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面彩钢瓦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28000阅读:1137来源:国知局
屋面彩钢瓦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屋面系统领域,具体涉及屋面彩钢瓦板。



背景技术:

金属屋面是指采用金属板材作为屋盖材料,将结构层和防水层合二为一的屋盖形式。金属板材的种类很多,有镀锌板、镀铝锌板、铝合金板、铝镁合金板、钛合金板、铜板、不锈钢板等,板材表面可做烤漆处理,主要有PE/PE、SMP/PE、HDP\PE、PVDF\PE这四种烤漆处理,烤漆可加强板材使用年限,分别为5-8年、10-15年、15-20年、20-25年以上。屋面板为卷合密封式接合设计,可配合工地现场生产与设计长度相等的屋面板,安装施工后屋面无接驳口,亦无任何螺钉外露,除保证建筑物屋面外观完整性,兼备特优防水、防渗、抗雪功能。

但是传统的屋面系统施工时,相邻两个屋面板的咬合边会容易受其下方保温棉的影响,使得在实际安装过程中的安装尺寸偏差变化比较大,造成自身的延展性大,且造成波峰大大小于理论数据,防水排水性降低;并且现有的面板与面板之间的连接通过人工用夹钳进行咬合来实现,造成咬边不均匀及瓦边的变形,很容易产生缝隙裂口,加上大跨度屋面热胀冷缩无规律变形,会直接导致屋面出现漏水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屋面彩钢瓦板,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屋面彩钢瓦板,包括面板Ⅰ以及面板Ⅱ,且面板Ⅰ的一端与面板Ⅱ的一端相互连接,在所述面板Ⅰ的另一端端面上设有水平部Ⅰ,且以水平部Ⅰ所在的水平面为基准建立二维直角坐标系,水平部Ⅰ的外侧端沿y轴方向竖直向上进行90°翻折形成第一翻折段,然后再沿与 x轴相平行的方向在第二象限内进行90°翻折形成第二翻折段,最后再沿与y轴相平行的方向竖直向下进行90°翻折形成第三翻折段;在面板Ⅱ的另一端端面上设有水平部Ⅱ,且以水平部Ⅱ所在的水平面为基准建立另一个二维直角坐标系,水平部Ⅱ的外侧端沿y轴方向竖直向上进行90°翻折形成翻折段Ⅰ,然后再沿与x轴相平行的方向在第二象限内进行90°翻折形成翻折段Ⅱ,且第一翻折段与翻折段Ⅰ相匹配,第二翻折段与翻折段Ⅱ相匹配。针对现有技术中的屋面板在安装过程中容易因为保温棉的原因而导致安装尺寸偏差大的现象,申请人设置出一种新的屋面板结构,能够使得相邻的两个面板之间的咬合边形成一个端部被封闭的直立缝,以增强防水性能;安装时,面板Ⅰ以及面板Ⅱ相对的两个端面相互连接,而在面板Ⅰ以及面板Ⅱ相背的两个端面上分别设有水平部Ⅰ、水平部Ⅱ,其中面板Ⅰ以及面板Ⅱ形成一个安装单元,而在进行屋面系统铺装时,相邻的两个安装单元通过其中一个安装单元的第一翻折段与另一个安装单元的翻折段Ⅰ想配合,其中一个安装单元的第二翻折段与另一个安装单元的翻折段Ⅱ相互配合,而第三翻折段则用于将第二翻折段与翻折段Ⅱ之间的缝隙进行封闭,即在咬合时,首先通过咬合机械对第三翻折段进行90°的翻折,使得第三翻折段的内侧壁与翻折段Ⅱ的下表面紧贴,然后再通过咬合机械对第二翻折段进行90°的翻折,而翻折段Ⅱ以及第三翻折段与第二翻折段一并做90°的翻折工序,最终使得第三翻折段的外侧壁第一翻折段的外侧壁紧贴,即使得相邻的两个安装单元的咬合部分形成一个封闭的连接部,而第三翻折段与第一翻折段之间的缝隙、第三翻折段与翻折段Ⅱ之间的缝隙、以及第二翻折段Ⅱ之间缝隙相互独立且不连通,即外界的水汽无法顺利通过三条缝隙而进入至面板Ⅰ与面板Ⅱ所覆盖的保温棉范围内,有效地解决了现有的屋面板在咬合过程中出现水汽通道而出现的漏水情况。进一步地,第一翻折段、第二翻折段、第三翻折段、翻折段Ⅰ以及翻折段Ⅱ通过咬合机械进行咬合工序后,确保两个安装单元之间受力相对平衡,进而使得两个安装单元的安装精度提高,安装偏差减小,以保证屋面系统的波峰值符合理论设计值的要求,确保屋面系统的高等级防水性能。

所述第三翻折段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翻折段Ⅱ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作为优选,将第三翻折段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设置成小于等于翻折段Ⅱ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使得在进行咬合工序时,第三翻折段的外侧壁能够与翻折段Ⅰ外侧壁之间完全贴合,以确保第三翻折段能够实现其90°的翻折工序,进而提高屋面系统中咬合部分的防水性能。

在所述面板Ⅰ的端面上设有圆弧状的延伸段Ⅰ,在所述面板Ⅱ的端面上设有圆弧状的延伸段Ⅱ,所述延伸段Ⅱ将所述延伸段Ⅰ完全包裹。为方便加工,面板Ⅰ与面板Ⅱ相对的两个端面上分别设置有延伸段Ⅰ、延伸段Ⅱ,其中,延伸段Ⅱ内弧面所在圆的半径与所述延伸段Ⅰ外圆弧所在圆的半径相同,在利用夹持件对延伸段Ⅰ以及延伸段Ⅱ进行固定时,两者之间不会存在缝隙,进而避免面板Ⅰ与面板Ⅱ的连接部分出现漏水现象。

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延伸段Ⅰ的暗扣组件,所述暗扣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主扣件本体和副扣件本体,在所述主扣件本体上设有连接板,连接板上端端部设有卡扣段,在所述副扣件本体上设有与卡扣段相配合的咬合段,所述卡扣段置于所述延伸段Ⅰ内。由于面板Ⅰ与面板Ⅱ相对的两个端部通过夹持件固定,而夹持件在持续作用的过程中会导致延伸段Ⅰ发生形变,进而降低面板Ⅰ与面板Ⅱ连接部分的密闭性,对此,申请人在延伸段Ⅰ的下方设置暗扣组件,用于支撑延伸段Ⅰ,以避免延伸段Ⅰ发生过度形变而影响面板Ⅰ与面板Ⅱ的连接紧密性;具体地,在保温棉上分别设置主扣件本体与副扣件本体,且在两者的上端分别固定有连接板、卡扣段,而在连接板上设有与卡扣段相互配合的咬合段,配合后卡扣段与咬合段形成一个与延伸段Ⅰ内圆周壁相互匹配的支撑头,该支撑头在夹持件对延伸段Ⅰ与延伸段Ⅱ进行挤压时为延伸段Ⅰ提供应力支撑,并且卡扣段与咬合段均呈连续的折线形,且与延伸段Ⅰ内圆周壁相适应,即在延伸段受力时可通过其自身的局部形变来将延伸段Ⅰ受到的过度的应力所消除,以维持延伸段Ⅰ与夹持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同时降低延伸段Ⅰ的受损程度。

在所述主扣件本体上开有轴线与水平线相平行的凹槽,所述连接板的下部弯曲成一个与所述凹槽相匹配的突起,且突起滑动设置在凹槽内。为进一步提高卡扣段与咬合段之间的灵活度,在主扣件本体上设置凹槽,而连接板通过突起能够实现在主扣件本体上自由滑动,使得卡扣段能够根据具体安装工位进行适量的位移调整,以确保卡扣段与咬合段所形成的支撑头对延伸段Ⅰ保持足够的支撑强度。

在所述主扣件本体以及副扣件本体下端部的侧壁上均固定有底板,且在底板上开有螺孔。作为优选,为加快主扣件本体与副扣架本体的安装速度,在两者的侧壁下端分别固定有底板,且底板上均开设有螺孔,即主扣件本体与副扣件本体能够通过螺钉迅速固定在面板下方的保温棉上。

还包括契合段,所述契合段下端与所述副扣件本体上端连接,契合段上端与咬合段连接,所述契合段与咬合段同侧,所述契合段与所述底板异侧,且契合段与所述副扣件本体之间形成一个钝角,所述主扣件本体上端设有与契合段相互匹配的支撑段。进一步地,为提高咬合段与卡扣段所构成的支撑头的使用稳定性,在主扣件本体的侧壁上设置支撑段,该支撑段用于对契合段提供受力支撑,由于咬合段置于卡扣段内部,即咬合段作为最终的受力载体,利用支撑段与契合段之间的相互配合,使得咬合段始终保持其稳定的工作状态,以确保面板Ⅰ与面板Ⅱ的连接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屋面彩钢瓦板,相邻的两个安装单元的咬合部分形成一个封闭的连接部,而第三翻折段与第一翻折段之间的缝隙、第三翻折段与翻折段Ⅱ之间的缝隙、以及第二翻折段Ⅱ之间缝隙相互独立且不连通,即外界的水汽无法顺利通过三条缝隙而进入至面板Ⅰ与面板Ⅱ所覆盖的保温棉范围内,有效地解决了现有的屋面板在咬合过程中出现水汽通道而出现的漏水情况;

2、本实用新型屋面彩钢瓦板,第一翻折段、第二翻折段、第三翻折段、翻折段Ⅰ以及翻折段Ⅱ通过咬合机械进行咬合工序后,确保两个安装单元之间受力相对平衡,进而使得两个安装单元的安装精度提高,安装偏差减小,以保证屋面系统的波峰值符合理论设计值的要求,确保屋面系统的高等级防水性能;

3、本实用新型屋面彩钢瓦板,为进一步提高卡扣段与咬合段之间的灵活度,在主扣件本体上设置凹槽,而连接板通过突起能够实现在主扣件本体上自由滑动,使得卡扣段能够根据具体安装工位进行适量的位移调整,以确保卡扣段与咬合段所形成的支撑头对延伸段Ⅰ保持足够的支撑强度。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咬合前的相邻的两个安装单元的咬合边配合图;

图3为咬合后的相邻的两个安装单元的咬合边配合图;

图4为暗扣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面板Ⅰ、2-暗扣组件、3-水平部Ⅰ、4-延伸段Ⅰ、5-水平部Ⅱ、6-延伸段Ⅱ、7-副扣件本体、8-契合段、9-咬合段、10-主扣件本体、11-支撑段、12-凹槽、13-卡扣段、14-连接板、 15-面板Ⅱ、16-第一翻折段、17-第二翻折段、18-第三翻折段、19-翻折段Ⅰ、20-翻折段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包括面板Ⅰ1以及面板Ⅱ15,且面板Ⅰ1的一端与面板Ⅱ15的一端相互连接,在所述面板Ⅰ1的另一端端面上设有水平部Ⅰ3,且以水平部Ⅰ3所在的水平面为基准建立二维直角坐标系,水平部Ⅰ3的外侧端沿y轴方向竖直向上进行90°翻折形成第一翻折段16,然后再沿与x轴相平行的方向在第二象限内进行90°翻折形成第二翻折段 17,最后再沿与y轴相平行的方向竖直向下进行90°翻折形成第三翻折段18;在面板Ⅱ15 的另一端端面上设有水平部Ⅱ5,且以水平部Ⅱ5所在的水平面为基准建立另一个二维直角坐标系,水平部Ⅱ5的外侧端沿y轴方向竖直向上进行90°翻折形成翻折段Ⅰ19,然后再沿与 x轴相平行的方向在第二象限内进行90°翻折形成翻折段Ⅱ20,且第一翻折段16与翻折段Ⅰ 19相匹配,第二翻折段17与翻折段Ⅱ20相匹配。

安装时,面板Ⅰ1以及面板Ⅱ15相对的两个端面相互连接,而在面板Ⅰ1以及面板Ⅱ15 相背的两个端面上分别设有水平部Ⅰ3、水平部Ⅱ5,其中面板Ⅰ1以及面板Ⅱ15形成一个安装单元;

而在进行屋面系统铺装时,相邻的两个安装单元通过其中一个安装单元的第一翻折段16 与另一个安装单元的翻折段Ⅰ19想配合,其中一个安装单元的第二翻折段17与另一个安装单元的翻折段Ⅱ20相互配合,而第三翻折段18则用于将第二翻折段17与翻折段Ⅱ20之间的缝隙进行封闭,即在咬合时,首先通过咬合机械对第三翻折段18进行90°的翻折,使得第三翻折段18的内侧壁与翻折段Ⅱ20的下表面紧贴,然后再通过咬合机械对第二翻折段17进行90°的翻折,而翻折段Ⅱ20以及第三翻折段18与第二翻折段17一并做90°的翻折工序,最终使得第三翻折段18的外侧壁第一翻折段16的外侧壁紧贴,即使得相邻的两个安装单元的咬合部分形成一个封闭的连接部,而第三翻折段18与第一翻折段16之间的缝隙、第三翻折段18与翻折段Ⅱ20之间的缝隙、以及第二翻折段17Ⅱ之间缝隙相互独立且不连通,即外界的水汽无法顺利通过三条缝隙而进入至面板Ⅰ1与面板Ⅱ15所覆盖的保温棉范围内,有效地解决了现有的屋面板在咬合过程中出现水汽通道而出现的漏水情况。

进一步地,第一翻折段16、第二翻折段17、第三翻折段18、翻折段Ⅰ19以及翻折段Ⅱ 20通过咬合机械进行咬合工序后,确保两个安装单元之间受力相对平衡,进而使得两个安装单元的安装精度提高,安装偏差减小,以保证屋面系统的波峰值符合理论设计值的要求,确保屋面系统的高等级防水性能。

作为优选,将第三翻折段18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设置成小于等于翻折段Ⅱ20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使得在进行咬合工序时,第三翻折段18的外侧壁能够与翻折段Ⅰ19外侧壁之间完全贴合,以确保第三翻折段18能够实现其90°的翻折工序,进而提高屋面系统中咬合部分的防水性能。

实施例2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在所述面板Ⅰ1的端面上设有圆弧状的延伸段Ⅰ4,在所述面板Ⅱ15的端面上设有圆弧状的延伸段Ⅱ6,所述延伸段Ⅱ6将所述延伸段Ⅰ4完全包裹。为方便加工,面板Ⅰ1与面板Ⅱ15相对的两个端面上分别设置有延伸段Ⅰ4、延伸段Ⅱ6,其中,延伸段Ⅱ6内弧面所在圆的半径与所述延伸段Ⅰ4外圆弧所在圆的半径相同,在利用夹持件对延伸段Ⅰ4以及延伸段Ⅱ6进行固定时,两者之间不会存在缝隙,进而避免面板Ⅰ1与面板Ⅱ15 的连接部分出现漏水现象。

本实施例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延伸段Ⅰ4的暗扣组件2,所述暗扣组件2包括相对设置的主扣件本体10和副扣件本体7,在所述主扣件本体10上设有连接板14,连接板14上端端部设有卡扣段13,在所述副扣件本体7上设有与卡扣段13相配合的咬合段9,所述卡扣段13 置于所述延伸段Ⅰ4内。由于面板Ⅰ1与面板Ⅱ15相对的两个端部通过夹持件固定,而夹持件在持续作用的过程中会导致延伸段Ⅰ4发生形变,进而降低面板Ⅰ1与面板Ⅱ15连接部分的密闭性,对此,申请人在延伸段Ⅰ4的下方设置暗扣组件2,用于支撑延伸段Ⅰ4,以避免延伸段Ⅰ4发生过度形变而影响面板Ⅰ1与面板Ⅱ15的连接紧密性;具体地,在保温棉上分别设置主扣件本体10与副扣件本体7,且在两者的上端分别固定有连接板14、卡扣段13,而在连接板14上设有与卡扣段13相互配合的咬合段9,配合后卡扣段13与咬合段9形成一个与延伸段Ⅰ4内圆周壁相互匹配的支撑头,该支撑头在夹持件对延伸段Ⅰ4与延伸段Ⅱ6进行挤压时为延伸段Ⅰ4提供应力支撑,并且卡扣段13与咬合段9均呈连续的折线形,且与延伸段Ⅰ4内圆周壁相适应,即在延伸段受力时可通过其自身的局部形变来将延伸段Ⅰ4受到的过度的应力所消除,以维持延伸段Ⅰ4与夹持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同时降低延伸段Ⅰ4的受损程度。

其中,在所述主扣件本体10上开有轴线与水平线相平行的凹槽12,所述连接板14的下部弯曲成一个与所述凹槽12相匹配的突起,且突起滑动设置在凹槽12内。为进一步提高卡扣段13与咬合段9之间的灵活度,在主扣件本体10上设置凹槽12,而连接板14通过突起能够实现在主扣件本体10上自由滑动,使得卡扣段13能够根据具体安装工位进行适量的位移调整,以确保卡扣段13与咬合段9所形成的支撑头对延伸段Ⅰ4保持足够的支撑强度。

作为优选,为加快主扣件本体10与副扣架本体的安装速度,在两者的侧壁下端分别固定有底板,且底板上均开设有螺孔,即主扣件本体10与副扣件本体7能够通过螺钉迅速固定在面板下方的保温棉上。

实施例3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契合段8,所述契合段8下端与所述副扣件本体7上端连接,契合段8上端与咬合段9连接,所述契合段8与咬合段9同侧,所述契合段8与所述底板异侧,且契合段8与所述副扣件本体7之间形成一个钝角,所述主扣件本体10上端设有与契合段8相互匹配的支撑段11。进一步地,为提高咬合段9与卡扣段13所构成的支撑头的使用稳定性,在主扣件本体10的侧壁上设置支撑段11,该支撑段11用于对契合段8提供受力支撑,由于咬合段9置于卡扣段13内部,即咬合段9作为最终的受力载体,利用支撑段 11与契合段8之间的相互配合,使得咬合段9始终保持其稳定的工作状态,以确保面板Ⅰ1 与面板Ⅱ15的连接稳定性。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