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HL建筑保温体系及HL建筑墙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41852阅读:439来源:国知局
一种HL建筑保温体系及HL建筑墙体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墙体,尤其是一种hl建筑保温体系及hl建筑墙体。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建筑保温技术按其材质可以分为:

1、保温外贴:即主体结构完成,在外墙粘贴保温,该技术易脱落、空鼓、透水且因保温外侧没有足够的保护层易燃烧。

2、保温内置:该技术一般是在外墙浇筑前植入外墙模板内测,虽实现了保温层与结构层有效连接,但保温材料外侧还需采用抹灰处理,该做法即不能满足外保护层防火规范,也不能有效防止外墙皮脱落现象。

3、保温内外浇筑:目前市场上有几种保温外维护层与墙体同时浇筑产品,但大多都是外侧设计一层钢丝网,该产品外侧单层钢丝网,位居保护层中间,除了给现场浇筑带来困难外,钢丝网还不能有效控制保温层位移,单靠每平米4个垫块来固定保温材料位移,显然强度不够。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一种可解决目前外墙保温层施工难、浇筑难、易脱落等问题,实现保温层和结构层的一体化的一种hl建筑保温体系及hl建筑墙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hl建筑保温体系,包括第一网片(3)、第二网片(4)、第三网片(5)与骨架保温组件,所述骨架保温组件包括保温层组件与腹丝组,所述保温层组件夹设在所述第一网片(3)与所述第二网片(4)之间,所述第三网片(5)位于所述第二网片(4)的一侧,所述腹丝组贯穿于所述保温层组件的内部,其两端分别和所述第一网片(3)、以及所述第二网片(4)和所述第三网片(5)相连接;

所述保温层组件至所述第三网片(5)之间的距离(a)小于5公分。

上述的一种hl建筑保温体系,其中,所述第二网片(4)紧贴在所述保温层组件的一侧。

上述的一种hl建筑保温体系,其中,在所述保温层组件与所述第二网片(4)之间预留有间距(a`),在所述第二网片(4)与所述第三网片(5)之间预留有间距(a``),间距(a`)与间距(a``)的总和小于5公分。

上述的一种hl建筑保温体系,其中,所述保温层组件由保温板(1)、与装配在其一侧的多个垫块(2)构成,所述第一网片(3)与多个所述垫块(2)相连接,所述第二网片(4)位于所述保温板(1)的另一侧。

上述的一种hl建筑保温体系,其中,所述腹丝组由每平方米至少100根腹丝(6)构成。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hl建筑墙体,包括所述保温墙体与混凝土层(10),所述保温墙体包括第一网片(3)、第二网片(4)、第三网片(5)与骨架保温组件,所述骨架保温组件包括保温层组件与腹丝组,所述混凝土层(10)位于所述保温层组件与所述第三网片(5)之间,所述混凝土层(10)的厚度小于5公分。

上述的hl建筑墙体,其中,所述第二网片(4)紧贴在所述保温层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二网片(4)置于所述混凝土层(10)的内部。

上述的hl建筑墙体,其中,在所述保温层组件与所述第二网片(4)之间预留有第一间距,在所述第一间距中浇筑有第一混凝土层(7);

在所述第二网片(4)与所述第三网片(5)之间预留有第二间距,在所述第二间距中浇筑有第二混凝土层(8);

所述第一混凝土层(7)与所述第二混凝土层(8)的总厚度(b)小于5公分。

上述的hl建筑墙体,其中,在所述第三网片(5)的外侧还浇筑有第三混凝土层(9)。

上述的hl建筑墙体,其中,所述混凝土层(10)与所述第三混凝土层(9)的总厚度(c)不大于5公分;

所述第一混凝土层(7)、所述第二混凝土层(8)与所述第三混凝土层(9)的总厚度(c)不大于5公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可解决目前外墙保温保护层施工难、浇筑难、易脱落等问题,达到保温层与结构层一体化的目的,实现保温层与结构层同寿命的品质。

本发明还具有以下优点:

(1)保温层与结构层同寿命,永不脱落

本发明采用保温层与主体结构同时浇筑,保温层与结构层同寿命,解决了普通墙体保温层容易开裂、渗水、空鼓、脱落等工程质量隐患,保温层永不脱落,终身无忧;

(2)防火性能好

本发明的保温层采用燃烧性能为b1、b2级的聚苯板或挤塑板,保温层两侧浇筑混凝土,相当于内置的保温层完全与外界的货源隔离,防火性能达到国家a级防火标准;

(3)节能效果好

本发明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冬暖夏凉,节能达75%建筑节能标准;

(4)抗震性能好

本发明由钢筋混凝土整体浇筑而成,承受地震时不会出现倾覆或散落坍塌形式,可满足8度抗震设防的要求,极大提高建筑的坚固稳定性;

(5)扩大使用面积

与现有的框架结构相比,本发明为暗梁、暗柱,室内没有影响使用的凸角。与传统砌体结构比,能有效扩大使用面积8%-10%。

(6)施工速度快

本发明中的全部构件均是在工厂加工完成,施工过程简化,无需在外墙额外再增加其他保温层,一般高层建筑整体工期可缩短四至五个月,最大限度实现了建筑工厂化和住宅产业化。

(7)解决了外侧五公分难浇筑的问题

第一网片在垫块的作用下,用于固定保温材料和钢丝网的距离,方便施工现场钢筋绑扎和固定。保温板、第二网片与第三网片通过每平米100根的腹丝相连接,用于固定保温层的位置,使得保温层不能向外位移。通过每平米100根的腹丝可以有效控制第二网片与第三网片之间的间距,以控制外维护层的最小浇筑距离为5公分,解决了外侧混凝土不好浇筑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hl建筑保温体系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中hl建筑保温体系第二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4为本发明中hl建筑墙体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中hl建筑墙体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保温板;2-垫块;3-第一网片;4-第二网片;5-第三网片;6-腹丝;7-第一混凝土层;8-第二混凝土层;9-第三混凝土层;10-混凝土层;11-内侧混凝土层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与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hl建筑保温体系,包括第一网片3、第二网片4、第三网片5与骨架保温组件,骨架保温组件包括保温层组件与腹丝组,保温层组件夹设在第一网片3与第二网片4之间,第三网片5位于第二网片4的一侧,腹丝组贯穿于保温层组件的内部,其两端分别和第一网片3、以及第二网片4和第三网片5相连接。保温层组件与第三网片5之间的距离a小于5公分。

第二网片4紧贴在保温层组件的一侧。

保温层组件由保温板1、与装配在其一侧的多个垫块2构成,第一网片3与多个垫块2相连接,第二网片4位于保温板1的另一侧。

保温板1为聚苯乙烯泡沫板或挤塑板。

在本实施例中,保温板1为聚苯乙烯泡沫板。

腹丝组由每平方米至少100根腹丝6构成。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保温板1与第二网片4之间预留有间距a`,在第二网片4与第三网片5之间预留有间距a``,其中,间距a`与间距a``的总和小于5公分。

在本实施例中,在保温板1与第二网片4之间预留有间距a`的距离为2公分,第二网片4与第三网片5的间距a``的距离小于3公分。

在保温墙体中,第一网片、第二网片与第三网片均为钢丝网,通过三层网片、腹丝与保温板构成了带有骨架的保温墙体。现场放置在剪力墙钢筋外侧,内外同时浇筑,实现保温层与结构层一体化建筑要求,满足保温层与结构层同寿命条件。第一网片在垫块的作用下,用于固定保温材料和钢丝网的距离,从而有效控制第一网片被牢固浇筑在剪力墙内。保温板、第二网片与第三网片通过每平米100根的腹丝相连接,用于固定保温层的位置,使得保温层不能向外位移。通过每平米100根的腹丝可以有效控制第二网片与第三网片之间的间距,以控制外维护层的最小浇筑距离为5公分。

如图4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一种hl建筑墙体,包括保温墙体与混凝土层,保温墙体包括第一网片3、第二网片4、第三网片5与骨架保温组件。

骨架保温组件包括保温层组件与腹丝组,保温层组件夹设在第一网片3与第二网片4之间,第三网片5位于第二网片4的一侧,腹丝组贯穿于保温层组件的内部,其两端分别和第一网片3、以及第二网片4和第三网片5相连接。

保温层组件与第三网片5之间的间距小于5公分。

第二网片4紧贴在保温层组件的一侧。

保温层组件由保温板1、与装配在其一侧的多个垫块2构成,第一网片3与多个垫块2相连接,第二网片4位于保温板1的另一侧。

保温板1为聚苯乙烯泡沫板或挤塑板。

在本实施例中,保温板1为聚苯乙烯泡沫板。

腹丝组由每平方米至少100根腹丝6构成。

骨架保温组件包括保温板1与腹丝组,混凝土层10位于保温板1的外侧,第二网片4置于混凝土层10的内部,混凝土层10的厚度不大于5公分。

在本实施例中,混凝土层10的厚度为4.5公分。

在第三网片5的外侧还浇筑有第三混凝土层9,第三混凝土层9的厚度为0.5公分,混凝土层10与第三混凝土层9的总厚度c为5公分。

另外,在保温板1的另一侧还浇注有内侧混凝土层11,且第一网片3与垫块2置于内侧混凝土层11的内部。

其中,混凝土层10、内侧混凝土层11与第三混凝土层9均是由浇注、干涸后的混凝土形成。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保温板1与第二网片4之间预留有第一间距,在第一间距中浇筑有第一混凝土层7。

在第二网片4与第三网片5之间预留有第二间距,在第二间距中浇筑有第二混凝土层8。

第一混凝土层7与第二混凝土层8的总厚度b小于5公分。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混凝土层7与第二混凝土层8的总厚度b为4公分。

在第三网片5的外侧还浇筑有第三混凝土层9。

第一混凝土层7、第二混凝土层8与第三混凝土层9的总厚度c为5公分。

另外,在保温板1的另一侧还浇注有内侧混凝土层11,且第一网片3与垫块2置于内侧混凝土层11的内部。

其中,混凝土层10、内侧混凝土层11与第三混凝土层9均是由浇注、干涸后的混凝土形成。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对发明而言仅仅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专业技术人员理解,在发明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对其进行许多改变,修改,甚至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