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仿天然石材釉面砖及其制备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78143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一种仿天然石材釉面砖及其制备工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建筑陶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仿天然石材釉面砖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现代建筑及装饰业对仿天然石材砖的运用越来越多,对仿天然石材砖的要求也越来野搞,各种类型的仿天然石材砖也大量涌现,目前市场上的瓷质釉面砖均以“梦幻布料”、“多管布料”“、微粉多次布料”等工艺手段进行生产;为达到仿天然石材纹理的效果。这些工艺方式均把压机模框作为一个填充料平面,一次加料刮平处理,在所填原料的不同层面上各种不同性质、色彩的料的比例和变化大致相同,并且没有工艺控制和自由调节各层面原料的变化的属性,因而也不可能形成人们希望看到边界清晰、大分块状纹路、块状之间形成的石材缝隙纹理,只能形成可控性较差的色块变化和少量的短纹理。

目前市场上存在的仿天然石材大分块状纹路是通过布细粉形成分隔间隙而成,由于是都是粉料布料,其间隙与块状的分界不明显,边界不清晰,另一种具有颗粒状装饰效果的仿天然石材砖,即具有米粒装饰效果,其是通过在面料层布施米粒状装饰颗粒,形成长径小于4mm的小颗粒装饰效果(其中长径指的是粒径最长的直径),其颗粒直径小,只能充当石材中含有的晶体颗粒,而无法联络形成石材缝隙纹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仿天然石材釉面砖的制备工艺,采用反打方式进行布料,将外裹有浆料层的块状料和普通陶瓷粉料共同用于砖坯压制中,通过抛坯施熔块烧成可获得具有较大粒径的装饰颗粒的釉面砖,且其大颗粒的边界清晰,装饰效果丰富。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使用上述制备工艺制备获得的釉面砖,砖面具有大块状的装饰效果,且其块状料形成的仿天然装饰层具有一定的厚度,即便日后受到磨损,其砖面仍可保持仿天然的纹理,且其装饰面会随使用期增长磨损而更贴近天然石材的自然状态。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仿天然石材釉面砖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A、块状料制备:将公知的陶瓷砖面料混合并辊压成块状料;

B、外裹浆料:将步骤A获得的块状料通过喷浆方式使其表面外裹一层浆料,干燥后,获得外裹有浆料层的块状料;

C、布料:于布料框内先布外裹有浆料层的块状料,后使用公知的陶瓷砖面料进行填料;

D、预压;

E、布底料:预压后布施公知的陶瓷砖底料于面料层的上方;

F、压制,获得砖坯;

G、抛坯后布施透明釉:对步骤F获得的砖坯进行抛坯,抛坯后布施透明釉;

H、烧成,获得仿天然石材釉面砖。

优选的,步骤A中制备获得的所述块状料的长径不少于2cm。

优选的,步骤B中使用的浆料含有功能性成分或发泡剂。

优选的,步骤C还包括装饰颗粒布料,在块状料布料完成后,进行装饰颗粒的布料,再进行面料的填料。

优选的,预压工序之后还包括二次填料工序,使用公知的陶瓷砖面料进行二次填料。

优选的,所述预压工序中使用的压力为常规压制工序中使用的压力的1/3-1/2。

使用上述仿天然石材釉面砖的制备工艺制备获得的釉面砖,包括透明釉层、仿天然装饰层、面料层和底料层,所述仿天然装饰层内嵌有块状料,各所述块状料的边沿围设有边界。

优选的,所述块状料的长径不少于2cm。

优选的,所述块状料包括至少两种不同尺寸大小或颜色的块料。

优选的,所述仿天然装饰层还内嵌有装饰颗粒。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先布外裹有浆料层的块状料,后使用面料进行将块状料之间的间隙进行填补,避免底料经间隙跑到面料层去,避免后续烧成后底料影响面层的发色,后期抛坯施透明釉烧成后,可获得具有较大粒径的装饰颗粒的釉面砖,且其大颗粒的边界清晰,装饰效果丰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釉面砖的砖面效果图;

图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釉面砖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块状料100、浆料层101、米粒装饰颗粒200、仿天然装饰层1、面料层2、底料层3、透明釉层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1

一种仿天然石材釉面砖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A、块状料制备:将公知的陶瓷砖面料混合并辊压块状料;

B、外裹浆料:将步骤A获得的块状料100通过喷浆方式使其表面外裹一层浆料,干燥后,获得外裹有浆料层101的块状料100;其中,浆料选用常规的陶瓷浆料;

C、布料:于布料框内先布外裹有浆料层101的块状料100,后使用公知的陶瓷砖面料进行填料;

D、预压;

E、布底料:预压后布施公知的陶瓷砖底料于面料层的上方;

F、压制,获得砖坯;

G、抛坯后布施透明釉:对步骤F获得的砖坯进行抛坯,抛坯后布施透明釉;

H、烧成,获得仿天然石材釉面砖。

采用反打方式进行布料,将外裹有浆料层101的块状料100和普通陶瓷粉料共同用于砖坯压制中,成为坯体的一部分,先布外裹有浆料层101的块状料100,后使用面料进行将块状料之间的间隙进行填补,避免底料经间隙跑到装饰面层去,避免后续烧成后底料影响面层的发色,后续抛坯、施透明釉、烧成后,可获得具有较大粒径的装饰颗粒的釉面砖,且其大颗粒的边界清晰,装饰效果丰富,如图1所示,更优的,其块状料形成的仿天然装饰层具有一定的厚度,即便日后受到磨损,其砖面仍可保持仿天然的纹理,且其装饰面会随使用期增长磨损而更贴近天然石材的自然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的面料、底料为现有陶瓷砖面料、底料的公知组分,即以粘土、长石、砂等为主要原料,根据不同的装饰需要和性能要求添加色料或添加剂。经球磨除铁后干燥造粒,获得面料粉料或底料粉料。使用的透明釉也为现有透明釉的公知组分,在此不再赘述。

更进一步的说明,喷浆方式为:将步骤A获得的块状料输送至下落口处,使块状料在空中做下落运动,并由设在该下落口下方的喷浆设备从多方向上对其表面进行喷浆,干燥后,获得外裹有浆料层的块状料,喷浆设备对块状料的前后左右四个方向进行喷浆,其前后左右方向为水平面上的方向,从四个方向上对块状料进行喷浆,确保其外裹的浆料层的均匀性和完整性,后可风干或光照干燥获得外裹有浆料层的块状料。喷浆方向过多时,容易导致浆液重复喷覆,使块状料的含水率过高,在烧成时容易开裂。优选的,每100g块状料将水分为30-40%的浆料20g均匀的包裹在块状料表面,喷浆干燥后块状料的含水率为5.5-8%,避免砖坯在后续烧成时容易出现开裂的现象。

优选的,步骤A中制备获得的所述块状料的长径不少于2cm。需要说明是的,块状料的长径是指以砖坯面为水平面,在其水平面上最大的直径。限定长径不少于2cm,减少坯体内各块状料之间的间隙,使各块状料烧成后,其外裹的浆料层可有效的联络起来,形成石材内部的缝隙纹理,提高装饰陶瓷砖表面的质感、仿天然石材效果更逼真,如图1中砖坯烧成后的砖面效果图所示。

实施例2

一种仿天然石材釉面砖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A、块状料制备:将公知的陶瓷砖面料混合并辊压成不同形状的块状料;

B、外裹浆料:将步骤A获得的块状料100通过喷浆方式使其表面外裹一层浆料,干燥后,获得外裹有浆料层101的块状料100;其中,向浆料中添加荧光剂;

C、布料:于布料框内先布外裹有浆料层101的块状料100,后使用公知的陶瓷砖面料进行填料;

D、预压;

E、布底料:预压后布施公知的陶瓷砖底料于面料层的上方;

F、压制,获得砖坯;

G、抛坯后布施透明釉:对步骤F获得的砖坯进行抛坯,抛坯后布施透明釉;

H、烧成,获得块状边界具有荧光效果的仿天然石材釉面砖。

实施例3

一种仿天然石材釉面砖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A、块状料制备:将公知的陶瓷砖面料混合并辊压成块状料;

B、外裹浆料:将步骤A获得的块状料100通过喷浆方式使其表面外裹一层浆料,干燥后,获得外裹有浆料层101的块状料100;其中,向浆料中添加发泡剂;

C、布料:于布料框内先布外裹有浆料层101的块状料100,后使用公知的陶瓷砖面料进行填料;

D、预压;

E、布底料:预压后布施公知的陶瓷砖底料于面料层的上方;

F、压制,获得砖坯;

G、抛坯后布施透明釉:对步骤F获得的砖坯进行抛坯,抛坯后布施透明釉;

H、烧成,抛光,获得块状边界具有洞石效果的仿天然石材釉面砖。

优选的,步骤B中使用的浆料含有功能性成分或发泡剂(如实施例3)。块状料外裹的浆料层中含有功能性成分或发泡剂,功能性成分是指防静电材料(半导体氧化物)、负离子粉或抗菌剂或发光材料(如实施例2)等,使外裹有上述功能性成分浆料的块状料在用于釉面砖生产时,其烧成后砖体可具有防静电或释放负离子或抗菌或荧光等的作用;含有发泡剂时,如水玻璃、碳化硅、炭黑、十二烷基硫酸钠等,烧成的砖体具有洞石的效果,上述具有功能性作用的块状料可在釉面砖生产领域上有更广泛的应用。

优选的,其浆料层中含有在烧结过程中有降温效果的色料,块状料用于和普通陶瓷粉料进行压制获得砖坯,在烧成时可有效的降低色料烧成时的熔融温度,进一步的熔融,可使坯体内块状料与块状料之间的嵌合更紧密,也可使块状料与陶瓷粉料或颗粒之间的界面应力降低,烧成后强度更高,抗折强度达到35Mpa以上,比现有的仿天然石材的釉面砖25Mpa的抗折强度要高,适用范围更广。

实施例4

一种仿天然石材釉面砖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A、块状料制备:将公知的陶瓷砖面料混合并辊压成不同形状或/和大小的块状料;

B、外裹浆料:将步骤A获得的块状料100通过喷浆方式使其表面外裹一层浆料,干燥后,获得外裹有浆料层101的块状料100;

C、布料:于布料框内先布外裹有浆料层101的块状料100,在块状料100布料完成后,进行米粒状颗粒的布料,再使用面料进行填料;

D、预压;

E、布底料:预压后布施公知的陶瓷砖底料于面料层的上方;

F、压制,获得砖坯;

G、抛坯后布施透明釉:对步骤F获得的砖坯进行抛坯,抛坯后布施透明釉;

H、烧成,抛光,获得具有米粒颗粒效果的仿天然石材釉面砖。

优选的,步骤C还包括装饰颗粒布料,在块状料布料完成后,进行装饰颗粒200的布料,再进行面料的填料。增加装饰颗粒200布料,可进一步的丰富砖面的装饰效果,提高装饰陶瓷砖表面的质感和装饰效果更接近天然米粒石材。进一步的说明,装饰颗粒200在压制时可压制与块状料的外露表面,使砖面效果可出现大颗粒包括装饰颗粒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装饰颗粒为常规的陶瓷粉料,如实施例4中的米粒状装饰颗粒,其烧后与面料具有装饰反差,块状料呈米黄色的陶瓷粉料压制,其浆料层为橙黄色,面料为烧后呈米黄色的陶瓷粉料,而米粒状装饰颗粒则为烧后呈暗灰色的陶瓷粉料,这样两者可在砖面上形成装饰反差,凸显烧后形成的米粒颗粒纹理。更优的,由于装饰颗粒的尺寸小于块状料的尺寸,因此反打布料时需要先布施块状料之后再布施装饰颗粒,可避免漏底现象。

实施例5

一种仿天然石材釉面砖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A、块状料制备:将公知的陶瓷砖面料混合并辊压成不同形状或/和大小的块状料;

B、外裹浆料:将步骤A获得的块状料100通过喷浆方式使其表面外裹一层浆料,干燥后,获得外裹有浆料层101的块状料100;

C、布料:于布料框内先布外裹有浆料层101的块状料100,在块状料100布料完成后,进行米粒状颗粒的布料,再使用面料进行填料;

D、预压;

E、二次填料:使用公知的陶瓷砖面料进行二次填料;

F、布底料:预压后布施公知的陶瓷砖底料于面料层的上方;

G、压制,获得砖坯;

H、抛坯后布施透明釉:对步骤F获得的砖坯进行抛坯,抛坯后布施透明釉;

I、烧成,抛光,获得具有米粒颗粒效果的仿天然石材釉面砖。

增加二次填料的工序,可大大的提高砖坯生产的优品率。

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预压工序中使用的压力为常规压制工序中使用的压力的1/3-1/2。预压后再布底料,可有效的防止底料跑到面料层去,避免漏底,避免后续烧成后底料影响面层的发色。

如图2所示,使用上述仿天然石材釉面砖的制备工艺制备获得的釉面砖,包括透明釉层4、仿天然装饰层1、面料层2和底料层3,所述仿天然装饰层1内嵌有块状料100,各所述块状料100的边沿围设有边界。其边界为块状料100外裹的浆料层101,块状料形成的仿天然装饰层具有一定的厚度,即便日后受到磨损,其砖面仍可保持仿天然的纹理,且其装饰面会随使用期增长磨损而更贴近天然石材的自然状态。

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块状料100的长径不少于2cm。

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块状料100包括至少两种不同尺寸大小或颜色的块料。可添加不同尺寸、颜色或不同性能的块料,丰富仿天然石材装饰的效果。

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仿天然装饰层1还内嵌有装饰颗粒200。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