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式作业平台防断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65970发布日期:2018-08-14 17:29阅读:33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安装辅助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移动式作业平台防断轴装置。



背景技术:

移动式作业平台可用于家庭和工程的高处施工需要,具有结构简单且方便移动的优点。

现有公告号为CN204163363U的中国专利提供了一种移动脚手架,主要包括主框、支撑板、脚手板、脚轮及滑杆,主框为钢管搭接而成的长方体框架结构,支撑板沿着主框由上至下设置有多层,每相邻两个支撑板之间均设置有交叉斜撑,交叉斜撑固定在主框的前侧,脚手板对称设置在主框的左右两侧,脚轮安装在主框的四个底脚上,滑杆竖直安装在主框后侧。该实用新型该脚手架上设置了多层支撑板,并设置了交叉斜撑及滑杆,对操作工人起到保护作用,主框底部设置的脚轮便于脚手架移动。

但对脚手架整体起支撑作用的脚轮在长时间使用后,可能会出现断轴的现象,造成脚手架倾斜,对脚手架上的施工人员造成威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式作业平台防断轴装置,其具有及时自动更换原万向轮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移动式作业平台防断轴装置,包括连接于移动式作业平台的支脚下端的原万向轮,所述支脚下部侧壁转动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其与支脚转动连接端一端连接有备用万向轮,所述连接杆与支脚的连接端位于原万向轮与支脚的连接端的上方,所述备用万向轮转动的最低点与原万向轮的最低点齐平,所述备用万向轮设有控制其启用的驱动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机驱动蜗杆自转,蜗杆带动蜗轮转动,从而蜗轮带动与其同轴连接的连接杆转动至备用万向轮支撑于地面,且连接杆与支脚平行时,备用万向轮支撑起稍有倾斜的作业平台,作业平台恢复水平的正常状态,备用万向轮可正常工作。

进一步的,所述支脚下端分别沿支脚外壁设有若干朝向地面设置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最低点高于所述原万向轮的最低点,所述支撑杆与备用万向轮的转动平面在不同的平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原万向轮断轴后,支撑杆可直接支撑于地面,防止作业平台大幅度倾斜,且支撑杆不在备用万向轮的转动平面内,从而支撑杆不影响备用万向轮转动至最低点。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同轴连接于连接杆与支脚转动连接轴的蜗轮,所述蜗轮与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蜗轮上方连接有与其啮合的蜗杆,所述蜗杆连接有驱动其转动的电机,所述电机连接有控制其启停的控制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控制组件控制电机的启动和停止,蜗杆自转驱动蜗轮转动,从而连接杆转动带动备用万向轮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组件包括设置在支撑杆底部的第一行程开关,所述第一行程开关控制电机的启动,所述第一行程开关连接有朝向地面设置的第一推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原万向轮断轴时,支撑杆支撑于地面,第一推杆贴合第一行程开关,行程开关闭合,电机启动,蜗杆自转驱动蜗轮转动,备用万向轮随连接杆转动至支撑于地面。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支脚侧壁的第二行程开关,所述第二行程开关位于支脚与连接杆转动连接端下方,所述第二行程开关控制电机的停止,所述第二行程开关连接有第二推杆,所述连接杆连接有与第二推杆相配的推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备用万向轮转动至备用万向轮支撑于地面,且连接杆与支脚平行时,作业平台恢复正常工作状态,推块推动第二推杆贴合第二行程开关,电机停止,蜗杆停止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支脚上位于支脚与连接杆的转动连接端下方设有将支脚与转动到下方的连接杆固定在一起的紧固套,所述紧固套为两个且相对转动设置,两个所述紧固套上设有使其相对转动的扭簧,两个所述紧固套上设有使其远离、供连接杆进入的限位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紧固套在扭簧的作用下紧扣于支脚和连接杆的外部,提供连接杆与支脚连接的加固作用,紧固套在限位机构的作用下,其两个紧固套打开,不妨碍连接杆转动至贴合支脚的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连接于两个紧固套远离连接杆一侧的第一螺栓,所述第一螺栓穿过两个紧固套并与第一螺母拧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螺栓穿过两个紧固套并与第一螺母拧紧,使得两个紧固套靠近连接杆一端打开。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紧固套靠近连接杆一端开口处对应设置有通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用螺栓穿过两个通孔,并用相配的螺母拧紧,从而两个紧固套将支脚和连接杆牢牢得固定在一起,进一步提高了连接杆与支脚的连接稳固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电机带动蜗杆自转,从而带动蜗轮转动,蜗轮转动带动连接杆转动至备用万向轮支撑于地面,从而移动作业平台恢复正常工作状态;

2.通过控制组件控制电机的启动和停止,使得备用万向轮在原万向轮断轴后及时启动,且备用万向轮在位于竖直支撑于地面后可及时停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立体图;

图2为本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立体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中紧固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脚;11、支撑杆;2、原万向轮;3、备用万向轮;31、连接杆;311、推块;4、驱动机构;41、蜗轮;42、蜗杆;43、电机;5、控制组件;51、第一行程开关;511、第一推杆;52、第二行程开关;521、第二推杆;6、紧固套;61、扭簧;62、通孔;7、限位机构;71、第一螺栓;72、第一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一种移动式作业平台防断轴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连接于移动式作业平台的支脚1下端的原万向轮2,支脚1下部侧壁转动有连接杆31,连接杆31与支脚1的转动连接端位于原万向轮2与支脚1的连接端的上方,连接杆31远离其与支脚1转动连接端一端连接有备用万向轮3,当连接杆31带动备用万向轮3转动至最低点时,备用万向轮3与原万向轮2的最低点齐平,从而备用万向轮3可替代原万向轮2正常工作。

如图1所示,支脚1下端分别沿支脚1外周壁连接有若干朝向地面设置的支撑杆11,支撑杆11的最低点高于原万向轮2的最低点,从而当原万向轮2断轴后,支撑杆11可直接支撑于地面,防止作业平台大幅度倾斜。且支撑杆11不在备用万向轮3的转动平面内,从而支撑杆11不影响备用万向轮3转动至最低点。

如图2所示,备用万向轮3设有控制其启用的驱动机构4,驱动机构4包括同轴连接于连接杆31与支脚1转动连接端的蜗轮41,蜗轮41与连接杆31固定连接,蜗轮41正上方连接有与其啮合的蜗杆42,蜗杆42连接有驱动其转动的电机43,电机43安装于支脚1上,电机43驱动蜗杆42自转,蜗杆42带动蜗轮41转动,从而蜗轮41带动与其同轴连接的连接杆31转动至备用万向轮3支撑于地面,且连接杆31与支脚1平行时,备用万向轮3支撑起稍有倾斜的作业平台,作业平台恢复水平的正常状态,备用万向轮3可正常工作。

如图2所示,电机43连接有控制其启停的控制组件5,控制组件5包括设置在支撑杆11底部的第一行程开关51,第一行程开关51朝向地面侧连接有第一推杆511,当原万向轮2断轴时,支撑杆11支撑于地面,第一推杆511贴合第一行程开关51,第一行程开关51闭合,电机43启动,蜗杆42自转驱动蜗轮41转动,备用万向轮3随连接杆31转动至支撑于地面。控制组件5还包括设置在支脚1侧壁的第二行程开关52,第二行程开关52位于支脚1与连接杆31的转动连接端下方,第二行程开关52连接有第二推杆521,第二推杆521贴合第二行程开关52时,第二行程开关52闭合,电机43停止,连接杆31上连接有与第二推杆521相配的推块311。当备用万向轮3转动至备用万向轮3支撑于地面,且连接杆31与支脚1平行时,作业平台恢复正常工作状态,推块311推动第二推杆521贴合第二行程开关52,电机43停止,蜗杆42停止转动。由于蜗轮41蜗杆42的自锁作用,备用万向轮3保持竖直支撑于地面的状态。

如图2和图3所示,支脚1上位于支脚1与连接杆31的转动连接端下方设有将支脚1与转动到下方的连接杆31固定在一起的紧固套6,紧固套6为两个且相对转动设置,两个紧固套6上设有使其相对转动的扭簧61,从而两个紧固套6在扭簧61的作用下紧扣于支脚1和连接杆31的外部,提供连接杆31与支脚1连接的加固作用。两个紧固套6的靠近连接杆31一侧分别开有对应设置的通孔62,用螺栓穿过两个通孔62,并用相配的螺母拧紧,从而两个紧固套6将支脚1和连接杆31牢牢得固定在一起,进一步提高了连接杆31与支脚1的连接稳固性。

如图2和图3所示,两个紧固套6上设有使其远离、供连接杆31进入的限位机构7,从而紧固套6在限位机构7的作用下,其两个紧固套6打开,不妨碍连接杆31转动至贴合支脚1的位置。限位机构7包括连接于两个紧固套6远离连接杆31一端的第一螺栓71,第一螺栓71穿过两个紧固套6并与第一螺母72拧紧,使得两个紧固套6靠近连接杆31一端打开。当备用万向轮3启用后,可将第一螺栓71取下,使紧固套6在扭簧61的作用下扣在支脚1和连接杆31外,取下的第一螺栓71和第一螺母72可拧紧在通孔62处。

工作过程:原万向轮2断轴后,支撑杆11支撑于地面,第一行程开关51闭合,电机43启动,蜗杆42自转并驱动蜗轮41转动,与蜗轮41同轴连接的连接杆31转动,从而备用万向轮3随连接杆31转动至支撑于地面,作业平台恢复正常工作状态,此时连接杆31与支脚1平行,取下第一螺栓71,使得两个紧固套6紧扣于支脚1和连接杆31的外部,起到加固连接杆31与支脚1的连接的作用,将第一螺栓71穿过通孔62并拧紧紧固套6靠近连接杆31一端,使得紧固套6将连接杆31和支脚1牢牢固定在一起。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