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式组合施工塔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28022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工具式组合施工塔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处施工用的塔架。



背景技术:

塔架属于组合钢结构高处施工产品。塔架的用途广泛,主要用于混凝土模板支架、外脚手架、里脚手架、活动作业平台、钢结构施工竖向支撑等用途。但现有支架、脚手架、作业平台等施工步骤复杂,搭建耗时较长,稳定性和使用寿命也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施工简单、操作方便、组合搭建快捷、更加平稳牢靠且使用周期更长的工具式组合施工塔架。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工具式组合施工塔架,它包括与地面连接的底座支杆、多层上下层叠连接的单元框架和顶托支杆,所述底座支杆的底部与地面连接,其顶部与最下面一层所述单元框架的底部连接,所述顶托支杆的底部与最上面一层所述单元框架的顶部连接,每个所述单元框架均由四个竖向设置的直角三角形支架从前后左右四个侧面拼接搭建成格构式方柱状;

所述直角三角形支架均包括竖向杆、横向杆、斜杆和竖向短杆,所述横向杆的一端端部与所述竖向杆的一端外侧壁垂直固定连接,其另一端端部与所述竖向短杆的外侧壁垂直固定连接,所述斜杆的一端端部与所述竖向杆的另一端外侧壁固定连接,其另一端端部与所述竖向短杆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竖向杆的一端端部固定连接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插杆,其另一端端部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二插孔,所述竖向短杆的一端端部设有与所述第一插杆的形状大小相匹配的第一插孔,其另一端端部固定连接有与所述第二插孔的形状大小相匹配的第二插杆,左右相邻的两个所述直角三角形支架一个直角朝下,另一个直角朝上,且通过相互对应的第一插杆与第一插孔或者相互对应的第二插杆与第二插孔插接,上下相邻的两个所述单元框架通过相互对应的第一插杆与第一插孔以及相互对应的第二插杆与第二插孔插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产品主要由直角三角形支架采用特定组合方式拼接搭建而成,施工简单、操作方便、组合搭建快捷、更加平稳牢靠且使用周期更长,具体优势如下:

1、结构合理,受力明确,能较好地发挥材料承载性能,承载力大,每层单元框架(即每四个直角三角形支架拼接搭建的塔架单元)可承载120kN以上的压力;

2、结构稳定,整体性好,抗失稳能力强,能有效地控制架设、使用和拆除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形,避免出现偏心受载等不利受力状态,使用安全可靠;

3、装拆灵活,操作方便;

4、工具式重复使用、成本适中,与扣件式和碗扣脚手架相比,可减少脚手钢管投入量15%以上,节省施工费用约10%。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底座支杆包括与地面连接的四个塔架底座、两个呈“H”形的第一端头连接杆以及两个斜拉连接杆,四个所述塔架底座排列分布呈正方形,两个所述第一端头连接杆相对设置,且每个第一端头连接杆位于下方的两个端部分别与对应的塔架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或插接,其位于上方的两个端部均与最下面一层所述单元框架插接,两个所述斜拉连接杆交叉设置,且每个斜拉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端头连接杆位于上方的对应端部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

采用上述优选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使得塔架的结构更加稳定,整体性更好,抗失稳能力更强,能更加有效地控制架设、使用和拆除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形,避免出现偏心受载等不利受力状态,使用更加安全可靠。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塔架底座包括水平设置的底盘以及竖直设置的支柱,所述底盘与地面连接,所述支柱位于所述底盘的上方,其底端与所述底盘的顶部中心处垂直固定连接,其顶端与对应的第一端头连接杆连接。

采用上述优选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塔架底座支撑塔架更加平稳,抗失稳能力更强,使用更加安全可靠。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底盘通过膨胀螺钉与地面连接。

采用上述优选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塔架底座与地面连接更加牢靠,支撑塔架更加平稳,抗失稳能力更强,使用更加安全可靠。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斜拉连接杆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套环,且分别通过所述套环与对应所述第一端头连接杆位于上方的对应端部连接。

采用上述优选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使塔架的结构更加稳定、抗失稳能力更强的同时,装拆更加灵活,操作更加方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套环与所述斜拉连接杆的端部焊接或一体成型。

采用上述优选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固定连接更加牢靠,操作更加方便,实施更加容易,成本更低。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顶托支杆包括两个呈“H”形的第二端头连接杆和四个塔架顶托,两个所述第二端头连接杆相对设置,且每个第二端头连接杆位于下方的两个端部均与最上面一层所述单元框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或插接,四个所述塔架顶托排列分布呈正方形,且分别与对应的第二端头连接杆位于上方的对应端部固定连接或插接。

采用上述优选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使得塔架的结构更加稳定,能更加有效地控制架设、使用和拆除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形,避免出现偏心受载等不利受力状态,使用更加安全可靠。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塔架顶托均包括竖直设置的立柱以及呈“U”形的顶托本体,所述立柱位于所述顶托本体的下方,其顶端与所述顶托本体的底部固定连接,其底端与对应的第二端头连接杆连接。

采用上述优选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操作更加方便,实施更加容易,成本更低,使用更加安全可靠。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竖向杆靠近横向杆的一端端部固定连接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插杆,其另一端端部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二插孔,所述竖向短杆靠近横向杆的一端端部设有与所述第一插杆的形状大小相匹配的第一插孔,其另一端端部固定连接有与所述第二插孔的形状大小相匹配的第二插杆,所述竖向短杆的一端外侧壁与对应的横向杆的一端端部固定连接,另一端外侧壁与对应的竖向杆的一端端部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优选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使塔架的结构更加稳定、抗失稳能力更强的同时,装拆更加灵活,操作更加方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插杆与所述竖向杆的端部焊接或一体成型,所述第二插杆与所述竖向短杆的端部焊接或一体成型。

采用上述优选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固定连接更加牢靠,操作更加方便,实施更加容易,成本更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产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相邻两层单元框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三层单元框架的平面展开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底座支杆与单元框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顶托支杆与单元框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直角三角形支架一种方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直角三角形支架另一种方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塔架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塔架顶托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底座支杆,2、单元框架,3、顶托支杆,4、直角三角形支架,5、横向杆,6、竖向杆,7、斜杆,8、竖向短杆,9、第一插杆,10、第二插杆,11、第一插孔,12、第二插孔,13、塔架底座,14、第一端头连接杆,15、第二端头连接杆,16、塔架顶托,17、斜拉连接杆,18、支柱,19、底盘,20、立柱,21、顶托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

如图1至图9所示,一种工具式组合施工塔架,它包括与地面连接的底座支杆1、多层上下层叠连接的单元框架2和顶托支杆3。所述底座支杆1的底部与地面连接,其顶部与最下面一层所述单元框架2的底部连接。所述顶托支杆3的底部与最上面一层所述单元框架2的顶部连接。每个所述单元框架2均由四个竖向设置的直角三角形支架4从前后左右四个侧面拼接搭建成格构式方柱状。

所述直角三角形支架4均包括竖向杆6、横向杆5、斜杆7和竖向短杆8。所述横向杆5的一端端部与所述竖向杆6的一端外侧壁垂直固定连接,其另一端端部与所述竖向短杆8的外侧壁垂直固定连接。所述斜杆7的一端端部与所述竖向杆6的另一端外侧壁固定连接,其另一端端部与所述竖向短杆8的外侧壁固定连接。可以是所述竖向短杆8的一端外侧壁与对应的横向杆5的一端端部固定连接,另一端外侧壁与对应的竖向杆6的一端端部固定连接;也可以是竖向短杆8中部的外侧壁分别与对应的横向杆5的一端端部、对应的竖向杆6的一端端部固定连接。固定连接方式最好均为焊接或一体成型。

所述竖向杆6的一端端部固定连接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插杆9,其另一端端部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二插孔12。所述竖向短杆8的一端端部设有与所述第一插杆9的形状大小相匹配的第一插孔11,其另一端端部固定连接有与所述第二插孔12的形状大小相匹配的第二插杆10。所述第一插杆9与所述竖向杆6的端部最好是焊接或一体成型,所述第二插杆10与所述竖向短杆8的端部最好是焊接或一体成型。

左右相邻的两个所述直角三角形支架4一个直角朝下,另一个直角朝上,且通过相互对应的第一插杆9与第一插孔11或者相互对应的第二插杆10与第二插孔12插接;上下相邻的两个所述单元框架2通过相互对应的第一插杆9与第一插孔11以及相互对应的第二插杆10与第二插孔12插接。

所述底座支杆1包括与地面连接的四个塔架底座13、两个呈“H”形的第一端头连接杆14以及两个斜拉连接杆17。四个所述塔架底座13排列分布呈正方形,两个所述第一端头连接杆14相对设置,且每个第一端头连接杆14位于下方的两个端部分别与对应的塔架底座13的顶部固定连接或插接,其位于上方的两个端部均与最下面一层所述单元框架2插接。两个所述斜拉连接杆17交叉设置,且每个斜拉连接杆17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端头连接杆14位于上方的对应端部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例如:所述斜拉连接杆17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套环,且分别通过所述套环与对应所述第一端头连接杆14位于上方的对应端部连接;所述套环与所述斜拉连接杆17的端部最好是焊接或一体成型。

如图8所示,所述塔架底座13包括水平设置的底盘19以及竖直设置的支柱18。所述底盘19与地面连接,例如通过膨胀螺钉与地面连接。所述支柱18位于所述底盘19的上方,其底端与所述底盘19的顶部中心处垂直固定连接,其顶端与对应的第一端头连接杆14固定连接或插接。

所述顶托支杆3包括两个呈“H”形的第二端头连接杆15和四个塔架顶托16,两个所述第二端头连接杆15相对设置,且每个第二端头连接杆15位于下方的两个端部均与最上面一层所述单元框架2的顶部固定连接或插接,四个所述塔架顶托16排列分布呈正方形,且分别与对应的第二端头连接杆15位于上方的对应端部固定连接或插接。

如图9所示,所述塔架顶托16均包括竖直设置的立柱20以及呈“U”形的顶托本体21,所述立柱20位于所述顶托本体21的下方,其顶端与所述顶托本体21的底部固定连接,其底端与对应的单元框架2顶部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塔架底座13优选高度可调节的可调底座,塔架顶托16优选高度可调节的可调顶托,直角三角形支架4最好包括直角三角形支架主件(如图6)和直角三角形调整件(如图7),两者宽度相同、高度不同,直角三角形支架主件的竖向杆6长度较长,直角三角形支架调整件的竖向杆6的长度较短;当工程使用需要的高度直角三角形支架主件不能满足要求时,可以采用直角三角形调整件和可调底座、可调顶托调整至工程实际需要高度。

直角三角形支架4的结构最好在所述竖向杆6靠近横向杆5的一端端部固定连接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插杆9,其另一端端部设置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二插孔12;在所述竖向短杆8靠近横向杆5的一端端部设置与所述第一插杆9的形状大小相匹配的第一插孔11,其另一端端部固定连接有与所述第二插孔12的形状大小相匹配的第二插杆10。

本实用新型中的工具式组合施工塔架,适用于高处施工作业。其施工步骤如下:

步骤一、塔架布架设计,明确使用荷载,确定塔架平面、立面布置等。

步骤二、构件验收

所有基本构件必须经检验合格后方能投入使用。检验项目应包括:

1、焊接要求焊缝饱满,没有咬肉、夹渣、裂缝等缺陷;

2、垂直度偏差,5m以内高塔架组架每米高应小于或等于5mm,大于5m高塔架组架应小于或等于10mm;

3、可调顶托与底座螺纹完好,无滑丝、无锈蚀、无脱焊现象。

步骤三、地基处理根据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依据塔架搭设高度、搭设场地情况,采取相应的地基处理措施。

步骤四、杆件组装

在已处理的地基或楼面上,按设计位置安放可调底座,其上安装端头连接和水平斜向连接,使同一层的三角支架(即单元框架2)接头在同一平面内,以便安装上部三角支架。组装顺序为:可调底座→端头拉杆→水平斜拉杆→第一层三角支架→第二层三角支架,按此顺序搭至预定高度。

塔架组装一般可由2人一组(1人递构件,1人组装)。当高度超过身高时,可直接在第二层上铺一层脚手板,工人站在上面组装,如此循环搭设至设计高度。

步骤五、检查验收

1、按以下四个阶段对塔架进行检查:

(1)每搭设5m高度验收一次;

(2)达到设计高度必须验收;

(3)遇到6级及6级以上大风和大雨、大雪之后必须验收;

(4)停工超过1个月恢复使用前要验收。

2、检验主要内容

(1)地基是否有不均匀沉陷;

(2)可调底座与地基面是否接触良好;

(3)连墙撑、安全网是否达到设置要求;

(4)荷载是否超过规定。

3、主要技术要求

(1)地基表面要坚实,垫板放置牢固,排水通畅;

(2)不允许可调底座有松动的现象;

(3)整架垂直度偏差应小于H/500,最大偏差不超过10mm;

(4)横杆的水平度,即横杆两端的高低差应小于L/500;

(5)所有插口要求结合紧密。

步骤六、塔架的拆除

拆除应自上而下逐层进行拆除。连墙撑只能在拆除该层时才可拆除,严禁在拆塔架前先拆连墙撑。拆除的构件应用吊具吊下或人工递下,严禁抛掷。拆除的构件应及时清理,分类码放整齐。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它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