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牵引变电构架的安装转化底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06840阅读:306来源:国知局
一种牵引变电构架的安装转化底座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工程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牵引变电构架的安装转化底座。



背景技术:

牵引变电施工的前期工程主要包括混凝土基础浇制、构架和支架电杆组立,以及构架横梁和设备支架铁配件安装等项目。其中,有时会发生上述基础浇制错误的情况,导致上述构架不能正确安装在上述基础上。

为解决上述问题,需重新浇制与构架安装匹配的正确基础,或者重新设计构架安装以与已经错误的基础相匹配,以便完成将构架安装在浇制基础上的施工过程。

采用上述重新浇制基础的方法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会延误施工工期。采用重新设计架构的方法,与之相关的连接零件都需要进行调整,需要更换的物资及工作也是非常巨大的。因此,需采取一种更好的方法去解决上述问题,当基础浇制错误后,应能快速方便顺利的将构架安装于浇制基础之上。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牵引变电构架的安装转化底座,当基础浇灌错误时,采用该转化底座可正确快速、省时省力的将构架安装于错误浇制基础之上。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牵引变电构架的安装转化底座,所述转化底座包括第一底板、第二底板和支撑体;

所述第一底板位于所述第二底板的上方,所述第二底板位于所述第一底板的下方,所述支撑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底板焊接,所述支撑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底板焊接,所述支撑体用于支撑稳固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以减小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受力变形;

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二底板均开设有通孔以减小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二底板的重量;

所述第一底板开设有第一类安装孔,所述第一类安装孔的设置与构架底座互相匹配安装;所述第二底板开设有第二类安装孔,所述第二类安装孔的设置与基础互相匹配安装。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二底板均为正方形板块;所述第一底板的通孔的直径和所述第二底板的通孔的直径相同,所述第一底板的通孔的圆心和所述第二底板的通孔的圆心在同一竖直方向上。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体的形状为方形板块,所述支撑体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支撑体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底板的四个边与所述通孔的边缘之间的位置。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类安装孔的数量为八个且直径均相同,所述第一底板的四个对角方向各设置两个第一类安装孔;

所述第二类安装孔的数量为八个且直径均相同,所述第二底板的四个对角方向各设置两个第二类安装孔;

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二底板均具有四个倒角。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当牵引变电构架的基础浇制错误后,将上述底座安装于上述错误基础之上,将牵引变电构架安装于上述转换底座之上,利用转换底座的下部与错误的浇制基础匹配安装和利用底座的上部与上述构架匹配安装的设计思路,达到了省时省力、正确快速的将牵引变电构架安装于错误的浇制基础之上的技术效果。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化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化底座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化底座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底板,2、第二底板,3、支撑体,4、通孔,5、第一类安装孔,6、第二类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实施例

一种牵引变电构架的安装转化底座,转化底座包括:第一底板1、第二底板2和支撑体3;第一底板1位于第二底板2的上方,第二底板2位于第一底板1的下方;支撑体3的一端与第一底板1焊接,支撑体3另一端与第二底板2焊接,支撑体3用于支撑并稳固第一底板1和第二底板2以减小第一底板1和第二底板2受力变形;第一底板1和第二底板2均开设有通孔4以减小底板重量;第一底板1开设有第一类安装孔5,第一类安装孔5的设置与构架底座互相匹配安装;第二底板2开设有第二类安装孔6,第二类安装孔6的设置与浇制基础互相匹配安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牵引变电构架的安装转化底座,当牵引变电构架的基础浇制错误后,将上述底座安装于上述错误基础之上,将构架安装于上述转换底座之上,利用转换底座的下部与错误基础匹配安装和利用底座的上部与构架匹配安装的设计思路,达到了省时省力、正确快速的将构架安装于错误的浇制基础之上的技术效果。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根据实际使用情况,第一底板1和第二底板2均为正方形板块;第一底板1的通孔的直径和第二底板2的通孔的直径相同,第一底板1的通孔的圆心和第二底板2的通孔的圆心在同一竖直方向上,即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的通孔的尺寸大小和开设位置均相同,如图2和图3所示。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支撑体3的设置应在保证方便在第一类安装孔和第二类安装孔内安装螺栓和保证第一底板与第二底板使用强度的前提下,在第一底板或第二底板上合理设置支撑体的形状、厚度、高度、数量和焊接位置,支撑体可为加强板(加强筋)或加强柱;较佳的,支撑体3的形状为方形板块,支撑体3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支撑体分别设于第一底板1的四个边与通孔4边缘之间的位置以达到受力均匀稳固支撑的目的,如图1所示。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第一类安装孔的数量为八个且直径均相同,第一底板的四个对角方向各设置两个第一类安装孔,第二类安装孔的数量为八个且直径均相同,第二底板的四个对角方向各设置两个第二类安装孔;上述两类安装孔的尺寸和设置的位置均应分别与其连接的设施能够匹配且正确安装。例如,第一底板上安装了构架底座,该构架底座上设置的安装孔、螺栓等的尺寸和设置位置均需与第一底板上开设的孔尺寸和设置位置互相对应匹配,以使构架底座能正确合适的安装在上述第一底板上;同理,第二底板需要安装在浇制基础上,该浇制基础上设置的安装孔、安装部件等的尺寸和设置的位置等必须和第二底板上开设的孔的尺寸和设置位置互相对应匹配,以使第二底板能够正确合适的安装在上述浇制基础之上,如图1-图3所示。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转化底座,利用其第一底板和构架底座匹配安装,利用其第二底板和浇制基础匹配安装,并将两块底板部分面积适当挖空以减小底板重量以方便运输及操作,并在两块底板之间焊接了加强筋以加固两块底板受力以防止因承重构架而发生变形;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转化底座克服了当基础浇灌错误时无法省时省力正确的将构架安装于错误基础之上的问题,达到了快速、正确及操作方便的将构架安装于错误基础之上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未尽之处,本领域技术人员均可从现有技术中选用。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