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沟槽的防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74951阅读:399来源:国知局
用于沟槽的防护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工程的技术领域,尤其是用于沟槽的防护结构。



背景技术:

城市地下管线如神经系统般分布在城市的各处,是现代城市生存和发展重要的生命线。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的扩张,需要新建及改建的城市地下管线越来越多。

而所有管线的安装都要在预先开挖好的沟槽里进行,沟槽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沟槽内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安全工作是施工企业最重要的工作,而人员安全又是放在第一位的。

在拥挤的市内,为在有限空间里满足开挖需求,沟槽一般是又深又窄,由于城市内地下管线一般紧邻道路、人行道以及周边建筑,再加上沟槽边需堆放材料及土体,使得可开挖宽度极为有限,而且沟槽上零心落土、落石会对工人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或者一旦发生塌方,沟槽内没有有效设备对人员进行保护,后果必然很严重,因此,施工人员在没有保护的沟槽内施工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于沟槽的防护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沟槽开挖过程中不能对施工人员进行保护,存在极大安全隐患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用于沟槽的防护结构,包括水平布置的顶板和两个垂直布置且相间隔相对布置的侧板,所述顶板的两侧分别连接两个所述侧板的顶部,且所述顶板与两个侧板之间形成“Π”结构;所述顶板上连接有将 顶板连接为一体或将顶板分离为左右两半的对接结构;所述侧板的底部设有滚动轮。

进一步地,所述顶板包括左顶板以及右顶板,所述左顶板的外侧连接在一侧板的顶部,内侧朝向所述右顶板延伸布置;所述右顶板的外侧连接另一侧板的顶部,内侧朝下所述左顶板延伸布置,且左顶板的内侧与右顶板的内侧之间具有间隔;所述对接结构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通过螺栓分别与所述左顶板及右顶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左顶板和所述右顶板中分别设有螺栓孔排,所述螺栓孔排包括多个相间隔布置的螺栓孔,多个所述的螺栓孔沿所述顶板的宽度方向成排布置;所述连接板设有多个连接孔,多个所述连接孔沿所述连接板的宽度方向相间隔布置,所述螺栓穿过所述连接孔及螺栓孔。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的长度和宽度都小于所述顶板的长度和宽度。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包括位于所述顶板上方的上连接板和位于所述顶板下方的下连接板,所述上连接板和所述下连接板分别通过螺栓与所述顶板连接;所述上连接板与所述下连接板正对齐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侧板的前端边缘及后端边缘分别设有竖撑杆,所述竖撑杆沿所述侧板的高度方向延伸布置。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侧板的端部之间分别设有斜撑杆,所述斜撑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侧板的端部铰接布置。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侧板的端部之间分别设有两个所述斜撑杆,两个所述斜撑杆呈交叉状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侧板的端部设有延伸板,所述延伸板沿两个侧板之间的区域内延伸,所述斜撑杆的端部与所述延伸板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侧板上设置有多个透气孔。与现有技术相比,顶板和两个侧板之间形成“Π”形防护结构,将防护结构放置在沟槽内,通过滚动轮推动防护结构在沟槽内随着施工人员移动,施工人员在防护结构内施工,防护结构 既可对工作区间的沟槽侧壁松软土体有一定的支挡作用,又可在侧壁落石、落土以及沟壁塌方时对施工人员起到保护作用,极大地减少了沟槽开挖过程中的安全隐患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沟槽的防护结构的正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沟槽的防护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沟槽的防护结构的侧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参照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较佳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沟槽的防护结构可以运用在城市管线安装的沟槽中,也可以运用在其他市政工程的施工防护中,并不仅限于其中一种。

用于沟槽的防护结构,包括水平布置的顶板11和两个垂直布置且相间隔相对布置的侧板12,顶板11的两侧分别连接两个侧板12的顶部,且顶板11与两个侧板12之间形成“Π”结构;顶板11上连接有将顶板11连接为一体或将顶板11分离为左右两半的对接结构;侧板12的底部设有滚动轮121。

具体地,水平布置的顶板11两侧分别连接两个垂直布置且相间隔相对布置的侧板12,顶板11和两个侧板12形成的“Π”形防护结构,在进行城市管线安装开挖沟槽时,将防护结构放置在沟槽内,使得防护结构的两个侧板12分别沿沟槽的侧壁放置,施工人员在防护结构内施工,防护结构既可对工作区间的沟槽侧壁松软土体有一定的支挡作用,又可在侧壁落石、落土以及沟壁塌方时 对施工人员起到保护作用。

顶板11上连接有对接结构,对接结构可以将顶板11连接为一体或将顶板11分离为左右两半,在沟槽开挖过程中,根据施工需要,可以随时拆装防护结构,简单易操作;此外,随着开挖长度的增加,施工人员的施工位置不断发生改变,为了切实保护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防护结构也需要移动,所以在侧板12的下端设置有滚轮121,通过滚轮121可以方便推动防护结构在沟槽里移动。

这种用于沟槽的防护结构可以随时拆卸安装,也可以根据施工需求随时移动,能够阻挡零心落石及落土,在发生塌方时可以发挥自身承载力对土体产生支撑,防止人员埋入土体内,为施工人员提供一个安全的施工场地,极大地减少了沟槽开挖过程中的安全隐患问题。

为了避免在正常施工过程中滚动轮121的自移动,在滚动轮121上设置有刹车结构,便于防护结构的固定。

顶板11不属于一体成型,顶板11包括左顶板111以及右顶板112,左顶板111的外侧连接在一侧板12的顶部,内侧朝向右顶板112延伸布置;右顶板112的外侧连接另一侧板12的顶部,内侧朝下左顶板111延伸布置,且左顶板111的内侧与右顶板112的内侧之间具有间隔;对接结构包括连接板113,连接板113通过螺栓分别与左顶板111及右顶板112连接,形成整体的顶板11,这样,整个顶板11便于拆卸和安装,可以运用在不同的施工场所,适用性强。

左顶板111和右顶板112中分别设有螺栓孔排,螺栓孔排包括多个相间隔布置的螺栓孔114,多个的螺栓孔114沿顶板11的宽度方向成排布置,在连接板113设有多个连接孔115,多个连接孔115沿连接板113的宽度方向相间隔布置,安装时,将连接板113上的连接孔115分别与左顶板111和右顶板112上的螺栓孔114对齐,然后用螺栓穿过连接孔115及螺栓孔114将两者连接起来,由于多个连接孔115和螺栓孔排的布置,所以,在安装时,可以通过不同位置的螺栓孔114与不同位置的连接孔115连接来调节顶板11的宽度,从而根据开挖沟槽的宽度来合理选择防护结构的宽度,适用性很强。

连接板113的长度小于顶板11的长度,连接板113的宽度小于顶板11的宽度,在调节顶板11的宽度时,避免连接板113显露出顶板11外。

连接板113包括位于顶板11上方的上连接板和位于顶板11下方的下连接板,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分别通过螺栓与顶板11连接,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正对齐布置,通过螺栓将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以及左顶板111和右顶板112连接,使得整体防护结构可以更加稳固。

侧板12的前端边缘及后端边缘分别设有竖撑杆13,竖撑杆13沿侧板12的高度方向延伸布置,竖撑杆13在竖直方向对整个防护结构起支撑作用,有利于整个防护结构安全稳固,可以有力抵挡沟槽边上或者侧壁的零散落石及落土,避免防护结构因承重太大而坍塌。

两个侧板12的端部之间分别设有斜撑杆14,斜撑杆14对整个防护结构起支撑作用,有利于整个防护结构安全稳固,可以有力抵挡沟槽边上或者侧壁的零散落石及落土,避免防护结构因承重太大而坍塌;斜撑杆1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侧板12的端部铰接布置,在调节顶板11改变防护结构的宽度时,斜撑杆14的两端由于分别于两个侧板12的端部铰接,所以相应地,斜撑杆14可以随着顶板11的调节而调节。

两个侧板12的端部之间分别设有两个斜撑杆14,斜撑杆14的两端分别铰接在一个侧板12的上端和另一个侧板12的下端,两个斜撑杆14呈交叉状铰接布置,设置斜撑杆14使得整个防护结构安全稳固,可以有力抵挡沟槽边上或者侧壁的零散落石及落土,避免防护结构因承重太大而坍塌。再者,在调节顶板11的宽度时,由于斜撑杆14采用交叉铰接布置,可以改变斜撑杆14的交叉角度,适应不同的宽度要求的沟槽。

侧板12的端部设有延伸板131,延伸板131沿两个侧板12之间的区域内延伸,斜撑杆14的端部与延伸板131铰接,且延伸板131可以在侧板12上上下滑动,通过上下滑动延伸板131可以调节交叉布置的斜撑杆14的角度,从而适应不同宽度的沟槽,一般地,斜撑杆14的位置设置较高,不会影响施工人员 的正常施工。

在侧板12的两两侧边设置有侧孔122,在开挖不同长度的沟槽时,根据需要,可以将新的玻璃钢板通过侧孔122与防护结构连接,采用螺栓穿过侧孔122与防护结构连接实现对防护结构进行加长;同样地,侧板12的下边设置有下孔123,通过在下边增加玻璃钢板,用螺栓穿过下孔123与防护结构连接实现对防护结构进行加高。

侧板12设置为一整块玻璃钢板,为了保证整个防护结构的强度以及稳固性,可以选用厚度为5mm玻璃钢,并且在侧板12上开设多个用于透气的透气孔124,通过透气孔124与外界实现空气对流,以减少施工人员处在防护结构中的压抑感。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