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施工设备,尤其是一种附着升降脚手架防倾装置。
背景技术:
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由于具有成本低、安装快、使用方便和适应性强等优点,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技术的进步,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安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但附着式脚手架依附于高层建筑物主体结构上,依靠提升设备电动葫芦自行升降,仍然具有较大的不确定因素。所以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属于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
传统的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架体通过防倾导轨限位在附墙支座内的轨道内滑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倾斜的作用,但是滑动过程阻力较大,消耗大量的机械能,且对防倾导轨和轨道的磨损都比较严重,维修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附着升降脚手架防倾翻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附着升降脚手架的防倾装置,设置于附墙支座前端,与脚手架防倾导轨可滑动卡接,用于防止脚手架倾斜,包括:座体,所述座体为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附墙支座前端面的左右两侧,用来在左右方向限位所述防倾导轨;滚轮,所述滚轮至少为八个,每四个所述滚轮为一组设置于同一所述座体,且上下共线设置,所述滚轮的凹槽与所述防倾导轨的凸肋配合。
优选的,所述防倾装置与所述附墙支座分离设置,所述座体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附墙支座前端面的左右两侧。
进一步,每一所述座体包括主体部、固定部和导引部,所述导引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上下两端。
进一步,所述固定部与所述附墙支座相互固定。
进一步,所述主体部与所述附墙支座的前端面垂直设置。
优选的,所述滚轮中心设有滚珠轴承。
进一步,所述滚珠轴承通过转轴与所述主体部连接。
优选的,所述座体与所述附墙支座一体成型或所述座体焊接于所述附墙支座前端面的左右两侧。
优选的,每一所述座体远离所述附墙支座的一侧设有向另一所述座体靠近的挡板。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附着升降脚手架防倾装置,通过一侧四个滚轮分两层夹持所述防倾导轨,同时随所述防倾导轨的升降转动,不仅防止四所述防倾导轨倾斜,同时阻力更小;导引部设置于主体部上下两端,且朝外侧延伸,用来导引所述防倾导轨,在所述防倾导轨上下运动时与所述防倾装置配合更流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附着升降脚手架防倾装置的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附着升降脚手架防倾装置的一种实施例的分解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附着升降脚手架防倾装置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述附着升降脚手架防倾装置的俯视图;
图5为图3所述附着升降脚手架防倾装置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请参照图1和图2,一种附着升降脚手架的防倾装置1,设置于附墙支座2前端,与脚手架防倾导轨3可滑动卡接,用于防止脚手架倾斜,包括:座体10和安装于所述座体10的滚轮14。
请参照图2至图4,所述座体10为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附墙支座2前端面21的左右两侧,用来在左右方向限位所述防倾导轨3。本实施例,所述防倾装置1与所述附墙支座2分离设置,所述座体10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附墙支座2前端面21的左右两侧。每一所述座体10包括主体部11、固定部12和导引部13;所述固定部12与所述附墙支座2的前端面21相互固定,且两者平行设置;所述主体部11与所述附墙支座2的前端面21垂直设置;所述导引部13设置于所述主体部11上下两端,且朝外侧延伸,用来导引所述防倾导轨3。
请参照图2、图3和图5,所述滚轮14为八个,每四个所述滚轮14为一组设置于同一所述座体10,且上下共线设置围成矩形,通过一侧四个滚轮14夹持所述防倾导轨3,通过所述滚轮14的凹槽(未图示)与所述防倾导轨3的凸肋(未图示)配合,可随所述防倾导轨3升降而转动。所述滚轮14中心设有滚珠轴承(未图示),所述滚珠轴承通过转轴(未图示)与所述主体部11连接。
作为一种实施例,所述座体10与所述附墙支座2一体成型。
作为一种实施例,所述座体10焊接于所述附墙支座2前端面21的左右两侧。
作为一种实施例,每一所述座体10远离所述附墙支座2的一侧设有向另一所述座体靠近的挡板(未图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附着升降脚手架防倾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所述防倾装置,通过一侧四个滚轮分两层夹持所述防倾导轨,同时随所述防倾导轨的升降转动,不仅防止四所述防倾导轨倾斜,同时阻力更小。
(2)导引部设置于主体部上下两端,且朝外侧延伸,用来导引所述防倾导轨,在所述防倾导轨上下运动时与所述防倾装置配合更流畅。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