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泡沫混凝土复合墙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58371发布日期:2018-08-10 23:33阅读:245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墙板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新型泡沫混凝土复合墙板。



背景技术:

随着改革开放与各项经济政策的不断完善,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自身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在势如破竹的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方面得以完整体现。由国家统计局历年公报的数据显示,1995 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仅为29.1%,2015 年底却已达到56.1%,20 年内城镇人口比重提高了 27%,近乎翻了一倍。这就对在虽然不断增长,但与城镇人口增长速度相比较慢的城市住宅,提出了不可忽视的改革创新任务。

为了解决城镇化进程所带来的城市住宅问题,同时满足人民对居住品质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住宅建设的改革已刻不容缓。而住宅建设改革的关键是改善居住建筑中最常用的结构构件——墙板(在土木工程中墙板既作承重构件,又作房间的隔断),但传统墙板均为混凝土板具有自重大、费模板、工期长、整体性及抗震性较差、造价费用较高等缺点。

框架结构建筑平面布置灵活,大多数应用在我国多层高层房屋建筑中。但框架结构中的传统填充墙自重大,不经济、施工不方便且抗震方向单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泡沫混凝土复合墙板,具有良好的抗震、隔音效果、自重轻;具有较强的抵抗变形能力,自身的整体刚度大,在竖向与水平荷载共同作用时,对结构体系的变形起到协调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新型泡沫混凝土复合墙板,包括填充物、框架支撑结构以及安装在框架支撑结构内的连接结构,所述框架支撑结构括两根柱钢筋笼以及安装在两根柱钢筋笼之间的框架梁钢筋笼;所述两根框架钢筋笼安装在柱钢筋笼的两端,所述两根柱钢筋笼和两根框架梁钢筋笼形成方形支撑结构;

所述连接结构安装在方形支撑结构内;所述连接结构包括沿方形支撑结构对角线安装的两根第一连接梁钢筋笼。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连接结构还包括安装在方形支撑结构内部且将柱钢筋笼和框架梁钢筋笼连接的第二连接梁钢筋笼。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二连接梁钢筋笼分别与框架梁钢筋笼、柱钢筋笼的中心部连接。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二连接梁钢筋笼的数量为四根且依次连接形成方形固定结构。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连接梁钢筋笼的横截面尺寸大于第二连接梁钢筋笼横截面的尺寸。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柱钢筋笼、框架梁钢筋笼、第一连接梁钢筋笼、第二连接梁钢筋笼均设置有横截面尺寸相匹配的箍筋。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填充物包括用于填充框架支撑结构的普通混凝土以及用于填充连接结构的泡沫混凝土。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具有较强的抵抗变形能力,自身的整体刚度大;

(2)本实用新型具有良好的抗震、隔音效果、自重轻;

(3)本实用新型在竖向与水平荷载共同作用时,对结构体系的变形起到协调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框架梁钢筋笼,2-柱钢筋笼,3-第一连接梁钢筋笼,4-第二连接梁钢筋笼,5-箍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泡沫混凝土复合墙板,包括填充物、框架支撑结构以及安装在框架支撑结构内的连接结构,所述框架支撑结构括两根柱钢筋笼2以及安装在两根柱钢筋笼2之间的框架梁钢筋笼1;所述两根框架钢筋笼安装在柱钢筋笼2的两端,所述两根柱钢筋笼2和两根框架梁钢筋笼1形成方形支撑结构;

所述连接结构安装在方形支撑结构内;所述连接结构包括沿方形支撑结构对角线安装的两根第一连接梁钢筋笼3。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上述改进,在使用过程中,首先对柱钢筋笼2的钢筋进行绑扎,绑扎完成后对框架梁钢筋进行绑扎,再进行对第一连接梁钢筋笼3的绑扎,第二连接梁将穿过第一连接梁将相邻的柱钢筋笼2和框架柱钢筋连接;在柱钢筋笼2、框架梁钢筋笼1靠近第二连接梁钢筋笼4的一侧设置钢丝网,完成绑扎;并安装模板,将其全部进行封闭;然后进行填充物填充。

沿方形支撑结构的对角线设置两根连接梁钢筋笼,有效的使得在力的传递上与现有的墙板相比,框架支撑结构对于第一连接钢筋笼产生约束作用;斜向钢筋笼又对复合板边框进行反向约束,使其共同抵抗外部荷载;提高了侧向刚度。

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会在互相抵抗、互相制约中共同工作,对结构体系的变形起到协调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承担着围护保温、分割空间的作用,同时又具备填充墙所不具备的承载水平、竖向力的受力性能和一定的抗震性能。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如图1所示,所述连接结构还包括安装在方形支撑结构内部且将柱钢筋笼2和框架梁钢筋笼1连接的第二连接梁钢筋笼4。

所述第二连接梁钢筋笼4分别与框架梁钢筋笼1、柱钢筋笼2的中心部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梁钢筋笼的数量为四根且依次连接形成方形固定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上述改进,第二连接梁钢筋笼4与框架梁钢筋笼1、柱钢筋笼2的中心部使得每根柱钢筋笼2所受力均匀,有效的避免受力不均造成墙板出现变形或者开裂。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连接梁钢筋笼3的横截面尺寸大于第二连接梁钢筋笼4横截面的尺寸。

所述柱钢筋笼2、框架梁钢筋笼1、第一连接梁钢筋笼3、第二连接梁钢筋笼4均设置有横截面尺寸相匹配的箍筋5。箍筋5有效的对梁、柱钢筋进行固定。

所述填充物包括用于填充框架支撑结构的普通混凝土以及用于填充连接结构的泡沫混凝土。普通混凝土墙体可以降低外界噪音的,而泡沫混凝土材料因自身内部气孔形状,将通过的声音分散层层反弹,声音完全通过时只有外界的 50%,大大降低了一半的噪音污染。

以泡沫混凝土为填充物,大大减轻了建筑物的质量,并且具有框架、复合墙板等多重抗震防线,因此具有明显的抗震优势;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泡沫混凝土复合墙板,包括填充物以及钢筋制作的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两根柱钢筋笼2以及安装在两根柱钢筋笼2之间的框架梁钢筋笼1;所述两根框架钢筋笼安装在柱钢筋笼2的两端;

所述两根柱钢筋笼2和两根框架梁钢筋笼1形成方形支撑结构;

所述方形支撑结构内沿其对角线安装有两根第一连接梁钢筋笼3。

所述方形支撑结构内部还设置有将柱钢筋笼2和框架梁钢筋笼1连接的第二连接梁钢筋笼4。

所述第二连接梁钢筋笼4分别与框架梁钢筋笼1、柱钢筋笼2的中心部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梁钢筋笼的数量为四根且依次连接形成方形固定结构。

所述第一连接梁钢筋笼3的横截面尺寸大于第二连接梁钢筋笼4横截面的尺寸。

所述柱钢筋笼2、框架梁钢筋笼1、第一连接梁钢筋笼3、第二连接梁钢筋笼4均设置有横截面尺寸相匹配的箍筋5。

所述填充物包括用于填充框架支撑结构的普通混凝土以及用于填充连接结构的泡沫混凝土。

在使用过程中,首先对柱钢筋笼2的钢筋进行绑扎,绑扎完成后对框架梁钢筋进行绑扎,再进行对第一连接梁钢筋笼3的绑扎,第二连接梁将穿过第一连接梁将相邻的柱钢筋笼2和框架柱钢筋连接;优选的第二连接梁将穿过第一连接梁将相邻的柱钢筋笼2的中点F和框架柱钢筋的中点G和中点E连接,另外一根第二连接梁将穿过第一连接梁将相邻的柱钢筋笼2的中点H和框架柱钢筋的中点G和中点E连接,形成连接结构。

在柱钢筋笼2、框架梁钢筋笼1靠近第二连接梁钢筋笼4的一侧设置钢丝网,完成绑扎;并安装模板,将其全部进行封闭;然后进行填充物填充;填充时,首先采用普通混凝土对柱钢筋笼2和和框架梁钢筋笼1进行浇筑,浇筑完后;再对第一连接梁钢筋笼3、第二连接梁钢筋笼4形成的连接结构采用泡沫混凝土进行浇筑;即完成本实用新型的制作;所制成的墙板具有良好的抗震、隔音效果、自重轻;具有较强的抵抗变形能力,自身的整体刚度大,在竖向与水平荷载共同作用时,对结构体系的变形起到协调的作用。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