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墙体装饰工业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124463发布日期:2019-07-10 09:49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建筑墙体装饰工业化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建筑装修装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墙体装饰工业化方法。



背景技术:

在建筑装饰行业中,墙体主要指的是轻质内隔墙,用以分隔室内空间。目前,轻质内隔墙按照其构造,可以大致分为轻质骨架隔墙和轻质板材隔墙。其中,轻质骨架隔墙指的是以轻钢龙骨或木龙骨为骨架,以纸面石膏板、多层板、水泥纤维板等为墙面板的隔墙,轻质板材隔墙指的是复合轻质墙板、预制水泥板等隔墙。

轻质骨架隔墙最常见的是轻钢龙骨隔墙,因其结构稳固、价格较低廉等优势,在现有装饰装修中应用广泛,一般的,为了提高轻钢龙骨隔墙的整体隔声性能,还会在龙骨骨架中填充吸音材料,如岩棉、玻璃棉等。此外,轻钢龙骨隔墙还具备内部走线的功能,在墙面板安装之前,可在龙骨骨架中按照设备安装要求来进行内部管线的铺设。但传统的轻钢龙骨隔墙采用的是工人现场施工的方式进行施工,施工工序复杂、施工质量难以保证,现场施工更是造成了施工环境的噪音污染等。

轻质板材隔墙相比轻质骨架隔墙而言,不需要设置隔墙龙骨,而是隔墙板块直接与建筑主体结构进行固定,具有安装快捷的特点。这种轻质板材隔墙的应用范围很广,随着建材行业的技术进步以及新型材料的革新,轻质板材隔墙的种类及安装形式也趋于多样化,自身的性能也在不断的提高,但其自身存在的缺陷还是不可避免,例如强度低、隔声性能差等。

不管是轻质骨架隔墙还是轻质板材隔墙,轻质内隔墙在使用性能、施工技术、成本控制、工业化程度上存在诸多问题,其原因是在传统建筑装饰施工中的设计方案阶段、深化设计阶段、材料生产及采购阶段、现场施工阶段等过程,存在以下问题:

1、传统装饰方式各阶段常由不同单位负责,虽有统一管理,但管理水平和深度较浅,各单位的资源整合度较低,常因管理、沟通、利益等问题导致各单位、各阶段衔接配合困难,权责难以分明,出现问题后责任互相推诿等状况。

2、设计方案阶段因缺乏行业通用模数标准,导致需定制加工的非标准件占绝大多数,对隔墙的装修成本和生产加工资源造成极大浪费。例如轻钢龙骨隔墙采用的是先安装内部骨架,再进行外侧墙面板封板的方式,在实际施工中,需要对轻钢龙骨、饰面板、内部吸音材料等材料进行原材料现场切割及组装,安装的效果及质量、以及原材料的使用率,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又缺少对中间环节的审核和验证,往往会导致最后的安装质量难以达到验收标准,从而导致返工的出现,对业主的装修成本及原材料的使用造成严重的浪费。与此同时,安装好的轻钢龙骨隔墙在后续的翻新和改造过程也存在较大的难度,一经改动,将造成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上的巨大支出。在使用性能上,传统的轻质内隔墙普遍在隔声性能上存在劣势,为满足高级住宅、高级酒店等高要求使用环境的隔声要求,往往采用设置双层轻质隔墙的方式,不仅大大增加了材料成本的支出,而且存在空间占用太大的不足。

3、深化设计阶段因缺少标准化的底层技术体系、深化设计规范和深化工具的支持,导致装饰项目的深化质量参差不齐,同一设计方案的不同深化方案无论在成本上还是施工难度上都有非常大的差异。

4、材料生产及采购阶段中建筑装饰材料采购及半成品加工依旧停留在初级阶段,半成品的加工通常在施工现场完成,由于缺乏熟练技工和高精度加工设备、缺少统一的工业化组织和质量控制手段,导致轻质内隔墙的轻钢龙骨、墙面板等材料的加工出现加工成本过高,材料浪费严重;加工质量参差不齐,缺少检验标准等通病。

5、建筑装饰的施工阶段以传统装饰方式进行施工的轻质内隔墙往往需要进行现场的手工作业及湿作业,这就造成了其现场加工质量的偏差、施工步骤复杂、施工效率低下、施工环境污染、材料浪费严重等问题,轻质内隔墙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到轻钢龙骨、板材、填缝剂等材料,这些材料都需要经过现场的加工和安装,除了对材料的使用率、质量没有保证之外,也不利于工业化技术的推行,非标准件占比大、对工人施工技术的依赖性过大、现场施工的效率也难以保证。同时也会造成现场施工环境混乱,不利于现场的管理,对现场其它部门的施工及安装产生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传统的轻质内隔墙因其手工及湿法作业的天然缺陷存在着过程管理难、质量管控难、后续升级难、效率提升难、系统配置难、绿色环保难等问题,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建筑装饰的发展趋势和潮流。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建筑墙体工业化装饰方法,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建筑墙体工业化装饰方法,其包括:根据墙体装修方案生成墙体模块清单、墙体物料清单以及墙体物料安装信息,所述墙体模块清单列出已调取的所述墙体模块所对应的身份标识,所述墙体物料清单列出已调取的所述墙体模块所对应的墙体物料信息;根据所述墙体物料清单和墙体模块清单生产墙体物料;将生产好的所述墙体物料运输至施工现场;根据所述墙体物料安装信息组装所述墙体物料,形成墙体模块;将所述墙体模块组装成墙体。

可选地,所述墙体模块清单包括:隔墙模块、门头板模块、隔墙侧边收口模块、隔墙顶收口模块、隔墙地收口模块、隔墙转接模块以及走线单元模块。

可选地,所述墙体物料清单包括:侧边固定件、底盒固定件、隔墙固定件、天龙骨、地龙骨、侧边盖板、第一封边件、第二封边件、隔墙板、隔墙转接柱、隔墙龙骨、门头板、玻璃棉固定件、玻璃棉、隔音毡、密封条、角码、线槽、阴角转接件、底盒、卡扣条、方管和紧固件。

可选地,根据所述墙体物料安装信息组装所述墙体物料,形成墙体模块包括:根据墙体物料安装信息,将隔音毡贴合在第一个隔墙板的第一板面上;将玻璃棉通过玻璃固定件与所述第一板面贴合,所述隔音毡位于玻璃棉与所述第一板面之间;将第二个隔墙板通过隔墙龙骨与第一板面连接,组成隔墙模块。

可选地,根据所述墙体物料安装信息组装所述墙体物料,形成墙体模块包括:根据所述墙体物料安装信息,将所述方管插入所述隔墙转接柱内,所述隔墙转接柱具有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将第一封边件通过所述紧固件固定在所述第一侧面上,将所述第二封边件通过所述紧固件固定在所述第二侧面上,形成所述隔墙转接模块。

可选地,根据所述墙体物料安装信息组装所述墙体物料,形成墙体模块包括:根据所述墙体物料安装信息,将线槽的第一端与底盒连接,将线槽的第二端与所述阴角转接件卡接,形成所述走线单元模块。

可选地,根据所述墙体物料安装信息组装所述墙体物料,形成墙体模块包括:根据墙体物料安装信息,将隔音毡贴合在第一个门头板的第一门板面上;将玻璃棉通过玻璃固定件安装在所述第二板面上,所述隔音毡位于玻璃棉与所述第二板面之间;将第二个门头板通过隔墙龙骨与第二板面连接,组成门头板模块。

可选地,将线槽的第一端与底盒连接包括:在隔墙板上开设安装孔,底盒固定件与隔墙板插接,将底盒插入所述安装孔内,并与底盒固定件连接;线槽的第一端插入所述隔墙板的空腔内,并将第一端与底盒连接。

可选地,将所述墙体模块组装成墙体包括:将所述隔墙顶收口模块安装在天花板上,将隔墙地收口模块安装在地面上;固定所述隔墙转接模块;将隔墙模块安装在相邻隔墙转接模块之间,其中,所述隔墙模块顶部安装在所述隔墙顶收口模块内,所述隔墙模块底部安装在所述隔墙地收口模块内。

可选地,将所述墙体模块组装成墙体包括:将所述隔墙顶收口模块安装在天花板上;固定所述隔墙转接模块;将门头板模块安装在相邻所述隔墙转接模块之间,其中,所述门头板模块的顶部安装在所述隔墙顶收口模块内,所述门头板模块的底部安装在所述侧边固定件内。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建筑墙体工业化装饰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模块化设计将传统多单位配合的建筑装修方式革新为以“编码”和“模块”为核心的信息化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管理模式,这种方式可以通过信息(数据)平台对全过程进行统一管控,对质量问题可进行精确追溯,避免了权责不清、沟通效率过低的问题。

通过将传统的建筑装饰施工工艺进行革新,取代传统的湿法作业,利用“模块化”设计的优势,通过标准模数化的模块设计和统一的数据平台信息整合,将传统现场的手工加工作业转变为后端的统一工业化组织生产,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材料利用率、部品质量,减少了现场污染和建筑垃圾。

通过对模块进行详细定义和设计,制定统一的标准化的底层技术体系、深化设计规范和深化工具,方案设计师和深化设计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在本地或云端可以利用设计和深化工具(软件端)对建筑装饰方案选配装饰模块和功能模块的进行方案设计,可以利用整合完毕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来满足不同室内室外空间的装饰需求和功能需求。

通过编码信息化引导、装配式的安装方式和系统的安装指导培训降低建筑装饰作业对熟练技术工人的依赖,将传统的“多工种配合施工”转变为以“安装工”为主的人力资源模式,可以帮助解决目前日益严重的行业“用工荒”问题,同时极大地缩短建筑装饰工程的总工期,并提高单位人工的作业效率。

通过装配式模块的天然优势,可以轻松完成建筑装饰方案的二次翻新和功能迭代升级,对替换升级的模块进行回收加工及二次循环利用,极大的减少了建筑装饰材料的浪费,对全行业的资源节约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建筑墙体工业化装饰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建筑墙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隔墙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门头板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隔墙顶收口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侧边收口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封边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封边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隔墙转接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走线单元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建筑墙体工业化装饰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建筑墙体工业化装饰方法包括:

s110,根据墙体装修方案生成墙体模块清单、墙体物料清单以及墙体物料安装信息;

其中,所述墙体模块清单列出已调取的所述墙体模块所对应的身份标识,身份标识可以为编码等。所述墙体物料清单列出已调取的所述墙体模块所对应的墙体物料信息。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获取待装修房间的墙体装修参数和用户需求。在获取用户需求和墙体装修参数之后,将用户需求和墙体装修参数输入。根据所述墙体装修参数和用户需求,从墙体模块库中调用墙体模块;并将这些墙体模块组合,形成初始墙体装修方案。设计师根据初始墙体装修方案,确定最终墙体装修方案。确定最终墙体装修方案之后,生成墙体模块清单和墙体物料清单,将这来两个清单发送至生产部门(如工厂)。其中,墙体物料是组成墙体模块的子部件。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根据干法安装工艺,将墙体划分为多个功能区;根据适宜生产、安装及外观要求的工业化模数对所述功能区进行设计整合,得到墙体集成单元模块及其模块信息,所述模块信息包括墙体集成单元模块的身份标识、图纸、设计规范和定制规范;保存墙体集成单元模块及其模块信息,形成墙体模块库。

s120,根据所述墙体物料清单和墙体模块清单生产墙体物料;

工厂根据体物料清单和墙体物料清单进行统一采购、排产生产以及二次加工,将墙体物料准备好发送至中心仓。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墙体模块清单包括:隔墙模块100、门头板模块200、隔墙侧边收口模块500、隔墙顶收口模块300、隔墙地收口模块400、隔墙转接模块600以及走线单元模块700。

墙体物料清单包括:侧边固定件、底盒固定件、隔墙固定件、天龙骨、地龙骨、侧边盖板、第一封边件、第二封边件、隔墙板、隔墙转接柱、隔墙龙骨、门头板、玻璃棉固定件、玻璃棉、隔音毡、密封条、角码、线槽、阴角转接件、底盒、卡扣条、方管和紧固件。

s130,将生产好的所述墙体物料运输至施工现场;

安装组领取安装任务,并通知物料配送部门将墙体物料运至施工现场。

s140,根据所述墙体物料安装信息组装所述墙体物料,形成墙体模块;

安装组可根据墙体物料清单和墙体模块清单核对墙体物料,然后根据安装信息组装墙体物料,以形成墙体模块。其中,每个墙体物料均设置有身份标识编码,通过扫码可以识别出该物料的生产信息、安装信息以及从属于哪个墙体模块等,可方便安装,提高安装效率。

s150,将所述墙体模块组装成墙体。

将组装好的墙体模块按照顺序组装成墙体。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建筑墙体工业化装饰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模块化设计将传统多单位配合的建筑装修方式革新为以“编码”和“模块”为核心的信息化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管理模式,这种方式可以通过信息(数据)平台对全过程进行统一管控,对质量问题可进行精确追溯,避免了权责不清、沟通效率过低的问题。

通过将传统的建筑装饰施工工艺进行革新,取代传统的湿法作业,利用“模块化”设计的优势,通过标准模数化的模块设计和统一的数据平台信息整合,将传统现场的手工加工作业转变为后端的统一工业化组织生产,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材料利用率、部品质量,减少了现场污染和建筑垃圾。

通过对模块进行详细定义和设计,制定统一的标准化的底层技术体系、深化设计规范和深化工具,方案设计师和深化设计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在本地或云端可以利用设计和深化工具(软件端)对建筑装饰方案选配装饰模块和功能模块的进行方案设计,可以利用整合完毕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来满足不同室内室外空间的装饰需求和功能需求。

通过编码信息化引导、装配式的安装方式和系统的安装指导培训降低建筑装饰作业对熟练技术工人的依赖,将传统的“多工种配合施工”转变为以“安装工”为主的人力资源模式,可以帮助解决目前日益严重的行业“用工荒”问题,同时极大地缩短建筑装饰工程的总工期,并提高单位人工的作业效率。

通过装配式模块的天然优势,可以轻松完成建筑装饰方案的二次翻新和功能迭代升级,对替换升级的模块进行回收加工及二次循环利用,极大的减少了建筑装饰材料的浪费,对全行业的资源节约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

实施例二

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可选地,s140,根据所述墙体物料安装信息组装所述墙体物料,形成墙体模块包括;

根据墙体物料安装信息,将隔音毡贴合在第一个隔墙板的第一板面上;

隔音毡可采用结构胶直接粘贴在第一板面上。

将玻璃棉通过玻璃固定件与所述第一板面贴合,所述隔音毡位于玻璃棉与所述第一板面之间;

玻璃固定件具有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两个基板通过连接杆连接,第一基板通过紧固件穿过隔音毡与第一板面连接,玻璃棉位于两个基板之间。紧固件可以为膨胀螺栓、自攻螺钉等。

将第二个隔墙板通过隔墙龙骨与第一板面连接,组成隔墙模块100。

通过将隔墙模块设置为各个物料组装形成,可提高隔墙模块的安装效率。

如图3所示,隔墙模块100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隔墙板11,两个隔墙板11相对的第一板面上均设置有第一卡槽,隔墙龙骨7的两端具有两个第一插接头,两个隔墙板11通过第一插接头与第一卡槽卡接连接。

进一步地,隔墙板11沿长度方向的两侧上分别设置有第二卡槽115和第二插接头114,第二卡槽115可与第二插接头114卡接,可使隔墙板11之间相互拼接,满足隔墙模块100的长度要求。

进一步地,s140,根据所述墙体物料安装信息组装所述墙体物料,形成墙体模块包括:

根据墙体物料安装信息,将隔音毡贴合在第一个门头板的第一门板面上;

将玻璃棉通过玻璃固定件安装在所述第二板面上,所述隔音毡位于玻璃棉与所述第二板面之间;

将第二个门头板通过隔墙龙骨与第二板面连接,组成门头板模块200。

如图3所示,门头板模块200与隔墙模块100的结构大致相同,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门头板201,两个门头板201相对的第一门板面上也分别设置有第一卡槽,两个门头板201通过隔墙龙骨7与第一卡槽卡接连接。门头板201沿长度方向的两侧上也分别设置有可卡接的第二卡槽115和第二插接头114,以使门头板模块200之间相互拼接。

可选地,s140,根据所述墙体物料安装信息组装所述墙体物料,形成墙体模块包括:

根据所述墙体物料安装信息,将所述方管插入所述隔墙转接柱内,所述隔墙转接柱具有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

将第一封边件通过所述紧固件固定在所述第一侧面上,将所述第二封边件通过所述紧固件固定在所述第二侧面上,形成所述隔墙转接模块600,以实现隔墙转接模块600的组装。通过逐一组装各个模块,可避免遗漏物料,从而降低重复装卸的可能性,提高安装效率。

如图7所示,第一封边件2包括第一底板21和两个第四卡槽22,两个第四卡槽22均由第一底板21的正面延伸形成,第一底板21的背面与隔墙转接柱13连接。两个隔墙板11或者门头板201的第二卡接头114分别与两个第四卡槽22卡接。其中,第一底板21的背面是指朝向隔墙转接柱13的侧面,正面是第一底板21上与正面相对的侧面。

如图8所示,第二封边件3包括第二底板31。第二底板31的背面与隔墙转接柱13紧固连接。第二底板31的正面设置有第五卡槽32,第五卡槽32位于正面的中部。第五卡槽32的第一槽壁和第二槽壁分别与门头板201或者隔墙板11的两个第二插槽115卡接。其中,第二底板31的背面是指朝向隔墙转接柱13的侧面,正面是第二底板31上与正面相对的侧面。

如图9所示,隔墙转接柱13至少具有第一侧面131和第二侧面131,隔墙转接柱13中部具有贯通孔133,贯通孔133内部具有方管134。通过贯通孔133将隔墙转接柱13固定。

进一步地,s140,根据所述墙体物料安装信息组装所述墙体物料,形成墙体模块包括:

根据所述墙体物料安装信息,将线槽的第一端与底盒连接,将线槽的第二端与所述阴角转接件卡接,形成所述走线单元模块。将走线单元模块设计成多个物料拼接而成,可提高走线单元模块的安装效率。

如图10所示,线槽10为方形管状。线槽10包括盖板和基座。基座朝向盖板的板面上延伸出第一卡接臂和第二卡接臂。盖板朝向基座的板面上延伸出第六卡槽和第七卡槽,第一卡接臂与第六卡槽卡接,第二卡接臂与第七卡槽卡接,形成线槽10,可方便线槽10的拆装,提高布线效率。

进一步地,将线槽10的第一端与底盒连接包括:

在隔墙板上开设安装孔,底盒固定件与隔墙板插接,将底盒插入所述安装孔内,并与底盒固定件连接

线槽的第一端插入所述隔墙板的空腔内,并将第一端与底盒连接,可实现隔墙板内部走线,不会对隔墙造成二次损坏,提高布线效率。

如图10所示,阴角转接件17包括转接板、相对设置的第一槽板和第二槽板。转接板呈弯折状,包括垂直连接的水平板和竖直板。第一槽板分别与水平板、竖直板垂直连接,第二槽板分别与水平板、竖直板垂直连接。水平板和竖直板上均设置有第八卡槽,线槽10的基座的第二端插接在第八卡槽内,且卡接在第一槽板和第二槽板之间。通过设置阴角转角件17,可将线槽10进行转向,方便线槽10布设,而且线槽10与阴角转角件17采用卡接方式连接,安装效率高。

较佳地,s150,将所述墙体模块组装成墙体包括:

将所述隔墙顶收口模块安装在天花板上,将隔墙地收口模块安装在地面上。

如图5所示,隔墙顶收口模块与隔墙地收口模块结构一致,均包括天龙骨40和隔墙固定件42。天龙骨40呈槽状,天龙骨40包括第一折板、中板和第二折板,第一折板和第二折板分别与中板连接,且位于中板的同侧。中板位于第一折板和第二折板之间。第一折板的宽度大于第二折板的宽度,其中,宽度方向是指垂直于中板的方向。

隔墙固定件42包括第三基板。第三基板上远离第一折板的板面上延伸出第二弯折板,第二弯折板与第三基板形成第三卡槽,第二折板与第三卡槽插接。

固定所述隔墙转接模块;

将隔墙模块安装在相邻隔墙转接模块之间,其中,所述隔墙模块顶部安装在所述隔墙顶收口模块内,所述隔墙模块底部安装在所述隔墙地收口模块内。

通过将隔墙模块顶部、底部以及两侧固定,可提高隔墙模块的安装牢固性。隔墙模块可从第二折板的一侧推入天龙骨40,第一侧板和第三基板分别与隔墙模块紧固连接,可提高隔墙模块的安装效率。

进一步地,s150,将所述墙体模块组装成墙体包括:

将所述隔墙顶收口模块安装在天花板上;

固定所述隔墙转接模块;

将门头板模块安装在相邻所述隔墙转接模块之间,其中,所述门头板模块的顶部安装在所述隔墙顶收口模块内,所述门头板模块的底部安装在所述侧边固定件内。通过将门头板模块安装在两个隔墙转接模块之间,可形成隔墙门洞组件,方便门洞的设置,提高安装效率。

如图6所示,隔墙侧边收口模块500包括侧边固定件18、卡扣条191和侧边盖板192。

其中,侧边固定件18包括侧板和第三底板。第三底板的正面上设置有镂槽,镂槽由第三底板的正面凹陷形成,镂槽沿第三底板的宽度方向排布,镂槽将第三底板沿长度方向分为第四底板和第五底板。侧板与第四底板垂直连接,且第四底板位于第五底板和侧板之间。第五底板可沿镂槽朝向靠近侧板的方向翻折。门头板模块的两侧分别与侧板和翻折后的第五底板紧固连接。

侧边盖板191包括盖板本体,盖板本体的正面为装饰面,盖板本体的背面延伸出第一卡接槽,卡扣条192与第一卡接槽卡接。卡扣条192呈槽型,卡扣条191分别与侧板和弯折后的第五底板紧固连接。侧边盖板191可将侧边固定件18盖住,并可根据装修风格选择装饰面,可提高装修效果。

盖板本体沿长度方向的两侧上还分别延伸出用于与原始墙体抵接的第二卡接槽和用于与隔墙板抵接的第三卡接槽,第二卡接槽和第三卡接槽内均嵌设有密封条8,以提高隔音效果。

将各个墙体模块组装之后,然后依次拼接成墙体。如图2所示,现以三个隔墙转接模块600为例,具体说明组装过程如下:

分别在预定位置固定三个隔墙转接模块600,相邻隔墙转接模块600之间具有间隙。在相邻隔墙转接模块600之间的天花板与地面上分别安装隔墙顶收口模块300和隔墙地收口模块400。

将第一个隔墙转接模块600通过隔墙侧边收口模块500与原始墙体连接。第一个隔墙转接模块600插入侧边固定件内,侧板和翻折后的第五底板分别与该隔墙转接模块600紧固连接。

在第一个隔墙转接模块600与其相邻的第二个隔墙转接模块600之间安装两个门头板模块200,其中,门头板模块200的顶部通过隔墙顶收口模块300与天花板连接,门头板模块200的底部安装在侧边固定件内,侧边固定件通过角码与隔墙转接模块600连接。

在第二个隔墙转接模块600与第三个隔墙转接模块600之间安装隔墙模块100,隔墙模块100的两侧分别与第一封边件和第二封边件卡接,其中,第一封边件和第二封边件分别位于第二个隔墙转接模块600和第三个隔墙转接模块600的第一侧面上。隔墙模块100的顶部安装在隔墙顶收口模块300内,底部安装在隔墙地收口模块400内。

走线单元模块700的水平部分的线槽安装在隔墙顶收口模块300上,走线单元模块700的竖直部分的线槽安装在隔墙模块100内。

第三个隔墙转接模块600的第二侧面上还连接有隔墙模块100,在图2中,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垂直,以实现墙体的转弯,方便分割空间。依次类推,可将各个墙体模块拼接成墙体,以将房屋内部分割成多个空间。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