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于墙体的组合吊装支架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584284阅读:34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专利涉及建筑施工领域,本发明专利是一种可调节尺寸可周转的简易吊装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科技进步,人们对空间的开发利用向着更复杂的多元化层次发展,人们对建筑造型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土地的开发利用不再是盖一栋大楼这样简单,而是集办公购物娱乐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

这样的大型城市综合体,往往是在有限的场地内布置紧凑的建筑物,满足人们的各种使用要求;且建筑造型独特新颖,让人赏心悦目。

很多时候现场塔吊已拆除或者塔吊无法覆盖某些区域,汽车吊又无站位空间,亦或是对吊装设备平稳要求高,塔吊摆动幅度大不能满足的情况,如何在有限的施工场地中完成吊装施工是一个难题。而不规整的建筑造型,又为吊装工作无形中增加了很多难度。例如,建筑造型为曲面的幕墙钢柱吊装工作,如果塔吊和汽车吊都无法使用,如何将重达数百公斤的幕墙钢柱安全平稳地吊装到曲面外立面上是个施工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架于墙体的组合吊装支架及其施工方法,解决现有技术中因施工场地有限而导致塔吊和汽车吊无法使用造成了吊装施工困难的问题。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架于墙体的组合吊装支架,包括:

架设于墙体内侧的第一架体;以及

架设于墙体外侧的第二架体,所述第二架体套设于所述第一架体上并且与所述第一架体可调节地连接,从而实现调节所述第一架体和所述第二架体的间距以适配于所述墙体,所述第二架体于远离所述墙体的端部设有吊装支杆。

本发明架于墙体的组合吊装支架架设于墙体进行施工,使其在紧凑建筑的施工中具有不占场地的优势;通过将所述第二架体水平套设于所述第一架体并与所述第一架体可调节地连接,使所述支架具有宽度可随墙体尺寸调整、易于拆装、可重复使用的特点,使支架的使用更为灵活,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所述支架结构简单,无需在结构上设置预埋件,可在现场自制,达到节约施工成本的目的。

本发明架于墙体的组合吊装支架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架体包括相对设置的一对第一t型构件,所述第一t型构件包括架设于所述墙体之上的第一横杆和与所述第一横杆垂直连接的第一竖杆,所述第一横杆上开设有多个连接孔;

所述第二架体包括相对设置的一对第二t型构件,所述第二t型构件包括架设于所述墙体之上的第二横杆和与所述第二横杆垂直连接的第二竖杆,所述第二横杆上开设有多个连接孔,所述第二横杆套设于所述第一横杆上,通过穿过所述第二横杆和第一横杆上对应的连接孔的连接件紧固连接所述第二横杆和所述第一横杆,从而实现所述第二架体与所述第一架体可调节地连接。

本发明架于墙体的组合吊装支架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装设于所述第一架体上的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可调节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架体,通过调节所述限位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架体的位置使得所述限位件的端部抵靠于所述墙体,进而拉动所述第二架体使得所述第二架体紧贴于所述墙体的外侧。

本发明架于墙体的组合吊装支架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限位件为顶紧螺杆,所述第一竖杆上开设有通孔,且所述通孔处对应设有固定螺母,所述顶紧螺杆螺合连接所述固定螺母并穿过所述通孔,通过旋转所述顶紧螺杆使得所述顶紧螺杆的端部抵靠于所述墙体,从而实现了调节所述顶紧螺杆的连接位置。

本发明架于墙体的组合吊装支架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横杆和所述第一竖杆相对远离所述墙体的连接处设有第一肋板,所述第二横杆和所述第二竖杆相对远离所述墙体的连接处设有第二肋板。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架于墙体的组合吊装支架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一第一架体,将所述第一架体架设于墙体的内侧;

提供一第二架体,将所述第二架体架设于墙体的外侧,并将所述第二架体套于所述第一架体上,使所述第二架体与所述第一架体可调节地连接,调节所述第一架体和所述第二架体的间距以适配于所述墙体,于所述第二架体远离所述墙体的端部处固设一吊装支杆。

本发明架于墙体的组合吊装支架的施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所述第一架体包括相对设置的一对第一t型构件,将所述第一竖杆固定于所述第一横杆的下表面,使所述第一横杆与第一竖杆垂直连接形成第一t型构件,于所述第一横杆上开设多个连接孔;

所述第二架体包括相对设置的一对第二t型构件,将所述第二竖杆固定于所述第二横杆的下表面,使所述第二横杆与第二竖杆垂直连接形成第二t型构件,于所述第二横杆上开设多个连接孔,将所述第二横杆套设于所述第一横杆上,将连接件穿过所述第二横杆和第一横杆上对应的连接孔紧固连接所述第二横杆和所述第一横杆,从而实现所述第二架体与所述第一架体可调节地连接;

本发明架于墙体的组合吊装支架的施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还包括装设于所述第一架体上的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可调节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架体,通过调节所述限位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架体的位置使得所述限位件的端部抵靠于所述墙体,进而拉动所述第二架体使得所述第二架体紧贴于所述墙体的外侧。

本发明架于墙体的组合吊装支架的施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所述限位件为顶紧螺杆,于所述第一竖杆下部开设通孔,于所述通孔处对应固设固定螺母,将所述顶紧螺杆螺合连接所述固定螺母并穿过所述通孔,旋转所述顶紧螺杆使得所述顶紧螺杆的端部顶靠于墙体,从而实现了调节所述顶紧螺杆的连接位置。

本发明架于墙体的组合吊装支架的施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于所述第一横杆和所述第一竖杆相对远离墙体的连接处固设第一肋板,于所述第二横杆和所述第二竖杆相对远离墙体的连接处固设第二肋板。

附图说明

图1为架于墙体的组合吊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架于墙体的组合吊装支架的侧视图。

图3为架于墙体的组合吊装支架的俯视图。

图4为架于墙体的组合吊装支架中第一架体的侧视图。

图5为架于墙体的组合吊装支架中第一架体的俯视图。

图6为架于墙体的组合吊装支架中第二架体的侧视图。

图7为架于墙体的组合吊装支架中第二架体的俯视图。

图8为利用架于墙体的组合吊装支架施工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和图8,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架于墙体的组合吊装支架及其施工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因施工场地有限而导致塔吊和汽车吊无法使用造成了吊装施工困难的问题。本发明架于墙体的组合吊装支架架设于墙体进行施工,使其在紧凑建筑的施工中具有不占场地的优势;通过将所述第二架体水平套设于所述第一架体并与所述第一架体可调节地连接,使所述支架具有宽度可随墙体尺寸调整、易于拆装、可重复使用的特点,使支架的使用更为灵活,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所述支架结构简单,无需在结构上设置预埋件,可在现场自制,达到节约施工成本的目的。

下面结合附图对架于墙体的组合吊装支架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架于墙体的组合吊装支架包括互相套设的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用于固定连接两个支架的连接件13,以及用于将该支架固定于墙体的限位件14。

如图1、图4和图5所示,第一架体11包括相对设置的一对第一t型构件,第一连接杆115,肋板113。其中,第一t型构件包括第一横杆111和第一竖杆112,第一竖杆112固设于第一横杆111的下表面,与第一横杆111垂直连接,第一横杆111上开设有多个连接孔,用于连接第一架体11和第二架体12。第一横杆111优选为70mm*70mm*4mm的方钢,第一竖杆112优选为80mm*70mm*4mm的方钢。第一连接杆115两端分别固设于该相对设置的一对第一t型构件的内侧面,从而使此对第一t型构件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杆115优选为30mm*30mm*4mm的方钢,且优选为两个,分别固设于第一横杆111与第一竖杆112的连接处和第一竖杆112下部的通孔处,以增强第一架体11的稳定性。肋板113固设于第一横杆111和第一竖杆112远离墙体一侧的连接处,用于增强第一架体11的稳定性。肋板113优选为4mm厚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板。

如图1、图6和图7所示,第二架体12包括相对设置的一对第二t型构件,第二连接杆125,吊装支杆124,以及肋板123。其中,第二t型构件包括第二横杆121和第二竖杆122,第二竖杆122固设于第二横杆121的下表面,与第二横杆121垂直连接,第二横杆121上开设有多个连接孔,用于连接第一架体11和第二架体12,第二横杆121水平套设于对应的第一横杆111,以实现第一架体11和第二架体12的互相套设,第二横杆122于远离墙体的一端固设有吊装支杆124,用于设置电动葫芦、滑轮组等装置以吊装幕墙立柱、板块、钢结构等建筑材料。第二横杆121、第二竖杆122、吊装支杆124优选均为80mm*80mm*4mm的方钢。第二连接杆125两端分别固设于该相对设置的一对第二t形构件,从而使此对第二t形构件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杆115优选为30mm*30mm*4mm的方钢。肋板123固设于第二横杆121和第二竖杆122远离墙体一侧的连接处,用于增强第二架体12的稳定性。肋板123优选为4mm厚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板。

如图1至图3和图8所示,连接件13穿设于连接孔,连接件13包括连接螺杆131和螺合于连接螺杆131的连接螺母130,连接螺杆131顺序穿过第一横杆111上的连接孔和第二横杆121上对应的连接孔,并通过连接螺母130螺合至抵靠第二横杆121从而实现第一架体11和第二架体12的固定连接。

限位件14可调节地连接于第一架体11,通过调节限位件14连接于第一架体11的位置使得限位件14的端部抵靠于墙体15,进而拉动第二架体12使得第二架体12紧贴于墙体15的外侧。

限位件14为顶紧螺杆142,第一竖杆112上开设有通孔,且通孔处对应设有固定螺母141,顶紧螺杆142螺合连接固定螺母141并穿过所述通孔,通过旋转顶紧螺杆142使得顶紧螺杆142的端部抵靠于墙体15,从而实现了调节顶紧螺杆14的连接位置。

作为一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8所示,于顶紧螺杆142上远离墙体15的一端固设一扳手143,使顶紧螺杆142螺合于固定螺母141时更为省力,也使顶紧螺杆142更好地顶靠于墙面15。

作为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8所示,于顶紧螺杆142与墙体15之间夹设一钢板144,由于钢板不易形变,可以在顶紧螺杆142顶靠墙面15时更好地保护墙体15,以免墙体15受到顶紧螺杆142的压力而导致损伤。

下面对架于墙体的组合吊装支架的施工方法进行说明。

本发明架于墙体的组合吊装支架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一第一架体11,将第一架体11架设于墙体15的内侧;

提供一第二架体12,将第二架体12架设于墙体15的外侧,并将第二架体12套于第一架体11上,使第二架体12与第一架体11可调节地连接,调节第一架体11和第二架体12的间距以适配于墙体15,于第二架体12远离墙体15的端部处固设一吊装支杆124。

第一架体11包括相对设置的一对第一t型构件,第一t型构件包括第一横杆111和第一竖杆112,将第一横杆111架设于墙体15之上,将第一竖杆112垂直固定于第一横杆111的下表面,于第一横杆111上开设多个连接孔;

第二架体12包括相对设置的一对第二t型构件,第二t型构件包括第二横杆121和第二竖杆122,将第二横杆121架设于墙体15之上,将第二竖杆122垂直固定于第二横杆121的下表面,于第二横杆121上开设多个连接孔,将第二横杆121套设于第一横杆111上;

提供一连接件13,将连接件13穿过第二横杆121和第一横杆111上对应的连接孔紧固连接第二横杆121和第一横杆111,从而实现第二架体12与第一架体11可调节地连接。

提供一限位件14,将限位件14可调节地连接于第一架体11,调节限位件14连接于第一架体11的位置使得限位件14的端部抵靠于墙体15,进而拉动第二架体12使得第二架体12紧贴于墙体15的外侧。

限位件14为顶紧螺杆142,于第一竖杆112下部开设通孔,于通孔处对应固设固定螺母141,将顶紧螺杆142螺合连接固定螺母141并穿过通孔,旋转顶紧螺杆142使得顶紧螺杆142的端部顶靠于墙体15,从而实现了调节顶紧螺杆142的连接位置。

于第一横杆111和第一竖杆112相对远离墙体15的连接处固设第一肋板113,于第二横杆121和第二竖杆122相对远离墙体15的连接处固设第二肋板123。

制成如图4、图5和图6、图7的第一架体11和第二架体12后,使用该架于墙体的组合吊装支架时,先测量墙体15厚度,将第二架体12根据墙体尺寸套设至第一架体11的合适位置,用连接件15固定连接第一架体11和第二架体12后,在吊装支杆124处设置电动葫芦、滑轮组等装置并下垂吊装带16。然后将该支架架设于墙体15,第一架体11置于墙体内侧,第二架体12置于墙体外侧。此时,若该支架中第一竖杆112与第二竖杆122内表面的距离略大于墙体15的宽度,则将第二竖杆112的内表面紧贴墙体15,并用顶紧螺杆142螺合至固定螺母141,并穿过通孔顶靠至墙体15,则该支架稳固架设于墙体15,即可开始吊装施工。施工时,将所需材料捆绑至吊装带16上,通过吊装支杆124处设置的电动葫芦、滑轮组等装置将所需材料拉升至所需高度。

以吊装幕墙钢柱为例。吊装前,将该支架根据墙体宽度调整好尺寸,然后将支架安放到结构墙体上,并顶紧顶紧螺杆。将所需吊装材料转运至起吊部位楼层内,扎好绑带,将立柱斜掉出室外,达到垂直状态,静止片刻,再由手动机械葫芦拉升至安装标高处,做定位微调,确保无偏差后将转接件与预埋件焊接牢固,经检查焊接无误后方可卸勾。经实践证明,在吊重控制在一定重量以下时,该发明可作为一种安全便捷的吊装支架。

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发明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本发明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