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212989阅读:618来源:国知局
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适用于建筑物的屋顶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特别是涉及设计有屋脊换气功能和屋脊支承件的保形功能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木制独栋住宅或仓库等木制建筑物中,两坡顶被广泛使用。两坡顶是2个倾斜面从屋顶的最顶部的的屋脊朝向地面形成为山形形状的屋顶。在建筑物的平面形状为四边形的情况下,如果采用两坡顶,则屋顶仅由2个面构成,因此存在这样的优点:建筑成本低,并且发生漏雨的担忧较少。另外,关于两坡顶,由于雪难以积聚在屋顶上,因此还具有这样的优点:在大雪地区,因雪的重量而导致房屋倒塌的危险较小。

另外,在以往的木制预制装配式住宅中,提高了气密性,且实现了空调设备的高度化。并且,与两坡顶相比较,四坡顶抑制了屋顶坡度,因此,在考虑与相邻地方之间的阳光遮挡限制的必要性较高的繁华街区地域,四坡顶被广泛采用。可是,在与两坡顶相比较换气功能容易相对不足的四坡顶中,容易在望板等房顶骨架上结露。因此,在对望板使用了胶合板的情况下,可能会由于该结露而需要更换四坡顶的望板,从而发生导致建筑物的财产价值大幅受损的情况。因此,对于担负住宅金融的金融机构来说,需要保持作为融资期间内的被担保物件的建筑物的财产价值,因此,需要提高换气功能,防止望板发生结露,从而在35年以上的期间内保持担保价值。

另一方面,作为用于屋脊的屋顶用防水片,本申请的申请人提出了适合日本原有类型建筑物的屋脊用防水片(参照专利文献1、2)。在日本的原有类型建筑物中,存在容易出现客户的个性的类型且是与地域的特性相对应的建筑物类型,并且,在建筑物中,存在由用地形状和建筑基准法或城市规划法所引起的建筑限制,实际情况是,在现实中建设的木制建筑物具有各种各样的个性。因此,屋顶形状也是各种各样,在设置时,作业员需要以将防水片收纳于现场的包背的内侧的方式进行防水片的弯折作业。另外,由于与强风伴随的雨水可能直接碰撞防水片,因此,对设置于防水片的切口或开口部的形状进行了研究,使得雨水浸入建筑物的屋顶的内侧的可能性最小。

根据这样的由本申请的申请人提出的屋脊用防水片,能够对应于各种外观的屋顶件和屋顶坡度来进行与现场状况相对应的高度调整,施工效率高,受到了屋顶铺设工匠的欢迎。另外,屋顶的屋脊一般是由作业员用手沿着屋顶件的凹凸来施工的,但是,根据上述专利文献1、2的防水片,能够容易地利用木槌等轻轻敲击来对防水片进行整形。而且,即使存在与强风伴随的雨水,也很少会发生雨水侵入至建筑物的屋顶的内侧的情况,存在漏雨对策很充分这样的优异特征。

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提出了一种屋顶用防水部件。在其结构中具备金属膜层,该金属膜层具有通气口,所述通气口的整个范围由设置于上部的无纺布层覆盖。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384725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4925222号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2-82624号公报0022段,图4

可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2的防水片的结构中,即使存在与强风伴随的雨水,也能够防止雨水向屋顶的内侧浸水,但是,关于新的课题、即增强换气功能,住宅金融的融资资格所要求的水准并不充分。即,在以往产品中,如果要确保通气性,则充分地考虑通气性并利用无纺布覆盖设置于防水片的开口部。关于这一点,上述专利文献3的防水片的结构也相同。可是,在住宅金融的融资资格中,要求一定面积以上的开口部,但是,对于作为该住宅金融的融资资格的开口部,在上述专利文献3的利用无纺布来覆盖设置于防水片的开口部的结构中,只不过是存在通气性,而不满足要求。

另外,关于支承脊檩的脊檩支承件,根据脊檩支承脊瓦或顶瓦(冠瓦)的关系,需要以不向两侧的倾斜面倾斜的方式提高刚性。这种情况下,一块脊瓦或顶瓦的重量为大约4kg,因此,需要使脊檩支承件相对于房顶骨架的固定牢固。另一方面,考虑椽子的间距(例如,910mm等),将脊檩支承件设置于望板或椽子。因此,一根脊檩支承件需要支承三块脊瓦或顶瓦的重量,因此还存在脊檩支承件发生摇晃的情况,从而存在脊檩支承件的支承强度不一定充分这样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的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能够牢固地固定对脊瓦或顶瓦进行支承的脊檩支承件,并且,换气功能得到了增强,能够防止望板发生结露,即使存在与强风伴随的雨水,也能够防止雨水向屋顶的内侧浸水。

例如如图1、图2、图5、图9、图10所示,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特征在于,所述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具备:多层防水片20,其具有包含有铝箔和合成树脂制膜的层叠结构、或者包含有弹性体片和铝箔的层叠结构,并且该多层防水片20具有横向折返重合部t和防水片开口部28,其中,所述横向折返重合部t遍及多层防水片20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横向进行设置,所述防水片开口部28形成于多层防水片20的比换气片粘贴部27靠脊檩抵接部侧的位置;和换气片40,所述换气片40的两端部以所述换气片40能够与多层防水片20的防水片开口部28进行换气的状态沿着多层防水片20的长度方向进行安装,并且,该换气片40具有设置在换气片40的多层防水片安装部43与脊檩侧抵接部412之间的换气片开口部422、442。

在本发明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中,优选的是,所述合成树脂制膜具有热收缩性,所述合成树脂制膜层叠于所述铝箔的一个面侧,并且,所述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具有长度方向折返重合部l,该长度方向折返重合部l沿着多层防水片20的长度方向设置,并且被设置在多层防水片20的换气片粘贴部27与屋顶件安装部24、25之间。优选的是,在该铝箔的另一个面侧涂敷有涂膜。

在本发明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中,优选的是,所述弹性体片具有耐撕裂性和热收缩性,所述弹性体片层叠于所述铝箔的一个面侧,并且,所述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具有长度方向折返重合部l,该长度方向折返重合部l沿着多层防水片20的长度方向设置,并且被设置在多层防水片20的换气片粘贴部27与屋顶件安装部24、25之间。优选的是,在该铝箔的另一个面侧涂敷有涂膜。

在本发明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中,优选的是,在多层防水片20的防水片开口部28和换气片40的换气片开口部422、442能够进行换气的状态下,防水片开口部28和换气片开口部422、442中的开口面积最小的一方的开口面积的有效面积相对于天花板面积的比例在1/1600以上。天花板面积是指具有屋顶的建筑物的天花板面积,其中,在所述屋顶上设置有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

在本发明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中,优选的是,换气片40具有:换气片主体部41,其具有脊檩侧抵接部412;多层防水片安装部43,其设置于该换气片主体部41;以及脊瓦侧开口设置部42,其设置于换气片主体部41与多层防水片安装部43之间,且具有作为换气片开口部的脊瓦侧开口部422。

在本发明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换气片主体部41与多层防水片安装部43之间,除了脊瓦侧开口设置部42外还具有中间开口设置部44,其中,所述脊瓦侧开口设置部42具有脊瓦侧开口部422,所述中间开口设置部44具有中间开口部442。中间开口部442作为换气片开口部发挥作用。并且,换气片开口部不限于脊瓦侧开口部422和中间开口部442的二层结构,也可以设置成三层以上。

在本发明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中,优选的是,关于换气片40,换气片主体部41的与脊檩抵接的部位412在长度方向上与多层防水片20固定在一起。

在本发明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中,优选的是,例如如图5的(c)、图10的(c)所示,在该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被安装于脊檩的状态下,换气片40中的与脊檩相抵接的片固定部位412与多层防水片安装部43之间的间隔l412-43构成为和多层防水片20中的脊檩抵接防水片部29与换气片粘贴部27之间的间隔l29-27大致相同的程度。

在本发明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中,优选的是,例如如图5的(c)、图10的(c)所示,换气片40在换气片主体部41与脊瓦侧开口设置部42之间设置有换气片弯折部424。

在本发明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中,优选的是,例如如图5的(c)、图10的(c)所示,在多层防水片20和换气片40相抵接的状态下,换气片40是在换气片弯折部424处被折叠的状态,在换气片40相对于多层防水片20展开的状态下,换气片40是在换气片弯折部424处被展开的状态。

例如如图7所示,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第1使用方法的特征在于,其是上述的设置有横向折返重合部t和长度方向折返重合部l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使用方法,其中,所述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使用方法具备:将多层防水片20的脊檩抵接部载置于脊檩31的顶面的工序s100,其中,所述脊檩31被载置于脊檩支承件32;将多层防水片20的下摆部以与脊檩31接触的换气片40为起点压下,并使换气片40的换气片开口部422、442展开成能够使多层防水片20的防水片开口部28和换气片40的换气片开口部进行换气的状态的工序s104、s106;以及将多层防水片20的下摆部安装于屋顶件35从而使长度方向折返重合部l展开的工序s112。

例如如图11所示,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第2使用方法的特征在于,其是上述的设置有横向折返重合部t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使用方法,其中,所述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使用方法具备:将多层防水片20的脊檩抵接部载置于脊檩31的顶面的工序s200,其中,所述脊檩31被载置于脊檩支承件32;将多层防水片20的下摆部以与脊檩31接触的换气片40为起点压下,并使换气片40的换气片开口部422、442展开成能够使多层防水片20的防水片开口部28和换气片40的换气片开口部进行换气的状态的工序s204、s206;以及将多层防水片20的下摆部安装于屋顶件35的工序s212。

根据本发明的组合有多层防水片和换气片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具有如下的效果。

(a)通过将多层防水片的长度方向折返重合部l展开,由此,长度方向折返重合部l作为挡雨件发挥作用,即使存在与强风伴随的雨水,也能够防止向屋顶的内侧浸水,几乎不会漏雨。

(b)在多层防水片的防水片开口部和换气片的换气片开口部能够进行换气的状态下,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能够以覆盖脊檩的状态安装于房顶骨架。因此,换气功能得到增强,通过将阁楼中的湿气排出到屋外,能够防止在望板等上发生结露。该换气功能被作为住宅金融的融资资格的开口部来利用。以往是瓦背与望板面之间的换气,但是,通过具有“开口部”,由此满足了在住宅金融的融资基准中所说的排气孔的条件,形成了符合基准的制品。由此,具有作为换气屋脊的功能,不使用以往类型的换气屋脊即可,并且,从使该融资基准中所规定的“尽量是脊部”这一要求充分的观点出发,也是所希望的。作为以往类型的换气屋脊,例如存在申请人所制造和销售的“换气スター”(注册商标)。

(c)由于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在覆盖脊檩的状态下安装于屋顶件,因此,借助多层防水片的铝箔所具有的保形性对脊檩支承件进行了加强,从而能够将支承脊瓦或顶瓦的脊檩支承件牢固地固定于屋顶件。另外,通过存在换气片,由此,即使万一存在越过了多层防水片的长度方向折返重合部l的雨水,也能够防止雨水贯通地进入阁楼(阻水功能)。

(d)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能够在多层防水片和换气片被卷成辊状的状态下流通,因此便于搬送和使用前的保存。另外,由于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构成为在例如如图5所示那样展开并设置于屋顶件时换气片也被展开,因此施工效率得到了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对本发明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一个方式进行说明的结构立体图,(a)是从进行安装的脊檩的顶面方向起沿着长度方向观察的平面立体图,(b)是横向的立体图。

图2是对本发明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一个方式进行说明的结构图,(a)是从上面观察的俯视图,(b)是从图2的(a)中的b-b方向观察的横向剖视图,(c)是从下面观察的仰视图,(d)是从图2的(c)中的d-d方向观察的侧视图。

图3是在本发明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中使用的多层防水片的结构图,(a)是多层防水片的沿(b)中的a-a方向的剖视图,(b)是多层防水片的结构立体图。

图4是在本发明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中使用的多层防水片的放大剖视图。

图5是对本发明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施工状态进行说明的重要部位放大剖视图,(a)是对屋顶的脊部附近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稳定安装状态进行说明的重要部位剖视图,(b)是对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在脊部附近的作业形态进行说明的重要部位剖视图,(c)是对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效用进行说明的重要部位剖视图。

图6是在本发明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中使用的换气片的展开图。

图7是对具有横向折返重合部t和长度方向折返重合部l的屋脊用防水片的设置方法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8是对沿着屋脊的长度方向铺设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情况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9是对本发明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结构图,(a)是从上面观察的俯视图,(b)是从图9的(a)中的b-b方向观察的横向剖视图,(c)是从下面观察的仰视图,(d)是从图9的(c)中的d-d方向观察的侧视图。

图10是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施工状态进行说明的重要部位放大剖视图,(a)是对屋顶的脊部附近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稳定安装状态进行说明的重要部位剖视图,(b)是对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在脊部附近的作业形态进行说明的重要部位剖视图,(c)是对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效用进行说明的重要部位剖视图。

图11是对具有横向折返重合部t的屋脊用防水片的设置方法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标号说明

10、20:多层防水片;

201:上段多层防水片部;

202:上段弯折部;

203:折返多层防水片部;

204:下段弯折部;

205:下段多层防水片部;

206:脊檩安装用折痕部;

l:长度方向折返重合部(lengthdirection);

t:横向折返重合部(transversedirection);

24:下摆部(屋顶件安装部);

25:粘接带(屋顶件安装部);

27:换气片粘贴部;

28:防水片开口部;

29:脊檩抵接防水片部;

30:脊部;

301:阁楼开口部;

31:脊檩;

32:脊檩支承件;

35:屋顶件(瓦);

36:屋顶件(包背);

39:望板(底托板);

40:换气片;

41:换气片主体部;

412:脊檩侧抵接部;

42:脊瓦侧开口设置部;

422:脊瓦侧开口部(换气片开口部);

424、426:换气片弯折部;

43:多层防水片安装部;

44:中间开口设置部;

442:中间开口部(换气片开口部);

444、446:换气片弯折部;

50:多层防水片;

51:烘烤树脂系涂料;

52:铝箔;

53:粘接剂(聚酯系粘接剂、聚醚系粘接剂);

54:合成树脂制膜(合成树脂制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对本发明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一个方式进行说明的结构立体图,(a)是从所安装的脊檩的顶面方向起沿着长度方向观察的平面立体图,(b)是横向的立体图。

本发明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一体地构成有多层防水片20和换气片40,并且,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能够在多层防水片20的防水片开口部28和换气片40的换气片开口部422、442可进行换气的状态下以覆盖脊檩的状态安装于屋顶件。如果将本发明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像这样安装于屋顶件,则换气功能得到增强,通过将阁楼中的湿气排出到屋外,能够防止在望板等上发生结露。

具体来说,利用粘接带或粘接剂等将换气片40的两端安装于多层防水片20。对于换气片40的结构,在后面详细说明,首先说明多层防水片20的结构的详情。

图2是对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结构图,示出了将换气片40安装于多层防水片20的状态。图2的(a)是从上面观察的俯视图,(b)是从图2的(a)中的b-b方向观察的横向剖视图,(c)是从下面观察的仰视图,(d)是从图2的(c)中的d-d方向观察的侧视图。在双向折叠状态的多层防水片10中,采用了形成有横向折返重合部t和长度方向折返重合部l的双向折叠状态的结构,多层防水片20不仅在长度方向上而且在横向上也具有延伸性。

在图中,将多层防水片20调整为适当的长度来使用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并且多层防水片20具有粘接带25、剥离纸26、换气片粘贴部27、防水片开口部28、脊檩抵接防水片部29。另外,在多层防水片20上,经由换气片粘贴部27安装有换气片40。换气片40以覆盖多层防水片20上的防水片开口部28和作为与脊檩抵接的抵接部的脊檩抵接防水片部29的状态安装于多层防水片20。如图2的(b)所示,关于换气片40,可以使其两端部立起,从而形成为以多层防水片20为底面而展开的状态,从而使得相对于脊部的安装比较容易。并且,如果将换气片40的两端部折叠而形成为与多层防水片20重合的状态,则能够便于实现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搬送或保管。

并且,对于多层防水片20和换气片40,也可以在长度方向上粘接与该脊檩抵接的中央部29、412,来提高两者的一体性。这种情况下,如果使换气片40的两端部42、44立起,则由于维持着换气片40的中央部412被粘接的状态,因此,换气片40的两端部42、44成为以多层防水片20为底面而展开的状态,截面大致为三角形。

如图2的(a)所示,多层防水片20具有隔着成为与脊檩抵接的抵接部的中央部分而左右对称的形状。在多层防水片20中,长度方向折返重合部l沿着换气片40在左右分别设置有一处。

如图2的(b)所示,由于存在长度方向折返重合部l,因此多层防水片20左右对称地具有上段多层防水片部201、上段弯折部202、折返多层防水片部203、下段弯折部204以及下段多层防水片部205。另外,如图2的(c)所示,脊檩安装用折痕部206出现在多层防水片20的下表面,是将多层防水片20安装于脊檩时的弯折部位。关于典型的多层防水片20的形状,在横向上来说,设脊檩安装用折痕部206之间的间隔为t206,设折返多层防水片部203被折叠的状态下的脊檩安装用折痕部206与下段多层防水片部205在两端处的间隔为tr、tl,则该典型的多层防水片20的形状为(tr+t206+tl)。另一方面,根据屋脊的长度或多层防水片20的整体重量和作业性的观点,适当地决定多层防水片20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lall。

关于粘接带25,由丁基系、epdm系或者沥青系的材料构成的带材是优选的。优选在墙边用简便施工装置的长度方向上的下摆部安装10mm~50mm(优选是30mm)的宽度。粘接带25是为了将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安装于瓦等屋顶铺设材料而使用的粘接带,剥离纸26发挥着防止粘接带25粘接性的作用。换气片40可以采用例如由聚丙烯制、聚酯制等合成或天然的纤维材料构成的布、或者弹性体片。

横向折返重合部t被粘贴成适应屋顶件的凹凸,因此优选的是:连续地设置折返重合部t,且折返重合部t彼此的间隔lp为5mm~20mm,延伸率expt为110%~160%。关于长度方向折返重合部l,主要使其以沿着屋顶件的谷部的方式在长度方向上延伸,因此,优选的是,确保折返多层防水片部203的横向的长度t203为20mm~40mm。

换气片粘贴部27被设置在上段多层防水片部201的接近上段弯折部202的一侧,粘贴着换气片40的两端部。为了可靠地实现换气片40的安装,换气片粘贴部27在长度方向上连续地设置于上段多层防水片部201的两缘部附近。并且,在换气片40相对于多层防水片20的安装中,可以采用例如使用了热熔粘接型粘接剂或粘着剂的粘贴,但不限于此,可以是热片熔接、缝接或者机械卡合。机械卡合包括下述的方式:将设置成面状的伞状的数mm程度的微细突起部、和设置于对抗面的曲率为数mm程度的环状的卡定部组合在一起。

防水片开口部28在位于上段多层防水片部201的两侧的脊檩安装用折痕部206和上段弯折部202之间沿着长度方向连续地设置。防水片开口部28的形状可以设定成:在被换气片40包覆的状态下能够确保换气性。如图2的(c)所示,防水片开口部28在长度方向上形成有两列,作为开口率,可以以确保开口部的有效面积相对于天花板面积的比例在1/1600以上的方式来设定。并且,防水片开口部28可以在长度方向上形成有一列或三列以上。

脊檩抵接防水片部29被设置于上段多层防水片部201的大致中央部,因此,其宽度与在将多层防水片20安装于屋顶的情况下所抵接的脊檩的宽度相当。

根据本发明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由于将多层防水片10裁断成适用于脊部的形状,因此,通过使横向折返重合部t延伸,能够应对屋顶件的凹凸,并且,通过使长度方向折返重合部l延伸,不仅能够应对屋顶件的阶梯差,还起到了挡水板的作用。另外,对于作业员来说,由于是具有薄弹性体片在横向上的弹性和铝箔的保形性的片,因此容易顺手,因此,与铺设有平坦的屋顶瓦的区域相比较,在如脊瓦部那样屋顶倾斜率不同的区域的边界处,能够防止发生容易典型地产生的施工不良,从而有助于施工时间缩短。

接着,对在本发明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中使用的多层防水片进行说明。图3是多层防水片的结构图,图3的(a)是多层防水片的沿图3的(b)中的a-a方向的剖视图,图3的(b)是多层防水片的结构立体图。

在图中,例如如图3的(b)所示,多层防水片10形成为如下的双向折叠状态:在该多层防水片的长度方向(lengthdirection)的中途遍及与该长度方向垂直的横向(transversedirection)形成有横向折返重合部t,并且遍及该长度方向形成有长度方向折返重合部l。

如图3的(a)、(b)所示,横向折返重合部t的间隔lp由于与屋顶形状的凸凹形状的复杂性相对应,因此可以适当地确定。另外,由于存在横向折返重合部t,因此,多层防水片10具有上段多层防水片部101、上段弯折部102、折返多层防水片部103、下段弯折部104、下段多层防水片部105、连结多层防水片部106。并且,如果将折返多层防水片部103展开,则上段多层防水片部101与下段多层防水片部105的间隔能够在折返多层防水片部103的长度方向长度l103的二倍范围内进行调整。以与长度方向折返重合部l的间隔lp相适应的方式来确定长度侧折返多层防水片部103的长度方向长度l103和长度侧连结多层防水片部106的长度方向长度l106。

另外,如图3的(b)所示,由于存在长度方向折返重合部l,因此多层防水片10具有长度延伸侧上段多层防水片部121、长度延伸侧上段弯折部122、长度延伸侧折返多层防水片部123、长度延伸侧下段弯折部124、长度延伸侧下段多层防水片部125。并且,如果将长度延伸侧折返多层防水片部123展开,则长度延伸侧上段多层防水片部121与长度延伸侧下段多层防水片部125的间隔能够在长度延伸侧折返多层防水片部123的横向长度t123的二倍范围内进行调整。

由于横向折返重合部t被粘贴成适应屋顶件的凹凸,因此优选的是:连续地设置横向折返重合部t,并将横向折返重合部t彼此间的间隔lp和延伸率expt设定为主要与作为包覆对象的屋顶件的凹凸相对应的恰当的值。在此,横向折返重合部t的延伸率expt例如可以由下式来定义。

expt=(lp+2l103)/lp(1)

为了使长度方向折返重合部l以主要适合于作为包覆对象的屋顶件的阶梯差这样的凸凹形状的方式在长度方向上延伸,优选将长度延伸侧折返多层防水片部123确保为适当的长度。在此,长度方向折返重合部l的延伸率expl例如可以使用多层防水片10的横向的长度tall以下式进行定义。

expl=(tall+2t123)/tall(2)

根据本方式的多层防水片,由于使用了该双向折叠状态的多层防水片,因此,通过使横向折返重合部t延伸,能够应对屋顶件的凹凸,并且,通过使长度方向折返重合部l延伸,不仅能够应对屋顶件的阶梯差,还针对因屋顶件的阶梯差所引起的间隙起到了挡水板的作用。

图4是对在本发明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中使用的多层防水片进行说明的结构图。在图中,多层防水片50是烘烤树脂系涂料51、铝箔52、粘接剂53、合成树脂制膜54的四层结构。在此,关于烘烤树脂系涂料51,考虑耐久性和耐撕裂性,将环氧树脂系或有机硅丙烯酸酯系等的树脂系涂料的涂敷厚度烘烤(焼付け)加工为大约2μm~20μm,优选烘烤加工为大约3μm~10μm,特别优选烘烤加工为大约5μm~8μm。如果涂敷厚度小于2μm,则无法获得充分的耐久性和耐腐蚀性的提高。如果涂敷厚度超过20μm,则涂敷次数增大,制造效率降低。由于烘烤树脂系涂料51被设置在多层防水片的进行屋顶安装时的表面侧,因此,通过适当地选择颜料,能够选择多种色彩或图案。还考虑相对于铝箔52的表面的加工性来确定烘烤树脂系涂料51。对于烘烤树脂系涂料51,可以使用环氧树脂系涂料或丙烯酸树脂系涂料,或者,在近年为了实现住宅的长寿命化而特别重视耐久性,因此现实中使用硅系或氟树脂系涂料。另外,也可以是聚氨酯系、氯化橡胶系、聚氯乙烯系等。

铝箔52是由作业员通过手工加工而成型的,因此是软质铝,厚度优选是大约40μm~120μm(优选是60μm)。铝箔52的厚度由下述因素决定:所贴合的合成树脂制膜54的厚度和热收缩力;以作业员能够使多层防水片应对屋顶件的凹凸的方式进行变形的情况下的作业性;以及,为了制造多层防水片而使用的织机的能力。并且,铝箔52的厚度的下限侧由下述因素决定。

(i)使铝箔52和合成树脂制膜54贴合在一起的工序中的卷隙(巻き巣)的发生频率。

(ii)与铝箔52对合成树脂制膜54进行层叠固定的力相比,纹理方向上的热收缩力变大,从而导致合成树脂制膜54从铝箔52剥离的情况。

(iii)与铝箔52对形状进行保持的力相比,纹理方向上的热收缩力变大,从而导致铝箔52向表面侧卷曲的情况。

(iv)铝箔52在实际施工的现场中的、不会因风力而变形的保持力(保形性)。

另一方面,关于铝箔的厚度的上限,需要如下程度的低刚性:能够变形,以使作业员能够通过手工加工来使多层防水片应对屋顶件的凹凸。而且,关于铝箔52和合成树脂制膜54的厚度,需要是下述这样的刚性:能够通过为了制造多层防水片而使用的织机来进行纺织。作为满足这三个条件的铝箔52的厚度,优选是40μm~120μm。

粘接剂53用于铝箔52和合成树脂制膜54这二层间的粘接。通过粘接剂53,能够缓和在二层间引起的折返部位的应力,从而能够得到更加富有弯折加工性的片。对于铝箔52和合成树脂制膜54这二层间的粘接,通过被称作干法复合的加工法进行粘接。干法复合是这样的方法:通过有机溶剂将粘接剂稀释成恰当的粘度后涂敷于膜上,在干燥后与另一膜压接而贴合在一起。关于粘接剂53,有聚酯系粘接剂、聚醚系粘接剂等,层压膜的性能也根据耐热性、耐化学品性、深冲压特性等所使用的粘接剂的特性来决定。

在干法复合中,存在:通过有机溶剂进行稀释的一般的方法;和,不使用有机溶剂,而是通过加热来调节成恰当的粘度后进行涂敷的无溶剂类型。另外,最近,还存在乳胶型(使粘接剂分散在水中的水性型)。

关于合成树脂制膜54,可以使用例如pet、尼龙树脂、聚氯乙烯这样的耐热性在150℃以上的合成树脂、且为耐风化性和耐撕裂性高的材料。合成树脂制膜54的厚度优选是10μm~80μm。如果合成树脂制膜54的厚度超过80μm,则由于下述的理由而导致制造效率低下。

(i)容易引起贴合工序中的卷隙。

(ii)与铝箔52对合成树脂制膜54进行层叠固定的力β相比,纹理方向上的热收缩力α变大,从而导致合成树脂制膜54从铝箔52剥离。

(iii)与铝箔52对形状进行保持的力γ相比,纹理方向上的热收缩力α变大,从而导致铝箔52向表面侧卷曲。

(iv)由于多层片自身变硬,皱褶加工(褶加工)的成品率和生产量恶化。

另一方面,在合成树脂制膜54的厚度小于10μm的情况下,作为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在25年至50年程度的长期使用中无法确保耐风化性和耐撕裂性。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多层防水片,对于作业员来说,由于是具有薄的合成树脂制膜54在横向上的弹性和铝箔52的保形性的片,因此容易顺手,从而不易引起施工不良,有助于施工时间缩短。

关于合成树脂制膜54和铝箔52的厚度决定,优选的是,满足热收缩性的条件,且能够通过织机进行编织,并且能够使作业员通过手工加工应对屋顶件的凹凸。可是,在通过合成树脂制膜54无法满足耐久性的情况下,作为多层防水片的其它方式,可以使用合成树脂制片来代替合成树脂制膜54。合成树脂制片的厚度优选是80μm~300μm。如果合成树脂制片的厚度超过300μm,则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制造效率或施工效率低下。作为合成树脂制片,可以采用弹性体片、聚氯乙烯制片、聚乙烯制片、聚苯乙烯制片等使用了常用树脂的片。

另一方面,在合成树脂制膜的情况下,也可以取代粘接层,将合成树脂制膜直接热熔接于铝箔52。在合成树脂制片的情况下,也可以进一步设置树脂系涂装层。另外,也可以是,在铝箔的一个面上设置合成树脂制片,在另一个面上设置合成树脂制膜的层。

表1是对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各种形态进行说明的表。

【表1】

接下来,再次参照图1和图2的(b),对换气片40的结构的详情进行说明。

换气片40具有换气片主体部41、脊瓦侧开口设置部42、脊瓦侧开口部422、多层防水片安装部43、中间开口设置部44、中间开口部442以及缝纫线部46。换气片40使用了聚丙烯、聚酯等的纤维材料。作为纤维材料,只要是具有拒水性和耐久性的纤维即可。对于换气片40,只要是例如弹性体片或树脂制膜等具有拒水性和耐久性的片材即可,另外也可以是在无纺布或平织/斜纹编织的等通常的布材料中采用的织物结构。

换气片主体部41具有覆盖多层防水片20的防水片开口部28的横向宽度,其大致的宽度是与位于上段多层防水片部201的两侧的上段弯折部202之间的间隔相同的程度或者稍窄。关于换气片主体部41,可以使其厚度比多层防水片20薄,但由于需要确保耐久性,因此,可以使用耐风化性和耐撕裂性高的纤维材料。

脊瓦侧开口设置部42和中间开口设置部44通过换气片主体部41的缘部和多层防水片安装部43形成截面口字状的筒部。脊瓦侧开口设置部42在换气片40和多层防水片20被安装于脊檩的状态下位于接近脊瓦端部的外侧底部。中间开口设置部44在换气片40和多层防水片20被安装于脊檩的状态下位于接近脊檩或多层防水片20的外侧底部。脊瓦侧开口设置部42和中间开口设置部44在换气片40和多层防水片20被安装于脊檩的状态下位于底部,由此,促进了结露的水分排出到屋外,并且能够防止雨水浸入或者实现了换气性能的确保。脊瓦侧开口设置部42和中间开口设置部44分别具有脊瓦侧开口部422和中间开口部442。脊瓦侧开口部422和中间开口部442作为换气片开口部发挥作用。

关于脊瓦侧开口部422和中间开口部442,可以以确保开口部的有效面积相对于天花板面积的比例在1/1600以上的方式来设定其开口部的形状和设置密度。关于脊瓦侧开口部422和中间开口部442,例如可以在横向上设置二列或三列比多层防水片20的防水片开口部28小的开口部。通过减小开口部的孔,能够防止雨水浸入。如果缩小开口部的孔,则为了确保开口部的有效面积相对于天花板面积的比例,可以在横向上设置多列开口部的孔,并使其间隔变窄来确保开口部的有效面积。并且,对于脊瓦侧开口部422和中间开口部442,也可以设置一列能够确保开口部的有效面积相对于天花板面积的比例的开口部形状的开口部。而且,关于防水片开口部28和脊瓦侧开口部422或中间开口部442的形状,只要能够确保开口部的有效面积相对于天花板面积的比例在1/1600以上、并能够防止暴风雨时的雨水浸入屋顶背面即可,因此,两者的大小关系可以适当地确定。

例如,关于防水片开口部28和脊瓦侧开口部422或中间开口部442中的开口部,长度方向上每1米单位的开口面积可以是大约20~400cm2,更优选是大约60~200cm2,最优选是大约80~140cm2。在长度方向上每1米单位的开口面积为20cm2以下时,即使遍及屋脊的全长设置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也难以确保开口部的有效面积相对于天花板面积的比例在1/1600以上。另一方面,在长度方向上每1米单位的开口面积为400cm2以上时,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开口部过大,难以防止暴风雨时的浸水。

换气屋脊的有效天花板面积可以根据例如フラット35(住宅金融援助机构)的融资基准来计算。在该融资基准中,规定了“在飞檐或阁楼的壁的面向屋外的部分上设有进气孔,在阁楼的尽可能靠顶部处,使用排气筒之外的器具设置排气孔,并且,进气孔的有效面积相对于天花板面积的比例在900分之一以上,排气孔的有效面积相对于天花板面积的比例在1600分之一以上。”。

因此,关于针对屋脊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设置,只要能够确保例如基于住宅金融援助机构的当前基准的融资条件、即开口部的有效面积相对于天花板面积的比例在1/1600以上即可,因此,可以遍及屋脊的长度方向全部设置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也可以局部地进行设置。在将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局部地设置于屋脊的情况下,对于未设置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脊部,可以设置通常的不具有换气功能的防水片。

多层防水片安装部43是安装于换气片粘贴部27的部位,在将本发明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安装于屋顶的状态下,该多层防水片安装部43沿着换气片主体部41的横向两侧的缘部就位。在此,多层防水片安装部43以经由脊瓦侧开口设置部42和中间开口设置部44以双重路径与换气片主体部41的横向两侧的缘部连接的方式在长度方向上连续地就位。

缝纫线部46是例如在将一片布状的片的两端折叠而在换气片40的两端缘部设置脊瓦侧开口设置部42和中间开口设置部44的情况下,在将换气片40的两端折返后缝在换气片主体部41的背面上时所出现的缝纫线的线状的部位。并且,在将换气片40的两端折返后固定于换气片主体部41的情况下,也可以代替缝纫线而使用粘接剂、粘着剂、热熔接、压接等手段。

接下来,参照图6和图5的(c),对换气片40的结构的详情进行说明。图5的(c)是对将本发明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安装于屋顶后的状态进行说明的重要部位剖视图。图6是在本发明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中使用的换气片的展开图。

换气片40还具有换气片弯折部424、426、444、446。换气片弯折部424是位于换气片主体部41与脊瓦侧开口设置部42之间的弯折线。换气片弯折部426是位于脊瓦侧开口设置部42与多层防水片安装部43之间的弯折线。换气片弯折部444是位于多层防水片安装部43与中间开口设置部44之间的弯折线。换气片弯折部446是位于中间开口设置部44与换气片主体部41的缝纫线部46之间的弯折线。换气片弯折部424、426、444成为凸折。与此相对,换气片弯折部426成为凹折,从而容易缝到换气片主体部41上。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本发明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安装于屋顶的状态下,换气片主体部41的横向两侧的缘部和多层防水片安装部43通过脊瓦侧开口设置部42和中间开口设置部44的双重路径连接。作为另一方式,也可以只有脊瓦侧开口设置部42和中间开口设置部44中的任意一方。

图5是对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施工状态进行说明的重要部位放大剖视图,(a)是对屋顶的脊部附近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稳定安装状态进行说明的重要部位剖视图,(b)是对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在脊部附近的作业形态进行说明的重要部位剖视图,(c)是对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效用进行说明的重要部位剖视图。如图5的(b)所示,示出了:使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下摆部以脊檩的上边为轴下降,由此将其收纳于包背的内侧。如图5的(c)所示,说明了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遮挡雨水且使空气通过的状态。

在图5的(a)中,在作为施工对象的建筑物的屋顶的脊部30,使用了脊檩31、脊檩支承件32、屋面料33、垫木(桟木)34、屋顶件35、包背36、螺钉37、板条38、望板39。而且,在脊部30中还存在阁楼开口部301。在此,脊檩31是指在房檩(けたゆき)方向上安装于屋顶的最上部的横木。脊檩支承件32优选是例如发泡聚苯乙烯这样的树脂制部件或专用五金,其具有:支承脊檩31的脊檩接触部321;设置于从脊檩31至屋面料33为止的间隙中来进行支承的纵支承部322;以及倒y字形接触部323,其与以屋脊为界向两侧倾斜的屋面料33接触。屋面料33是具有防水作用的片状的部件,在屋顶件35为瓦的情况下,屋面料33采用沥青系片。

垫木34是在固定屋顶的瓦35时所使用的部件,并且是为了卡挂屋顶件35而与屋顶件35垂直地夹在屋顶件35与板条38之间的小角材。对于屋顶件35,典型的情况是使用瓦或石棉瓦,但也可以使用瓦那样的厚型的屋顶件。包背36是包覆脊檩31以便可靠地进行防水的部件,其使用耐久性高的金属板或与屋顶件材质相同的材料。螺钉37是为了将包背36固定于脊檩31而使用的部件,其使用金属制的刚性高且耐久性高的材料。板条38是在垫木34的下方垂直地设置的宽度为大约20mm的带状部件,其使雨水流下而不存留于垫木34。望板39是指固定屋顶瓦等的屋顶面的底托胶合板,将胶合板铺在椽子上,并在其上面施工屋面料33。

接下来,针对在这样构成的作为施工对象的建筑物的屋顶的脊部附近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设置顺序进行说明。图7是对设置有横向折返重合部t和长度方向折返重合部l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设置方法进行说明的流程图,图8是对沿着屋脊的长度方向铺设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情况进行说明的立体图。首先,如图5的(b)、(i)所示,将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与屋顶的屋脊方向并行地设置于脊檩31的上侧面(步骤100)。接下来,借助卡钉等将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临时固定于脊檩31(步骤102)。关于对卡钉等进行敲击的部位,可以是多层防水片20中的成为与脊檩抵接的抵接部的中央部分。

接下来,如图5的(b)、(ii)和(iii)所示,将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横向上的下摆部以与脊檩31接触的脊檩安装用折痕部206为起点压下(步骤104)。这种情况下,关于将长度方向折返重合部l压下的程度,可以是将下摆部24收纳于包背36的内侧的打墨线位置的程度。

在该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形状变更时,换气片40的脊瓦侧开口设置部42和中间开口设置部44展开成能够使多层防水片20的防水片开口部28、和换气片40的脊瓦侧开口部422及中间开口部442进行换气的状态(步骤106)。在此,安装于多层防水片20的换气片40的两端附近部被展开成袋状或三角形状。与此相伴,脊瓦侧开口设置部42和中间开口设置部44分别成为从折叠的状态逐渐提升的姿势,脊瓦侧开口部422和中间开口部442成为能够与多层防水片20的防水片开口部28进行换气的形状。

因此,在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被安装于脊檩的状态下,通过该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形状变更,确保了换气性能。即,换气片40中的、与脊檩31抵接的片固定部位412与多层防水片安装部43之间的间隔l412-43构成为和多层防水片20中的脊檩抵接防水片部29与换气片粘贴部27之间的间隔l29-27大致相同的程度。因此,在将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横向上的下摆部以与脊檩31接触的脊檩安装用折痕部206为起点压下时,换气片弯折部424、426、444、446有效地发挥作用,从而通过换气片主体部41的端部、脊瓦侧开口设置部42、多层防水片安装部43、中间开口设置部44和缝纫线部46,在换气片主体部41的缝纫线部46附近的端形成截面口字形的管状通气路。

接下来,为了将多层防水片20安装于屋顶件35,将粘接带25的剥离纸26剥掉,并将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在长度方向上粘接于屋顶件35的山部352(步骤108)。在此,对于步骤104的将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长度方向上的下摆部相对于脊檩31压下的动作、和将粘接带25的剥离纸26剥掉的动作,可以在时间上同时并行地执行前者和后者,另外,也可以先执行后者的剥离,然后执行前者的压下。在将多层防水片的长度方向上的下摆部相对于脊檩31压下时,通过一边剥掉粘接带25的剥离纸26一边进行压下,能够同时并行地进行作业,从而能够简化施工的顺序。

另一方面,针对屋顶件35的谷部354,以沿着该谷部的形状的方式使多层防水片在长度方向上延伸并粘接(步骤110)。在多层防水片和屋顶件35的山部352或谷部354的粘接中,可以使用粘接带25。通过将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下摆部安装于屋顶件35,由此,长度方向折返重合部l被展开(步骤112)。在使用如日本瓦那样在一块瓦上存在有山部352和谷部354的瓦来作为屋顶件35时,在相邻的瓦彼此的设置中,通过使山部352和谷部354的端部良好地对位,由此,能够牢固地构成如下这样的一体结构的屋顶:换气性能得到了增强,并且对抗雨水的耐性较高(步骤114)。此时,如图8所示,需要使多层防水片适应屋顶件35的山部352和谷部354的形状并适应脊檩31的形状。因此,关于多层防水片的横向折返重合部t,在如脊檩31那样平坦的情况下,以重合的状态安装该横向折返重合部t,在如屋顶件35的山部352或谷部354那样为凸凹形状的情况下,使该横向折返重合部t从重合的状态变成展开状态来进行安装。这样,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设置完成(步骤116)。

根据图7所示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设置顺序,如图5的(b)所示,将多层防水片的长度方向上的下摆部相对于脊檩31压下的位置不会从包背36露出。由此,在下摆部被收纳于形成包背内的打墨线的规定的位置处而未到达规定的位置的情况下,能够使长度方向折返重合部l在横向上伸展并将其粘接于屋顶件35。因此,对于在以往的多层防水片上不存在长度方向折返重合部l的情况下当多层防水片露出时所需要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弯折作业,在本实施方式中不需要执行该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弯折作业。

关于长度方向折返重合部l,通过使折返多层防水片部203从折叠的状态起在横向上伸展,由此,即使在脊檩31的高度因各种建筑物而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单一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来应对的范围较广。另外,长度方向折返重合部l也能够作为挡水部来使用,而且还可以用于扩展粘接带25的安装宽度,其中,所述挡水部发挥出与防止向建筑物的屋顶内部浸水的截水脊垫瓦(止面戸)同样的功能。而且,换气片40的脊瓦侧开口设置部42也发挥与多层防水片20的长度方向折返重合部l相同的作用。虽然在脊瓦侧开口设置部42设置有脊瓦侧开口部422,但由于其处于换气片40的底部,因此容易排水,并且,与防水片开口部28相比,脊瓦侧开口部422通过减小个别的开口部的形状,由此使得雨水难以浸入。

通过如图7(步骤100)那样将多层防水片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在长度方向上固定于脊檩31的上侧面,由此,作业员能够使用两手如图5的(a)所示那样将多层防水片的两个下摆部没有间隙地粘贴于屋顶件35。另外,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下摆部不会在包背36部的外侧露出,美观性也良好。

接着,对本发明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9是对本发明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结构图,(a)是从上面观察的俯视图,(b)是从图9的(a)中的b-b方向观察的横向剖视图,(c)是从下面观察的仰视图,(d)是从图9的(c)中的d-d方向观察的侧视图。并且,在图9中,对于起到与所述图2相同的作用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在图9的实施方式中,与图2的实施方式相比较,在使用了仅设置有横向折返重合部t的多层防水片这一点上相同,且在下述方面不同:多层防水片中省略了长度方向折返重合部l。

图10是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施工状态进行说明的重要部位放大剖视图,(a)是对屋顶的脊部附近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稳定安装状态进行说明的重要部位剖视图,(b)是对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在脊部附近的作业形态进行说明的重要部位剖视图,(c)是对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效用进行说明的重要部位剖视图。并且,在图10中,对于起到与所述图5相同的作用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接下来,针对在这样构成的作为施工对象的建筑物的屋顶的脊部附近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设置顺序进行说明。图11是对设置有横向折返重合部t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设置方法进行说明的流程图。并且,在图11中,在与图7相同的步骤处,引用图7的对应步骤的说明,在此仅对其概要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10的(b)、(i)所示,将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与屋顶的屋脊方向并行地设置于脊檩31的上侧面(步骤200)。接下来,借助卡钉等将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临时固定于脊檩31(步骤202)。关于对卡钉等进行敲击的部位,可以是多层防水片20中的成为与脊檩抵接的抵接部的中央部分。

接下来,如图10的(b)、(ii)和(iii)所示,将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横向上的下摆部以与脊檩31接触的脊檩安装用折痕部206为起点压下(步骤204)。在该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形状变更时,换气片40的脊瓦侧开口设置部42和中间开口设置部44展开成能够使多层防水片20的防水片开口部28、和换气片40的脊瓦侧开口部422及中间开口部442换气的状态(步骤206)。

接下来,为了将多层防水片20安装于屋顶件35,将粘接带25的剥离纸26剥掉,并将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在长度方向上粘接于屋顶件35的山部352(步骤208)。另一方面,针对屋顶件35的谷部354,以沿着该谷部形状的方式使多层防水片在长度方向上延伸并粘接(步骤210)。在多层防水片和屋顶件35的山部352或谷部354的粘接中,可以使用粘接带25。然后,将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下摆部安装于屋顶件35(步骤212)。在使用如日本瓦那样在一块瓦上存在有山部352和谷部354的瓦来作为屋顶件35时,在相邻的瓦彼此的设置中,通过使山部352和谷部354的端部良好地对位,由此,能够牢固地构成如下这样的一体结构的屋顶:换气性能得到了增强,并且对抗雨水的耐性较高(步骤214)。这样,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设置完成(步骤216)。

根据本发明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设置方法,由于多层防水片兼具弯折加工性和耐久性,因此,在对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进行施工后,在下摆部的下表面上安装的粘接带25的粘接力和铝箔53的保形性大大有助于针对屋顶件35的粘接。例如,即使在粘接带25的粘接力在多年后降低的情况下,由于铝箔53的保形性,也会使得该粘接带从屋顶件35剥离的危险性降低,因此,与此相伴,漏水的危险性也降低,结果是有助于建筑物的高耐久化。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关于脊檩31或脊檩支承件32,存在如下的特征。即,在脊檩支承件32如以往那样是实施了防锈加工的金属制的情况下,存在如下课题:缺乏刚性,且由于风或积雪等而摇晃或弯曲。可是,作为脊檩支承件,通过使用具有脊檩接触部321、纵支承部322、倒y字形接触部323的树脂制屋脊支承件32,能够确保牢固性,即使长期间使用也能够防止倒塌。而且,由于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还具有多层防水片的拉伸强度,因此,即使假设脊檩31或脊檩支承件32欲倾倒,其姿势也会借助多层防水片的保形性和粘接带25的粘接力而被保持。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方式,能够在根据权利要求记载的进行把握的技术范围内变更为各种形式。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具有开口部的屋脊支承件的用途,例示了兼用于屋顶用防水片的情况,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作为雨水容易浸入建筑物的部位处的防雨密封件来利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