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的悬挑式操作平台及建筑施工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28028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移动的悬挑式操作平台及建筑施工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外架拆除后,建筑外立面窗上口可能还存在修补或钢制雨篷安装等工作,此时因无操作平台及防护架,冒然施工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因此,现在亟需一种能够借助已完成墙体作为受力支点,同时悬挑外伸的操作平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移动的悬挑式操作平台及建筑施工系统,可借助已完成墙体作为受力支点,悬挑外伸形成操作平台,方便快捷,安全可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移动的悬挑式操作平台,其包括固定支架、悬挑平台和防护栏杆;所述固定支架包括相互并排设置于所述悬挑平台端部的第一立柱单元和第二立柱单元,所述第一立柱单元与第二立柱单元之间形成用于夹持墙体的约束空间,且在所述第一立柱单元与第二立柱单元上分别设有与所述悬挑平台底部相连的斜撑结构;所述防护栏杆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悬挑平台的外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立柱单元、第二立柱单元均由立杆与横杆相互交叉焊接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立杆与横杆分别为方钢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立柱单元与第二立柱单元之间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立柱单元与第二立柱单元之间的距离大于被夹持的墙体的厚度。

进一步地,所述悬挑平台为矩形平台,在所述悬挑平台的四个拐角处分别设有纵向设置的套管,所述防护栏杆对应插入至所述套管中。

进一步地,所述防护栏杆为方管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悬挑平台包括矩形底架和矩形载板,所述矩形底架的四个拐角处分别焊接有纵向设置的套管,所述矩形载板铺设于所述矩形底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矩形底架、套管分别为方钢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防护栏杆的高度为1.2m。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建筑施工系统,其包括所述的可移动的悬挑式操作平台。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一、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移动的悬挑式操作平台在第一立柱单元与第二立柱单元之间形成用于夹持墙体的约束空间,这样借助已完成墙体作为受力支点,可用于窗外修补或雨篷安装,无需另外搭设操作架,方便快捷。

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移动的悬挑式操作平台采用斜撑结构进行加固设置,保证整体结构更加稳定牢固。

三、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移动的悬挑式操作平台整体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利于推广与应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移动的悬挑式操作平台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

1-固定支架; 2-斜撑结构; 3-套管;

4-悬挑平台; 5-防护栏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可移动的悬挑式操作平台,其包括固定支架1、悬挑平台4和防护栏杆5;固定支架1包括相互并排设置于悬挑平台4端部的第一立柱单元和第二立柱单元,第一立柱单元与第二立柱单元之间形成用于夹持墙体的约束空间,且在第一立柱单元与第二立柱单元上分别设有与悬挑平台4底部相连的斜撑结构2;防护栏杆5可拆卸地安装于悬挑平台4的外围。

可见,该可移动的悬挑式操作平台能够借助已完成墙体作为受力支点,可用于窗外修补或雨篷安装,无需另外搭设操作架,方便快捷。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立柱单元、第二立柱单元均由立杆与横杆相互交叉焊接而成。

优选地,立杆与横杆分别为方钢结构。当热,这只是其中一种优选的方式,立杆与横杆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其他材质制成。

进一步地,第一立柱单元与第二立柱单元之间平行设置,且第一立柱单元与第二立柱单元之间的距离大于被夹持的墙体的厚度,以保证能够夹持相应的墙体。

更进一步地,第一立柱单元与第二立柱单元之间的距离可设置为可调节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节两者之间的距离。

例如:在保证强度的基础上,第一立柱单元与第二立柱单元的上端设有滑块,在悬挑平台4的下部与其相应的位置设有限位滑槽,滑块与限位滑槽相配合完成可移动地调节。

此外,对于第一立柱单元和第二立柱单元的具体形状与尺寸不做局限,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置。

例如:第一立柱单元和第二立柱单元均为矩形框架结构。

对于第一立柱单元和第二立柱单元而言,其竖向方钢(立杆)采用40×40×2.5mm,长度0.9m,其余水平方钢(横杆)为25×25×1.2mm。

本实施例中的悬挑平台4为矩形平台,在悬挑平台4的四个拐角处分别设有纵向设置的套管3,防护栏杆5对应插入至套管3中。

优选地,套管3焊接在悬挑平台4的四个拐角处,而且套管3的直径应大于其上面的防护栏杆5的立杆直径。

优选地,矩形底架、套管3分别为方钢结构。

具体地,悬挑平台4的方钢采用40×40×2.5mm,悬挑长度0.9m,其余水平管为25×25×1.2mm。

对应地,防护栏杆5为方管结构。防护栏杆5同样是采用立杆和横杆焊接而成,其中立杆的数量为与套管3数量相匹配的四个,用于分别插入套管3中。横杆设置于相邻两个立杆之间。其中,防护栏杆5为三面防护围栏,靠近固定支架1(墙体)的一侧不设围栏。

当然,对于围栏的上方可以为敞口状,也可以增加用于防雨、防晒的遮挡物,例如可以伞状等等。

具体地,防护栏杆5可以为多种多样,以其中一种方式举例说明:防护栏杆5的高度为1.2m,采用25×25×1.2mm的方管结构。

对于悬挑平台4而言,其具体结构可以包括矩形底架和矩形载板,矩形底架的四个拐角处分别焊接有纵向设置的套管3,矩形载板铺设于矩形底架上。

第一立柱单元和第二立柱单元分别并排焊接于矩形底架的端部,而且,在第一立柱单元与矩形底架之间设有第一斜撑,在第二立柱单元与矩形底架之间也设有第二斜撑。

具体地,第一斜撑与第二斜撑采用的斜撑钢管为30×30×2.5mm。

除此之外,第一斜撑与第二斜撑的倾斜角度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此处不做局限。例如:第一斜撑的倾斜角度大于第二斜撑的倾斜角度。

除此之外,第一斜撑与第二斜撑的长度也可以灵活设置,例如:第一斜撑的倾斜长度大于第二斜撑的长度。

而且,每个斜撑中的斜杆的数量与每个立柱单元中的立杆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移动的悬挑式操作平台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一、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移动的悬挑式操作平台在第一立柱单元与第二立柱单元之间形成用于夹持墙体的约束空间,这样借助已完成墙体作为受力支点,可用于窗外修补或雨篷安装,无需另外搭设操作架,方便快捷。

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移动的悬挑式操作平台采用斜撑结构2进行加固设置,保证整体结构更加稳定牢固。

三、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移动的悬挑式操作平台整体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利于推广与应用。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二提供一种建筑施工系统,其包括实施例一所述的可移动的悬挑式操作平台。

本实施例二的建筑施工系统具体结构并不局限,凡是使用可移动的悬挑式操作平台的一切施工系统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例如:该建筑施工系统还可以包括其他施工设备,例如:与操作平台配合使用的照明系统、起吊设备等等,此处不再一一列出。

本实施例二中的可移动的悬挑式操作平台,其包括固定支架1、悬挑平台4和防护栏杆5;固定支架1包括相互并排设置于悬挑平台4端部的第一立柱单元和第二立柱单元,第一立柱单元与第二立柱单元之间形成用于夹持墙体的约束空间,且在第一立柱单元与第二立柱单元上分别设有与悬挑平台4底部相连的斜撑结构2;防护栏杆5可拆卸地安装于悬挑平台4的外围。可见,该可移动的悬挑式操作平台能够借助已完成墙体作为受力支点,可用于窗外修补或雨篷安装,无需另外搭设操作架,方便快捷。

其中,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立柱单元、第二立柱单元均由立杆与横杆相互交叉焊接而成。优选地,立杆与横杆分别为方钢结构。当热,这只是其中一种优选的方式,立杆与横杆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其他材质制成。进一步地,第一立柱单元与第二立柱单元之间平行设置,且第一立柱单元与第二立柱单元之间的距离大于被夹持的墙体的厚度,以保证能够夹持相应的墙体。更进一步地,第一立柱单元与第二立柱单元之间的距离可设置为可调节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节两者之间的距离。例如:在保证强度的基础上,第一立柱单元与第二立柱单元的上端设有滑块,在悬挑平台4的下部与其相应的位置设有限位滑槽,滑块与限位滑槽相配合完成可移动地调节。此外,对于第一立柱单元和第二立柱单元的具体形状与尺寸不做局限,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置。

本实施例中的悬挑平台4为矩形平台,在悬挑平台4的四个拐角处分别设有纵向设置的套管3,防护栏杆5对应插入至套管3中。优选地,套管3焊接在悬挑平台4的四个拐角处,而且套管3的直径应大于其上面的防护栏杆5的立杆直径。优选地,矩形底架、套管3分别为方钢结构。

对应地,防护栏杆5为方管结构。防护栏杆5同样是采用立杆和横杆焊接而成,其中立杆的数量为与套管3数量相匹配的四个,用于分别插入套管3中。横杆设置于相邻两个立杆之间。其中,防护栏杆5为三面防护围栏,靠近固定支架1(墙体)的一侧不设围栏。当然,对于围栏的上方可以为敞口状,也可以增加用于防雨、防晒的遮挡物,例如可以伞状等等。对于悬挑平台4而言,其具体结构可以包括矩形底架和矩形载板,矩形底架的四个拐角处分别焊接有纵向设置的套管3,矩形载板铺设于矩形底架上。

值得说明的是,以上只是列出了可移动的悬挑式操作平台的主要特征,至于其他更具体的特征已在上面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而且,由于本实施例二提供的建筑施工系统包括可移动的悬挑式操作平台,因此,该建筑施工系统同样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一、该建筑施工系统通过借助已完成墙体作为受力支点,可用于窗外修补或雨篷安装,无需另外搭设操作架,方便快捷。

二、该建筑施工系统采用斜撑结构2进行加固设置,保证整体结构更加稳定牢固。

三、该建筑施工系统整体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利于推广与应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