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再生块体混凝土板和叠合梁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49492阅读:36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旧混凝土循环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预制再生块体混凝土板和叠合梁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由于施工速度快、工业化程度高、环境污染小,预制混凝土构件已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中。再生块体混凝土板由于采用了大量大尺度的废旧混凝土块体,不仅可减少天然砂石和水泥的消耗,还可降低固体废弃物的排放,符合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国家战略。但施工现场大尺度废旧混凝土块体的投放导致再生块体混凝土构件的施工速度相比常规混凝土构件有所降低。为解决这一问题,对再生块体混凝土构件采用工厂预制、现场拼装的做法不失为一种有效之选。此时拼装连接结构就成为影响施工效率和结构安全的关键因素。目前预制混凝土板和叠合梁的连接方式有湿连接和干连接两种,但大都存在施工阶段需搭设大量竖向支撑从而导致现场支模工作量大的问题,施工相对复杂,未能充分体现建筑工业化的优势。为此,迫切需要研发一种构造简单、安全可靠、施工便捷的预制再生块体混凝土板和叠合梁的连接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预制再生块体混凝土板和叠合梁的连接结构。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预制的左侧板和右侧板的端部设置外伸齿条以承受施工荷载,解决了目前楼板拼装时大都需搭设大量竖向支撑导致施工复杂的问题;预制的左侧板和右侧板的板底边缘设置的预埋薄钢板可作为后浇混凝土的底模板,减少了现场支模工作量,施工效率提升,符合建筑工业化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预制再生块体混凝土板和叠合梁的连接结构,包括左侧板、右侧板、叠合梁,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的端部均设置有外伸齿条,所述外伸齿条搭置在叠合梁的上表面,以承受施工期间的荷载;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均在板底边缘预埋有薄钢板,所述薄钢板搭置在叠合梁的上表面,以作为后浇混凝土的底模板使用;所述的左侧板、右侧板上均设置有与梁轴向垂直的外伸板筋、与梁轴向平行的板筋,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的外伸板筋相互搭接;所述叠合梁的梁纵筋和梁箍筋相绑扎。

进一步地,所述外伸齿条在端部设置有和水平方向成一定夹角的下倾斜面。

进一步地,所述下倾斜面的坡度满足外伸齿条从叠合梁的侧面伸进叠合梁内部100mm时,所述梁纵筋到斜面的垂直净高为8~12mm。

进一步地,所述左侧板中的外伸板筋和右侧板中的外伸板筋的截断位置均应使钢筋具有足够的搭接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左侧板中的外伸板筋和右侧板中的外伸板筋在钢筋定位时相互错开。

进一步地,所述左侧板和后浇混凝土的结合面、右侧板和后浇混凝土的结合面、叠合梁和后浇混凝土的结合面均为粗糙面。

进一步地,所述外伸齿条搭置在叠合梁非加密区的梁箍筋之间,同时所述左侧板的外伸齿条和右侧板的外伸齿条相互错开。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及效果:

(1)左侧板和右侧板的端部均设置有外伸齿条,现场拼装时外伸齿条搭置在叠合梁的上表面,以承受施工期间的荷载,解决了目前施工现场大都需搭设大量竖向支撑导致施工复杂的问题。

(2)左侧板和右侧板均在板底边缘设置预埋薄钢板并伸出一定长度,现场拼装时薄钢板搭置在叠合梁的上表面,以作为后浇混凝土的底模板使用,减少了现场支模工作量,施工效率提升,符合建筑工业化的要求。

(3)对再生块体混凝土构件采用工厂预制、现场拼装的做法,有效解决了施工现场大尺度废旧混凝土块体的投放导致再生块体混凝土构件的施工速度相比常规混凝土构件有所降低的问题,不仅可减少现场工作量,而且工厂预制的再生块体混凝土构件的施工质量更好。

(4)采用湿连接,可以提高拼接区域的整体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叠合梁和预制再生块体混凝土左侧板、右侧板拼接后未后浇混凝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为 1-左侧板;2-右侧板;3-叠合梁;4-外伸齿条;5-薄钢板;6-外伸板筋;7-板筋;8-梁箍筋;9-梁纵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如图1所示,一种预制再生块体混凝土板和叠合梁的连接结构,包括左侧板1、右侧板2、叠合梁3;所述左侧板1和右侧板2的端部均设置有外伸齿条4,所述外伸齿条4搭置在叠合梁3的上表面,以承受施工期间的荷载;所述左侧板1和右侧板2均在板底边缘预埋有薄钢板5,所述薄钢板5搭置在叠合梁3的上表面,以作为后浇混凝土的底模板使用;所述的左侧板1、右侧板2上均设置有与梁轴向垂直的外伸板筋6、与梁轴向平行的板筋7,所述左侧板1和右侧板2的外伸板筋6相互搭接;所述叠合梁3的梁纵筋9和梁箍筋8相绑扎。

所述外伸齿条4在端部设置有和水平方向成一定夹角的下倾斜面。所述下倾斜面的坡度满足外伸齿条4从叠合梁3的侧面伸进叠合梁3内部100mm时,所述梁纵筋9到斜面的垂直净高为8~12mm。

所述左侧板1中的外伸板筋6和右侧板2中的外伸板筋6的截断位置均应使钢筋具有足够的搭接长度。

所述左侧板1中的外伸板筋6和右侧板2中的外伸板筋6在钢筋定位时相互错开。

所述左侧板1和后浇混凝土的结合面、右侧板2和后浇混凝土的结合面、叠合梁3和后浇混凝土的结合面均为粗糙面。

所述外伸齿条4搭置在叠合梁3非加密区的梁箍筋8之间,同时所述左侧板1的外伸齿条4和右侧板2的外伸齿条4相互错开。

本实施例中,所述左侧板1和右侧板2均为1200mm×3000mm的板,板厚为100mm,外伸板筋6和板筋7均为C8@150;叠合梁3的截面尺寸为250mm×400mm、长度为3600mm,梁箍筋8为C8@150、梁纵筋9为3C20;薄钢板5的厚度为0.8mm,沿与梁轴向平行的方向的长度为1200mm、沿与梁轴向垂直的方向的宽度为350mm、伸出板边的长度为250mm;外伸齿条4沿与梁轴向平行的方向的长度为110mm,伸出板边的长度为350mm。

实施例二

一种如所述预制再生块体混凝土板和叠合梁的连接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工厂完成左侧板1、右侧板2和叠合梁3的预制;

2)现场拼装时,利用吊机先将叠合梁3吊装至预定位置;

3)利用吊机依次将左侧板1和右侧板2吊起,外伸齿条4从叠合梁3的侧面伸进叠合梁内部100mm并搭置在非加密区的梁箍筋8之间的叠合梁3上表面,同时将薄钢板5搭置在梁箍筋8外侧的叠合梁3上表面;

4)布设梁纵筋9,并将其和梁箍筋8进行绑扎;

5)在叠合梁3的上表面和薄钢板5的上表面浇筑后浇混凝土,直至其和左侧板1和右侧板2的上表面平齐。

本实施例中,所述左侧板1、右侧板2和叠合梁3采用再生块体混凝土浇筑而成,所述再生块体混凝土中废旧混凝土块体和新混凝土的质量比为1:4~1:1,其中,所述新混凝土为天然骨料混凝土或再生骨料混凝土,所述废旧混凝土块体为旧有建筑物和构筑物去除全部或部分钢筋后破碎而成的块体,废旧混凝土块体的特征尺寸不低于60mm。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