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钢管立柱与地面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43642阅读:11659来源:国知局
一种方钢管立柱与地面的连接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结构,特别涉及一种方钢管立柱与地面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建筑行业在各个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方管立柱在建筑中起到支撑作用,而目前使用时方管立柱与地面连接一般情况下采用传统的预埋板方式,立柱直接焊接到预埋板上,预埋板与地立用地脚锚铨连接,这样的连接方式灵活性较差,长时间使用后稳定性有所下降,不能保证支撑的质量,存在安全隐患,立柱不能左右转动倾斜,传统的连接方式也过程需要更多的人工劳动力以及时间,安装以及拆卸都不灵活。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全方位固定,稳定性较强,连接安装较为灵活,结构简单,使用成本低的方钢管立柱与地面的连接结构。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方钢管立柱与地面的连接结构,包括预埋件,预埋件两侧均焊接有耳板,耳板通过螺栓连接有定位板,定位板上设有安装孔,螺栓连接在安装孔中,预埋件上设有固定块,固定块上连接有立柱,立柱上安装有支撑横架,支撑横架两端设有防滑垫,且支撑横架下方安装有支撑架,支撑架通过圆孔安装在立柱上,支撑架两端上方垂直安装有卡板,支撑横架以及支撑架均为伸缩结构。

进一步的,支撑横架与支撑架构成十字结构。

进一步的,耳板两侧连接有加强杆,加强杆另一端连接在预埋件上。

进一步的,定位板内侧安装有橡胶垫。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耳板的设置能够作为下端连接节点,从而使定位板能够根据需要的位置进行调节,有利于安装的灵活性,也有利于现场的安装拆装,使连接安装的过程更加灵活,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定位板能够保证方钢管左右位置的稳定,使方钢管不易发生位移;立柱为方钢管的底部提供支撑力量,为稳定性提供基础保障;支撑横架与支撑架的伸缩结构能够根据方钢管底部的实际长与宽进行调节,保证支撑横架能够卡置在方钢管内部底侧,同时保证支撑架能够安装在方钢管的底部,通过卡板将方钢管前后定位,保证前后位置的不易位移,实现前后左右全方位的固定,使方钢管整体连接后的牢固性增强,每个方位都提供支撑点,提供多重稳定性的保证,连接结构整体结构简单,安装较为方便,使用成本低,便捷性较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侧视图。

图中标号:1-预埋件、2-耳板、3-定位板、4-安装孔、5-固定块、6-立柱、7-支撑横架、8-防滑垫、9-支撑架、10-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本实用新型的理解,下面我们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

如图1-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方钢管立柱与地面的连接结构的实施方式,包括预埋件1,所述预埋件1两侧均焊接有耳板2,所述耳板2通过螺栓连接有定位板3,所述定位板3上设有安装孔4,螺栓连接在所述安装孔4中,所述预埋件1上设有固定块5,所述固定块5上连接有立柱6,所述立柱6上安装有支撑横架7,所述支撑横架7两端设有防滑垫8,且所述支撑横架7下方安装有支撑架9,所述支撑架9通过圆孔安装在所述立柱6上,所述支撑架9两端上方垂直安装有卡板10,所述支撑横架7以及所述支撑架9均为伸缩结构,所述支撑横架7与所述支撑架9构成十字结构,所述耳板2两侧连接有加强杆,加强杆另一端连接在所述预埋件1上,所述定位板3内侧安装有橡胶垫。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通过螺栓将定位板3与耳板2锁紧,将方钢管插入两个定位板3之间,根据方钢管底部的实际长度以及宽度,分别对支撑横架7以及支撑架9进行调节,使支撑横架7卡入方钢管的底部,支撑架9在方钢管底部的下方,使卡板10卡置在方钢管的前后位置,保证整体的稳定性,拆卸时根据需要可以将定位板3进行调节,方便拆卸。

本实用新型具有全方位固定,稳定性较强,连接安装较为灵活,结构简单,使用成本低的特点,耳板2的设置能够作为下端连接节点,从而使定位板3能够根据需要的位置进行调节,也有利于现场的安装拆装;定位板3能够保证方钢管左右位置的稳定,使方钢管不易发生位移;立柱6为方钢管的底部提供支撑力量,为稳定性提供基础保障;支撑横架7与支撑架9的伸缩结构能够根据方钢管底部的实际长与宽进行调节,保证支撑横架7能够卡置在方钢管内部底侧,同时保证支撑架9能够安装在方钢管的底部,通过卡板10将方钢管前后定位,保证前后位置的不易位移,实现前后左右全方位的固定,使方钢管整体连接后的牢固性增强,每个方位都提供支撑点,提供多重稳定性的保证,连接结构整体结构简单,安装较为方便,使用成本低,便捷性较高。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和结构特征,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相关人士能够据以实施,但以上内容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所作的任何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