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原医用帐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00591阅读:894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原医用帐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装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原医用帐篷。



背景技术:

我国的高原地区边境和多个国家接壤,军事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领土纷争使高原成为我军的重要作战方向,一旦发生战争则需要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官兵从平原快速进入高原地区,我国的高原地区有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北部的内蒙古高原、中部的黄土高原以及西南部的云贵高原,其中,青藏高原海拔大多在3500米以上,内蒙古高原海拔在1000~1400米之间,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高海拔的特点造成这些地区气压低、氧气含量低,长期在平原地区生活的人进入高原地区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低压低氧环境而发生急性高原病,会出现头痛、失眠、食欲减退、疲倦、呼吸困难等症状,那么应对急性高原病是我军需要克服的一大问题。吸氧是缓解急性高原病最为便捷的手段,吸氧能迅速提高氧分压,有效改善急性高原病的症状。

目前,由野战方舱医院跟随部队进入战区提供医疗支持,应对急性高原病是野战方舱医院的重要任务,但是野战方舱医院缺乏相配套的用于供病人治疗和修养的具有富氧环境的医用帐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原医用帐篷,该高原医用帐篷设置用于挂设布氧机的支架和用于为布氧机输送氧气的输氧管道,还设置有用于放置病人吸氧终端的平台和为病人吸氧终端输送氧气的细输氧管道,该医用帐篷能够搭设成为为病人和医护人员提供富氧环境的空间,为治疗急性高原病提供合适的场所。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高原医用帐篷,包括金属支撑框架、敷设在所述金属支撑框架上的盖布,以及牵拉所述金属支撑框架以使所述医用帐篷保持稳固的拉绳,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医用帐篷内部的多个布氧机挂设支架、穿过所述盖布的输氧总管,以及与所述输氧总管连接并分布到所述布氧机挂设支架上的布氧机输氧管。

在本实用新型高原医用帐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医用帐篷为长方形,所述布氧机挂设支架有三个,分别设置在所述医用帐篷内的左右壁面和后壁面靠上的部位,且所述布氧机挂设支架与所述金属支撑框架一体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高原医用帐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医用帐篷内部还设有病人吸氧终端放置架,以及与所述输氧总管相连接并分布到所述病人吸氧终端放置架的输氧细管,所述病人吸氧终端放置架与所述金属支撑框架一体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高原医用帐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氧总管通过三通接头连接第一输氧支管和第二输氧支管,所述第一输氧支管通过四通接头连接三根布氧机输氧管,所述第二输氧支管与所述输氧细管相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高原医用帐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氧总管与所述医用帐篷的壁面相交处紧密套设密封环,所述密封环缝制在所述医用帐篷的壁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高原医用帐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医用帐篷设置双层帐篷门,所述双层帐篷门的两层门之间设置缓冲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高原医用帐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双层帐篷门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医用帐篷的拐角处。

在本实用新型高原医用帐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医用帐篷的左右壁面靠上的部位各设一个排风机安装窗口,并设置与所述排风机安装窗口相对应的挡帘,所述排风机安装窗口的边框与所述金属支撑框架一体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高原医用帐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挡帘的下边沿缝制在所述医用帐篷的壁面上,所述挡帘其余三边的内面上均设置粘扣带,并在所述医用帐篷的壁面上设置相对应的粘扣带。

在本实用新型高原医用帐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医用帐篷的长度范围为11米-16米,宽度范围为4米-6米,所述双层帐篷门的宽度的范围为80cm-100cm,所述双层帐篷门的两层门之间的最宽处的间距为80cm。

通过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原医用帐篷包括金属支撑框架、敷设在金属支撑框架上的盖布,以及牵拉金属支撑框架以使医用帐篷保持稳固的拉绳,还包括设置在医用帐篷内部的多个布氧机挂设支架、穿过盖布的输氧总管,以及与输氧总管连接并分布到布氧机挂设支架上的布氧机输氧管。该医用帐篷设置的布氧机挂设支架方便布氧机的挂设,通过设置与输氧总管连接的布氧机输氧管道,便于为布氧机输送氧气,从而使帐篷内充满氧气,且该医用帐篷展开快捷、撤收方便,作为医疗医用帐篷适合官兵高原驻训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高原医用帐篷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高原医用帐篷实施例1的金属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高原医用帐篷实施例2的金属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高原医用帐篷实施例2的输氧管道的连接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高原医用帐篷实施例2在医用帐篷的壁面上缝制布密封环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高原医用帐篷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高原医用帐篷实施例3设置的窗口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实用新型高原医用帐篷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高原医用帐篷实施例1的金属架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高原医用帐篷包括金属支撑框架1、敷设在金属支撑框架1上的盖布2,以及牵拉金属支撑框架1以使医用帐篷保持稳固的拉绳4,和设置在盖布2上的帐篷门3,还包括设置在医用帐篷内部的多个布氧机挂设支架5、穿过盖布2的输氧总管6,以及与输氧总管6连接并分布到布氧机挂设支架5上的布氧机输氧管7。

方舱医院是一种便于移动、便于搭建的跟随部队移动的军用医院,但是,在高原区域时,方舱医院缺乏用于供病人和工作人员修养的富氧医用帐篷,该医用帐篷可用于与方舱医院配套使用。

该医用帐篷具有布氧机挂设支架5,在高原区域使用时,在布氧机挂设支架5上挂设布氧机,布氧机输氧管道7的一端连接在输氧总管6上,另一端连接在布氧机上,输氧总管6位于医用帐篷外侧的一端连接制氧方舱,该医用帐篷搭建起来后,可在高原区域提供一个富氧环境,可供病人和工作人员修养和治疗。这里,布氧机输氧管道7是在医用帐篷搭建起来后,固定在医用帐篷内的布面2上,即布氧机输氧管道7紧贴并沿着医用帐篷的壁面设置,使布氧机输氧管道7不凌乱设置而扰乱医用帐篷内部的空间。

实施例2

请一并参阅图3至和图5,图3是本实用新型高原医用帐篷实施例2的金属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高原医用帐篷实施例2的输氧管道的连接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高原医用帐篷实施例2在医用帐篷的壁面上缝制布密封环的示意图。

医用帐篷为长方形,布氧机挂设支架5有三个,分别设置在医用帐篷内的左右壁面和后壁面靠上的部位,且布氧机挂设支架5与金属支撑框架1一体设置。在医用帐篷内布设三个布氧机有利于氧气的均匀扩散,并将布氧机挂设在医用帐篷内靠上的位置,使布氧机不占据医用帐篷内部靠下的供人员活动的空间。

医用帐篷内部还设有病人吸氧终端放置架8,以及与输氧总管6相连接并分布到病人吸氧终端放置架8的输氧细管9,病人吸氧终端放置架8与金属支撑框架1一体设置。

病人吸氧终端放置架8距离地面的高度为1.2米,如果在医用帐篷内设置病床,病人吸氧终端放置架8刚好位于病床旁边,并比病床稍高,将病人吸氧终端放置在病人吸氧终端放置架8上,在病床上休息的病人随时可以使用旁边的病人吸氧终端。

输氧总管6通过三通接头10连接第一输氧支管601和第二输氧支管602,第一输氧支管601通过四通接头11连接三根布氧机输氧管7,第二输氧支管602与输氧细管9相连接。用三通接头10将输氧总管6输入到医用帐篷内的氧气分流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作为输送到布氧机的氧气,另一部分用于为病人吸氧终端输送氧气,输氧管的这种布设方式,能够为医用帐篷内各布氧机和每个病人吸氧终端提供其所需的氧气,使氧气分流合理。

如图5所示,输氧总管6与医用帐篷的壁面相交处紧密套设密封环603,密封环603缝制在医用帐篷的壁面上。这里的壁面是指医用帐篷在四周和顶部各有一个由盖布2构成的遮挡面,所以密封环603是缝制在盖布2上,设置密封环603相当于在盖布2上打一个补丁,将输氧总管6与医用帐篷的壁面之间的缝隙封堵住,防止医用帐篷内部的氧气露出。

实施例3

请参阅图6和图7,图6是本实用新型高原医用帐篷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高原医用帐篷实施例3设置的窗口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6所示,

该医用帐篷设置双层帐篷门,包括内层门301和外层门302,双层帐篷门的两层门之间设置缓冲空间303。医用帐篷内的人员出来时,先打开内层门301,然后进入缓冲空间303,内层门301关闭后,再打开外层门302;人员由医用帐篷外进入医用帐篷内时,先打开外层门302,然后进入缓冲空间303,外层门302关闭后,再打开内层门301。帐篷门3设置为双层门,避免人员进出医用帐篷造成医用帐篷内氧气的溢出。双层帐篷门为两个,分别设置在医用帐篷的拐角处。在医用帐篷的角落处设置两个双层帐篷门,避免人员进出产生拥挤。医用帐篷内设置有病床15和医疗工作台16,空间已经很小,所以,双层帐篷门的布设应该便于人员进出,在两个角落处设置双层帐篷门是最恰当的方式。

在医用帐篷的左右壁面靠上的部位各设一个排风机安装窗口12,并设置与排风机安装窗口12相对应的挡帘13,排风机安装窗口12的边框与金属支撑框架1一体设置。

如图7所示,挡帘13的下边沿1301缝制在医用帐篷的壁面上,挡帘13其余三边的内面上均设置粘扣带14,并在医用帐篷的壁面上设置相对应的粘扣带14,不使用排风机时,就用挡帘13遮挡住窗口12,使用排风机时,将挡帘13掀开,使排风机工作,更换医用帐篷内的空气。

该医用帐篷的密封性比较好,不主动去更换空气,其内部难以流动空气,时间长久就容易形成污浊的空气环境,由于该医用帐篷用于医疗,所以内部需要经常消毒通风,设置的排风机使其更换空气变得容易,在没有病人时,可对其内部进行空气更换。

医用帐篷的长度范围为11米-16米,宽度范围为4米-6米,双层帐篷门的宽度的范围为80cm-100cm,双层帐篷门的两层门之间的最宽处的间距为80cm。

基于以上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原医用帐篷包括金属支撑框架、敷设在金属支撑框架上的盖布,以及牵拉金属支撑框架以使医用帐篷保持稳固的拉绳,还包括设置在医用帐篷内部的多个布氧机挂设支架、穿过盖布的输氧总管,以及与输氧总管连接并分布到布氧机挂设支架上的布氧机输氧管。该医用帐篷设置的布氧机挂设支架方便布氧机的挂设,通过设置与输氧总管连接的布氧机输氧管道,便于为布氧机输送氧气,从而使帐篷内充满氧气,在高原区域,该医用帐篷能与方舱医院配合使用,为病人和工作人员提供一个富氧环境。且该医用帐篷展开快捷、撤收方便,作为医疗医用帐篷适合官兵高原驻训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