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07635发布日期:2018-09-11 20:14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特别是涉及混凝土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混凝土溜管主要是用于在地下部分结构施工时向下输送混凝土,其输送速度可以达到平均每小时150m3。这种混凝土的输送方式利用了混凝土的自重以及流动性,具有施工方便、制作成本低的优点。

常见的混凝土溜管多用于新建建筑的地下部分结构施工,例如,在基坑开挖完成后通过搭设溜槽支架的方式搭设溜管,其坡度可选用1:2(深度在20m以内)或1:3(深度在20-30m之间)。

然而,在使用上述溜管输送混凝土时,为避免造成堵管并提高输送效率,要求混凝土的塌落度不低于180mm,以保证其具有足够的流动性。当混凝土的塌落度低于180mm时,由于混凝土的流动性较低,容易导致结块而堵塞溜槽。因此,上述溜管无法满足塌落度小于180mm的混凝土的输送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溜管无法满足塌落度小于180mm的混凝土的输送要求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适用于低流动性混凝土的混凝土输送装置。

一种混凝土输送装置,包括:

第一溜管,一端设有下料斗;

第一缓冲节,与所述第一溜管连接并与所述第一溜管连通;

第二溜管,与所述第一缓冲节连接并与所述第一缓冲节连通;

第二缓冲节,一端与所述第二溜管连接并连通,另一端设有出料口;

固定框,套设于所述第一溜管或所述第二溜管并与所述第一溜管或所述第二溜管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溜管的尺寸与所述第一缓冲节、所述第二溜管以及所述第二缓冲节的尺寸匹配。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缓冲节和所述第二缓冲节的形状相同,所述第一缓冲节包括弧形管和位于所述弧形管两端的直管,所述第一缓冲节通过两端的所述直管分别与所述第一溜管和所述第二溜管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弧形管的内圈半径为309.5mm,所述弧形管的外圈半径为509.5mm。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料口的长度为1.5m,坡度为1:4-1:6。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溜管靠近所述第一缓冲节的端部以及所述第一缓冲节、所述第二溜管和所述第二缓冲节的两端均设有法兰盘。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缓冲节和所述第二溜管的数量有多个,所述第一缓冲节和所述第二溜管交替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溜管和所述第二溜管均为方形管。

上述混凝土输送装置通过固定框与已完成的结构连接,形成垂直向的混凝土输送装置,然后将混凝土从下料斗下料,流经第一溜管、第一缓冲节、第二溜管和第二缓冲节,最后经出料口流出。上述混凝土输送装置充分利用低流动性混凝土向下的动能,使低流动性混凝土向下输送,第一缓冲节和第二缓冲节可以降低混凝土自由落体时带来的冲击力,起到控制混凝土流速以及防止混凝土出现离析现象的效果。因此,上述混凝土输送装置适用于低流动性混凝土的输送且输送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混凝土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混凝土输送装置中的第一溜管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混凝土输送装置中的第一缓冲节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混凝土输送装置中的第二溜管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1所示的混凝土输送装置中的出料口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一实施例的混凝土输送装置的应用施工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实施例的混凝土输送装置1包括第一溜管10、第一缓冲节20、第二溜管30、第二缓冲节40和固定框50,第一溜管10的一端设有下料斗12,第一缓冲节20与第一溜管10连接并与第一溜管10连通,第二溜管30与第一缓冲节20连接并与第一缓冲节20连通,第二缓冲节40一端与第二溜管30连通,另一端设有出料口60,固定框50套设于第一溜管10或第二溜管30并与第一溜管10或第二溜管30连接。

上述混凝土输送装置1通过固定框50与已完成的结构连接,形成垂直向的混凝土输送装置1,然后将混凝土从下料斗12下料,流经第一溜管10、第一缓冲节20、第二溜管30和第二缓冲节40,最后经出料口60流出。上述混凝土输送装置1充分利用低流动性混凝土向下的动能,使低流动性混凝土向下输送,第一缓冲节20和第二缓冲节40可以降低混凝土自由落体时带来的冲击力,起到控制混凝土流速以及防止混凝土出现离析现象的效果。因此,上述混凝土输送装置1适用于低流动性混凝土的输送且输送效果好。

如图1所示,整个混凝土输送装置1呈连通状态,使得混凝土能够经下料斗12进入第一溜管10,然后经第一缓冲节20、第二溜管30和第二缓冲节40,最后经出料口60流出。第一溜管10一端设有下料斗12,另一端与第一缓冲节20连接。其中,下料斗12是用于混凝土的下料。在本实施例中,下料斗12呈锥形,是由木质模板制成。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溜管10的尺寸与第一缓冲节20、第二溜管30以及第二缓冲节40的尺寸匹配。第一溜管10和第二溜管30可以使向下流动的混凝土具有最大的动能,而第一缓冲节20和第二缓冲节40可以起到控制混凝土流速的效果,防止混凝土出现离析的现象。将第一溜管10、第一缓冲节20、第二溜管30和第二缓冲节40的尺寸匹配,可以使得混凝土在混凝土输送装置1中的流动较为流畅,降低连接处对混凝土的阻碍,同时还可以简化混凝土输送装置1的制作和安装。

如图1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缓冲节20和第二缓冲节40的形状相同,第一缓冲节20包括弧形管22和位于弧形管22的两端的直管24,第一缓冲节20通过两端的直管24与第一溜管10和第二溜管30连接。更进一步地,弧形管22的内圈半径为309.5mm,弧形管22的外圈半径为509.5mm。第一缓冲节20和第二缓冲节40的弧形管22部分可以降低混凝土在流动过程中对混凝土输送装置1的冲击荷载。

其中,第一溜管10、第一缓冲节20、第二溜管30、第二缓冲节40和出料口60均采用2mm厚,长和宽均为200mm的镀锌铁板制成。2mm厚的镀锌铁板具有良好的强度、刚度及耐久性,采用上述镀锌铁板制成的混凝土输送装置1可以抵抗混凝土向下运输时的荷载,延长混凝土输送装置1的使用寿命。如图2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溜管10和第二溜管30均为方形管。

如图1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出料口60的长度为1.5m,坡度为1:4-1:6。出料口60采用2mm厚的镀锌铁板制成,坡度为1:4-1:6,以达到缓冲出料的效果。

请同时参阅图1-图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溜管10靠近第一缓冲节20的端部以及第一缓冲节20、第二溜管30和第二缓冲节40的两端均设有法兰盘70。第一溜管10与第一缓冲节20之间、第一缓冲节20与第二溜管30之间、以及第二溜管30与第二缓冲节40之间均采用法兰盘70和螺栓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法兰盘70的宽度为50mm,螺栓为M8螺栓。其中,法兰盘70与第一溜管10、第一缓冲节20、第二溜管30和第二缓冲节40为焊接连接。另外,如图1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出料口60靠近第二缓冲节40的端部也设有法兰盘70,然后通过螺栓与第二缓冲节40连接。

混凝土输送装置1的高度可以根据地下结构的层高进行配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缓冲节20和第二溜管30的数量有多个,第一缓冲节20和第二溜管30交替设置。例如,当地下结构的层高较高时,可以设置多个第一缓冲节20和第二溜管30,以增加混凝土输送装置1的长度。而当地下结构的层高较低时,可以设置较少的第一缓冲节20和第二溜管30,以使混凝土输送装置1的高度与地下结构的层高匹配。

此外,也可以通过调节第一溜管10和第二溜管30的高度来调整混凝土输送装置1的高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溜管10和第二溜管30可以包括标准节和非标准节两种。其中,标准节每节的长度为1.5m,非标准节每节的长度为0.3m。同时,标准节的长度可以根据已完成的地下结构的层高来调节。标准节也是通过镀锌铁板焊接而成,其中,镀锌铁板之间采用满焊固定,焊缝要求连续、饱满,不得存在气孔、裂纹、夹渣和焊瘤等缺陷。采用标准节和非标准节来组成第一溜管10和第二溜管30,使得混凝土输送装置1可以适用于不同层高的地下结构,扩大了混凝土输送装置1的使用范围。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缓冲节20和第二缓冲节40的长度为1.3m,第一缓冲节20或者第二缓冲节40最好每3.7m布置一个,一般不超过6m布置一个,尽可能地降低混凝土自由落体带来的冲击力。

混凝土输送装置1通过固定框50与原有结构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框50由角铁制成。当固定框50制作完成后,使用膨胀螺栓将固定框50与已完成的结构连接,所需的布置空间较小,无需另行搭设混凝土输送装置支架,节省了施工工期。在本实施例中,角铁的尺寸为50mm*50mm*5mm。

上述混凝土输送装置1在混凝土罐车进场后可以直接在下料斗12处卸料,即可沿着第一溜管10、第一缓冲节20、第二溜管30、第二缓冲节40和出料口60向下输送,在混凝土到达所需的楼层后,配合人力劳动车或固定泵完成水平输送。通过垂直布置混凝土输送装置1,增加混凝土向下的动能,达到低流动性混凝土无外加动力的向下垂直运输,同时由于无需搭设支架,节省了布置混凝土输送装置1所需的空间,并且便于检修。

另外,采用上述混凝土输送装置1成功将塌落度为130±20mm的低流动性混凝土从地面(标高为-0.10m)输送至地下14层(标高为-48.78m),且混凝土未出现离析现象,可直接用于地面找平、导墙浇筑等工艺。

以下结合图1-图6对上述混凝土输送装置1的应用施工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一实施例的混凝土输送装置1的应用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600,将下料斗12、第一溜管10、第一缓冲节20、第二溜管30、第二缓冲节40、出料口60以及固定框50连接,形成混凝土输送装置1。下料斗12、第一溜管10、第一缓冲节20、第二溜管30、第二缓冲节40和出料口60呈连通状态。

步骤S610,通过固定框50将混凝土输送装置1垂直布置于已有结构上。将混凝土输送装置1采用垂直方式布置,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低流动性混凝土的势能与动能的转化,使混凝土输送装置1运输低流动性混凝土成为可能。在本实施例中,使用膨胀螺栓将固定框50与已有结构连接。

步骤S620,将混凝土从下料斗12处卸料,经第一溜管10、第一缓冲节20、第二溜管30和第二缓冲节40,最后经出料口60流出,完成混凝土的输送。混凝土罐车进场后可直接在下料斗12处卸料,即可达到向下运输低流动性混凝土的效果。

上述混凝土输送装置1的应用施工方法步骤简单、操作方便,适于推广应用。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