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移动贝雷架式楼板支模台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19456阅读:733来源:国知局
可移动贝雷架式楼板支模台车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移动贝雷架式楼板支模台车。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传统的地铁施工用支架多采用传统满堂支架,即钢管架(或碗扣架)与木模板搭接的形式。不但人力、材料投入大,而且安拆周期长,而且搭设过程中需要控制的细节较多,搭设质量不宜保证,安全风险大,因脚手架搭设不当造成的安全、质量事故时有发生,传统工艺在安全、质量、成本、管理、人力资源投入等各方面弊端愈加凸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移动贝雷架式楼板支模台车,方便实现安装及拆卸,并且可增加施工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可移动贝雷架式楼板支模台车,包括可移动的支撑台车,所述支撑台车上设置有贝雷架,所述贝雷架位于支撑台车上设置有多个,贝雷架之间通过连接件构成可拆卸连接,所述贝雷架的上端设置有用于支撑支模的支撑件,所述支撑台车的旁侧还设置有用于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与支撑台车构成位置可调式配合。

本实用新型结构特点还在于:

所述支撑台车的下方设置有滚轮,所述滚轮转动式设置在滚轮支架上,所述滚轮支架与驱动机构连接,驱动机构驱动滚轮支架转动。

所述贝雷架整体呈矩形框板状,相邻贝雷架的边框贴合,相邻贝雷架之间通过连接螺栓连接,所述连接螺栓沿着相邻贝雷架相贴合的边框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

所述支撑件包括设置在贝雷架上端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竖直布置,支撑杆的上端设置有侧板,所述侧板板面倾斜布置,所述侧板的板面用于支撑倒角支模,下板面与支撑杆的上端通过销轴连接。

所述支撑件包括设置在贝雷架上端的斜撑杆,所述斜撑杆位于贝雷架上端的两侧铰接设置有两个,所述两斜撑杆的上端铰接设置有的平板,所述两斜撑杆的两端铰接轴平行且水平,所述平板用于支撑平板支模。

所述支撑件包括设置在贝雷架上端的斜撑,所述斜撑位于贝雷架上端的两侧铰接设置有两个,所述两斜撑的上端铰接设置有U形槽板,所述两斜撑的两端铰接轴平行且水平,所述U形槽板用于支撑U型槽支模。

所述支撑座整体呈杆状结构,支撑座的一端铰接设置在支撑台车的旁侧且铰接轴水平,支撑座的另一端设置指向地面且设置有平板。

所述支撑座包括铰接设置在支撑台车的旁侧的支臂,所述支臂的铰接轴竖直,所述支臂的悬伸端设置有调节支腿,所述调节支腿与支臂的悬伸端构成竖直方向的可调式螺纹配合,所述调节支腿的下端竖直指向地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备的技术效果为:该模板台车的结构和安装步骤简单,无需拆装可方便移动到下一施工段继续使用;大量节约人力资源,精确调整方便;模板台车施工效率高,能大幅度提高施工进度,并且与传统脚手架施工工艺相比能大量增加相对施工空间;模板台车具有机械式快拆支模的可能,高度越高优势越明显,避免了地铁基坑模板拆装困难、施工质量难以确保等问题,缩短了施工工期;模板台车改变了传统技术结构不稳定、工艺复杂,易爆模、跑模现象,人力资源投入少、材料损耗小、可重复使用率高,具有节能、环保、速度快、效率高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贝雷架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贝雷架的侧面视图;

图3是两贝雷架的连接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中的可移动贝雷架式楼板支模台车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中的可移动贝雷架式楼板支模台车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例中的可移动贝雷架式楼板支模台车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至图6,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说明:

可移动贝雷架式楼板支模台车,包括可移动的支撑台车10,所述支撑台车10上设置有贝雷架20,所述贝雷架20位于支撑台车10上设置有多个,贝雷架20之间通过连接件构成可拆卸连接,所述贝雷架20的上端设置有用于支撑支模的支撑件30,所述支撑台车10的旁侧还设置有用于支撑座40,所述支撑座40与支撑台车10构成位置可调式配合;

该模板台车的结构和安装步骤简单,无需拆装可方便移动到下一施工段继续使用;大量节约人力资源,精确调整方便;

模板台车施工效率高,能大幅度提高施工进度,并且与传统脚手架施工工艺相比能大量增加相对施工空间;模板台车具有机械式快拆支模的可能,高度越高优势越明显,避免了地铁基坑模板拆装困难、施工质量难以确保等问题,缩短了施工工期;

模板台车改变了传统技术结构不稳定、工艺复杂,易爆模、跑模现象,人力资源投入少、材料损耗小、可重复使用率高,具有节能、环保、速度快、效率高等优点。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支撑台车10的下方设置有滚轮11,所述滚轮11转动式设置在滚轮支架12上,所述滚轮支架12与驱动机构连接,驱动机构驱动滚轮支架12转动;

上述的滚轮12不仅方便整个台车的移动,当台车移动车指定位置,利用驱动机构驱动滚轮支架12转动,从而避免滚轮12的随意移动,起到对台车的初步固定,通过移动支撑座40,使得支撑座40与地面接触,进而起到对台车的进一步固定。

进一步地,为方便拆卸或者安装,所述贝雷架20整体呈矩形框板状,相邻贝雷架20的边框贴合,相邻贝雷架20之间通过连接螺栓21连接,所述连接螺栓21沿着相邻贝雷架20相贴合的边框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

结合图1至图3所示,上述的贝雷架20之间安装及拆卸相对方便,可根据不同位置的需要增加或者减少贝雷架20的个数,从而能够改变该台车的高度,进而实现对不同位置的支撑。

结合图4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例,所述支撑件30包括设置在贝雷架20上端的支撑杆31,所述支撑杆31竖直布置,支撑杆31的上端设置有侧板32,所述侧板32板面倾斜布置,所述侧板32的板面用于支撑倒角支模,下板面与支撑杆31的上端通过销轴连接;

上述台车的支撑件30包括侧板32,侧板32的板面倾斜布置,从而实现对倒角支模进行支撑,上述的支撑杆31可以设置成伸缩杆,支撑杆31的上端与侧板32之间通过销轴连接,可通过调节支撑杆31的长度,进而实现对侧板32的倾斜角度的调节,进而实现对不同倾斜角度的倒角支模进行支撑。

上述的倒角支模支撑台车中,所述支撑座40整体呈杆状结构,支撑座40的一端铰接设置在支撑台车10的旁侧且铰接轴水平,支撑座40的另一端设置指向地面且设置有平板41;

上述的台车移动至指定位置后,通过打开支撑座40,使得支撑座40的下端与地面抵靠,具体是利用平板41与地面抵靠,进而增强整个台车的稳固性。

结合图5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例,所述支撑件30包括设置在贝雷架20上端的斜撑杆33,所述斜撑杆33位于贝雷架20上端的两侧铰接设置有两个,所述两斜撑杆33的上端铰接设置有的平板34,所述两斜撑杆33的两端铰接轴平行且水平,所述平板34用于支撑平板支模;

上述的台车可实施对平面支模的支撑,利用两斜撑杆33可实现对平板34的有效支撑,进而增强整个台车对平面支模支撑的稳定性。

所述支撑座40包括铰接设置在支撑台车10的旁侧的支臂42,所述支臂42的铰接轴竖直,所述支臂42的悬伸端设置有调节支腿43,所述调节支腿43与支臂42的悬伸端构成竖直方向的可调式螺纹配合,所述调节支腿43的下端竖直指向地面;

上述台车移动至指定位置后,通过旋拧调节支腿43,从而使得调节支腿43的下端与地面抵靠,进而实现对整个台车的有效支撑。

结合图6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例,所述支撑件30包括设置在贝雷架20上端的斜撑35,所述斜撑35位于贝雷架20上端的两侧铰接设置有两个,所述两斜撑35的上端铰接设置有U形槽板36,所述两斜撑35的两端铰接轴平行且水平,所述U形槽板36用于支撑U型槽支模;

上述的台车可实施对U型槽支模的支撑,利用两斜撑杆33可实现对U形槽板36的有效支撑,进而增强整个台车对平面支模支撑的稳定性。

所述支撑座40包括铰接设置在支撑台车10的旁侧的支臂42,所述支臂42的铰接轴竖直,所述支臂42的悬伸端设置有调节支腿43,所述调节支腿43与支臂42的悬伸端构成竖直方向的可调式螺纹配合,所述调节支腿43的下端竖直指向地面;

上述台车移动至指定位置后,通过旋拧调节支腿43,从而使得调节支腿43的下端与地面抵靠,进而实现对整个台车的有效支撑。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