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搭建的砂塑瓦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61687发布日期:2018-06-22 23:39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搭建的砂塑瓦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建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于搭建的砂塑瓦片。



背景技术:

现有瓦片多采用砖块结构,这种结构一方面非常笨重,实际使用中需要加强房梁受力设计;另一方面一旦发生瓦片坠落,容易砸伤行人,安全性较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国专利文献CN203846688U公开了一种木塑瓦,包括瓦盖和沟瓦,瓦盖包括瓦盖基体以及分别由瓦盖基体两侧向下延伸形成的两个支腿;沟瓦具有沟瓦基体以及分别设置在沟瓦基体两侧的两个支座。至少两个沟瓦间隔并列设置,瓦盖横跨设置在每两个相邻的沟瓦之间,瓦盖的两个支腿分别连接安装在两个相邻的沟瓦的相邻侧的两个支座上。这种木塑瓦由于材料的质地较轻,解决了传统瓦片非常笨重的问题,但是相邻两个瓦盖和沟瓦之间是通过公母榫结构连接的,连接的强度有限,在外界风力较大时,在竖直方向上可能发生位移。另外,多个瓦盖和沟瓦在长度方向上如何连接,以保证安装的便捷性和牢固度,该专利文献中并没有公开。为了便于雨水的顺利排出,瓦片的上表面一般设置为斜面,对模具的形状要求高,且相互搭接的牢固度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相邻的木塑瓦片在宽度方向上连接强度有限,同时在长度方向上缺少必要的连接,导致瓦片安装不牢固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在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连接强度高,安装快捷牢固的便于搭建的砂塑瓦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搭建的砂塑瓦片,包括:

第一砂塑瓦片,包括第一砂塑瓦片本体、设置在所述第一砂塑瓦片本体上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以及成型在所述第一砂塑瓦片本体的沿长度方向的两个边缘的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砂塑瓦片本体的上表面的一端和下表面的另一端,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在两个所述第一砂塑瓦片搭建时形成相互配合的嵌入结构,并使得两个所述第一砂塑瓦片在其长度方向上形成阶梯状排布;

第二砂塑瓦片,包括第二砂塑瓦片本体、设置在所述第二砂塑瓦片本体上的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以及成型在所述第二砂塑瓦片本体的沿长度方向的两个边缘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三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二砂塑瓦片本体的上表面的一端和下表面的另一端,所述第三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在两个所述第二砂塑瓦片搭建时形成相互配合的嵌入结构,并使得两个所述第二砂塑瓦片在其长度方向上形成阶梯状排布;

第一载板和第二载板,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砂塑瓦片和第二砂塑瓦片的下表面上,且所述第一载板和第二载板的沿长度方向的边缘与所述第一砂塑瓦片和第二砂塑瓦片连接,所述第一载板和第二载板上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延伸至所述第一载板和第二载板上表面的通孔,所述支撑板的上端抵顶在所述第一砂塑瓦片和第二砂塑瓦片的下表面上;

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在所述第一砂塑瓦片和所述第二砂塑瓦片在沿其宽度方向搭建时形成相互配合的、在竖直方向上限制二者向彼此远离的方向运动的限定结构。

所述的便于搭建的砂塑瓦片,所述第一砂塑瓦片本体的纵截面为最低点向下弯曲的曲面,所述第二砂塑瓦片本体的纵截面为最高点向上弯曲的曲面。

所述的便于搭建的砂塑瓦片,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为分别成型在所述第一砂塑瓦片本体和第二砂塑瓦片本体的上表面的凹槽,所述第二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为分别成型在所述第一砂塑瓦片本体和第二砂塑瓦片本体的下表面的凸起。

所述的便于搭建的砂塑瓦片,所述第二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的前端均成型有一引导部。

所述的便于搭建的砂塑瓦片,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的前端均成型有与所述引导部相配的引导槽。

所述的便于搭建的砂塑瓦片,所述第一限位部为所述第一砂塑瓦片本体的边缘上端朝向最低点方向弯折成型形成,所述第二限位部为所述第二砂塑瓦片本体的边缘下端朝向最高点方向弯折成型形成。

所述的便于搭建的砂塑瓦片,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一砂塑瓦片本体的边缘之间形成第一限位空间,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二砂塑瓦片本体的边缘之间形成第二限位空间。

所述的便于搭建的砂塑瓦片,所述第一限位部的最低点抵接在所述第二限位空间的水平部上,所述第二限位部的最高点抵接在所述第一限位空间的水平部上。

所述的便于搭建的砂塑瓦片,所述第一砂塑瓦片和第二砂塑瓦片下表面的沿长度方向的边缘成型有滑槽,所述第一载板和第二载板上表面的沿长度方向的边缘成型有与所述滑槽相配的滑块。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于搭建的砂塑瓦片,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在两个所述第一砂塑瓦片搭建时形成相互配合的嵌入结构,并使得两个所述第一砂塑瓦片在其长度方向上形成阶梯状排布;所述第三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在两个所述第二砂塑瓦片搭建时形成相互配合的嵌入结构,并使得两个所述第二砂塑瓦片在其长度方向上形成阶梯状排布;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在所述第一砂塑瓦片和所述第二砂塑瓦片在沿其宽度方向搭建时形成相互配合的、在竖直方向上限制二者向彼此远离的方向运动的限定结构。这样相邻的两个砂塑瓦片在宽度方向上通过限定结构的作用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被限定,使其安装牢固;而相邻的两个砂塑瓦片在长度方向上通过嵌入结构固定,不仅便于安装,固定可靠,还使得其形成阶梯状排布,便于雨水和灰尘的下落。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瓦片均为砂塑材质,内部为疏松的多孔结构,雨水在滴落到瓦片上表面后,会迅速渗透穿过瓦片,因此在第一砂塑瓦片和第二砂塑瓦片的下表面分别设置第一载板和第二载板,可以充分有效地承接雨水,并将其尽快引流,同时支撑板的设置对第一砂塑瓦片和第二砂塑瓦片提供一定的支撑强度,防止坍塌。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于搭建的砂塑瓦片,所述第一砂塑瓦片本体的纵截面为最低点向下弯曲的曲面,所述第二砂塑瓦片本体的纵截面为最高点向上弯曲的曲面。这样不仅便于第一砂塑瓦片和第二砂塑瓦片在宽度方向的连接,还使得搭建后的瓦片屋顶更加美观。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于搭建的砂塑瓦片,所述第一限位部为所述第一砂塑瓦片本体的边缘上端朝向最低点方向弯折成型形成,所述第二限位部为所述第二砂塑瓦片本体的边缘下端朝向最高点方向弯折成型形成。第一砂塑瓦片和第二砂塑瓦片的搭建更加便捷,同时兼顾了竖直方向上的牢固度,防止了在外界风力较大时,第一砂塑瓦片或第二砂塑瓦片被风力破坏的现象。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于搭建的砂塑瓦片,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为分别成型在所述第一砂塑瓦片本体和第二砂塑瓦片本体的上表面的凹槽,所述第二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为分别成型在所述第一砂塑瓦片本体和第二砂塑瓦片本体的下表面的凸起。相邻两个第一砂塑瓦片或第二砂塑瓦片通过凹槽和凸起的配合实现连接,不仅便于安装,而且由于砂塑瓦片本身具有一定的厚度,因此在搭接处形成台阶状,砂塑瓦片上表面无需加工成斜面状就具有一定的倾斜度,简化了模具的结构,便于加工成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便于搭建的砂塑瓦片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第一砂塑瓦片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第二砂塑瓦片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提供的便于搭建的砂塑瓦片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砂塑瓦片;2-第二砂塑瓦片;3-第一载板;4-第二载板;5-支撑板;6-引导部;7-引导槽;8-第一限位空间;9-第二限位空间;11-第一砂塑瓦片本体;12-第一连接部;13-第二连接部;14-第一限位部;21-第二砂塑瓦片本体;22-第三连接部;23-第四连接部;24-第二限位部;51-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1-4所示的便于搭建的砂塑瓦片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包括第一砂塑瓦片1,包括第一砂塑瓦片本体11、设置在所述第一砂塑瓦片本体11上的第一连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13,以及成型在所述第一砂塑瓦片本体11的沿长度方向的两个边缘的第一限位部14。所述第一连接部12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3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砂塑瓦片本体11的上表面的一端和下表面的另一端,所述第一连接部12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3在两个所述第一砂塑瓦片1搭建时形成相互配合的嵌入结构,并使得两个所述第一砂塑瓦片1在其长度方向上形成阶梯状排布。所述第一限位部14在所述第一砂塑瓦片1在沿其宽度方向搭建时形成相互配合的、在竖直方向上限制二者向彼此远离的方向运动的限定结构。

所述第一砂塑瓦片本体11的纵截面为最低点向下弯曲的曲面,所述第一连接部12为成型在所述第一砂塑瓦片本体11的上表面的凹槽,所述第二连接部13为成型在所述第一砂塑瓦片本体11的下表面的凸起。在加工成型过程中,第一砂塑瓦片1通过相应的模具成型。凹槽和凸起距离第一砂塑瓦片本体11的两个端部的距离为2-3cm,方便相邻两个第一砂塑瓦片1的搭接。由于第一砂塑瓦片1具有一定的厚度,采用逐层搭接的方式将相邻的两个第一砂塑瓦片1连接,自然形成了一定的坡度,减少了将其上表面加工为斜面的工作量。

第二砂塑瓦片2,包括第二砂塑瓦片本体21、设置在所述第二砂塑瓦片本体21上的第三连接部22和第四连接部23,以及成型在所述第二砂塑瓦片本体21的沿长度方向的两个边缘的第二限位部24。所述第三连接部22和所述第四连接部23分别位于所述第二砂塑瓦片本体21的上表面的一端和下表面的另一端,所述第三连接部22和所述第四连接部23在两个所述第二砂塑瓦片2搭建时形成相互配合的嵌入结构,并使得两个所述第二砂塑瓦片2在其长度方向上形成阶梯状排布。所述第二限位部24在所述第二砂塑瓦片2在沿其宽度方向搭建时形成相互配合的、在竖直方向上限制二者向彼此远离的方向运动的限定结构。

所述第二砂塑瓦片本体21的纵截面为最高点向上弯曲的曲面。所述第三连接部22为成型在所述第二砂塑瓦片本体21的上表面的凹槽,所述第四连接部23为成型在所述第二砂塑瓦片本体21的下表面的凸起。在加工成型过程中,第二砂塑瓦片2通过相应的模具成型。凹槽和凸起距离第二砂塑瓦片本体21的两个端部的距离为2-3cm,方便相邻两个第二砂塑瓦片2的搭接。由于第二砂塑瓦片2具有一定的厚度,采用逐层搭接的方式将相邻的两个第二砂塑瓦片2连接,自然形成了一定的坡度,减少了将其上表面加工为斜面的工作量。

第一载板3和第二载板4,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砂塑瓦片1和第二砂塑瓦片2的下表面上,且所述第一载板3和第二载板4的沿长度方向的边缘与所述第一砂塑瓦片1和第二砂塑瓦片2连接,第一载板3和第二载板4的下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方便安装。所述第一载板3和第二载板4上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支撑板5,若干个支撑板5等间距设置;所述支撑板5上开设有延伸至所述第一载板3和第二载板4上表面的通孔51,通孔51可以设置在支撑板5的中央位置,便于雨水通过第一砂塑瓦片1和第二砂塑瓦片2渗漏后沿通孔51滑落排出,所述支撑板5的上端抵顶在所述第一砂塑瓦片1和第二砂塑瓦片2的下表面上,保证支撑强度。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砂塑瓦片和第二砂塑瓦片均采用下述工艺制备:将60目的硅砂55g与石棉纤维2g混合均匀,制成组分A,将聚氯乙烯40g与氢氧化铝10g和硅酸铝0.6g混合均匀,制成组分B;在120℃下,边搅拌所述组分A边缓慢加入组分B和硅胶6g,混合均匀后模压成型即得阻燃的第一砂塑瓦片和第二砂塑瓦片。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连接部13和第四连接部23的前端均成型有一引导部6。所述第一连接部12和第三连接部22的前端均成型有与所述引导部6相配的引导槽7。具体地,第一连接部12、第二连接部13、第三连接部22和第四连接部23均成型为T字型,T字型的竖直部分的前端分别作为引导部6和引导槽7,方便连接。

所述第一限位部14为所述第一砂塑瓦片本体11的边缘上端朝向最低点方向弯折成型形成,所述第二限位部24为所述第二砂塑瓦片本体21的边缘下端朝向最高点方向弯折成型形成。所述第一限位部14与所述第一砂塑瓦片本体11的边缘之间形成第一限位空间8,所述第二限位部24与所述第二砂塑瓦片本体21的边缘之间形成第二限位空间9。所述第一限位部14的最低点抵接在所述第二限位空间9的水平部上,所述第二限位部24的最高点抵接在所述第一限位空间8的水平部上。第一限位部14和第二限位部24均与第一砂塑瓦片本体11和第二砂塑瓦片本体21一体成型,均可弯折成具有一定弧度的限位部,不仅美观,而且由于限位部和限位空间的抵接,限制了第一砂塑瓦片1和第二砂塑瓦片2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提高了连接的牢固性。

所述第一砂塑瓦片1和第二砂塑瓦片2下表面的沿长度方向的边缘成型有滑槽,所述第一载板3和第二载板4上表面的沿长度方向的边缘成型有与所述滑槽相配的滑块。在安装时,将第一载板3和第二载板4的滑块沿第一砂塑瓦片1和第二砂塑瓦片的2滑槽滑动,不仅方便安装,而且连接牢固。

作为一种替代的实施方式,第一砂塑瓦片本体11和第二砂塑瓦片本体21凹槽和凸起的位置可以互换。第一连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13的形式也可以是孔和柱的配合。

如图5所示的便于搭建的砂塑瓦片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限位部14为所述第一砂塑瓦片本体11的边缘上端朝向最低点方向弯折成直角形成,所述第二限位部24为所述第二砂塑瓦片本体21的边缘下端朝向最高点方向弯折成直角形成。此种结构更便于加工成型。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