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保温层墙体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74926阅读:8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保温层墙体支撑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墙体保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保温层墙体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基于资源紧张、环境承载力薄弱的国情。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保温节能已经成为全社会日益关注的焦点。近年以来,全球变暖引发的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全球各国都意识到如果不加强对能耗的控制,长此以来将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最终给人类社会带来灭顶之灾,建筑能耗约占我国全社会总能耗的30%,国家出了一系列政策用于建筑保温节能。常规的墙体涂层结构一般没有设计保温节能,往往导热系数大,保温性能较差;因此,在墙体砌筑时在其中部设置夹芯保温层,能够更好地控制室内温度稳定,进而减小室内能量的逸散。

保温层多采用FAE-A级防火蜂巢隔离保温板,FAE-A级防火蜂巢隔离保温板是在传统的模塑聚苯乙烯泡沫板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从而达到A级阻燃效果的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它不仅延续了传统EPS泡沫板导热系数小,保温隔热效果好,轻质等优点,并弥补了传统EPS泡沫板阻燃效果差的缺点,同时克服了市场上同类阻燃效果材料质量重、价格高的问题,是一种理想的保温隔热材料,并且冬季可提高室内温度6-10℃,夏季可降低室内温度6-8℃。由于保温板的自身特性,使得在对保温板进行铺设时,根据内墙体尺寸需要现场对其进行裁剪安装,对于小型建筑墙体的施工可通过数量有限的铆钉或是卡钉固定在内墙体上,然后才进行外墙的砌筑,但是对于大型建筑墙体则需要数量众多的保温层固定连接件,不仅增大了工人的工作强度,且众多的固定连接件还容易在外墙砌筑时发生局部脱落,进而影响外墙与内墙体之间的保温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保温层墙体支撑结构,以解决上述缺陷。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内保温层墙体支撑结构,包括支撑本体,所述支撑本体包括主体杆,主体杆一端连接有尾杆,且主体杆另一端连接有活动杆,在所述主体杆上固定有中杆,尾杆、中杆以及活动杆相互平行,且所述中杆的长度大于活动杆的长度。针对现有的大型建筑物中保温板安装容易出现松动或是倾斜,发明人设计出一种保温板的内撑结构,增加位于内墙体与外墙之间的保温板与两者之间的接触紧密度,确保外墙在浇筑时保温板与外墙以及内墙体的契合度,提高保温层的保温性能。具体使用时,通过长铆钉将保温板暂时固定在内墙体的外侧壁上,然后将多个支撑本体由上至下依次沿垂直于保温板外壁的方向切入保温板内,且保证活动杆以及中杆分别位于保温板的两侧,固定木模,使得木模内壁与尾杆接触,最后直接将混凝体浇筑至保温板与木模之间的间隙内,即在保证保温板的两侧壁分别紧贴内墙体外侧壁、外墙内侧壁的前提上,使得保温板在支撑本体的连接下形成一个整体,以确保保温板的保温性能。

沿所述活动杆轴线在其本体上开有通孔,在主体杆端部上设有销钉,所述销钉滑动设置在通孔内,且在通孔两侧壁上分别设有弹性金属材质的限位片,两个所述限位片之间留有间隙。在与主体杆垂直的活动杆正面切入保温板时,活动杆整体与保温板的完全接触,使得活动杆受到的阻力较大,同时容易导致保温板受力点附近的部分一起被活动杆所破坏,为解决上述缺陷,发明人在活动杆上开有通孔,且在主体杆端部上设有与通孔配合的销钉,初始状态下,活动杆与中杆以及尾杆三者保持相互平行,销钉位于通孔的一个极限位置内;使用时,将活动杆旋转90度,使得活动杆与主体杆保持轴线重合,此时推动尾杆,同时销钉在限位片限制下,迫使活动杆垂直切入保温板内,由于保温板上设有多个条状突起,使得保温板的内侧壁与内墙体外侧壁之间形成多个矩形区域,在活动杆的持续移动状态下,活动杆的端部首先与内墙体外侧壁接触,此时,利用该端点形成一个支点,继续推动尾杆,即支撑本体与内墙体之间形成一个费力杠杆结构,销钉在突破弹性金属材质的限位片的限制后,开始推动活动杆绕活动杆的端点做圆周运动,直至活动杆的外壁与内墙体外侧壁完全接触,此时活动杆与中杆则分别位于保温板的两侧,尾杆则利用木模的支撑强度保持对主体杆的稳定支撑。通过活动杆由其外壁整体切入转变为其端点接触,减小了活动杆的移动阻力,避免活动杆切入保温板的区域被完全破坏,保证保温板的相对完整性,同时提高支撑本体的安装效率。

所述通孔的一个极限位置与活动杆的中点重合,且通孔的另一个极限位置靠近所述活动杆的端点。作为优选,通孔分布在活动杆一侧,且通孔的一个极限位置与活动杆中点重合,另一个极限位置靠近活动杆的端点,使得活动杆在由与主体杆的轴线重合的状态,转变为与主体杆的轴线垂直的过程中,销钉与通孔接触的点为施力点,活动杆与保温板接触的点为受力点,支点距施力点的距离即动力臂为L,支点距受力点距离即阻力臂为l,且l随活动杆的持续切入而增大;当施力点未突破限位片的限定时,支点形成,即L达到最大极限值,l达到最小极限值,使得作用在施力点上的动力越大,受力点上对保温板形成的压力提升越大,即切入速度提升更快,当施力点逐渐靠近活动杆的中点时,L达到最小极限值,l的值为2L,即在活动杆刺破保温板需要的动力值达到最大,此时保温板被活动杆完全刺穿。在不考虑保温板切入口附近的部分被连带破坏的前提下,此时在保温板上形成的穿刺口尺寸为活动杆整体完全刺穿保温板的穿刺口尺寸二分之一,即大大减小了保温板的受损率,以确保保温板在内墙体与外墙体之间的保温性能。

在所述活动杆远离所述通孔的一端端部上设有外径递减的刃尖。作为优选,为减小活动杆在切入保温板时的阻力,将活动杆的端部设置成锋利的刃尖,以便活动杆的快速切入。

在所述中杆中部开有内螺纹孔,主体杆上设有外螺纹段,且外螺纹段与所述内螺纹孔相配合。中杆与主体杆螺纹配合,使得在针对不同厚度的保温板,在活动杆完全切入保温板后,可旋转中杆使之与保温板外侧壁贴紧,使得在后期浇筑时保温板与外墙体的连接更加紧密,以提高保温板的保温性能。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一种内保温层墙体支撑结构,通过长铆钉将保温板暂时固定在内墙体的外侧壁上,然后将多个支撑本体由上至下依次沿垂直于保温板外壁的方向切入保温板内,且保证活动杆以及中杆分别位于保温板的两侧,固定木模,使得木模内壁与尾杆接触,最后直接将混凝体浇筑至保温板与木模之间的间隙内,即在保证保温板的两侧壁分别紧贴内墙体外侧壁、外墙内侧壁的前提上,使得保温板在支撑本体的连接下形成一个整体,以确保保温板的保温性能;

2、本实用新型一种内保温层墙体支撑结构,通过活动杆由其外壁整体切入转变为其端点接触,减小了活动杆的移动阻力,避免活动杆切入保温板的区域被完全破坏,保证保温板的相对完整性,同时提高支撑本体的安装效率;

3、本实用新型一种内保温层墙体支撑结构,在不考虑保温板切入口附近的部分被连带破坏的前提下,此时在保温板上形成的穿刺口尺寸为活动杆整体完全刺穿保温板的穿刺口尺寸二分之一,即大大减小了保温板的受损率,以确保保温板在内墙体与外墙体之间的保温性能。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初始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木模、2-外墙体、3-支撑本体、31-尾杆、32-中杆、33-主体杆、34-销钉、35-限位片、36-通孔、37-活动杆、38-刃尖、4-保温板、5-内墙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包括支撑本体3,所述支撑本体3包括主体杆33,主体杆33一端连接有尾杆31,且主体杆33另一端连接有活动杆37,在所述主体杆33上固定有中杆32,尾杆31、中杆32以及活动杆37相互平行,且所述中杆32的长度大于活动杆37的长度。针对现有的大型建筑物中保温板4安装容易出现松动或是倾斜,发明人设计出一种保温板4的內撑结构,增加位于内墙体5与外墙之间的保温板4与两者之间的接触紧密度,确保外墙在浇筑时保温板4与外墙以及内墙体5的契合度,提高保温层的保温性能。具体使用时,通过长铆钉将保温板4暂时固定在内墙体5的外侧壁上,然后将多个支撑本体3由上至下依次沿垂直于保温板4外壁的方向切入保温板4内,且保证活动杆37以及中杆32分别位于保温板4的两侧,固定木模1,使得木模1内壁与尾杆31接触,最后直接将混凝体浇筑至保温板4与木模1之间的间隙内,即在保证保温板4的两侧壁分别紧贴内墙体5外侧壁、外墙内侧壁的前提上,使得保温板4在支撑本体3的连接下形成一个整体,以确保保温板4的保温性能。

实施例2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之上,沿所述活动杆37轴线在其本体上开有通孔36,在主体杆33端部上设有销钉34,所述销钉34滑动设置在通孔36内,且在通孔36两侧壁上分别设有弹性金属材质的限位片35,两个所述限位片35之间留有间隙。在与主体杆33垂直的活动杆37正面切入保温板4时,活动杆37整体与保温板4的完全接触,使得活动杆37受到的阻力较大,同时容易导致保温板4受力点附近的部分一起被活动杆37所破坏,为解决上述缺陷,发明人在活动杆37上开有通孔36,且在主体杆33端部上设有与通孔36配合的销钉34,初始状态下,活动杆37与中杆32以及尾杆31三者保持相互平行,销钉34位于通孔36的一个极限位置内;使用时,将活动杆37旋转90度,使得活动杆37与主体杆33保持轴线重合,此时推动尾杆31,同时销钉34在限位片35限制下,迫使活动杆37垂直切入保温板4内,由于保温板4上设有多个条状突起,使得保温板4的内侧壁与内墙体5外侧壁之间形成多个矩形区域,在活动杆37的持续移动状态下,活动杆37的端部首先与内墙体5外侧壁接触,此时,利用该端点形成一个支点,继续推动尾杆31,即支撑本体3与内墙体5之间形成一个费力杠杆结构,销钉34在突破弹性金属材质的限位片35的限制后,开始推动活动杆37绕活动杆37的端点做圆周运动,直至活动杆37的外壁与内墙体5外侧壁完全接触,此时活动杆37与中杆32则分别位于保温板4的两侧,尾杆31则利用木模1的支撑强度保持对主体杆33的稳定支撑。通过活动杆37由其外壁整体切入转变为其端点接触,减小了活动杆37的移动阻力,避免活动杆37切入保温板4的区域被完全破坏,保证保温板4的相对完整性,同时提高支撑本体3的安装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通孔36的一个极限位置与活动杆37的中点重合,且通孔36的另一个极限位置靠近所述活动杆37的端点。通孔36分布在活动杆37一侧,且通孔36的一个极限位置与活动杆37中点重合,另一个极限位置靠近活动杆37的端点,使得活动杆37在由与主体杆33的轴线重合的状态,转变为与主体杆33的轴线垂直的过程中,销钉34与通孔36接触的点为施力点,活动杆37与保温板4接触的点为受力点,支点距施力点的距离即动力臂为L,支点距受力点距离即阻力臂为l,且l随活动杆37的持续切入而增大;当施力点未突破限位片35的限定时,支点形成,即L达到最大极限值,l达到最小极限值,使得作用在施力点上的动力越大,受力点上对保温板4形成的压力提升越大,即切入速度提升更快,当施力点逐渐靠近活动杆37的中点时,L达到最小极限值,l的值为2L,即在活动杆37刺破保温板4需要的动力值达到最大,此时保温板4被活动杆37完全刺穿。在不考虑保温板4切入口附近的部分被连带破坏的前提下,此时在保温板4上形成的穿刺口尺寸为活动杆37整体完全刺穿保温板4的穿刺口尺寸二分之一,即大大减小了保温板4的受损率,以确保保温板4在内墙体5与外墙体2之间的保温性能。

本实施例在所述中杆32中部开有内螺纹孔,主体杆33上设有外螺纹段,且外螺纹段与所述内螺纹孔相配合。中杆32与主体杆33螺纹配合,使得在针对不同厚度的保温板4,在活动杆37完全切入保温板4后,可旋转中杆32使之与保温板4外侧壁贴紧,使得在后期浇筑时保温板4与外墙体2的连接更加紧密,以提高保温板4的保温性能。

作为优选,为减小活动杆37在切入保温板4时的阻力,将活动杆37的端部设置成锋利的刃尖38,以便活动杆37的快速切入。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