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帐篷顶及一种帐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67236阅读:454来源:国知局
一种帐篷顶及一种帐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具体为一种帐篷顶及一种帐篷。



背景技术:

帐篷不仅可作临时的建筑,例如作为野营或者为休息区的遮盖,进行挡风遮雨,还可作为一种半固定的建筑,例如蒙古包即是一种帐篷的形式。另外,帐篷还可作为旅游区的住所,供观光游览的游客长期或者短期居住。帐篷的顶部一般是由顶部结构梁撑起一层膜布来构成,膜布的中心和几个角被固定。然而这种帐篷结构不够稳定,隔热隔音效果差,造成居住的舒适度比较低,并且在遭受大风时,顶部容易被吹倒散落或损坏。另外,膜布是柔性的,固定了膜布的中心和几个角并不能撑起膜布的其他部分,因此,膜布是向下塌并且处于松垮的状态下,容易出褶不够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的帐篷居住舒适性低,容易被大风吹到散落或损坏,容易出褶不美观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稳定的帐篷顶及可拆装的帐篷。

本实用新型的帐篷顶,包括:

圈梁,所述圈梁为多边形,由型钢围成;

连接装置,位于所述圈梁围成的多边形的中心的上方,包括筒状的本体和自所述本体的外壁向外延伸的多个斜梁连接板;

多个斜梁,每个所述斜梁较低的一端与所述圈梁围成的多边形的一个角连接,较高的一端与所述连接装置的一个斜梁连接板连接;

多块顶板,所述顶板与所述斜梁和圈梁连接用于封闭所述斜梁与圈梁围成的空间,顶板上表面喷涂保温隔音层,所述顶板的数量、所述斜梁的数量、所述斜梁连接板的数量与所述多边形的边数相同。

作为优选,所述帐篷顶还包括位于所述顶板上方且与所述顶板上的保温隔音层保持有自然通风间隙的呈多边锥形的膜布,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本体的上端固定的水平的上连接板和用于固定所述膜布中部的中心固定装置,所述中心固定装置位于所述上连接板的上方,所述上连接板的中部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一端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的第一螺栓,所述第一螺栓的螺母与所述上连接板固定在一起,所述中心固定装置和膜布的中部均具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螺栓穿过所述中心固定装置和膜布的第一连接孔。

作为优选,所述上连接板的直径大于所述本体的直径,且所述上连接板还具有多个环绕所述本体设置的第二连接孔,且在与每个所述第二连接孔对应的位置焊接第二螺母,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多个一端穿过所述第二螺母和第二连接孔的第二螺栓,所述第二螺栓的该端向上顶住所述中心固定装置,所述第二螺栓通过螺纹与所述第二螺母配合以调节所述膜布的张紧程度。

作为优选,所述中心固定装置包括第一上夹板和第一下夹板,所述膜布夹在所述第一上夹板和第一下夹板之间,且所述膜布、第一上夹板和第一下夹板在对应位置开第三连接孔,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穿过第三连接孔从而将所述第一上夹板、第一下夹板和膜布固定在一起的第三螺栓。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中心固定装置上方可覆盖所述中心固定装置的盖帽,所述盖帽的内壁固定有第三螺母,所述第三螺母与所述第一螺栓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的一端相配合。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本体的下端固定的水平的下连接板,所述下连接板开设有第四连接孔,所述下连接板在与第四连接孔相对应处固定有第四螺母,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第四螺栓,所述第四螺栓的下端固定有用于吊起内饰层的吊盘,所述第四螺栓的上端可穿过所述第四螺母和第四连接孔,所述第四螺栓通过螺纹与所述第四螺母配合。

作为优选,所述帐篷顶还包括挑梁,所述挑梁的一端与所述斜梁的一端连接,所述帐篷顶还包括膜布张紧装置,所述膜布张紧装置包括用来固定所述膜布的角的角固定装置、设在所述角固定装置上的第五螺母、固定在挑梁上的第六螺母及一端穿过所述第六螺母和第五螺母的第五螺栓,所述第五螺栓与所述第五螺母通过螺纹配合并且该配合可被锁死。

作为优选,所述角固定装置包括第二上夹板和第二下夹板,所述膜布的角部被夹在所述第二上夹板和第二下夹板之间,所述膜布、第二上夹板和第二下夹板在对应的位置均设有第五连接孔,所述膜布张紧装置还包括穿过所述所述膜布、第二上夹板和第二下夹板的第五连接孔从而将所述膜布、第二上夹板和第二下夹板固定在一起的第七螺栓。

作为优选,所述膜布的每条边均设有绳筒,每个所述膜布张紧装置还包括两个与所述角固定装置连接的连接的周向张紧机构,所述帐篷顶还包括多条张紧绳,每条所述张紧绳穿在一个所述绳筒内,每根张紧绳的一端与其中一个所述膜布张紧装置的周向张紧机构连接,另一端与相邻的膜布张紧装置的周向张紧机构连接。

作为优选,与一条张紧绳固定的两个周向张紧机构中至少包括一个可调节周向张紧机构,所述可调节周向张紧机构包括与所述角固定装置固定的第一连接件和与所述张紧绳固定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螺纹配合并且该配合可被锁死。

本实用新型的帐篷,包括如上所述的帐篷顶。

作为优选,帐篷包括多个预埋在地下的水泥基础,每个所述水泥基础上固定有预埋支撑板,所述帐篷还设有多个竖直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一端与所述预埋支撑板一一对应地固定。所述帐篷还包括由型钢焊接而成的水平的框架,所述支撑柱的另一端支撑所述框架并与所述框架固定,所述框架由型钢焊接形成。所述框架距离地面的高度不小于200mm。

作为优选,所述框架包括两个同心的多边形,且两个多边形的每个角均有所述支撑柱支撑,所述框架上设有多个用于支撑所述圈梁的立柱,且所述立柱位于两个同心的多变形中的内部的多边形的角上,所述框架的上表面固定有第一法兰,所述立柱的下端固定有第二法兰,所述第一法兰与所述第二法兰通过螺栓固定在一起。

作为优选,所述每个立柱包括两根上下延伸且平行的分柱,所述分柱由型钢构成,所述两根分柱的角部连接在一起,所述两根分柱的相邻面形成一定角度,从而在两根分柱之间形成三角形的空间,所述立柱还包括位于所述三角形空间内连接两根分柱的相邻面的水平的加强板及封堵所述三角形空间的围板。

作为优选,所述框架上铺设有防腐木,所述防腐木的底面在与所述第一法兰和第二法兰相对应的位置开设与所述第一法兰和第二法兰相配合的槽。

作为优选,所述框架与所述立柱和圈梁围成的竖直的平面空间内安装有玻璃墙,所述玻璃墙将所述帐篷的空间分隔为室内空间和环形走廊,所述室内空间铺设有木地板,所述防腐木与所述地板之间还铺设有防潮层。所述帐篷还设有将所述室内空间分隔成为卧室和洗漱区的分隔墙,位于所述洗漱区一侧的玻璃墙设有入户门。所述分隔墙内设有电缆、与洗漱区连通的冷水管、热水管、污水管和排风管及与空调连接的进风管,所述分隔墙的壁面上还设有与所述电缆连接的控制开关、面板和插座(图中未示出)。所述帐篷还包括埋设在地下的污水处理系统,所述污水处理系统与所述污水管相通。

本实用新型的帐篷顶和具有该帐篷顶的帐篷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帐篷顶采用了连接装置来方便快捷地连接斜梁,并采用钢板作为顶壁,与现有的仅采用膜布作为顶壁的帐篷顶相比,可大大提高其强度,增加结构的稳固性,从而提高其抗风性能和受压强度。即使遭受特大风力而被吹倒仍然是连在一起的整体,可迅速地重新安装,恢复为原样。顶板上的隔热保温层可起到隔热保温和隔音的作用,提高了居住的舒适度,使帐篷适于长期居住。

2、帐篷顶的用于固定膜布的中心固定装置被第二螺母托起,但在上下方向上,中心固定装置并没有与第二螺母固定,只要旋转第二螺母,即可调整中心固定装置向上或者向下,从而带动帐篷膜布的中心顶端向上或者向下。当中心固定装置向上调节时,帐篷的膜布便会在上下方向变得紧绷,从而使帐篷顶更美观。

3、帐篷顶的连接装置还包括位于中心固定装置上方可覆盖中心固定装置的盖帽,盖帽的内壁固定有第三螺母,第三螺母与第一螺栓穿过第一连接孔的一端相配合。盖帽可覆盖中心固定装置,防止雨水淋在中心固定装置上,进而进入第一上夹板、第一下夹板和膜布的第三连接孔中。

4、帐篷顶的下连接板、第四螺母、第四螺栓和吊盘构成了内饰层吊装机构,将内饰层吊起,操作简单可靠。且旋转第四螺栓,即可调整吊盘的高度,从而调节内饰层的高度。

5、帐篷顶的膜布张紧装置通过螺栓与螺母的配合关系来调整膜布的在径向上的张紧程度。

6、帐篷顶的膜布张紧装置的每根张紧绳的一端与其中一个膜布张紧装置的周向张紧机构连接,另一端与相邻的膜布张紧装置的周向张紧机构连接。通过周向张紧机构,可使得膜布的周向也变得紧绷起来。

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帐篷包括由型钢焊接而成的水平的框架,框架由支撑柱支撑,距离地面的高度不小于100mm。框架被支撑离开地面,不会影响地表植被的生长。另外框架下可允许雨水流过,防止雨水对帐篷造成损害。

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帐篷还设有将室内空间分隔成为卧室和洗漱区的分隔墙,入户门设在洗漱区的一侧,可更好地保护隐私。另外,冷水管、热水管、污水管、电缆、进气管和排气管均设在分隔墙内,解决了帐篷内电缆、水管无处藏身的尴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帐篷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中未示出膜布。

图2为图1中的帐篷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帐篷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帐篷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帐篷顶的连接装置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帐篷顶的膜布张紧装置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帐篷沿图3中的A-A线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帐篷的立柱的放大横截面剖视图。

附图标记

1帐篷顶,

11圈梁,

12连接装置,121本体,122斜梁连接板,123上连接板,124中心固定装置,1241第一上夹板,1242第一下夹板,1243第一加强板,125第一螺栓,1251第一螺母,126第二螺栓,1261第二螺母,127第三螺栓,128盖帽,1281第三螺母,129内饰层吊装机构,1291下连接板,1292第四螺母,1293第四螺栓,1294吊盘,

13斜梁,131斜梁加强杆,

14顶板,

15膜布,

16挑梁,161挑梁支撑杆,

17膜布张紧装置,171角固定装置,1711第二上夹板,1712第七螺栓,172第五螺母,173第六螺母,174第五螺栓,175不可调周向张紧机构,176可调节周向张紧机构,1761第一连接件,1762第二连接件,177张紧绳;

2基础,21预埋支撑板,22支撑柱;

3框架;

4立柱,41分柱,42第二加强板,43围板,44第二法兰;

5玻璃墙;

6室内空间,61卧室,62洗漱区,63分隔墙;

7环形走廊。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4所示为包括有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帐篷顶1的帐篷,其中的帐篷顶1包括:圈梁11、连接装置12、多个斜梁13和多块顶板14。其中,圈梁11由多根型钢围成多边形,如图所示六根型钢之间首尾相连地焊接在一起,形成水平的六边形圈梁11。六边形与矩形相比,其受风面积小,可更好地适应风力大的地区,这种六边形的帐篷也更美观,并且从帐篷内部向外观看景色的角度更多。

连接装置12位于所述圈梁11围成的多边形的中心的上方,包括筒状的本体121和自所述本体121的外壁向外延伸的多个斜梁连接板122。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连接装置12包括六个沿本体121的外壁均匀设置的斜梁连接板122,且连接装置12由钢材制成。

每个所述斜梁13较低的一端与所述圈梁11围成的多边形的一个角连接,较高的一端与所述连接装置12的一个斜梁连接板122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六根斜梁13采用型钢,构成了帐篷顶1的圈梁11。在本实施例中,相邻的斜梁13之间连接有斜梁加强杆131,以加强斜梁13之间的稳固性。

顶板14与所述斜梁13和圈梁11连接用于封闭所述斜梁13与圈梁11围成的空间,在本实施例中,顶板14的厚度为2mm。在本实施例中,六块顶板14与斜梁13和圈梁11一起构成了一个整体的顶壁。且顶板上喷涂保温隔音层,可隔热和隔音,从而提高了在帐篷居住的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帐篷顶1采用了连接装置12来方便快捷地连接斜梁13,并采用钢板作为顶板,与现有的仅采用膜布作为顶板的帐篷顶相比,可大大提高其强度,增加结构的稳固性,从而提高其抗风性能和受压强度。即使遭受特大风力而被吹倒仍然是连在一起的整体,可迅速地重新安装,恢复为原样。另外,顶板喷涂的保温隔音层提高了居住的舒适性,使得具有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帐篷顶的帐篷可作为高档的宾馆或者长期居住的场所。

所述帐篷顶1还包括位于所述顶板14上方且与所述顶板上的保温隔音层保持有自然通风间隙的呈多边锥形的膜布15,在本实施例中,膜布15为六边锥形,在其他实施例中,膜布也可以是四边形、八边形或者圆形,或者多种形状的结合。膜布15的材质与通常帐篷所用的膜布材质相同。为了显示帐篷的内部结构,在图3中,假设膜布15是透明的,实际上膜布一般不会采用透明的。如图5所示,所述连接装置12还包括与所述本体121的上端固定的水平的上连接板123和用于固定所述膜布15中部的中心固定装置124。在本实施例中,本体121为圆筒状,上连接板123为盖在本体121上部开口的圆形板,且上连接板123的直径大于本体121的直径。上连接板123与所述本体121的外壁之间还连接有6块第一加强板1243,用来加强上连接板123与本体121之间的连接。所述中心固定装置124用于固定膜布15的中心,中心固定装置124位于所述上连接板123的上方。

所述上连接板123的中部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连接装置12还包括一端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的第一螺栓125,所述第一螺栓125的螺母,即第一螺母1251与所述上连接板123固定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螺母1251与上连接板123的下壁焊接在一起。所述中心固定装置124和膜布15的中部均具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螺栓125穿过所述中心固定装置124和膜布15的第一连接孔。通过以上结构,中心固定装装置套在第一螺栓125上。

所述上连接板123还具有多个环绕所述本体121设置的第二连接孔,在本实施例中为6个第二连接孔。且在与每个所述第二连接孔对应的位置焊接一第二螺母1261,第二螺母1261焊接在上连接板123的下壁。且6个第二螺母1261与6块第一加强板1243之间间隔错开设置。

所述连接装置12还包括多个一端穿过所述第二螺母1261和第二连接孔的第二螺栓126,所述第二螺栓126的该端向上顶住所述中心固定装置124,所述第二螺栓126通过螺纹与所述第二螺母1261配合,二者的配合可以调节所述膜布的张紧程度。通过这种结构,中心固定装置124被第二螺栓126托起,但在上下方向上,中心固定装置124并没有与第二螺栓126固定,只要旋转第二螺栓126,即可调整中心固定装置124向上或者向下,从而带动帐篷膜布15的中心顶端向上或者向下。当中心固定装置124向上调节时,帐篷的膜布15便会在上下方向变得紧绷,从而使帐篷顶更美观。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中心固定装置124包括第一上夹板1241和第一下夹板1242,所述膜布15夹在所述第一上夹板1241和第一下夹板1242之间,且所述膜布15、第一上夹板1241和第一下夹板1242在对应位置开第三连接孔,所述连接装置12还包括穿过第三连接孔从而将所述第一上夹板1241、第一下夹板1242和膜布15固定在一起的第三螺栓12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上夹板1241、第一下夹板1242和膜布15均围绕膜布15的中心孔设有两圈第三连接孔,每圈包括多个均匀的第三连接孔。膜布15夹在所述第一上夹板1241和第一下夹板1242之间并被螺栓螺栓固定在一起,使得膜布15中心位置的固定稳定而可靠。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连接装置12还包括位于所述中心固定装置124上方可覆盖所述中心固定装置124的盖帽128,所述盖帽128的内壁固定有第三螺母1281,所述第三螺母1281与所述第一螺栓125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的一端相配合。盖帽128可覆盖中心固定装置124,防止雨水淋在中心固定装置124上,进而进入第一上夹板1241、第一下夹板1242和膜布15的第三连接孔中。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连接装置12还包括与所述本体121的下端固定的水平的下连接板1291,所述下连接板1291开设有第四连接孔,所述下连接板1291在与第四连接孔相对应处固定有第四螺母1292。所述连接装置12还包括第四螺栓1293,所述第四螺栓1293的下端固定有用于吊起内饰层的吊盘1294。所述第四螺栓1293的上端可穿过所述第四螺母1292和第四连接孔,所述第四螺栓1293通过螺纹与所述第四螺母1292配合。下连接板1291、第四螺母1292、第四螺栓1293和吊盘1294,构成了内饰层吊装机构129,将内饰层吊起,操作简单可靠,且旋转第四螺栓1293,即可调整吊盘1294的高度,从而调节内饰层的高度。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帐篷顶1还包括挑梁16,所述挑梁16的一端与所述斜梁13的一端连接,另一端悬空向外伸出。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挑梁16与所述圈梁11之间还连接有挑梁支撑杆161,每根挑梁16由两根挑梁支撑杆161来支撑,两根挑梁支撑杆161的一端分别与相邻的两根圈梁11连接,另一端伸至挑梁16下并与挑梁16连接,以支撑挑梁16,加强挑梁16的稳固性。

所述帐篷顶1还包括膜布张紧装置17,如图6所示,所述膜布张紧装置17包括用来固定所述膜布15的角的角固定装置171、设在所述角固定装置171上的第五螺母172、固定在挑梁16上的第六螺母173及一端穿过所述第六螺母173和第五螺母172的第五螺栓174,所述第五螺栓174与所述第五螺母172通过螺纹配合并且该配合可被锁死。调整第五螺栓174和第五螺母172的配合关系,即可调整膜布15的在径向上的张紧程度。螺纹配合的锁死可通过另外设置一个与第五螺栓174配合的锁紧螺母(图中未示出)来实现,,螺纹的锁紧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与中心固定装置124相似,所述角固定装置171包括第二上夹板1711和第二下夹板,所述膜布15的角部被夹在所述第二上夹板1711和第二下夹板之间,所述膜布15、第二上夹板1711和第二下夹板在对应的位置均设有第五连接孔,所述膜布张紧装置17还包括穿过所述所述膜布15、第二上夹板1711和第二下夹板的第五连接孔从而将所述膜布15、第二上夹板1711和第二下夹板固定在一起的第七螺栓1712。

作为优选,所述膜布15的每条边均设有绳筒(图中未示出),如图6所示,每个所述膜布张紧装置17还包括两个与所述角固定装置171连接的周向张紧机构。所述帐篷顶1还包括多条张紧绳177,每条所述张紧绳177穿在一个所述绳筒内。每根张紧绳177的一端与其中一个所述膜布张紧装置17的周向张紧机构连接,另一端与相邻的膜布张紧装置17的周向张紧机构连接。通过周向张紧机构,可使得膜布15的周向也变得紧绷起来。

如图6所示,与一条张紧绳177固定的两个周向张紧机构中至少包括一个可调节周向张紧机构176,在本实施例中,包括一个可调节周向张紧机构176和一个不可调节周向张紧机构175,所述可调节周向张紧机构176包括与所述角固定装置171固定的第一连接件1761和与所述张紧绳177固定的第二连接件1762,所述第二连接件1762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761通过螺纹配合且该配合可通过锁紧螺母(图中未示出)锁死。旋转第二连接件1762,即可调整张紧绳177的张紧程度,从而便捷地调整膜布15周向的张紧程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帐篷,如图1和图3所示,包括如上所述的帐篷顶1。帐篷还包括多个预埋在地下的水泥墩(图中未示出),每个所述水泥墩上固定有预埋支撑板21。在本实施例中,水泥基础2内浇筑有钢筋,预埋支撑板21为与钢筋焊接在一起的钢板。所述帐篷还设有多个竖直的支撑柱22,所述支撑柱22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板21一一对应地固定,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柱22为型钢,通过焊接与支撑板21固定在一起。水泥墩、预埋支撑板21和支撑柱22构成帐篷的基础2。

所述帐篷还包括由型钢焊接而成的水平的框架3,所述支撑柱22的另一端支撑所述框架3并与框架3固定,所述框架3由型钢焊接形成。所述框架3距离地面的高度不小于100mm,在本实施例中框架3距离地面的高度为200mm。在一些山地或者降雨量比较大的地区,框架3距离地面的高度可以达到500-600mm。框架3被支撑离开地面,不会影响地表植被的生长。另外框架3下可允许雨水流过,防止雨水对帐篷造成损害。当帐篷建设在平地上时,所有支撑柱22的高度是相同的。当帐篷建设在坡地上时,支撑柱22的高度不同,以使框架3保持水平。

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框架3上设有多个用于支撑所述圈梁11的立柱4,且所述立柱4位于多边形的角上,所述框架3的上表面固定有第一法兰(图中未示出),所述立柱4的下端固定有第二法兰44,所述第一法兰与所述第二法兰44通过螺栓固定在一起。

作为优选,如图8所示,所述每个立柱4包括两根上下延伸且平行的分柱41,分柱41由型钢构成,两根分柱41在角部连接在一起,两根分柱41的相邻面形成一定角度,从而在两根分柱41之间形成三角形的空间。所述立柱4还包括位于所述三角形空间内连接两根分柱41的相邻面的水平的第二加强板42及封堵所述三角形空间的围板43。两根分柱41之间及第二加强板42与分柱41之间通过焊接固定在一起,第二加强板42加固了两根分柱41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提高了立柱4的强度。围板43封堵所述三角形空间一方面加强了立柱4的强度,另一方面可防止雨水进入三角形空间对焊接处造成腐蚀,还会使得立柱4更加美观。

在整个所述框架3上铺设有防腐木(图中未示出),所述防腐木的底面在与所述第一法兰和第二法兰44相对应的位置开设与所述第一法兰和第二法兰44相配合的槽。框架3和防腐木构成了帐篷的平台。

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框架3与所述立柱4和圈梁11围成的竖直的平面空间内安装有玻璃墙5,玻璃墙5上可以设置玻璃窗。所述玻璃墙5将所述帐篷的空间分隔为室内空间6和环形走廊7,所述室内空间6铺设有木地板,在防腐木和地板之间还铺设有防潮层。

如图7所述帐篷还设有将所述室内空间6分隔成为卧室61和洗漱区62的分隔墙63,卧室61与洗漱区62之间设有至少一个通道。洗漱区62内设有独立的厕所、洗漱台和沐浴间(图中未示出)。位于所述洗漱区62一侧的玻璃墙5设有入户门并在入户门处形成玄关(图中未示出)。入户门位于洗漱区62一侧,可防止其他人从入户门直接看到卧室61内的情况,从而保护卧室61内的隐私。

所述分隔墙63内设有电缆、与洗漱区62连通的冷水管、热水管、污水管和排风管及与空调连接的进风管(以上各种管路图中未示出)。解决了通常的帐篷内电缆、水管和风管无处藏身的问题。所述分隔墙的壁面上还设有与所述电缆连接的控制开关、面板和插座。

所述帐篷还包括埋设在地下的污水处理系统(图中未示出),所述污水处理系统与所述污水管相通。污水处理系统可以对生活排污进行处理,与现有的化粪池和渗水井相比,其处理过的水可以进行直接排放,因而更加环保。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的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