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于停靠的水上功能帐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35435发布日期:2018-08-10 19:15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帐篷领域,具体涉及便于停靠的水上功能帐篷。



背景技术:

帐篷,是撑在地上遮蔽风雨、日光并供临时居住的棚子,由可拆卸的支柱和外罩组成。使用时,通常是拆卸后以部件的方式携带,到达现场后加以组装。由于帐篷使用方便,适用于各种地形,因此受到广泛的应用。

但是,现有帐篷的支柱通常都是铁质的,导致帐篷的重量大,携带不方便;而且帐篷在组装时,需要使用钉子、绳索等零部件和扳手、锤子等工具;携带不方便,并且非常容易漏带,因此会经常导致帐篷不能组装使用。

并且上述帐篷的底部通常都是一层,通过底部直接与地面接触,由于地面是非常坚硬的,因此会导致人们在睡觉时不舒服;并且,帐篷为单层,气密性不好,只能在陆地上使用,使用的局限性大。

因此,经研究,专利公开号为CN204899413U的中国专利,提供了一种多功能气垫帐篷,包括气垫、外罩和支撑外罩的气柱,气柱与气垫连通,气垫上设有充气阀。本技术方案通过利用气阀对气垫和气柱进行充气,气柱充满气后对外罩进行支撑,由于本方案通过气柱对外罩进行支撑,使得帐篷在不使用时能够放气后携带,质量轻,并且不需要其他工具便能够组装完成;由于气垫是双层的,且内部充有气体,因此气密性好,能够漂浮在水面且不会漏水,因此既能够在陆地上使用,也可以在水上使用;本技术方案提供的帐篷在停靠时,将帐篷驶入水边设置的木桩围成的空间内,再通过绳索将帐篷固定在木桩上。

但是,上述技术方案还存在以下问题:由于利用气柱支撑外罩使得帐篷的质量轻,在水上使用时不易停靠,会晃动,甚至被水波掀翻;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能够在水面停靠的帐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便于停靠的水上功能帐篷,以解决现有技术在水上使用时不易停靠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便于停靠的水上功能帐篷,包括气垫、外罩和四根用于支撑外罩的气柱,每根气柱均与气垫连通,气垫包括第一气垫腔和第二气垫腔,第二气垫包裹在第一气垫的外壁的下方,且第二气垫的高度低于第一气垫的高度,第一气垫腔和第二气垫腔上均连接有充气阀;四根气柱的底端均与第一气垫腔连通,第二气垫的侧壁上设有弧形的凹槽。

本方案技术特征的技术效果:本方案通过对第一气垫腔充气,能够使得帐篷漂浮在水面;当帐篷停靠在水边时,通过对第二气垫腔充气,使得帐篷的气垫的面积大于木桩围成的空间的面积,并使得木桩位于弧型的凹槽内,木桩便会将第二气垫腔卡紧、固定;由于木桩陷入第二气垫腔内,不论是吹风,还是水波冲击帐篷,帐篷都不会被掀翻,固定紧密。

本方案的技术原理是:首先打开充气阀向第一气垫腔内充入气体,将第一气垫腔充满,使得帐篷能够漂浮在水面;当帐篷需要停靠时,将帐篷驶入木桩之间,再向第二气垫腔内充气,当第二气垫腔内充满气体后,木桩进入第二气垫腔侧壁上的弧型的凹槽内,将帐篷固定,通过木桩将帐篷固定能够避免帐篷晃动,并且能够避免帐篷被风吹走或被掀翻。

本方案能产生的技术效果是:通过木桩挤压第二气垫腔,使得木桩陷入第二气垫腔内,将帐篷紧密的固定,能够避免帐篷晃动,使得帐篷停靠容易。

以下是基于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

优选方案一:所述第一气垫腔的底面沿对角线设有充气条,充气条与第一气垫腔连通。充气条能够增加第一气垫腔在水中漂浮时的稳定性,并且能够在木桩挤压第二气垫腔时,避免第一气垫腔向上鼓起。

优选方案二:基于优选方案一,所述第二气垫腔的上表面低于第一气垫腔的上表面。木桩挤压第二气垫腔时,不会对第一气垫腔的上部进行挤压,能够在帐篷停靠时,使得帐篷内的使用者不受影响。

优选方案三:基于优选方案二,所述第一气垫腔的侧壁均设有相互连通的收集袋。收集袋能够在第二气垫腔没有充气时进行收集,避免第二气垫腔没有充气时漂浮在水面,易与水面的漂浮物缠绕。

优选方案四:基于优选方案三,所述气垫的截面为矩形,且四根气柱的底端分别位于第一气垫腔上表面的四个顶角处。使得帐篷的可容纳空间大。

优选方案五:基于优选方案四,所述第二气垫腔上表面的四个顶角上均连接有固定片,固定片上设有固定孔,固定孔上连接有固定绳。固定绳能够缠绕在木桩上,将帐篷更稳定的固定。

优选方案六:基于优选方案五,所述固定孔的上部设有固定条。固定绳能够固定在固定条上,避免固定绳脱落。

优选方案七:基于优选方案六,所述气柱的顶端交汇于一处,且相互连通。避免气柱的顶端没有支撑点而产生晃动,增强帐篷的稳定性。

优选方案八:基于优选方案七,所述第一气垫腔的上表面设有横条,且横条与第一气垫腔连通。横条能够防滑,避免使用者在帐篷内滑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便于停靠的水上功能帐篷拆掉外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便于停靠的水上功能帐篷安装外罩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第一气垫腔的仰视图;

图4为图1停靠时的俯视图;

图5为图4中A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第一气垫腔1、收集袋11、横条12、充气条13、第二气垫腔2、固定片21、固定孔211、固定条212、固定绳213、气柱 3、木桩4、外罩5。

如图1、图2、图3所示,便于停靠的水上功能帐篷,包括气垫,气垫包括第一气垫腔1和第二气垫腔2,第一气垫腔1呈长方体状,第二气垫腔2包裹在第一气垫腔1的外壁上,第二气垫腔2的高度低于第一气垫腔1的高度,且第二气垫腔2位于第一气垫腔1的下部。第一气垫腔1和第二气垫腔2上均设有充气阀,第二气垫腔2的四个侧壁上均设有呈弧型的凹槽。第一气垫腔1 的四个角分别连接有一根气柱3,气柱3的高端连接于一点且均相连通,气柱3 上设有外罩5。

第一气垫腔1的上表面设有五根横条12,且横条12均与第一气垫腔1连通;第一气垫腔1的四个侧壁均设有收集11袋,收集袋11位于第二气垫腔2 的上方,且收集袋11均相互连通;第一气垫腔1的底部沿对角线设有两条充气条13,充气13条与第一气垫腔1连通。

如图4、图5所示,第二气垫腔2的四个角上分别连接有固定片21,固定片21上设有固定孔211,固定孔211上设有固定条212,固定条212上连接有固定绳213;木桩4围成的面积小于气垫的面积,固定绳213缠绕在木桩4上。

使用本实施例时,在使用帐篷时,首先将第二气垫腔2放置在收集袋11 内,再打开第一气垫腔1上的充气阀,由于气柱3、横条12、充气条13均与第一气垫腔1连通,因此第一气垫腔1、气柱3、横条12和充气条13均充满气;再将外罩5套设在气柱3外,通过气柱3对外罩5进行支撑,形成供人们休闲使用的空间;通过横条12能够增加使用者与气垫之间的摩擦,起到防滑的作用。

当帐篷需要停靠时,将帐篷驶入木桩4围成的空间内,并将收集袋11内的第二气垫腔2取出,再对第二气垫腔2进行充气,当第二气垫腔2充满气后,木桩4进入第二气垫腔2上的弧型的凹槽内对第二气垫腔2进行固定,从而实现对整个帐篷进行固定;再将固定条212上连接的固定绳213缠绕在木桩4上,对帐篷进行进一步的固定。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