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柱支撑的单向温度缝节点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23941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单柱支撑的单向温度缝节点构造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单柱支撑的单向温度缝节点构造。



背景技术:

大型建筑物由于平面尺寸过长,受热胀冷缩影响,容易在结构中产生较大的温度应力,为避免因温度应力导致建筑结构产生裂缝被破坏的情况,需在结构一定长度位置设缝将建筑分成几部分,该缝即为温度缝,又称伸缩缝。

伸缩缝将基础以上的建筑构件如楼面、屋顶(木屋顶除外)等分成两个独立部分,使建筑物或构筑物沿长方向可做水平伸缩。在伸缩缝的两侧通常需要支撑柱来对相应的楼面及屋顶下方的结构梁进行支撑(伸缩缝左侧的柱子对位于其左侧的建筑构件提供支撑,伸缩缝右侧的柱子对位于其右侧的建筑构件提供支撑),实际施工时,结构柱和结构梁一起浇筑,混凝土凝固后,柱梁之间为刚性连接,由于柱子具有可变形的特性,故可满足构筑物水平伸缩的需求,不会出现因温度应力导致建筑结构产生裂缝被破坏的情况。

牛腿柱在传统的木结构建筑上曾普遍应用,通常用于支撑屋顶出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牛腿结构在钢混结构的民用建筑上已很少使用,目前主要是一些工业厂房为了将行吊梁搁置在柱身上,会采用带牛腿结构的柱子。若能够利用带牛腿的结构柱实现对伸缩缝左右两侧的建筑构件进行支撑(即一根柱子同时给伸缩缝左右两侧的建筑构提供支撑),将可以省掉一半数量的柱子,这无论是对于提高建筑物有效使用空间还是降低建造成本,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单柱支撑的单向温度缝节点构造,其通过一根带牛腿结构的柱子同时给伸缩缝左右两侧的结构梁提供支撑,能够省掉一半数量的柱子。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单柱支撑的单向温度缝节点构造,包括结构柱本体、牛腿结构、第一结构梁、第二结构梁以及预留在第一结构梁和第二结构梁之间的伸缩缝,所述牛腿结构设置在结构柱本体右侧,所述结构柱本体与伸缩缝左侧的第一结构梁浇筑成一体,所述牛腿结构上水平安放有平面定向滑动支座,所述平面定向滑动支座包括水平设置的底部导轨和上部滑板,所述底部导轨连接于牛腿结构,所述上部滑板托住位于结构柱本体右侧的第二结构梁,所述上部滑板连接于底部导轨并在第二结构梁因温度效应产生伸缩时可沿底部导轨来回滑动,所述上部滑板上方竖直设置有多根锚入第二结构梁中的第一锚杆,所述第一锚杆的底端固定连接于上部滑板,所述底部导轨下方竖直设置有抗剪键以及多根锚入牛腿结构中的第二锚杆,所述抗剪键及第二锚杆的顶端均固定连接于底部导轨。

其中,所述底部导轨件包括底座和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包括至少两根用于支撑上部滑板的支撑条,所述支撑条平行间隔设置在底座上,所述上部滑板的左右两端先往下再往内侧弯折形成滑槽,所述支撑条的顶端往外侧弯折形成用于防止上部滑板倾翻脱轨的限位防脱沿,所述限位防脱沿插入滑槽中。

进一步,所述支撑件还包括至少两根平行间隔设置的横向肋条,所述横向肋条与支撑条垂直相交形成“口”字型的格子腔,所述横向肋条与支撑条一起给上部滑板提供支撑。

更进一步,所述支撑件还包括设于格子腔中的纵向肋条,所述纵向肋条与支撑条平行设置且与支撑条及横向肋条一起给上部滑板提供支撑。

优选的,所述底座上设有一圈围板,所述围板环绕在支撑条及横向肋条的外部,所述围板与支撑条及横向肋条间隔一段距离,从而在所述支撑条与横向肋条的外侧形成外围储油腔,所述围板的高度大于支撑条及横向肋条的高度且其顶端延伸至上部滑板的外侧,所述外围储油腔及格子腔中均注满润滑油。

进一步,所述外围储油腔上方设有一圈用于防止其内部润滑油往外溢出的密封件,所述密封件的内侧端固定连接于上部滑板、外侧端固定连接于围板,所述密封件采用可拉伸的弹性材料制成。

更进一步,所述外围储油腔与格子腔通过管道相连,所述管道上设有单向阀,所述单向阀限制管道内的润滑油只能流向格子腔。

更加优选的,所述格子腔内竖直设置有压油板,所述压油板的顶端固定连接于上部滑板,所述上部滑板沿底部导轨来回滑动时,所述压油板相应地在格子腔内来回移动,所述压油板将格子腔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位于压油板左侧,所述第二腔室位于压油板右侧,所述第一腔室与外围储油腔通过第一管道相连,所述第二腔室与外围储油腔通过第二管道相连,所述第一管道上设有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二管道上设有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限制第一管道内的润滑油只能流向第一腔室,所述第二单向阀限制第二管道内的润滑油只能流向第二腔室,所述压油板上设有连接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泄压通道,所述泄压通道上设有泄压阀。

其中,所述上部滑板上与支撑条及横向肋条接触的部位的表面粗糙度ra值小于0.20,所述支撑条及横向肋条上与上部滑板接触的部位的表面粗糙度ra值大于0.40且小于3.20。

其中,所述上部滑板及底部导轨均采用q346钢制成,所述第一锚杆及第二锚杆的数量均为6支。

本发明提供的单柱支撑的单向温度缝节点构造采用如下方式施工:第一步、先将平面定向滑动支座定位放置于浇筑模具中,然后浇筑结构柱本体和牛腿结构,浇筑结构柱和牛腿结构的同时可以将伸缩缝左侧的第一结构梁(包括横向梁和纵向梁)一并浇筑完成,混凝土凝固后,平面定向滑动支座的第二锚杆及抗剪键被混凝土包裹,此时第二锚杆牢牢锚入牛腿结构中;第二步、在平面定向滑动支座的上部滑板上浇筑伸缩缝右侧的第二结构梁(包括横向梁和纵向梁),混凝土凝固后,第二结构梁压在上部滑板上,同时第一锚杆牢牢锚入第二结构梁中。对于多层建筑,在进行上述第二步的时候,还可以同时浇筑第二层的结构柱本体和牛腿结构,浇筑第二层结构柱本体和牛腿结构的方式与前述第一步基本相同。

本发明通过在结构柱本体上设置牛腿结构,在牛腿结构上设置平面定向滑动支座后,实现了一根柱子同时给伸缩缝左右两侧的建筑构件提供支撑,从而省掉了一半数量的柱子,柱子数量减半后,大幅提高了建筑物有效使用空间,降低了建造成本。当楼面因温度效应热胀冷缩时,伸缩缝左侧的温度应力通过柱子变形得以释放,伸缩缝右侧楼面的温度应力通过第二结构梁推着上部滑板在底部导轨上滑动来释放,从而避免了因温度应力导致建筑结构产生裂缝被破坏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单柱支撑的单向温度缝节点构造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单柱支撑的单向温度缝节点构造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平面定向滑动支座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平面定向滑动支座的分解图;

图5为图3所示平面定向滑动支座中底部导轨的第一种结构俯视图;

图6为图3所示平面定向滑动支座中底部导轨的第二种结构俯视图;

图7为图3所示平面定向滑动支座中底部导轨的第三种结构俯视图;

图8为图3所示平面定向滑动支座中上部滑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3所示平面定向滑动支座中底部导轨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结构柱本体2——牛腿结构3——第一结构梁

4——第二结构梁5——伸缩缝6——平面定向滑动支座

61——底部导轨62——上部滑板63——第一锚杆

64——抗剪键65——第二锚杆66——密封件

67——压油板69——泄压通道61a——底座

61b——支撑条61c——横向肋条61d——格子腔

61e——纵向肋条61f——围板61g——外围储油腔

62a——滑槽68a——第一管道68b——第二管道

61b1——限位防脱沿61d1——第一腔室61d2——第二腔室。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高于”、“低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均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样表述仅是为了让本发明的描述更简单、方便,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

另外,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更深入地理解发明构思,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见图1-4、8-9所示,单柱支撑的单向温度缝节点构造,包括结构柱本体1、牛腿结构2、第一结构梁3、第二结构梁4以及预留在第一结构梁3和第二结构梁4之间的伸缩缝5,牛腿结构2设置在结构柱本体1右侧,结构柱本体1与伸缩缝5左侧的第一结构梁3浇筑成一体,牛腿结构11上水平安放有平面定向滑动支座6,平面定向滑动支座6包括水平设置的底部导轨61和上部滑板62,底部导轨61连接于牛腿结构11,上部滑板62托住位于结构柱本体1右侧的第二结构梁4,上部滑板62连接于底部导轨61并在第二结构梁4因温度效应产生伸缩时可沿底部导轨61来回滑动,上部滑板62上方竖直设置有多根锚入第二结构梁中的第一锚杆63,第一锚杆63的底端固定连接于上部滑板62,底部导轨61下方竖直设置有抗剪键64以及多根锚入牛腿结构中的第二锚杆65,抗剪键64及第二锚杆65的顶端均固定连接于底部导轨61。

上述单柱支撑的单向温度缝节点构造采用如下方式施工:第一步、先将平面定向滑动支座6定位放置于浇筑模具中,然后浇筑结构柱本体1和牛腿结构2,浇筑结构柱1和牛腿结构2的同时可以将伸缩缝5左侧的第一结构梁3(包括横向梁和纵向梁)一并浇筑完成,混凝土凝固后,平面定向滑动支座6的第二锚杆65及抗剪键64被混凝土包裹,此时第二锚杆65牢牢锚入牛腿结构2中;第二步、在平面定向滑动支座6的上部滑板62上浇筑伸缩缝5右侧的第二结构梁4(包括横向梁和纵向梁),混凝土凝固后,第二结构梁4压在上部滑板62上,同时第一锚杆63牢牢锚入第二结构梁4中。对于多层建筑,在进行上述第二步的时候,还可以同时浇筑第二层的结构柱本体1和牛腿结构2,浇筑第二层结构柱本体1和牛腿结构2的方式与前述第一步基本相同。

本实施例通过在结构柱本体1上设置牛腿结构2,在牛腿结构2上设置平面定向滑动支座6后,实现了一根柱子同时给伸缩缝5左右两侧的建筑构件提供支撑,从而省掉了一半数量的柱子,柱子数量减半后,大幅提高了建筑物有效使用空间,降低了建造成本。当楼面因温度效应热胀冷缩时,伸缩缝5左侧的温度应力通过柱子变形得以释放,伸缩缝5右侧楼面的温度应力通过第二结构梁4推着上部滑板62在底部导轨61上滑动来释放,从而避免了因温度应力导致建筑结构产生裂缝被破坏的情况。

在上述实施例中,底部导轨件61包括底座61a和支撑件,支撑件包括至少两根用于支撑上部滑板62的支撑条61b,支撑条61b平行间隔设置在底座61a上,上部滑板62的左右两端先往下再往内侧弯折形成滑槽62a,支撑条61b的顶端往外侧弯折形成用于防止上部滑板62倾翻脱轨的限位防脱沿61b1,限位防脱沿61b1插入滑槽62a中。

见图5-7所示,支撑件还包括至少两根平行间隔设置的横向肋条61c,横向肋条61c与支撑条61b垂直相交形成“口”字型的格子腔61d,横向肋条61c与支撑条61b一起给上部滑板62提供支撑。

需要说明的是,图5-7示出了三种不同结构的底部导轨件61。在图5和7中,支撑件还包括设于格子腔61d中的纵向肋条61e,纵向肋条61e与支撑条61b平行设置且与支撑条61b及横向肋条61c一起给上部滑板62提供支撑。

在图6和7中,底座61a上设有一圈围板61f,结合图3和4所示,围板61f环绕在支撑条61b及横向肋条61c的外部,围板61f与支撑条61b及横向肋61c间隔一段距离,从而在支撑条61b与横向肋条61c的外侧形成外围储油腔61g,围板61f的高度大于支撑条61b及横向肋条61c的高度且其顶端延伸至上部滑板62的外侧,外围储油腔61g及格子腔61d中均注满润滑油。往外围储油腔61g及格子腔61d中注满润滑油后可以让上部滑板62与底部导轨61所有接触部位均浸润在润滑油中,从而获得极佳的防锈和润滑效果。

进一步地,见图3和4所示,外围储油腔61g上方设有一圈用于防止其内部润滑油往外溢出的密封件66,密封件66的内侧端固定连接于上部滑板62、外侧端固定连接于围板61f,密封件66采用可拉伸的弹性材料制成。通过在外围储油腔61g上方设置密封件66,既可以避免外部环境中的灰尘落入润滑油中污染润滑油,又可以防止润滑油溢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密封件66采用可拉伸的弹性材料制成,可以随上部滑板62的滑动而被拉长,从而始终保持对外围储油腔61g的密封,当上部滑板62回位后,密封件66会在自身弹性作用下恢复原状。

更进一步地,在图6和7所示的结构中,外围储油腔61g与格子腔61d通过管道相连,管道上设有单向阀,单向阀限制管道内的润滑油只能流向格子腔61d。如前所述,围板61f的高度大于支撑条61b及横向肋条61c的高度且其顶端延伸至上部滑板62的外侧,而上部滑板62压在支撑条61b与横向肋条61c上,也就是说,外围储油腔61g及格子腔61d中注满润滑油后,外围储油腔61g中的润滑油液面会高于格子腔61d中的润滑油液面,当格子腔61d中的润滑油逐渐被消耗导致液面下降后,外围储油腔61g中的润滑油只能通过上部滑板62底部与支撑条61b及横向肋条61c之间的细微空隙(因制造误差和加工痕迹造成的空隙,这样的空隙实际上是必然存在的)渗透入格子腔61d中,而设置管道将外围储油腔61g与格子腔61d相连并在管道上设置单向阀后,外围储油腔61g中的润滑油就可以及时通过管道并经单向阀流入格子腔61d中,从而保证上部滑板62与底部导轨61所有接触部位均浸润在润滑油中(针对润滑油量的情况,若外围储油腔61g与格子腔61d中的润滑油液面均低于支撑条61b及横向肋条61c的顶端面,则无法保证上部滑板62与底部导轨61所有接触部位均浸润在润滑油中)。

优选的,见图3和4所示,格子腔61d内竖直设置有压油板7(需要说明的是,针对图7所示结构的底部导轨61,由于格子腔61d内设有纵向肋条61e,压油板67应当采用如图3和4所示的两片式结构,对于图6所示结构的底部导轨61,压油板67采用一片式的结构即可,实际应用时,压油板67根据格子腔61d内的具体情况作适应性调整即可),压油板67的顶端固定连接于上部滑板62,上部滑板62沿底部导轨61来回滑动时,压油板67相应地在格子腔61d内来回移动,压油板67将格子腔61d分隔成第一腔室61d1和第二腔室61d2,第一腔室61d1位于压油板67左侧,第二腔室61d2位于压油板67右侧,第一腔室61d1与外围储油腔61g通过第一管道68a相连,第二腔室61d2与外围储油腔通过第二管道68b相连,第一管道68a上设有第一单向阀,第二管道68b上设有第二单向阀,第一单向阀限制第一管道68a内的润滑油只能流向第一腔室61d1,第二单向阀限制第二管道68b内的润滑油只能流向第二腔室61d2,压油板67上设有连接第一腔室61d1和第二腔室61d2的泄压通道69,泄压通道69上设有泄压阀。在该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当上部滑板62往左滑动时,压油板67对应在格子腔61d内往左移动,第一腔室61d1空间变小,第一腔室61d1中的油压升高,在压力作用下,第一腔室61d1中的润滑油可以更充分地进入上部滑板62底部与支撑条61b及横向肋条61c之间的空隙中,再流至外围储油腔61g中(外围储油腔61g中的润滑油再从第一管道68a和第一管道68b进入第一腔室61d1和第二腔室61d2),这样可以更好地保证上部滑板62与支撑件之间润滑性,当压力超过预设值时,第一腔室61d1中的润滑油会经泄压通道69进入第二腔室61d2中,使得压油板67两侧压力平衡,从而避免因油压太高过度阻碍上部滑板62往左滑动的情况。当上部滑板62往右滑动时,压油板67对应在格子腔61d内往右移动,这时产生的情况与其往前移动时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在前述实施例中,上部滑板62上与支撑条61b及横向肋条61c接触的部位的表面粗糙度ra值小于0.20,支撑条61b及横向肋条61c上与上部滑板62接触的部位的表面粗糙度ra值大于0.40且小于3.20。支撑条61b及横向肋条61c上与上部滑板62接触的部位的粗糙度值更大(相当于变相地增加了两接触面之间的进油间隙)可以让润滑油更好地进入到两接触面之间的间隙中并容存在支撑条61b及横向肋条61c顶端面,从而更好地保证润滑效果。

最后,上部滑板62及底部导轨61均采用q346钢制成,如图8和9所示,第一锚杆63及第二锚杆65的数量均为6支。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现方案,除此之外,本发明还可以其它方式实现,在不脱离本技术方案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为了让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更方便地理解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改进之处,本发明的一些附图和描述已经被简化,并且为了清楚起见,本申请文件还省略了一些其它元素,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意识到这些省略的元素也可构成本发明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