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下屋脊标准屋面板及其安装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486876阅读:394来源:国知局
模块化下屋脊标准屋面板及其安装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模块化下屋脊标准屋面板及其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据统计,建筑业消耗了地球上大约50%的能源、42%的水资源、50%的材料和48%的耕地。造成生态失衡,产生了全球24%的空气污染、50%的温室效应、40%的水源污染和50%的氯氟烃等。

绿色建筑在我国治理环境污染、节能减排、调整产业结构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许多国家在发展绿色建筑方面,只注重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而忽略了木结构绿色建筑。钢材、水泥、塑料的不可再生不可持续性已经非常明显。现在许多国家已经公认木建筑以及利用农业废弃物加工的建材,是建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方向。

为此,有必要针对木结构绿色建筑及其工业化进行系统性的研发,使我国建筑产业真正实现全过程的绿色、可循环、可持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时间长、环保、可循环使用的模块化下屋脊标准屋面板及其安装方法,无需另外设置隔声层,减少大量现场作业,同时保证加工工序简单,更保证其具有良好的受力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模块化下屋脊标准屋面板,包括屋脊板(14-1-1)、结构封檐板(14-1-2)、板边连接椽条(14-1-4)、板内椽条(14-1-6)、板内支撑(14-1-8)、板底封面板(14-1-9)、板顶封面板(14-1-10)、屋脊梁连接板(14-1-12)、跨中梁连接板(14-1-13)、墙板连接板(14-1-14)、檐口天棚结构板(14-1-15)、顺水条(14-1-16)、挂瓦条(14-1-17)、加强墙连接卡板(14-1-18)、加强梁连接卡板(14-1-19)、墙板连接现场施钉区(14-1-21)、跨中梁连接现场施钉区(14-1-22)、屋脊梁连接现场施钉区(14-1-23)、板间连接现场施钉区(14-1-25)、墙板加强卡板现场施钉区(14-1-26)、跨中梁加强卡板现场施钉区(14-1-27);模块化下屋脊标准屋面板的两侧均为板边连接椽条(14-1-4),二块板边连接椽条(14-1-4)的板面均竖直平行,二块板边连接椽条(14-1-4)之间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板内椽条(14-1-6),板内椽条(14-1-6)的板面竖直平行;模块化下屋脊标准屋面板的一端为屋脊板(14-1-1),另一端为结构封檐板(14-1-2)和檐口天棚结构板(14-1-15);屋脊板(14-1-1)、结构封檐板(14-1-2)和檐口天棚结构板(14-1-15)均分别与板内椽条(14-1-6)和板边连接椽条(14-1-4)连接;结构封檐板(14-1-2)和檐口天棚结构板(14-1-15)相互垂直;在板内椽条(14-1-6)和板边连接椽条(14-1-4)之间以及板内椽条(14-1-6)和板内椽条(14-1-6)之间均分别设置2-3道板内支撑(14-1-8);板内椽条(14-1-6)、板内支撑(14-1-8)的底部齐平,板底封面板(14-1-9)钉射在底部;屋脊板(14-1-1)、结构封檐板(14-1-2)、板边连接椽条(14-1-4)伸出板底封面板(14-1-9)的宽度为板的厚度;屋脊梁连接板(14-1-12)与屋脊板(14-1-1)靠紧,二者板面相互垂直;在板长方向的中部,钉射跨中梁连接板(14-1-13);在墙顶对应的位置钉射墙板连接板(14-1-14);屋脊梁连接板(14-1-12)、跨中梁连接板(14-1-13)、墙板连接板(14-1-14)相互平行,两端均分别与板边连接椽条(14-1-4)钉连接;且屋脊板(14-1-1)、结构封檐板(14-1-2)、板边连接椽条(14-1-4)、屋脊梁连接板(14-1-12)、跨中梁连接板(14-1-13)、墙板连接板(14-1-14)的底部均齐平;在跨中梁连接板(14-1-13)、墙板连接板(14-1-14)靠近屋脊板(14-1-1)一侧,分别钉射加强梁连接卡板(14-1-19)和加强墙连接卡板(14-1-18),且分别伸出跨中梁连接板(14-1-13)、墙板连接板(14-1-14)的长度为板的厚度;板内椽条(14-1-6)、板内支撑(14-1-8)的顶部齐平,板顶封面板(14-1-10)钉射在顶部;屋脊板(14-1-1)、结构封檐板(14-1-2)、板边连接椽条(14-1-4)伸出板顶封面板(14-1-10)的宽度为板的厚度;在板内椽条(14-1-6)对应的位置均分别钉射顺水条(14-1-16);顺水条(14-1-16)的顶部钉射若干个相互平行的且与顺水条(14-1-16)相互垂直的挂瓦条(14-1-17);屋脊板(14-1-1)、结构封檐板(14-1-2)、板边连接椽条(14-1-4)、板底封面板(14-1-9)、板顶封面板(14-1-10)围成的空间内均分别设置隔声保温材料;在墙板连接板(14-1-14)的两侧分别为宽度为板的厚度的墙板连接现场施钉区(14-1-21);在跨中梁连接板(14-1-13)的两侧分别为宽度为板的厚度的跨中梁连接现场施钉区(14-1-22);在屋脊梁连接板(14-1-12)的远离屋脊板(14-1-1)的一侧为宽度为板的厚度的屋脊梁连接现场施钉区(14-1-23);在板边连接椽条(14-1-4)的内侧露出板底封面板(14-1-9)的部分为板间连接现场施钉区(14-1-25);在加强墙连接卡板(14-1-18)和加强梁连接卡板(14-1-19)分别远离墙板连接板(14-1-14)和跨中梁连接板(14-1-13)的一侧,且露出墙板连接板(14-1-14)和跨中梁连接板(14-1-13)的部分分别为墙板加强卡板现场施钉区(14-1-26)、跨中梁加强卡板现场施钉区(14-1-27)。

进一步地,所述板顶封面板(14-1-10)优先采用承重osb板,所述板底封面板(14-1-9)优先采用osb板。

模块化下屋脊标准屋面板的安装方法为:将屋脊板(14-1-1)与对侧的模块化屋盖板(14)连接,在屋脊板(14-1-1)直接施钉将二者连接;屋脊梁连接板(14-1-12)与屋脊双t正交木梁(13)连接,在屋脊梁连接现场施钉区(14-1-23)直接施钉将二者连接;跨中梁连接板(14-1-13)与跨中斜置t形木梁(12)连接,在跨中梁连接现场施钉区(14-1-22)直接施钉将二者连接;墙板连接板(14-1-14)与顶层模块化坡顶承重外墙板(8)、顶层整体加强斜置顶梁板(11)连接,在墙板连接现场施钉区(14-1-21)直接施钉将三者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安装操作显著简化,装配速度快,可以采用大部品总成装配,工业化程度更高,经济效果好,且避免了环境污染。尤其将隔声层内嵌到板的内部,减少了大量现场作业,通过系列构造,使其具有良好的受力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模块化轻木结构体系示意图。

图2为模块化下屋脊标准屋面板仰视示意图。

图3为模块化下屋脊标准屋面板俯视示意图。

图4为模块化下屋脊标准屋面板侧视示意图。

图5为图2的a-a剖面图。

图6为图3的b-b剖面图。

图7为模块化下屋脊标准屋面板未覆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基础;2为地梁板;3为底层模块化楼盖;4为标准层模块化承重外墙板;5为标准层模块化承重内墙板;6为标准层整体加强顶梁板;7为标准层模块化楼盖;8为顶层模块化坡顶承重外墙板;9为顶层模块化侧装楼盖;10为顶层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1为顶层整体加强斜置顶梁板;12为跨中斜置t形木梁;13为屋脊双t正交木梁;14为模块化屋盖板;

14-1-1为屋脊板;14-1-2为结构封檐板;14-1-4为板边连接椽条;14-1-6为板内椽条;14-1-8为板内支撑;14-1-9为板底封面板;14-1-10为板顶封面板;14-1-12为屋脊梁连接板;14-1-13为跨中梁连接板;14-1-14为墙板连接板;14-1-15为檐口天棚结构板;14-1-16为顺水条;14-1-17为挂瓦条;14-1-18为加强墙连接卡板;14-1-19为加强梁连接卡板;14-1-21为墙板连接现场施钉区;14-1-22为跨中梁连接现场施钉区;14-1-23为屋脊梁连接现场施钉区;14-1-25为板间连接现场施钉区;14-1-26为墙板加强卡板现场施钉区;14-1-27为跨中梁加强卡板现场施钉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模块化下屋脊标准屋面板进行详细地描述,但不能将它们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一种模块化下屋脊标准屋面板,如图1~图7所示。

模块化下屋脊标准屋面板,包括屋脊板14-1-1、结构封檐板14-1-2、板边连接椽条14-1-4、板内椽条14-1-6、板内支撑14-1-8、板底封面板14-1-9、板顶封面板14-1-10、屋脊梁连接板14-1-12、跨中梁连接板14-1-13、墙板连接板14-1-14、檐口天棚结构板14-1-15、顺水条14-1-16、挂瓦条14-1-17、加强墙连接卡板14-1-18、加强梁连接卡板14-1-19、墙板连接现场施钉区14-1-21、跨中梁连接现场施钉区14-1-22、屋脊梁连接现场施钉区14-1-23、板间连接现场施钉区14-1-25、墙板加强卡板现场施钉区14-1-26、跨中梁加强卡板现场施钉区14-1-27;模块化下屋脊标准屋面板的两侧均为板边连接椽条14-1-4,二者板面均竖直平行,二者之间若干个板内椽条14-1-6均匀分布,且板面竖直平行;模块化下屋脊标准屋面板的一端为屋脊板14-1-1,另一端为结构封檐板14-1-2和檐口天棚结构板14-1-15;屋脊板14-1-1、结构封檐板14-1-2和檐口天棚结构板14-1-15均分别与板内椽条14-1-6和板边连接椽条14-1-4连接;结构封檐板14-1-2和檐口天棚结构板14-1-15相互垂直;在板内椽条14-1-6和板边连接椽条14-1-4之间以及板内椽条14-1-6和板内椽条14-1-6之间均分别设置2-3道板内支撑14-1-8;板内椽条14-1-6、板内支撑14-1-8的底部齐平,板底封面板14-1-9钉射在底部;屋脊板14-1-1、结构封檐板14-1-2、板边连接椽条14-1-4伸出板底封面板14-1-9的宽度为板的厚度;屋脊梁连接板14-1-12与屋脊板14-1-1靠紧,二者板面相互垂直;在板长方向的中部,钉射跨中梁连接板14-1-13;在墙顶对应的位置钉射墙板连接板14-1-14;屋脊梁连接板14-1-12、跨中梁连接板14-1-13、墙板连接板14-1-14相互平行,两端均分别与板边连接椽条14-1-4钉连接;且屋脊板14-1-1、结构封檐板14-1-2、板边连接椽条14-1-4、屋脊梁连接板14-1-12、跨中梁连接板14-1-13、墙板连接板14-1-14的底部均齐平;在跨中梁连接板14-1-13、墙板连接板14-1-14靠近屋脊板14-1-1一侧,分别钉射加强梁连接卡板14-1-19和加强墙连接卡板14-1-18,且分别伸出跨中梁连接板14-1-13、墙板连接板14-1-14的长度为板的厚度;板内椽条14-1-6、板内支撑14-1-8的顶部齐平,板顶封面板14-1-10钉射在顶部;屋脊板14-1-1、结构封檐板14-1-2、板边连接椽条14-1-4伸出板顶封面板14-1-10的宽度为板的厚度;在板内椽条14-1-6对应的位置均分别钉射顺水条14-1-16;顺水条14-1-16的顶部钉射若干的,相互平行的且与顺水条14-1-16相互垂直的挂瓦条14-1-17;屋脊板14-1-1、结构封檐板14-1-2、板边连接椽条14-1-4、板底封面板14-1-9、板顶封面板14-1-10围成的空间内均分别设置隔声保温材料;所述板顶封面板14-1-10优先采用承重osb板,所述板底封面板14-1-9优先采用osb板;在墙板连接板14-1-14的两侧分别为宽度为板的厚度的墙板连接现场施钉区14-1-21;在跨中梁连接板14-1-13的两侧分别为宽度为板的厚度的跨中梁连接现场施钉区14-1-22;在屋脊梁连接板14-1-12的远离屋脊板14-1-1的一侧为宽度为板的厚度的屋脊梁连接现场施钉区14-1-23;在板边连接椽条14-1-4的内侧露出板底封面板14-1-9的部分为板间连接现场施钉区14-1-25;在加强墙连接卡板14-1-18和加强梁连接卡板14-1-19分别远离墙板连接板14-1-14和跨中梁连接板14-1-13的一侧,且露出墙板连接板14-1-14和跨中梁连接板14-1-13的部分分别为墙板加强卡板现场施钉区14-1-26、跨中梁加强卡板现场施钉区14-1-27。

模块化下屋脊标准屋面板的安装方法为:

模块化轻木结构体系包括基础1、地梁板2、底层模块化楼盖3、标准层模块化承重外墙板4、标准层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标准层整体加强顶梁板6、标准层模块化楼盖7、顶层模块化坡顶承重外墙板8、顶层模块化侧装楼盖9、顶层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0、顶层整体加强斜置顶梁板11、跨中斜置t形木梁12、屋脊双t正交木梁13、模块化屋盖板14;所述基础1的上部为地梁板2,地梁板2的上部为底层模块化楼盖3,底层模块化楼盖3与标准层模块化承重外墙板4、标准层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的一端连接,标准层模块化承重外墙板4、标准层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的另一端分别与标准层整体加强顶梁板6连接,标准层整体加强顶梁板6与标准层模块化楼盖7连接,标准层模块化楼盖7与标准层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顶层模块化坡顶承重外墙板8的一端连接,标准层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的另一端与顶层模块化侧装楼盖9连接,顶层模块化坡顶承重外墙板8的另一端与顶层整体加强斜置顶梁板11连接,顶层模块化坡顶承重外墙板8、顶层模块化侧装楼盖9、顶层整体加强斜置顶梁板11、跨中斜置t形木梁12、屋脊双t正交木梁13、模块化屋盖板14均与顶层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0连接;屋脊板14-1-1与对侧的模块化屋盖板14连接,在屋脊板14-1-1直接施钉将二者连接;屋脊梁连接板14-1-12与屋脊双t正交木梁13连接,在屋脊梁连接现场施钉区14-1-23直接施钉将二者连接;跨中梁连接板14-1-13与跨中斜置t形木梁12连接,在跨中梁连接现场施钉区14-1-22直接施钉将二者连接;墙板连接板14-1-14与顶层模块化坡顶承重外墙板8、顶层整体加强斜置顶梁板11连接,在墙板连接现场施钉区14-1-21直接施钉将三者连接。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