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04578阅读:376来源:国知局
抹灰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抹灰装置,特别涉及在二次结构砌砖过程中能够快速抹灰的抹灰装置。



背景技术:

在建筑施工现场中,二次结构砌砖是必不可少的施工工序,但以往都是人工抹平,难免误差过大,费时费力。所以,这个新的工具可以减少工人的工作时间并且提高砌筑的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二次结构砌砖过程中将泥砂浆抹于当前层砖体上表面的抹灰装置,能够保证灰面的整整度和厚度,提高抹灰效率,进而提升砌砖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抹灰装置,用于在二次结构砌砖过程中抹灰于每一层砖体上表面,包括:

两相互平行的围板,用于分别贴合于二次结构的前后两侧面的顶端;

水平限位件,连接于两围板之间,下表面置于二次结构的待抹灰层砖体的上端面,用于防止两围板掉落于二次结构;

所述围板以及水平限位件组成抹灰模板,其能够沿二次结构长度方向往返移动;以及

横梁,设于两围板之上,该横梁高于水平限位件,并且横梁的下表面与二次结构的上端面具有预定间距,该横梁、水平限位件以及所述待抹灰层砖体的上端面形成用于容置灰体的框形容腔。

作为优化,所述抹灰模板的宽度与所述二次结构的厚度相匹配,所述水平限位件为置于所述待抹灰层砖体的上端面、长度与所述围板长度相匹配且呈半框状的平框,该平框的厚度与灰体厚度相匹配,所述平框的两长侧板分别与对应的围板相垂直,并且该两长侧板的外侧面与对应的围板外立面位于同一立面,所述平框的两长侧板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二次结构的厚度,所述横梁横向与位于开口端处的两长侧板的上表面相连,所述横梁、平框以及所述待抹灰层砖体的上端面之间形成所述的容腔。

作为优化,所述水平限位件为置于所述待抹灰层砖体的上端面的至少一横板,所述至少一横板的两端分别横向与两围板连接,并且该横板置于所述待抹灰层砖体的上端面;所述横梁架设于两围板上远离所述横板的一端并与所述待抹灰层砖体的上端面具有预定间距。

作为优化,所述围板的上表面高于所述待抹灰层砖体的上端面,所述横板的上表面与所述围板的上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横梁架设于两围板上远离所述横板的一端的上表面,所述围板、横板以及横梁围合形成用于容置灰体的容腔。

上述抹灰装置,其结构更简单,均能够实现快速抹灰。本抹灰装置可广泛用于施工现场二次结构的砌筑施工,压在灰面的横梁可以保证灰面的平整度和厚度,在砖两边的围板可以保证在砌筑过程中砖体两侧的平整度,本抹灰装置具有施工方便结构简单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抹灰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抹灰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抹灰装置用于架设于二次结构1中即将进行抹灰的每一层砖体的上表面,用于对即将抹灰的每一层砖体快速抹灰,不必像传统技术那样需要每砌一块砖便抹一次灰,采用本抹灰装置,将若干砖首尾相邻砌二次结构1(例如墙体)时,在首尾相邻的一层砖体的上表面放置本抹灰装置,然后将灰体置于本抹灰装置中,快速拉动抹灰装置即可将灰体置于该层砖体上表面。该抹灰装置包括:

两相互平行的围板20,用于分别贴合于二次结构1前后两侧面的顶端;

水平限位件,连接于两围板20之间,下表面置于所述待抹灰层砖体的上端面,用于防止两围板20掉落于二次结构1;

所述围板20以及水平限位件组成抹灰模板,其能够沿二次结构1长度方向往返移动;以及横梁22,设于两围板20之上,该横梁22高于水平限位件,并且横梁22的下表面与所述待抹灰层砖体的上端面具有预定间距,该横梁22、水平限位件以及所述待抹灰层砖体的上端面形成用于容置灰体的框形容腔。

在进行抹灰时,先将该抹灰装置放置于所述待抹灰层砖体的上端面,将灰体倒于容腔内,使其厚度厚于水平限位件的厚度(即灰体上表面高于水平限位件上表面、低于横梁22上表面),由于横梁22的下表面与所述待抹灰层砖体的上端面(待抹灰砖体的上表面)具有预定间距(该间距决定灰体的厚度),然后向远离横梁22的方向拉动抹灰装置,使其沿二次结构1的长度方向移动,从而使容腔移动,利用横梁22下表面抹平灰体,如此即可将灰体平整的抹于每一次砖体的上表面,抹灰结束后,再砌上一层砖体,每一次砖体的抹灰均采用上述方式进行,极大提高了抹灰效率、降低抹灰工作强度,节省人力成本。

具体地,请参见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抹灰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水平限位件为平框24,其连接于两围板20的上表面,本实施例中的抹灰模板由平框24、两围板20组成,抹灰模板的宽度与所述二次结构1的厚度相匹配。

所述平框24置于二次结构1的上端面,它的长度与所述围板20长度相匹配且呈半框状,该平框24的厚度与灰体厚度相匹配。该平框24具有两长侧板241以及垂直连接两长侧板241一端的连接块242,它们可一体成形为半框状。所述平框24的两长侧板241分别与对应的围板20相垂直连接,并且该两长侧板241的外侧面与对应的围板20外立面位于同一立面,所述平框24的两长侧板241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二次结构1的厚度,所述横梁22横向与位于开口端处的两长侧板241的上表面相连,所述横梁22、平框24以及所述待抹灰层砖体的上端面之间形成所述的容腔。

本实施方式中,横梁22的下表面与平框24的上表面的水平高度相同或相应,而横梁22具有一定厚度,因此它的上表面高于平框24的上表面,横梁22与平框24之间整体形成矩形,在抹灰之前,先将该抹灰装置旋转于当前层的砖体上端面,使抹灰装置的长度方向与二次结构1的长度方向一致,使两围板20贴于当前层砖体上端的两侧面,而平框24则位于当前层砖体的上端面,如此配合即可使得该抹灰装置在工作人员的推动或拉动下沿二次结构1的长度方向移动;然后,将灰体舀于平框24的半框内,使其位于容腔内,并使灰体的厚度大于横梁22下表面与当前层砖体上表面的平行距离(也即,大于平框24的厚度),然后拉动或推动抹灰装置沿二次结构1的长度方向向远离横梁22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容腔移动,仅需要少数次即可将灰体抹于整层砖体的上表面。

本实施例的抹灰装置,将水平限位件用木材制作呈一个类似于“]”的形状,该内框用于放灰体,然后在开口处制作一个长度与二次结构1的长度相垂直的横梁22,在拉动的过程中,方便抹灰,用于推动灰体,同时能使灰体呈一个平面。抹灰装置可以稍稍加长,方便利用围板20来检查当前层砖体两侧面的平整度。也可以做的稍短一些,方便移动,可以更省时省力。

请参见图2,图2是本实用新型抹灰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所述水平为置于所述待抹灰层砖体的上端面的两横板30,所述两横板30的两端分别横向与两围板32连接,并且该横板30置于所述待抹灰层砖体的上端面;所述横梁34架设于两围板32上远离所述横板30的一端并与所述二次结构1的上端面具有预定间距。

本实施例中,两横板30沿围板32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于围板32之间,与围板32垂直连接。具体的,其中第一个横板30连接于围板32的端头并与围板32的上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第二个横板30以与第一个横板30相似的方式垂直连接于两围板32之间,并与第一个横板30具有一定间距。设置两块横板的好处是,使两围板32更稳定的位于二次结构1的上端,若只在围板32的端头设置一个横板30,围板32的另外一端则易向下倾斜,当横梁34横向架设于围板32上远离该横板30的一端时,围板32向下倾斜后导致横梁34直接置于二次结构1的顶面,那么横梁34、横板30两端则封堵灰体,在移动时,会使所有灰体与横梁34的移动而移动,不能实现将灰体快速抹于二次结构1上端面的目的,因此,本实施例中,设置两块横板30,可以保证围板32的两端均不向下倾斜,保证横梁34一直悬空于二次结构1的上端面,防止横梁34封堵灰体。

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只设置一个横板30,但是需要将横板30横向设置于两围板32的中段。在一些实施例中,横板30的数量不限于两块,只要与横梁34最近的一块横板30与横梁34具有足够长的距离,使横梁34、最近的一块横板30以及围板32围合成容腔即可。

所述围板32的上表面高于二次结构1当前层待抹灰砖体的上端面,所述横板30的上表面与所述围板32的上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横梁34架设于两围板32上远离所述横板30的一端的上表面,所述围板32、横板30以及横梁34围合形成用于容置灰体的容腔。

本实施例的抹灰装置与第一实施例相比,其结构更简单,均能够实现快速抹灰。本抹灰装置可广泛用于施工现场二次结构1的砌筑施工,压在灰面的横梁34可以保证灰面的平整度和厚度,在砖两边的围板32可以保证在砌筑过程中砖体两侧的平整度,本抹灰装置具有施工方便结构简单等特点。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