡沫塑料条、聚苯乙烯泡沫板、耐碱网布层、抹面胶浆层、锚栓、饰面涂料层、凸起、凹槽、内密封膏块和外密封膏块,在上墙体和下墙体之间设置保温内墙,保温内墙沿横向设置孔洞,在孔洞内填充泡沫塑料条,在泡沫塑料条的两侧分别设置内密封膏和外密封膏,在保温墙体内侧交替设置凸起和凹槽,在凸起和凹槽的表面设置聚苯乙烯泡沫板,聚苯乙烯泡沫板与保温墙体间通过插入锚栓连接,在聚苯乙烯泡沫板的外侧设置耐碱网布层,在耐碱网布层的表面设置抹面胶浆层,在抹面胶浆层上设置饰面涂料层,在保温内墙的外侧设置气体通道,气体通道内设置有旋转反射板,在气体通道外侧设置有外钢板,在上墙体和下墙体内设置通气管,通气管包括外通气口、中通气口和内通气口,中通气口与气体通道相连通,外通气口连通外部大气,内通气口连通建筑内空间内的空气。

而且,所述的凹槽的深度为8mm,间距为80mm。

而且,所述的聚苯乙烯泡沫板上的锚栓数量为每平方米3个。

而且,所述的锚栓插入混凝土墙体的深度为60mm。

通过保温内墙的结构设置提高了墙体的保温性能,通过保温内墙外侧设置气体通道和外钢板提高了抗震性能,该建筑框架结构易施工,且具有较好的保温和抗震性能。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