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用保温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64361发布日期:2018-09-05 01:29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板材相关应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建筑用保温板。



背景技术:

保温板说的通俗易懂就是给楼房保温用的板子,基于目前的环境变化,很多房屋的构造都非常的科学合理,再加之利用保温板这种板材,有利于隔热,具有防潮、防水性能,可使减少建筑物外围护结构厚度,从而增加室内使用面积,但是现有技术中,保温板材结构复杂,造价高,且保温效果不明显,不适宜大范围推广使用,所以这里设计生产一种建筑用保温板,方便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用保温板,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用保温板,包括保温板主体,所述保温板主体的左端面设置有ABS合成树脂板,所述ABS合成树脂板的右端面铺设有钢丝网,所述ABS合成树脂板的右端面通过胶水粘贴有橡胶层,所述橡胶层内腔填充有发泡乙烯颗粒,所述橡胶层的右端面通过胶水粘连有硬质聚氨酯板,所述硬质聚氨酯板的右端面涂抹有UV-1130剂。

优选的,所述ABS合成树脂板的左端面刻画有纹路,且纹路为无规则分布。

优选的,所述钢丝网通过高压内嵌在ABS合成树脂板的右端面表层。

优选的,所述硬质聚氨酯板的右端面粗糙度为1.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建筑用保温板,便于起到很好的保温隔热、防紫外线、抗拉性强的特性,还具有很好的防潮功能,简单实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左视图。

图中:1ABS合成树脂板、2钢丝网、3橡胶层、4发泡乙烯颗粒、5硬质聚氨酯板、6UV-1130剂、7保温板主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竖直”、“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的限制。此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者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实用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建筑用保温板,包括保温板主体7,所述保温板主体7的左端面设置有ABS合成树脂板1,ABS树脂是指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其是一种强度高、韧性好、易于加工成型的热塑型高分子材料,所以采用ABS合成树脂制成的ABS合成树脂板1的强度高,韧性好,抗拉性较强,所述ABS合成树脂板1的左端面刻画有纹路,且纹路为无规则分布,通过设置无规则纹路便于使得整体与建筑墙面贴合,且不会滑落,所述ABS合成树脂板1的右端面铺设有钢丝网2,所述钢丝网2通过高压内嵌在ABS合成树脂板1的右端面表层,钢丝网2能够进一步增强整体的抗拉性,所述ABS合成树脂板1的右端面通过胶水粘贴有橡胶层3,橡胶层3能够起到隔绝气体的作用,所述橡胶层3内腔填充有发泡乙烯颗粒4,发泡乙烯颗粒4能够起到隔热保温的效果,所述橡胶层3的右端面通过胶水粘连有硬质聚氨酯板5,硬质聚氨酯板5具有防潮、防水性能,硬质聚氨酯的闭孔率在90%以上,属于憎水性材料,不会因吸潮增大导热系数,墙面也不会渗水,所述硬质聚氨酯板5的右端面粗糙度为1.0,粗糙度较低,可作为外墙使用,所述硬质聚氨酯板5的右端面涂抹有UV-1130剂6,UV-1130剂6可抵御紫外线的辐射。

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的ABS合成树脂板1作为内墙板与墙体之间连接,因ABS合成树脂板1的左端面刻画有纹路,且纹路为无规则分布,通过设置无规则纹路便于使得整体与建筑墙面贴合,且不会滑落,钢丝网2通过高压内嵌在ABS合成树脂板1的右端面表层,钢丝网2能够进一步增强整体的抗拉性,发泡乙烯颗粒4能够起到隔热保温的效果,将硬质聚氨酯板5的右端面粗糙度为1.0,粗糙度较低,可作为外墙使用。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