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挡风抑尘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02130阅读:435来源:国知局
一种挡风抑尘网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减风、防止粉尘逸散的一种挡风抑尘网。



背景技术:

建筑施工现场或露天物料堆场,在风的作用下建筑尘土或物料颗粒物极易产生扬尘,粉尘到处逸散施工环境,并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治理建筑施工现场或露天物料堆场的扬尘对改善城市环境和大气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在建筑施工现场或露天物料堆场周围,设置挡风网是一种目前成本低具有挡风明显效果的治理扬尘污染的办法。不论是柔性挡风网还是钢性挡风网为提升挡风抑尘性能,当降低开孔率时,挡风网的网架结构承受力增大和网体拉伸强度增加,使得加固钢结构成本提升和网体使用寿命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挡风抑尘网的单元网段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挡风抑尘网的安装后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挡风抑尘网的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挡风抑尘网的C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挡风抑尘网的B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其中:

1、第一横梁;2、第二网体;5、第一网体;6、第二横梁;3、第三横梁;4、支撑网架;11、弧形卡板;12、第三弧形卡板;61、第二弧形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挡风抑尘网,由若干单元网段依次连接而成,所述单元网段具有三根空间平行但不共面的横梁,其中,第一横梁1、第二横梁6之间铺设第一网体5,第一横梁1、第三横梁3之间铺设第二网体2,第一网体5和第二网体2在第一横梁1处被压紧固定,第二横梁6和第三横梁3之间设有支撑网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网体5、第二网体2具有一体成型结构,且在靠近第一横梁1处设有张拉加强带,并通过弧形卡板11压紧张拉加强带将第一网体5、第二网体2压紧固定于第一横梁1上。即当没有弧形卡板11按压时,第一网体5、第二网体2可从第一横梁1上取下,取下时可见第一网体5和第二网体2是一张网,只是安装后被第一横梁1分割成第一网体5(对应第一横梁1的左半部分)和第二网体2(对应第一横梁1的右半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安装之后,第一网体5和第二网体2之间不会再有相对移动。

进一步地,第一网体5具有拉直后绷紧的网面,第二网体2的迎风面具有弧面结构。具体来说,第一网体5被张紧设置于第一横梁1和第二横梁6之间,即在第一网体5靠近第二横梁2处设有第二加强带,并通过第二弧形卡板61压紧固定;如此,通过设置第一横梁1和第二横梁6的距离可使第一网体5处于张紧状态。

同样,第二网体2靠近第三横梁3处设有第三加强带,并通过第三弧形卡板压12紧固定。如此,通过设置第一横梁1和第三横梁3的距离可使第二网体2具有弧面结构。

需要补充的是,如图3所示,在第一横梁1的截面上,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弧形卡板11,具体地,左右两侧的弧形卡板11同时关于水平线与竖直线对称设置于第一横梁1的左右两侧面上。左侧的弧形卡板11的凸面紧贴第一横梁1左边的外侧面,压紧第一网体5;同样,右侧的弧形卡板11的凸面紧贴第一横梁1的右边的外侧面,压紧第二网体2。

又如图4所示,第三横梁3的截面上,右侧设置第三弧形卡板12,并使第三弧形卡板12的凸面紧贴第三横梁3的右侧面,压紧第二网体2。

再如图5所示,第二横梁6的截面上,左侧设置第二弧形卡板61,并使第二弧形卡板61的凹面紧贴第二横梁6的左侧面,压紧第一网体5。

如此设置,即可以压紧第一网体5、第二网体2,同时也能使第二网体2具有随风摆动的幅度(如图2所示,第二网体2的网面可随风向形成相应的凹凸弧面)。

进一步地,第一网体5的网面是由多个所述张拉加强带和长孔隙透风带交错排列组成,且孔隙的开孔率在45%~55%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网体2的网面是由多个微小多孔结构编织形成,所述微小多孔结构的透气量在2000 L/m².s~4000 L/m².s之间。

进一步地,两个单元网段连接安装时,相邻两个第一网体的网面在二者相交的横梁处形成夹角Φ,所述夹角Φ的值在110°~140°之间。

需要补充的是,Φ的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安装环境的工况不同有所调整。具体来说,当环境风力大风向紊乱时,Φ选取相应低角度时,相应地,弧形卡板11的角度随前段网片形成角度为Δ,选取Δ=Φ-5°~Φ-3°,并且选取第二网体2的透气量在3000 L/m².s~4000 L/m².s之间;当环境风力较小风向平稳,选用较大角度时,弧形卡板11的角度随前段网片形成角度Θ,选取Θ=Φ-3°~Φ-1°,并且选取第二网体2的透气量在2000 L/m².s~3000 L/m².s之间。

进一步地,第二网体2的挡风接触面积是第一网体5的1.5至2倍。在此,第一网体5的挡风接触面积是一定值,而形成弧形挡风的第二网体2网片的挡风接触面积是变值(且其气量也是可选取值),第二网体2网片的挡风接触面积随着角度Φ增加或减少而变化,其变化大小是第一网体5网片面积的1.5至2倍之间选取,根据环境风况灵活调整,环境风大,需要增加导风角度来引导风向,第二网体2(弧形挡风抑尘)是细过滤网体,其孔隙率低,当设定环境风力大时应增加其透风面积,减少支撑抑尘网支架的承受力。

本发明公开的挡风抑尘网在安装时,其受力部件主要由立柱结构(相邻单元网段左右设置立柱结构,图中未画出)和第一横梁1、第三横梁3组成,立柱结构是在混凝土地基的基础上深埋固定钢柱,其间距根据承载力不同设定。立柱与第一横梁1、第三横梁3通过焊接固定连接;第二横梁6、第三横梁3与支撑网架4之间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具体地,对于立柱埋植深度和固定方法、立柱结构的间距等参数,由承载力和最大风力计算(间距过大需要增加立柱)。

本发明公开的挡风抑尘网在使用时,将若干单元网段依次连接(如图2所示),铺展开来,固定设置于立柱结构上,即可起到逐级挡风抑尘的作用。

本新型提供的一种挡风抑尘网,由于相邻两个单元网段的第一网体组成的迎风面具有角度(非平面结构),因此起到初步挡风抑尘作用,同时可以导流风向抵消风力;此外,第二网体2具有弧形迎风面,且由是微小多孔结构编织组成,不仅通风面积大,并且可过滤掉较细的粉尘,进一步提升挡风抑尘性能,起到二级过滤作用(一级过滤由第一网体完成);弧形卡板的角度对应第一网体形成角度和第二网体弧形相接角,保证其网片不受按压其的弧形卡板的剪切力影响,从而造成网片磨损。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