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95926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框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框架。



背景技术:

随着钢结构及其他金属结构建筑在我国的大量兴起,钢结构建筑及其他金属结构以其强度高、自重轻、施工速度快、地基费用省、工业化程度高、外形美观、绿色环保等一系列优点越来越受到各地政府、大型钢结构公司的重视。在钢结构建筑中,工字钢梁与立柱的连接结构是事关建筑整体结构强度的关键部位,也是建筑施工中数量最多的安装节点。建筑施工中数量最多的安装节点。如何进一步提高此处连接的可靠性一直是钢结构技术人员施工设计的重点。

现有的连接方法通常是在横梁端部焊接安装板,再通过安装板实现横梁与立柱的螺栓连接。而这种连接方式在吊装时螺栓孔位对齐难度大,不利于施工,连接稳定性差,抗震性能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吊装时螺栓孔位对齐难度低,抗震性能好,连接牢固的建筑框架。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建筑框架,包括立柱、横梁和U型板,所述立柱设置在横梁左端,所述U型板设置在横梁下端,所述横梁为工型钢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靠近横梁的一端设置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限位板、卡持板和夹板,所述卡持板、夹板和限位板各设有两块,所述两限位板设置在立柱上下两端,所述两卡持板设置在两限位板之间,所述两夹板设置在两卡持板之间,所述卡持板中部设置有通槽,所述限位板与水平面呈平行设置,所述卡持板与限位板呈平行设置,所述夹板与卡持板呈垂直设置,所述横梁下端固定设置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立柱右端固定设置有支撑板,所述U型板一端与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支撑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板、夹板与卡持板上设置有螺孔,方便使用者将螺栓穿过限位板、夹板与卡持板对横梁进行锁紧。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板、夹板与卡持板上端设置有倒角,方便将横梁放入连接件中进行锁紧,降低吊装时螺栓孔位对齐难度。

进一步地,所述横梁下端固定设置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下端设置有撑板,所述撑板一端与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U型板固定连接,提高U型板与横梁之间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卡持板靠近夹板的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一筋板,所述限位板远离卡持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筋板,增强卡持板与限位板的强度,避免卡持板与限位板发生断裂或者扭曲。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板、卡持板和夹板与横梁固定连接,方便将横梁与立柱进行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卡持板、夹板和限位板与立柱固定连接,提高卡持板、夹板和限位板与立柱之间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技术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设置的限位板、夹板和卡持板,方便使用者对横梁进行了四个方向的固定,保证了连接的可靠性;设置的倒角,方便施工吊装时,将横梁导入连接件中,方便使用者将横梁上的螺孔与设置在限位板、夹板与卡持板上设置有螺孔对齐,降低吊装时螺栓孔位的对齐难度;设置的U型板、立柱与横梁连接形成稳固的三角形结构,增强了建筑框架整体的抗震性能;设置的撑板,将横梁与U型板连接,进一步增强横梁与U型板之间的整体性,提高了建筑框架整体的抗震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用新型一种建筑框架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本申请实用新型一种建筑框架撑板的结构图。

图3为本申请实用新型一种建筑框架连接件的结构图。

图4为本申请实用新型一种建筑框架连接件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述,以使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如图1-4所示,一种建筑框架,包括立柱1、横梁2和U型板3,所述立柱1设置在横梁2左端,所述U型板3设置在横梁2下端,所述横梁2为工型钢梁,立柱1与横梁2作用是通过螺栓拼接组成建筑框架。U型板3的作用是将立柱1与横梁连接,形成三角结构,提高建筑框架的抗震性能。

所述立柱1靠近横梁2的一端设置有连接件4,所述连接件4包括限位板5、卡持板6和夹板7,所述卡持板6、夹板7和限位板5与立柱1固定连接,固定方式为焊接固定,提高卡持板6、夹板7和限位板5与立柱1之间的稳定性。所述限位板5、卡持板6和夹板7与横梁2固定连接,固定方式为螺栓固定,方便使用者将立柱1与横梁2连接,限位板5、卡持板6和夹板7的作用是相合配合对横梁2进行了四个方向的固定,保证了连接的可靠性。

所述卡持板6、夹板7和限位板5各设有两块,所述两限位板5设置在立柱1上下两端,所述两卡持板6设置在两限位板5之间,所述两夹板7设置在两卡持板6之间,所述限位板5、夹板7与卡持板6上设置有螺孔8,方便使用者将螺栓穿过限位板5、夹板7与卡持板6对横梁2进行锁紧。所述限位板5、夹板7与卡持板6上端设置有倒角9,方便将横梁2放入连接件4中进行锁紧,降低吊装时螺栓孔位对齐难度。所述卡持板6靠近夹板7的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一筋板10,固定方式为焊接固定,所述限位板5远离卡持板6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筋板11,固定方式为焊接固定,增强卡持板6与限位板5的强度,避免卡持板6与限位板5发生断裂或者扭曲。所述卡持板6中部设置有通槽16,方便呈工型设置的横梁2中部的竖直部分穿过,使得卡持板6对横梁2进行卡持。所述限位板5与水平面呈平行设置,所述卡持板6与限位板5呈平行设置,所述夹板7与卡持板6呈垂直设置。

所述横梁下端固定设置有第一连接板12,固定方式为焊接固定,所述立柱1右端固定设置有支撑板13,固定方式为焊接固定,所述U型板3一端与第一连接板1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支撑板13固定连接,固定方式为螺栓固定,方便U型板3、立柱1与横梁2连接形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增强整体的抗震性能。第一连接板12的作用是方便U型板3与横梁2连接,支撑板13的作用是方便U型板3与立柱1连接。所述横梁2下端固定设置有第二连接板14,固定防水性为焊接固定,所述第二连接板14设置在第一连接板12左端,所述第二连接板14下端设置有撑板15,所述撑板15一端与第二连接板14固定连接,固定方式为螺栓固定,另一端与U型板3固定连接,固定方式为螺栓固定,撑板15的作用是提高U型板3与横梁2之间的稳定性。第二连接板14的作用是方便撑板15与横梁2进行连接。

工作原理:使用时将横梁2垂直插入连接件4中,限位板5将会限制横梁2的纵向移动,卡持板6、夹板7将会限制横梁2的横向移动,然后将螺栓穿过设置在限位板、卡持板6、夹板7上的螺孔8以及设置在横梁2的通孔将横梁2固定,稳定性好,然后利用螺栓将U型板3与横梁2、立柱1连接形成三角结构,提高建筑框架的减震性能,最后利用第一连接板12将U型板3与横梁2,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技术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设置的限位板、夹板和卡持板,方便使用者对横梁进行了四个方向的固定,保证了连接的可靠性;设置的倒角,方便施工吊装时,将横梁导入连接件中,方便使用者将横梁上的螺孔与设置在限位板、夹板与卡持板上设置有螺孔对齐,降低吊装时螺栓孔位的对齐难度;设置的U型板、立柱与横梁连接形成稳固的三角形结构,增强了建筑框架整体的抗震性能;设置的撑板,将横梁与U型板连接,进一步增强横梁与U型板之间的整体性,提高了建筑框架整体的抗震性能。

当然,以上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例,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它多种具体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