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木框架结构技术体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24488发布日期:2018-07-13 14:57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模块化木框架结构技术体系。



背景技术:

据统计,建筑业消耗了地球上大约50%的能源、42%的水资源、50%的材料和48%的耕地。造成生态失衡,产生了全球24%的空气污染、50%的温室效应、40%的水源污染和50%的氯氟烃等。

绿色建筑在我国治理环境污染、节能减排、调整产业结构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许多国家在发展绿色建筑方面,只注重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而忽略了木结构绿色建筑。钢材、水泥、塑料的不可再生不可持续性已经非常明显。现在许多国家已经公认木建筑以及利用农业废弃物加工的建材,是建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方向。

为此,有必要针对木结构绿色建筑及其工业化进行系统性的研发,使我国建筑产业真正实现全过程的绿色、可循环、可持续。

目前,轻型木结构只用于2至3层的独户住宅和集合住宅。木构件构成结构框架,外包木结构板材。轻型木结构建筑的基础通常为混凝土基础,一层楼板为木楼板或混凝土楼板,并以之为平台建造上一层墙体,以此类推。轻型木结构建筑在屋盖和墙体空间填充保温材料以达到良好的保温效果。屋面和墙面铺设防水材料以满足防水、防潮要求。轻型木结构建筑室内墙板采用石膏板以满足防火要求,外墙外侧面可选用涂料、挂板、贴砖等多种外饰面材料。轻型木结构采用小尺寸规格材和钉连接,多条荷载传递通路使其具有较高的结构安全冗余度,在地震和强风作用下结构安全性能高。

低层集合住宅与独户住宅采用相同的技术,需满足同样的建筑标准,分户墙应采用达到规范规定防火等级的材料构件。每户面积一般在100至300平方米之间。

目前,木框架结构技术体系的施钉位置均在墙板或楼板内部,因此墙板或楼板很难工厂预制,因此绝大部分工作在施工现场完成,工期长、成本高。为了大幅降低现场作业量、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有必要开发系列模块化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时间长、环保、可循环使用的模块化木框架结构技术体系,采用模块化技术,绝大部分工作在工厂完成,在现场只进行简单的施钉作业,不仅大幅降低现场作业量、缩短工期、降低成本,而且作业难度显著降低,对施工工人的技能要求也显著降低,有利于推动木结构技术的发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模块化木框架结构技术体系,包括基础(1)、地梁板(2)、底层模块化楼盖(3)、模块化承重外墙板(4)、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整体加强顶梁板(6)、模块化楼盖(7)、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模块化侧装楼盖(9)、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0)、顶层整体加强斜置顶梁板(11)、跨中斜置t形木梁(12)、屋脊双t正交木梁(13)、模块化屋盖板(14)、地锚栓(15)、现场用钉(16);

基础(1)与地梁板(2)连接:

在基础(1)内预埋地锚栓(15),将地梁板(2)与基础(1)连接;四周的地梁板(2)在室外一侧与基础(1)均齐平,在室内一侧则伸出基础(1);室内的地梁板(2)均伸出基础(1);地梁板(2)伸出基础(1)的部分为底部施钉区(2-1);地梁板(2)的锚固板体(2-2)通过地锚栓(15)连接到基础(1)上,在基础(1)和锚固板体(2-2)之间设置砂浆层或泡沫垫;四周的室内的地梁板(2)的外边缘为顶部施钉区(2-3);

在地梁板(2)上铺设底层模块化楼盖(3),在角部铺设底层模块化楼盖角板(3-1),在边跨其他位置铺设底层模块化楼盖边跨中间板(3-2);在中间跨两端铺设底层模块化楼盖中间跨边板(3-3),在中间跨其他位置铺设底层模块化楼盖中间跨中间板(3-4);

底层模块化楼盖(3)的横向连接:

在底层模块化楼盖(3)底部的侧向板间连接现场施钉区(3-1-18)上侧向施钉,将底层模块化楼盖角板(3-1)、底层模块化楼盖边跨中间板(3-2)、底层模块化楼盖中间跨边板(3-3)、底层模块化楼盖中间跨中间板(3-4)各板进行横向连接;

底层模块化楼盖(3)的纵向连接:

在底层模块化楼盖(3)底部的梁上板间连接现场施钉区(3-1-19)侧向施钉,将底层模块化楼盖角板(3-1)、底层模块化楼盖边跨中间板(3-2)、底层模块化楼盖中间跨边板(3-3)、底层模块化楼盖中间跨中间板(3-4)各板进行纵向连接;

底层模块化楼盖(3)与地梁板(2)的连接:

在房间的外部,在底层模块化楼盖角板(3-1)、底层模块化楼盖边跨中间板(3-2)、底层模块化楼盖中间跨边板(3-3)的下部连接顶部现场施钉区(3-1-15)向下钉射现场用钉(16);将底层模块化楼盖角板(3-1)、底层模块化楼盖边跨中间板(3-2)、底层模块化楼盖中间跨边板(3-3)与周围的地梁板(2)连接;各板进行纵向连接后,在纵向连接所在的地梁板(2)和底层模块化楼盖(3)之间插入后置附加梁板连接加强板(3-1-9),在地梁板(2)的底部施钉区(2-1)向上施钉,将底层模块化楼盖角板(3-1)、底层模块化楼盖边跨中间板(3-2)、底层模块化楼盖中间跨边板(3-3)、底层模块化楼盖中间跨中间板(3-4),连同后置附加梁板连接加强板(3-1-9)与地梁板(2)连接;

模块化承重外墙板(4)与底层模块化楼盖(3)的连接:将模块化承重外墙板(4)分别直立在底层模块化楼盖(3)之上,在底部连接现场施钉区(4-1-20)向下施钉,将模块化承重外墙板(4)与底层模块化楼盖(3)连接,当抗侧力强度不足时,增设层间锚栓(17)加强二者的连接;

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与底层模块化楼盖(3)的连接:将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分别直立在底层模块化楼盖(3)之上,在底部连接现场施钉区(5-1-15)向下施钉,将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与底层模块化楼盖(3)连接;

模块化承重外墙板(4)之间的连接:在相邻的两块模块化承重外墙板(4)的纵向连接现场施钉区(4-1-21)侧向施钉,将模块化承重外墙板(4)纵向连接;

在一块模块化承重外墙板(4)的纵向连接现场施钉区(4-1-21)侧向施钉,钉入l形墙用模块化外墙板(4-2)的转角加强板(4-1-13),形成l形墙体;

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之间的连接以及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与模块化承重外墙板(4)的连接:在相邻的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的纵向连接现场施钉区(5-1-16)侧向施钉,将二者纵向连接;

在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的纵向连接现场施钉区(5-1-16)侧向施钉,钉入l形墙用模块化内墙板(5-2)的转角加强板(5-1-10),形成l形内墙;

在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的纵向连接现场施钉区(5-1-16)侧向施钉,钉入竖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内墙板(5-3)的t形墙连接加强竖板(5-1-11),或钉入横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内墙板(5-4)的t形墙连接加强横板(5-1-12),形成t形内墙;

在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的纵向连接现场施钉区(5-1-16)侧向施钉,钉入竖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外墙板(4-3)的t形墙连接加强竖板(4-1-14),或钉入横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外墙板(4-4)的t形墙连接加强横板(4-1-15),形成t形墙体;

模块化承重外墙板(4)、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与整体加强顶梁板(6)、模块化楼盖(7)的连接:模块化承重外墙板(4)、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与底层模块化楼盖(3)连接,且模块化承重外墙板(4)之间、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之间,以及模块化承重外墙板(4)与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之间均连接后,将整体加强顶梁板(6)分别钉射在模块化承重外墙板(4)顶部的水平顶梁板(4-1-1)和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顶部的水平顶梁板(5-1-1)上;将模块化楼盖(7)置于整体加强顶梁板(6)上,并分别在模块化承重外墙板(4)的顶部连接现场施钉区(4-1-19)和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的顶部连接现场施钉区(5-1-14)向上施钉,将模块化承重外墙板(4)、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分别与整体加强顶梁板(6)、模块化楼盖(7)连接;

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0)与模块化楼盖(7)的连接:分别在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的墙板与屋盖连接底部现场施钉区(8-1-18)和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0)的下部安装顶部施钉区(10-1-20)向下施钉,将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0)与模块化楼盖(7)的连接;

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和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0)之间的连接:在相邻的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的墙板连接侧向现场施钉区(8-1-20)上侧向施钉,将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纵向连接;在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的墙板连接侧向现场施钉区(8-1-20)侧向施钉,或在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0)的板间连接侧向施钉区(10-1-22)侧向施钉,钉入l形墙用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2)的转角加强板(8-1-13),构成l形墙体;在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的纵向连接现场施钉区(5-1-16)侧向施钉,钉入竖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3)的t形墙连接加强竖板(8-1-14),或者钉入横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4)的t形墙连接加强横板(8-1-15),构成t形墙体;

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0)之间的连接:模块化木框架结构山墙山形板(10-2)位于中间,两侧分别为模块化木框架结构山墙梯形板(10-1),在板间连接侧向施钉区(10-1-22)侧向施钉,钉入相邻的板间连接侧向施钉区(10-1-22),将模块化木框架结构山墙梯形板(10-1)和模块化木框架结构山墙山形板(10-2)连接;

模块化侧装楼盖(9)之间的连接:在侧向相邻的模块化侧装楼盖(9)的侧向板间连接施钉区(9-1-13)侧向施钉,将相邻的模块化侧装楼盖(9)侧向连接;在纵向相邻的模块化侧装楼盖(9)的梁上板间连接施钉区(9-1-14)侧向施钉,将模块化侧装楼盖(9)纵向连接;

模块化侧装楼盖(9)与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和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0):在模块化侧装楼盖(9)的横向板侧向施钉区(9-1-15)侧向施钉,钉入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的顶层楼板安装板(8-1-16),将模块化侧装楼盖(9)和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连接;在模块化侧装楼盖(9)的纵向板侧向施钉区(9-1-16)侧向施钉,钉入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0)的顶层楼板安装板(10-1-12),将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0)和模块化侧装楼盖(9)连接;

在模块化侧装楼盖(9)纵向连接完成后,在模块化侧装楼盖(9)和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之间插入后置附加梁板连接加强板(9-1-9),在顶部连接现场施钉区(5-1-14)向上施钉,将模块化侧装楼盖(9)和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连接;

跨中斜置t形木梁(12)、屋脊双t正交木梁(13)与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0)连接:将t形木梁(12)、屋脊双t正交木梁(13)分别置入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0)的梁支撑口(10-1-8),分别在屋面板跨中连接现场施钉区(12-3)和屋面板屋脊连接现场施钉区(13-3)斜向下施钉,将跨中斜置t形木梁(12)、屋脊双t正交木梁(13)与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0)连接;

模块化屋盖板(14)与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0)、顶层整体加强斜置顶梁板(11)、跨中斜置t形木梁(12)、屋脊双t正交木梁(13)的连接:

顶层整体加强斜置顶梁板(11)斜向下施钉,钉入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将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和顶层整体加强斜置顶梁板(11)连接;在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的顶层楼板安装板(8-1-16)斜向上施钉,钉入模块化屋盖板(14)的墙板连接板(14-1-14);顶层楼板安装板(8-1-16)的施钉部位为墙板与屋盖连接底部现场施钉区(8-1-18),墙板连接板(14-1-14)的钉入部位为墙板连接现场施钉区(14-1-21);将墙板连接板(14-1-14)与顶层楼板安装板(8-1-16)连接;在加强墙连接卡板(14-1-18)的墙板加强卡板现场施钉区(14-1-26)侧向施钉,钉入顶层整体加强斜置顶梁板(11);将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顶层整体加强斜置顶梁板(11)和模块化屋盖板(14)连接;

顶层整体加强斜置顶梁板(11)斜向下施钉,钉入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0),将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0)和顶层整体加强斜置顶梁板(11)连接;在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0)的斜顶梁板(10-1-3)斜向上施钉,钉入模块化屋盖板(14),即钉入模块化上屋脊山墙屋面板(14-1)和模块化下屋脊山墙屋面板(14-3)的山墙连接板(14-1-20);将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0)、顶层整体加强斜置顶梁板(11)和模块化屋盖板(14)连接;

在跨中斜置t形木梁(12)的屋面板跨中连接现场施钉区(12-3)斜向上施钉,钉入模块化屋盖板(14)的跨中梁连接板(14-1-13)的跨中梁连接现场施钉区(14-1-22),并在加强梁连接卡板(14-1-19)的跨中梁加强卡板现场施钉区(14-1-27)侧向施钉,钉入跨中斜置t形木梁(12)的加强连接板(12-2),将跨中斜置t形木梁(12)和模块化屋盖板(14)连接;

在屋脊双t正交木梁(13)的屋面板屋脊连接现场施钉区(13-3)斜向上施钉,钉入模块化屋盖板(14)的屋脊梁连接板(14-1-12)的屋脊梁连接现场施钉区(14-1-23),将屋脊双t正交木梁(13)和模块化屋盖板(14)连接;

模块化屋盖板(14)之间的连接:在相邻的模块化屋盖板(14)的板边连接椽条(14-1-4)的侧向施钉,钉入相邻的板边连接椽条(14-1-4),将模块化屋盖板(14)侧向连接;模块化下屋脊山墙屋面板(14-3)和模块化下屋脊标准屋面板(14-4)的顶端屋脊板(14-1-1)分别靠紧模块化上屋脊山墙屋面板(14-1)和模块化上屋脊标准屋面板(14-2)的顶端屋脊板(14-1-1)和跨脊连接板(14-1-11),并分别在模块化下屋脊山墙屋面板(14-3)和模块化下屋脊标准屋面板(14-4)的屋脊板(14-1-1)向斜上方施钉,分别钉入模块化上屋脊山墙屋面板(14-1)和模块化上屋脊标准屋面板(14-2)的屋脊板(14-1-1);并在屋脊双t正交木梁(13)的屋面板屋脊连接现场施钉区(13-3)施钉,将模块化屋盖板(14)在屋脊双t正交木梁(13)上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底层模块化楼盖(3)包括底层模块化楼盖角板(3-1)、底层模块化楼盖边跨中间板(3-2)、底层模块化楼盖中间跨边板(3-3)和底层模块化楼盖中间跨中间板(3-4);

底层模块化楼盖角板(3-1)为矩形板,其中纵向外侧的顶部为板面水平的上部纵墙连接板(3-1-1),底部为板面水平的下部纵梁连接板(3-1-6),二者板面平行且上下相对应;沿着二者长度方向,边框梁(3-1-10)位于二者之间,且分别与二者垂直连接;上部纵墙连接板(3-1-1)和下部纵梁连接板(3-1-6)的六分之一至四分之一板宽露在板外,露在板外的部分分别为上墙连接墙外现场施钉区(3-1-20)和下部连接底部现场施钉区(3-1-21),二者宽度均等于板的厚度,并分别开设若干个均匀分布的弧形通风口(3-1-16);

纵向内侧为板面竖直的侧向板间连接板(3-1-3),侧向板间连接板(3-1-3)和边框梁(3-1-10)相互平行之间设置均匀分布的板内搁栅(3-1-11),侧向板间连接板(3-1-3)、边框梁(3-1-10)和板内搁栅(3-1-11)均分别平行;在边框梁(3-1-10)和板内搁栅(3-1-11)之间设置若干与二者均相互垂直的且均匀分布的端部横撑(3-1-13);在板内搁栅(3-1-11)和板内搁栅(3-1-11)之间,以及侧向板间连接板(3-1-3)和板内搁栅(3-1-11)之间均分别设置与二者相垂直的板内横撑(3-1-14);

在侧向板间连接板(3-1-3)、边框梁(3-1-10)和板内搁栅(3-1-11)的其中一端的端部均分别与封端板(3-1-17)垂直连接;在封端板(3-1-17)板面竖直,其顶部为与之垂直的上部横墙连接板(3-1-2),底部为与之垂直的下部横梁连接板(3-1-7),上部横墙连接板(3-1-2)和下部横梁连接板(3-1-7)相互平行且上下相对应,板宽的六分之一至四分之一露在板外,露在板外的部分分别为上墙连接墙外现场施钉区(3-1-20)和下部连接底部现场施钉区(3-1-21),二者宽度均等于板的厚度,并分别开设若干个均匀分布的弧形通风口(3-1-16);

在侧向板间连接板(3-1-3)、边框梁(3-1-10)和板内搁栅(3-1-11)的另一端的端部均分别与梁上板间连接板(3-1-5)垂直连接;在侧向板间连接板(3-1-3)、边框梁(3-1-10)和板内搁栅(3-1-11)之间,且靠近梁上板间连接板(3-1-5)的内侧,均设置与梁上板间连接板(3-1-5)平行的上下连接加强横撑(3-1-12),上下连接加强横撑(3-1-12)成一直线;

上部纵墙连接板(3-1-1)、上部横墙连接板(3-1-2)、侧向板间连接板(3-1-3)、板内搁栅(3-1-11)、上下连接加强横撑(3-1-12)、端部横撑(3-1-13)、板内横撑(3-1-14)的顶面齐平,且均与顶面覆面板(3-1-4)连接;边框梁(3-1-10)、板内搁栅(3-1-11)、封端板(3-1-17)、上下连接加强横撑(3-1-12)、端部横撑(3-1-13)、板内横撑(3-1-14)的底面齐平,且均与底面覆面板(3-1-8)连接;

侧向板间连接板(3-1-3)、梁上板间连接板(3-1-5)、下部纵梁连接板(3-1-6)、下部横梁连接板(3-1-7)的底面齐平,露出底面覆面板(3-1-8)的高度相等;侧向板间连接板(3-1-3)露出的部分形成侧向板间连接现场施钉区(3-1-18),梁上板间连接板(3-1-5)露出的部分形成梁上板间连接现场施钉区(3-1-19);

在侧向板间连接板(3-1-3)、顶面覆面板(3-1-4)、梁上板间连接板(3-1-5)、底面覆面板(3-1-8)、边框梁(3-1-10)、封端板(3-1-17)围成的空间内填充保温隔声材料;

上部纵墙连接板(3-1-1)与上部横墙连接板(3-1-2)、侧向板间连接板(3-1-3)、梁上板间连接板(3-1-5)、下部纵梁连接板(3-1-6)、下部横梁连接板(3-1-7)、后置附加梁板连接加强板(3-1-9)、边框梁(3-1-10)、板内搁栅(3-1-11)、上下连接加强横撑(3-1-12)、端部横撑(3-1-13)、板内横撑(3-1-14)和封端板(3-1-17)的厚度均相同,且宽度为厚度的整数倍;

弧形通风口(3-1-16)为半圆形,且在开口边缘采用反向弧圆滑过渡,弧度半径为8mm-12mm;弧形通风口(3-1-16)的间距为400mm-600mm;

底层模块化楼盖边跨中间板(3-2)与底层模块化楼盖角板(3-1)的区别为:底层模块化楼盖边跨中间板(3-2)纵向两侧均分别设置侧向板间连接板(3-1-3),侧向板间连接板(3-1-3)之间设置均匀分布的板内搁栅(3-1-11);在侧向板间连接板(3-1-3)和板内搁栅(3-1-11)之间,以及板内搁栅(3-1-11)之间均分别设置与二者相垂直的板内横撑(3-1-14);

底层模块化楼盖中间跨边板(3-3)与底层模块化楼盖角板(3-1)的区别为:在侧向板间连接板(3-1-3)、边框梁(3-1-10)和板内搁栅(3-1-11)的两端的端部均分别与梁上板间连接板(3-1-5)垂直连接;

底层模块化楼盖中间跨中间板(3-4)与底层模块化楼盖中间跨边板(3-3)的区别为:在纵向的两侧均分别为侧向板间连接板(3-1-3)。

进一步地,所述模块化承重外墙板(4)包括典型模块化外墙板(4-1)、l形墙用模块化外墙板(4-2)、竖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外墙板(4-3)和横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外墙板(4-4);

典型模块化外墙板(4-1)的左右两端分别为竖直的板边墙骨柱(4-1-2),左右两块板边墙骨柱(4-1-2)、底部一块水平的底梁板(4-1-3)和顶部一块水平顶梁板(4-1-1)围成一个矩形外框架;板边墙骨柱(4-1-2)之间设置均匀分布的板内墙骨柱(4-1-9),其中两端的板内墙骨柱(4-1-9)均分别与板边墙骨柱(4-1-2)靠近;板内墙骨柱(4-1-9)顶部与底部均分别与水平顶梁板(4-1-1)和底梁板(4-1-3)连接;在板内墙骨柱(4-1-9)的内外两侧分别钉射室内墙面板(4-1-4)和室外墙面板(4-1-7);

与板边墙骨柱(4-1-2)靠紧的两块板内墙骨柱(4-1-9)与室内墙面板(4-1-4)、室外墙面板(4-1-7)直接采用钉连接,其余板内墙骨柱(4-1-9)对应位置上,室内墙面板(4-1-4)外侧钉射石膏板安装木条(4-1-6),室外墙面板(4-1-7)的外侧钉射顺水板(4-1-5);水平顶梁板(4-1-1)、板边墙骨柱(4-1-2)、底梁板(4-1-3)、石膏板安装木条(4-1-6)在室内一侧竖直齐平;水平顶梁板(4-1-1)、板边墙骨柱(4-1-2)、底梁板(4-1-3)、顺水板(4-1-5)在室外一侧竖直齐平;

水平顶梁板(4-1-1)、板边墙骨柱(4-1-2)、底梁板(4-1-3)在室内一侧和室外一侧均露出板面;水平顶梁板(4-1-1)露出的部分为顶部连接现场施钉区(4-1-19),板边墙骨柱(4-1-2)露出的部分为纵向连接现场施钉区(4-1-21),底梁板(4-1-3)露出的部分为底部连接现场施钉区(4-1-20);

在水平顶梁板(4-1-1)和底梁板(4-1-3)的室外一侧的顶部连接现场施钉区(4-1-19)和底部连接现场施钉区(4-1-20)上开设通风口(4-1-10),通风口(4-1-10)由下至上对齐且贯通;在分别距两端为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处,且位于室内墙面板(4-1-4)的室内一侧,室外墙面板(4-1-7)的室外一侧开设4个吊装孔(4-1-11);

板边墙骨柱(4-1-2)、底梁板(4-1-3)、水平顶梁板(4-1-1)、室内墙面板(4-1-4)、室外墙面板(4-1-7)、板内墙骨柱(4-1-9)围成的系列空腔内填充内填保温材料(4-1-8);

l形墙用模块化外墙板(4-2)与典型模块化外墙板(4-1)的区别为:在板的内侧角部增设一个转角加强板(4-1-13),转角加强板(4-1-13)的顶部与水平顶梁板(4-1-1)连接,底部与底梁板(4-1-3)连接,侧端面分别与板边墙骨柱(4-1-2)连接和板内墙骨柱(4-1-9)连接;侧端面分别与板边墙骨柱(4-1-2)的室内一侧形成侧向连接现场施钉区(4-1-22),转角加强板(4-1-13)远离板边墙骨柱(4-1-2)的一侧为侧向连接现场施钉区(4-1-22);

竖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外墙板(4-3)与典型模块化外墙板(4-1)的区别为:在室内一侧,将其中一块石膏板安装木条(4-1-6)替换为t形墙连接加强竖板(4-1-14),t形墙连接加强竖板(4-1-14)分别与水平顶梁板(4-1-1)、底梁板(4-1-3)和板内墙骨柱(4-1-9)连接;在t形墙连接加强竖板(4-1-14)的两侧边缘为侧向连接现场施钉区(4-1-22);

横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外墙板(4-4)与典型模块化外墙板(4-1)的区别为:在室内一侧将其中两块相邻的石膏板安装木条(4-1-6)替换为若干个水平、相互平行且均匀分布的t形墙连接加强横板(4-1-15),t形墙连接加强横板(4-1-15)与板内墙骨柱(4-1-9)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包括典型模块化内墙板(5-1)、l形墙用模块化内墙板(5-2)、竖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内墙板(5-3)和横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内墙板(5-4);

典型模块化内墙板(5-1)由一块水平的水平顶梁板(5-1-1)、两块竖直的板边墙骨柱(5-1-2)和一块水平的底梁板(5-1-3)围成矩形外框架;

在两块竖直的板边墙骨柱(5-1-2)之间设置若干相互平行且均匀分布的板内墙骨柱(5-1-5),两端的板内墙骨柱(5-1-5)均与板边墙骨柱(5-1-2)靠紧,在板内墙骨柱(5-1-5)之间填充隔声材料(5-1-13),并在板内墙骨柱(5-1-5)和隔声材料(5-1-13)的两侧钉射室内墙面板(5-1-4),在除两端板内墙骨柱(5-1-5)以外的其他板内墙骨柱(5-1-5)对应的位置,两侧均分别钉射石膏板安装木条(5-1-6);

水平顶梁板(5-1-1)、板边墙骨柱(5-1-2)、底梁板(5-1-3)和石膏板安装木条(5-1-6)在两侧均竖直齐平;

水平顶梁板(5-1-1)两侧伸出板面的部分为顶部连接现场施钉区(5-1-14);底梁板(5-1-3)两侧伸出板面的部分为底部连接现场施钉区(5-1-15);两块板边墙骨柱(5-1-2)两侧伸出板面的部分为纵向连接现场施钉区(5-1-16);

l形墙用模块化内墙板(5-2)与典型模块化内墙板(5-1)的区别为:在板的内侧角部增设一个转角加强板(5-1-10),转角加强板(5-1-10)的顶部与水平顶梁板(5-1-1)连接,底部与底梁板(5-1-3)连接,侧端面分别与板边墙骨柱(5-1-2)连接和板内墙骨柱(5-1-5)连接;侧端面分别与板边墙骨柱(5-1-2)的室内一侧形成侧向连接现场施钉区(5-1-17),转角加强板(5-1-10)远离板边墙骨柱(5-1-2)的一侧为侧向连接现场施钉区(5-1-17);

竖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内墙板(5-3)与典型模块化内墙板(5-1)的区别为:竖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内墙板(5-3)在室内一侧,将其中一块石膏板安装木条(5-1-6)替换为t形墙连接加强竖板(5-1-11),t形墙连接加强竖板(5-1-11)分别与水平顶梁板(5-1-1)、底梁板(5-1-3)和板内墙骨柱(5-1-5)连接;在t形墙连接加强竖板(5-1-11)的两侧边缘为侧向连接现场施钉区(5-1-17);

横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内墙板(5-4)与典型模块化内墙板(5-1)的区别为:在室内一侧将其中两个相邻的石膏板安装木条(5-1-6)替换为若干个水平、相互平行且均匀分布的t形墙连接加强横板(5-1-12),t形墙连接加强横板(5-1-12)与板内墙骨柱(5-1-5)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包括典型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1)、l形墙用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2)、竖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3)和横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4);

典型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1)的两根竖直的板边梯形墙骨柱(8-1-2)底端均分别与一块水平的底梁板(8-1-3)连接,顶端均分别与一块坡面顶面板(8-1-1)连接,4块板围成以框架,向室内或室外的竖直平面投影为矩形;侧面投影为直角梯形;

板边梯形墙骨柱(8-1-2)为相同的直角梯形板,底部为两个直角,顶部室内一侧比室外一侧高,顶部坡度优先为45°;坡面顶面板(8-1-1)与板边梯形墙骨柱(8-1-2)连接,顶面坡度与板边梯形墙骨柱(8-1-2)的顶面坡度相同;

底梁板(8-1-3)和坡面顶面板(8-1-1)均伸至板的两端,两根板边梯形墙骨柱(8-1-2)位于底梁板(8-1-3)和坡面顶面板(8-1-1)之间,底梁板(8-1-3)与两根板边梯形墙骨柱(8-1-2)采用工厂用铁钉(8-1-12)连接,钉子均由底梁板(8-1-3)垂直钉入板边梯形墙骨柱(8-1-2),每个连接点施钉数量3~5个,且为一排并均匀排布,坡面顶面板(8-1-1)与两根板边梯形墙骨柱(8-1-2)采用工厂用铁钉(8-1-12)连接,钉子均垂直坡面顶面板(8-1-1)钉入板边梯形墙骨柱(8-1-2),每个连接点施钉数量3~5根,且为一排并均匀排布;

板边梯形墙骨柱(8-1-2)之间设置若干均匀分布且相互平行的板内梯形墙骨柱(8-1-9),板内梯形墙骨柱(8-1-9)为直角梯形,两直角位于底部,顶面坡度与板边梯形墙骨柱(8-1-2)相同,两端的板内梯形墙骨柱(8-1-9)与板边梯形墙骨柱(8-1-2)靠紧;在板内梯形墙骨柱(8-1-9)之间,以及板内梯形墙骨柱(8-1-9)与板边梯形墙骨柱(8-1-2)之间填充内填保温材料(8-1-8);

板内梯形墙骨柱(8-1-9)的宽度小于板边梯形墙骨柱(8-1-2)的宽度,在板内梯形墙骨柱(8-1-9)的室外一侧钉射室外墙面板(8-1-7),在室内一侧钉射室内墙面板(8-1-4);

室外墙面板(8-1-7)的室外一侧,板边梯形墙骨柱(8-1-2)、底梁板(8-1-3)、坡面顶面板(8-1-1)所围成的框架均向室外一侧伸出;室内墙面板(8-1-4)的室内一侧,板边梯形墙骨柱(8-1-2)、底梁板(8-1-3)、坡面顶面板(8-1-1)所围成的框架均向室外一侧伸出,伸出的宽度优先等于板边梯形墙骨柱(8-1-2)的厚度;板边梯形墙骨柱(8-1-2)在室内外两侧外露的部分形成墙板连接侧向现场施钉区(8-1-20),底梁板(8-1-3)在室内外两侧外露的部分形成墙板与楼板连接顶部现场施钉区(8-1-17),坡面顶面板(8-1-1)在内外两侧外露的部分形成墙板与屋盖连接底部现场施钉区(8-1-18);

在室内一侧,在高度为顶层层高的位置,钉射水平放置的顶层楼板安装板(8-1-16),顶层楼板安装板(8-1-16)均分别与板内梯形墙骨柱(8-1-9)采用工厂用铁钉(8-1-12)连接,在顶层楼板安装板(8-1-16)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形成顶层楼板安装侧向现场施钉区(8-1-19);在顶层楼板安装板(8-1-16)上面和下面,且与板内梯形墙骨柱(8-1-9)(两端与板边梯形墙骨柱(8-1-2)紧靠的板内梯形墙骨柱(8-1-9)除外)相对应的位置,均分别采用工厂用铁钉(8-1-12)钉射石膏板安装木条(8-1-6);板边梯形墙骨柱(8-1-2)、底梁板(8-1-3)、石膏板安装木条(8-1-6)、坡面顶面板(8-1-1)、顶层楼板安装板(8-1-16)在室内一侧均竖直齐平;

在室外一侧,在板内梯形墙骨柱(8-1-9)(两端与板边梯形墙骨柱(8-1-2)紧靠的板内梯形墙骨柱(8-1-9)除外)相对应的位置,均分别采用工厂用铁钉(8-1-12)钉射顺水板(8-1-5);板边梯形墙骨柱(8-1-2)、底梁板(8-1-3)、顺水板(8-1-5)、坡面顶面板(8-1-1)在室内一侧均竖直齐平;

在底梁板(8-1-3)的室外一侧开设通风口(8-1-10),通风口(8-1-10)由下至上贯通;分别在坡面顶面板(8-1-1)的距两端为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处,且位于室内墙面板(8-1-4)的室内一侧,室外墙面板(8-1-7)的室外一侧各开设2个吊装孔(8-1-11);

l形墙用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2)与典型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1)的区别在于:在l形墙用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2)的室内一侧的左右两端,其中一端设置转角加强板(8-1-13),转角加强板(8-1-13)与板边梯形墙骨柱(8-1-2)靠紧,二者长度相同,板面相互垂直,在板边梯形墙骨柱(8-1-2)施钉,采用工厂用铁钉(8-1-12)与转角加强板(8-1-13)连接;在底梁板(8-1-3)底部施钉,采用工厂用铁钉(8-1-12)与转角加强板(8-1-13)连接;在坡面顶面板(8-1-1)的顶部施钉,采用工厂用铁钉(8-1-12)与转角加强板(8-1-13)连接;顶层楼板安装板(8-1-16)的一端伸至转角加强板(8-1-13),另一端伸至对侧的板边梯形墙骨柱(8-1-2);

板边梯形墙骨柱(8-1-2)、底梁板(8-1-3)、转角加强板(8-1-13)、坡面顶面板(8-1-1)、顶层楼板安装板(8-1-16)在室内一侧平齐,板边梯形墙骨柱(8-1-2)和转角加强板(8-1-13)远离板边梯形墙骨柱(8-1-2)的部分分别形成墙板连接侧向现场施钉区(8-1-20);

竖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3)与典型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1)的区别在于:在竖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3)的室内一侧与其中一块板内梯形墙骨柱(8-1-9)对应的位置不钉射石膏板安装木条(8-1-6),钉射与板内梯形墙骨柱(8-1-9)等长度t形墙连接加强竖板(8-1-14),板内梯形墙骨柱(8-1-9)与t形墙连接加强竖板(8-1-14)的板面相互垂直,在t形墙连接加强竖板(8-1-14)施钉,采用工厂用铁钉(8-1-12)与板内梯形墙骨柱(8-1-9)连接;在底梁板(8-1-3)底部施钉,采用工厂用铁钉(8-1-12)与t形墙连接加强竖板(8-1-14)连接;在坡面顶面板(8-1-1)的顶部施钉,采用工厂用铁钉(8-1-12)与t形墙连接加强竖板(8-1-14)连接;在t形墙连接加强竖板(8-1-14)的左右两侧分别钉射顶层楼板安装板(8-1-16);t形墙连接加强竖板(8-1-14)的左右两侧部分分别形成墙板连接侧向现场施钉区(8-1-20);板边梯形墙骨柱(8-1-2)、底梁板(8-1-3)、t形墙连接加强竖板(8-1-14)、坡面顶面板(8-1-1)、顶层楼板安装板(8-1-16)在室内一侧平齐;

横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4)与典型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1)的区别在于:在横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4)的室内一侧与其中两块相邻板内梯形墙骨柱(8-1-9)上不钉射石膏板安装木条(8-1-6),钉射若干块水平的t形墙连接加强横板(8-1-15),t形墙连接加强横板(8-1-15)和顶层楼板安装板(8-1-16)优先均匀分布;

板边梯形墙骨柱(8-1-2)、底梁板(8-1-3)、t形墙连接加强横板(8-1-15)、坡面顶面板(8-1-1)、顶层楼板安装板(8-1-16)在室内一侧平齐;

坡面顶面板(8-1-1)和板边梯形墙骨柱(8-1-2)的厚度和宽度均相等,厚度为38~89mm,优先选择40mm,宽度为140~286mm,优先选择184mm;所述板内梯形墙骨柱(8-1-9)厚度为38~89mm,优先选择40mm,宽度为89~185mm,优先选择89mm;

室内墙面板(8-1-4)优先采用承重osb板,所述室外墙面板(8-1-7)优先采用osb板;

通风口(8-1-10)在底梁板(8-1-3)的室外一侧向内凹进135°~180°的圆弧,圆弧与底梁板(8-1-3)的室外一侧平面连接为半径为2~5mm的圆弧,通风口(8-1-10)的深度为10mm~19mm。

进一步地,所述模块化侧装楼盖(9)包括顶层模块化侧装楼盖角板(9-1)和顶层典型模块化侧装楼盖板(9-2);

顶层模块化侧装楼盖角板(9-1)的纵向一侧为侧向板间连接板(9-1-3),另一侧为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9-1-1),在侧向板间连接板(9-1-3)和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9-1-1)之间均匀分布的板内搁栅(9-1-11),侧向板间连接板(9-1-3)、板内搁栅(9-1-11)和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9-1-1)均分别平行;在板内搁栅(9-1-11)之间,以及侧向板间连接板(9-1-3)和板内搁栅(9-1-11)之间均分别设置与二者相垂直的板内横撑(9-1-7);在板内搁栅(9-1-11)和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9-1-1)之间设置均匀分布的端部横撑(9-1-10);

在侧向板间连接板(9-1-3)、板内搁栅(9-1-11)和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9-1-1)的一端均分别与梁上板间连接板(9-1-5)采用钉连接;另一端分别与墙体侧向连接横向板(9-1-2)采用钉连接;在靠近梁上板间连接板(9-1-5)一端,侧向板间连接板(9-1-3)、板内搁栅(9-1-11)和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9-1-1)之间均分布设置上下连接加强横撑(9-1-12),上下连接加强横撑(9-1-12)成一条直线;

在靠近在墙体侧向连接横向板(9-1-2)一端,侧向板间连接板(9-1-3)、板内搁栅(9-1-11)和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9-1-1)之间均分布设置侧向墙体连接加强横撑(9-1-6),相邻的侧向墙体连接加强横撑(9-1-6)相互错开;

侧向板间连接板(9-1-3)、梁上板间连接板(9-1-5)、板内搁栅(9-1-11)、上下连接加强横撑(9-1-12)、端部横撑(9-1-10)、侧向墙体连接加强横撑(9-1-6)的顶面齐平,且均与顶面覆面板(9-1-4)连接;板内搁栅(9-1-11)、上下连接加强横撑(9-1-12)、端部横撑(9-1-10)、侧向墙体连接加强横撑(9-1-6)的底面齐平,且均与底面覆面板(9-1-8)连接;

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9-1-1)、墙体侧向连接横向板(9-1-2)的顶面齐平,露出顶面覆面板(9-1-4)的高度相等且均优先为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9-1-1)的板厚;侧向板间连接板(9-1-3)、梁上板间连接板(9-1-5)、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9-1-1)、墙体侧向连接横向板(9-1-2)的底面齐平,露出底面覆面板(9-1-8)的高度相等,且均优先为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9-1-1)的板厚;

侧向板间连接板(9-1-3)下部露出的部分形成侧向板间连接施钉区(9-1-13),梁上板间连接板(9-1-5)下部露出的部分形成梁上板间连接施钉区(9-1-14);墙体侧向连接横向板(9-1-2)上部露出的部分形成横向板侧向施钉区(9-1-15),下部露出的部分形成横向板侧向施钉区(9-1-15);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9-1-1)上部露出的部分形成纵向板侧向施钉区(9-1-16),下部露出的部分形成纵向板侧向施钉区(9-1-16);在板内空腔内填充保温隔声材料;

顶层典型模块化侧装楼盖板(9-2)与顶层模块化侧装楼盖角板(9-1)的区别在于采用侧向板间连接板(9-1-3)替换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9-1-1),侧向板间连接板(9-1-3)上部不露出顶面覆面板(9-1-4),下部露出的部分为侧向板间连接施钉区(9-1-13);

侧向板间连接板(9-1-3)、顶面覆面板(9-1-4)、梁上板间连接板(9-1-5)、底面覆面板(9-1-8)、后置附加梁板连接加强板(9-1-9)、板内搁栅(9-1-11)、上下连接加强横撑(9-1-12)、端部横撑(9-1-10)、板内横撑(9-1-7)、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9-1-1)、墙体侧向连接横向板(9-1-2)、侧向墙体连接加强横撑(9-1-6)的厚度均相同,且宽度为厚度的整数倍。

进一步地,所述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0)包括模块化木框架结构山墙梯形板(10-1)和模块化木框架结构山墙山形板(10-2);

模块化木框架结构山墙梯形板(10-1)的两根竖直的边框板(10-1-1)底端均分别与一块水平的底梁板(10-1-2)连接,顶端均分别与斜顶梁板(10-1-3)连接,边框板(10-1-1)、底梁板(10-1-2)、斜顶梁板(10-1-3)板围成以框架,向室内或室外的竖直平面投影为直角梯形;侧面投影为矩形;

模块化木框架结构山墙梯形板(10-1)整体为梯形;边框板(10-1-1)相同,且侧面投影为直角梯形,底部为两个直角,顶部左侧或右侧高,坡度优先为45°;斜顶梁板(10-1-3)与边框板(10-1-1)连接,顶面坡度与边框板(10-1-1)的顶面坡度相同;

底梁板(10-1-2)和斜顶梁板(10-1-3)均伸至板的两端,两根边框板(10-1-1)位于底梁板(10-1-2)和斜顶梁板(10-1-3)之间,底梁板(10-1-2)与两根边框板(10-1-1)采用工厂用钉(10-1-17)连接,钉子均由底梁板(10-1-2)垂直钉入边框板(10-1-1),每个连接点施钉数量3~5个,且为一排并均匀排布,斜顶梁板(10-1-3)与两根边框板(10-1-1)采用工厂用钉(10-1-17)连接,钉子均垂直斜顶梁板(10-1-3)钉入边框板(10-1-1),每个连接点施钉数量3~5根,且为一排并均匀排布;

边框板(10-1-1)之间设置若干均匀分布且相互平行的板内墙骨柱(10-1-4),板内墙骨柱(10-1-4)为直角梯形,两直角位于底部,顶面坡度与边框板(10-1-1)相同,两端的板内墙骨柱(10-1-4)与边框板(10-1-1)靠紧;在板内墙骨柱(10-1-4)之间,以及板内墙骨柱(10-1-4)与边框板(10-1-1)之间填充保温隔声材料(10-1-21);

板内墙骨柱(10-1-4)的宽度小于边框板(10-1-1)的宽度,在板内墙骨柱(10-1-4)的室外一侧钉射室外墙面板(10-1-18),在室内一侧钉射室内墙面板(10-1-19);

在山墙板宽度的中间三分之一段内的墙板内,在其中的一个板内墙骨柱(10-1-4)的顶部对应位置,开设垂直于斜顶梁板(10-1-3)的缺口,缺口为梁支撑口(10-1-8),梁支撑口(10-1-8)整体为矩形,优先为方形,底部的一角被加强组合芯柱(10-1-6)的中间水平填充为水平;梁支撑口(10-1-8)的下方为加强组合芯柱(10-1-6),加强组合芯柱(10-1-6)由两片及以上的木板叠合而成,加强组合芯柱(10-1-6)的厚度等于板内墙骨柱(10-1-4)的宽度,加强组合芯柱(10-1-6)的宽度优先与边框板(10-1-1)的宽度;

在加强组合芯柱(10-1-6)的左右两端均分别设置加强组合端柱(10-1-5),加强组合端柱(10-1-5)的顶端分别与斜顶梁板(10-1-3)连接,在较高的加强组合端柱(10-1-5)与斜顶梁板(10-1-3)之间设置加强三角板(10-1-7),加强三角板(10-1-7)是直角三角形,斜边与加强组合端柱(10-1-5)连接,其中一个直角边为斜顶梁板(10-1-3),另一个直角边为梁支撑口(10-1-8)的一个边,这个边与斜顶梁板(10-1-3)垂直;

室外墙面板(10-1-18)的室外一侧,边框板(10-1-1)、底梁板(10-1-2)、斜顶梁板(10-1-3)所围成的框架均向室外一侧伸出;室内墙面板(10-1-19)的室内一侧,边框板(10-1-1)、底梁板(10-1-2)、斜顶梁板(10-1-3)所围成的框架均向室外一侧伸出,伸出的宽度优先等于边框板(10-1-1)的厚度;边框板(10-1-1)在室内外两侧外露的部分形成板间连接侧向施钉区(10-1-22),底梁板(10-1-2)在室内外两侧外露的部分形成下部安装顶部施钉区(10-1-20),斜顶梁板(10-1-3)在内外两侧外露的部分形成屋盖连接施钉区(10-1-16);

在室内一侧,在高度为顶层层高的位置,钉射水平放置的顶层楼板安装板(10-1-12),顶层楼板安装板(10-1-12)均分别与板内墙骨柱(10-1-4)、加强组合端柱(10-1-5)、加强组合芯柱(10-1-6)采用工厂用钉(10-1-17)连接,在顶层楼板安装板(10-1-12)的下部和上部分别形成顶层楼板安装下部侧向施钉区(10-1-13)、顶层楼板安装上部侧向施钉区(10-1-14);在顶层楼板安装板(10-1-12)上面和下面,且与板内墙骨柱(10-1-4)(两端与边框板(10-1-1)紧靠的板内墙骨柱(10-1-4)除外)以及梁支撑口(10-1-8)的底角相对应的位置,均分别采用工厂用钉(10-1-17)钉射防火装饰板安装木条(10-1-11);边框板(10-1-1)、底梁板(10-1-2)、防火装饰板安装木条(10-1-11)、斜顶梁板(10-1-3)、顶层楼板安装板(10-1-12)在室内一侧均竖直齐平;

在室外一侧,在板内墙骨柱(10-1-4)(两端与边框板(10-1-1)紧靠的板内墙骨柱(10-1-4)除外)以及梁支撑口(10-1-8)的底角相对应的位置,均分别采用工厂用钉(10-1-17)钉射顺水板(10-1-10);边框板(10-1-1)、底梁板(10-1-2)、顺水板(10-1-10)、斜顶梁板(10-1-3)在室内一侧均竖直齐平;

在底梁板(10-1-2)的室外一侧开设通风口(10-1-9),通风口(10-1-9)由下至上贯通;分别在斜顶梁板(10-1-3)的距两端为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处,且位于室内墙面板(10-1-19)的室内一侧,室外墙面板(10-1-18)的室外一侧各开设2个吊装孔(10-1-15);

所述斜顶梁板(10-1-3)和边框板(10-1-1)的厚度和宽度均相等,厚度为38~89mm,优先选择40mm,宽度为140~286mm,优先选择184mm;所述板内墙骨柱(10-1-4)厚度为38~89mm,优先选择40mm,宽度为89~185mm,优先选择89mm;

所述室内墙面板(10-1-19)优先采用承重osb板,所述室外墙面板(10-1-18)优先采用osb板;

所述通风口(10-1-9)在底梁板(10-1-2)的室外一侧向内凹进135°~180°的圆弧,圆弧与底梁板(10-1-2)的室外一侧平面连接为半径为2~5mm的圆弧,通风口(10-1-9)的深度为10mm~19mm;

模块化木框架结构山墙山形板(10-2)的两根竖直的边框板(10-1-1)底端均分别与一块水平的底梁板(10-1-2)连接,顶端均分别与斜顶梁板(10-1-3)连接,边框板(10-1-1)、底梁板(10-1-2)、斜顶梁板(10-1-3)板围成以框架,向室内或室外的竖直平面投影为山形;

模块化木框架结构山墙山形板(10-2)整体为山形;边框板(10-1-1)相同,且侧面投影为直角梯形,底部为两个直角,顶部左侧或右侧高,坡度优先为45°;斜顶梁板(10-1-3)与边框板(10-1-1)连接,顶面坡度与边框板(10-1-1)的顶面坡度相同;

底梁板(10-1-2)和斜顶梁板(10-1-3)均伸至板的两端,两根边框板(10-1-1)位于底梁板(10-1-2)和斜顶梁板(10-1-3)之间,底梁板(10-1-2)与两根边框板(10-1-1)采用工厂用钉(10-1-17)连接,钉子均由底梁板(10-1-2)垂直钉入边框板(10-1-1),每个连接点施钉数量3~5个,且为一排并均匀排布,斜顶梁板(10-1-3)与两根边框板(10-1-1)采用工厂用钉(10-1-17)连接,钉子均垂直斜顶梁板(10-1-3)钉入边框板(10-1-1),每个连接点施钉数量3~5根,且为一排并均匀排布;

边框板(10-1-1)之间设置若干均匀分布且相互平行的板内墙骨柱(10-1-4),板内墙骨柱(10-1-4)为直角梯形,两直角位于底部,顶面坡度与边框板(10-1-1)相同,两端的板内墙骨柱(10-1-4)与边框板(10-1-1)靠紧;在板内墙骨柱(10-1-4)之间,以及板内墙骨柱(10-1-4)与边框板(10-1-1)之间填充保温隔声材料(10-1-21);

板内墙骨柱(10-1-4)的宽度小于边框板(10-1-1)的宽度,在板内墙骨柱(10-1-4)的室外一侧钉射室外墙面板(10-1-18),在室内一侧钉射室内墙面板(10-1-19);

在板的中间,两块斜顶梁板(10-1-3)交叉的最高点开设左右对称的缺口,缺口为梁支撑口(10-1-8),梁支撑口(10-1-8)整体为矩形,优先为方形,对角线竖直,底部交被加强组合芯柱(10-1-6)的水平部分填平;梁支撑口(10-1-8)的下方为加强组合芯柱(10-1-6),加强组合芯柱(10-1-6)由两片及以上的木板叠合而成,加强组合芯柱(10-1-6)的厚度等于板内墙骨柱(10-1-4)的宽度,加强组合芯柱(10-1-6)的宽度优先与边框板(10-1-1)的宽度;

在加强组合芯柱(10-1-6)的左右两端均分别设置加强组合端柱(10-1-5),加强组合端柱(10-1-5)的顶端分别与斜顶梁板(10-1-3)连接;

室外墙面板(10-1-18)的室外一侧,边框板(10-1-1)、底梁板(10-1-2)、斜顶梁板(10-1-3)所围成的框架均向室外一侧伸出;室内墙面板(10-1-19)的室内一侧,边框板(10-1-1)、底梁板(10-1-2)、斜顶梁板(10-1-3)所围成的框架均向室外一侧伸出,伸出的宽度优先等于边框板(10-1-1)的厚度;边框板(10-1-1)在室内外两侧外露的部分形成板间连接侧向施钉区(10-1-22),底梁板(10-1-2)在室内外两侧外露的部分形成下部安装顶部施钉区(10-1-20),斜顶梁板(10-1-3)在内外两侧外露的部分形成屋盖连接施钉区(10-1-16);

在室内一侧,在高度为顶层层高的位置,钉射水平放置的顶层楼板安装板(10-1-12),顶层楼板安装板(10-1-12)均分别与板内墙骨柱(10-1-4)、加强组合端柱(10-1-5)、加强组合芯柱(10-1-6)采用工厂用钉(10-1-17)连接,在顶层楼板安装板(10-1-12)的下部和上部分别形成顶层楼板安装下部侧向施钉区(10-1-13)、顶层楼板安装上部侧向施钉区(10-1-14);在顶层楼板安装板(10-1-12)上面和下面,且与板内墙骨柱(10-1-4)(两端与边框板(10-1-1)紧靠的板内墙骨柱(10-1-4)除外)以及梁支撑口(10-1-8)的底角相对应的位置,均分别采用工厂用钉(10-1-17)钉射防火装饰板安装木条(10-1-11);边框板(10-1-1)、底梁板(10-1-2)、防火装饰板安装木条(10-1-11)、斜顶梁板(10-1-3)、顶层楼板安装板(10-1-12)在室内一侧均竖直齐平;

在室外一侧,在板内墙骨柱(10-1-4)(两端与边框板(10-1-1)紧靠的板内墙骨柱(10-1-4)除外)以及梁支撑口(10-1-8)的底角相对应的位置,均分别采用工厂用钉(10-1-17)钉射顺水板(10-1-10);边框板(10-1-1)、底梁板(10-1-2)、顺水板(10-1-10)、斜顶梁板(10-1-3)在室内一侧均竖直齐平;

在底梁板(10-1-2)的室外一侧开设通风口(10-1-9),通风口(10-1-9)由下至上贯通;分别在斜顶梁板(10-1-3)的距两端为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处,且位于室内墙面板(10-1-19)的室内一侧,室外墙面板(10-1-18)的室外一侧各开设2个吊装孔(10-1-15)。

进一步地,所述模块化屋面板专用木梁包括跨中斜置t形木梁(12)和屋脊双t正交木梁(13);

跨中斜置t形木梁(12)包括矩形主梁(12-1)、加强连接板(12-2)、屋面板跨中连接现场施钉区(12-3),矩形主梁(12-1)的横截面为矩形,优选为方形,加强连接板(12-2)与矩形主梁(12-1)连接,横截面t形;矩形主梁(12-1)的厚度为加强连接板(12-2)厚度的4-6倍;加强连接板(12-2)两侧伸出矩形主梁(12-1)的宽度相等,均为加强连接板(12-2)的厚度,加强连接板(12-2)两侧伸出矩形主梁(12-1)的部分为屋面板跨中连接现场施钉区(12-3);

屋脊双t正交木梁(13)包括方形主梁(13-1)、正交加强连接板(13-2)、屋面板屋脊连接现场施钉区(13-3),两个正交加强连接板(13-2)在宽度方向上正交,形成l形横截面,两个边长度相等;方形主梁(13-1)的横截面为方形,两个边分别与两个正交加强连接板(13-2)连接;两个正交加强连接板(13-2)宽度方向上均伸出方形主梁(13-1),伸出长度相等,且均等于正交加强连接板(13-2)的厚度;正交加强连接板(13-2)伸出方形主梁(13-1)的部分为屋面板屋脊连接现场施钉区(13-3)。

进一步地,所述模块化屋盖板(14)包括模块化上屋脊山墙屋面板(14-1)、模块化上屋脊标准屋面板(14-2)、模块化下屋脊山墙屋面板(14-3)和模块化下屋脊标准屋面板(14-4);

模块化上屋脊山墙屋面板(14-1)的飞椽板(14-1-3)、山墙椽条(14-1-5)、若干个板内椽条(14-1-6)和板边连接椽条(14-1-4)依次均匀平行排列;其中一端为屋脊板(14-1-1),另一端为结构封檐板(14-1-2)和檐口天棚结构板(14-1-15);屋脊板(14-1-1)、结构封檐板(14-1-2)和檐口天棚结构板(14-1-15)均分别与飞椽板(14-1-3)、山墙椽条(14-1-5)、若干个板内椽条(14-1-6)和板边连接椽条(14-1-4)连接;结构封檐板(14-1-2)和檐口天棚结构板(14-1-15)相互垂直;

在飞椽板(14-1-3)和山墙椽条(14-1-5)之间以及山墙椽条(14-1-5)和板内椽条(14-1-6)之间均分别设置若干个均匀平行的挑檐板(14-1-7);在板内椽条(14-1-6)和板边连接椽条(14-1-4)之间以及板内椽条(14-1-6)和板内椽条(14-1-6)之间均分别设置2-3道板内支撑(14-1-8);

山墙椽条(14-1-5)、板内椽条(14-1-6)、挑檐板(14-1-7)、板内支撑(14-1-8)的底部齐平,板底封面板(14-1-9)钉射在底部;屋脊板(14-1-1)、结构封檐板(14-1-2)、飞椽板(14-1-3)、板边连接椽条(14-1-4)伸出板底封面板(14-1-9)的宽度为板的厚度;跨脊连接板(14-1-11)与屋脊板(14-1-1)靠紧,二者板面相互垂直;屋脊梁连接板(14-1-12)与跨脊连接板(14-1-11)靠紧,在板长方向的中部,钉射跨中梁连接板(14-1-13);在墙顶对应的位置钉射墙板连接板(14-1-14);跨脊连接板(14-1-11)、屋脊梁连接板(14-1-12)、跨中梁连接板(14-1-13)、墙板连接板(14-1-14)相互平行,两端均分别与飞椽板(14-1-3)、板边连接椽条(14-1-4)钉连接;且屋脊板(14-1-1)、结构封檐板(14-1-2)、飞椽板(14-1-3)、板边连接椽条(14-1-4)、跨脊连接板(14-1-11)、屋脊梁连接板(14-1-12)、跨中梁连接板(14-1-13)、墙板连接板(14-1-14)的底部均齐平;在跨中梁连接板(14-1-13)、墙板连接板(14-1-14)靠近屋脊板(14-1-1)一侧,分别钉射加强梁连接卡板(14-1-19)和加强墙连接卡板(14-1-18),且分别伸出跨中梁连接板(14-1-13)、墙板连接板(14-1-14)的长度为板的厚度;在屋脊梁连接板(14-1-12)和加强梁连接卡板(14-1-19)之间以及跨中梁连接板(14-1-13)和加强墙连接卡板(14-1-18)之间,且与山墙椽条(14-1-5)对应的位置上分别钉射山墙连接板(14-1-20),山墙连接板(14-1-20)与山墙椽条(14-1-5)的板面相互垂直;

山墙椽条(14-1-5)、板内椽条(14-1-6)、挑檐板(14-1-7)、板内支撑(14-1-8)的顶部齐平,板顶封面板(14-1-10)钉射在顶部;屋脊板(14-1-1)、结构封檐板(14-1-2)、飞椽板(14-1-3)、板边连接椽条(14-1-4)伸出板顶封面板(14-1-10)的宽度为板的厚度;在山墙椽条(14-1-5)、板内椽条(14-1-6)对应的位置均分别钉射顺水条(14-1-16);顺水条(14-1-16)的顶部钉射若干个相互平行的且与顺水条(14-1-16)相互垂直的挂瓦条(14-1-17);

屋脊板(14-1-1)、结构封檐板(14-1-2)、飞椽板(14-1-3)、板边连接椽条(14-1-4)、板底封面板(14-1-9)、板顶封面板(14-1-10)围成的空间内均分别设置隔声保温材料;

在墙板连接板(14-1-14)的两侧分别为宽度为板的厚度的墙板连接现场施钉区(14-1-21);在跨中梁连接板(14-1-13)的两侧分别为宽度为板的厚度的跨中梁连接现场施钉区(14-1-22);在屋脊梁连接板(14-1-12)的远离屋脊板(14-1-1)的一侧为宽度为板的厚度的屋脊梁连接现场施钉区(14-1-23);在山墙连接板(14-1-20)的两侧为山墙连接现场施钉区(14-1-24);在板边连接椽条(14-1-4)的内侧露出板底封面板(14-1-9)的部分为板间连接现场施钉区(14-1-25);在加强墙连接卡板(14-1-18)和加强梁连接卡板(14-1-19)分别远离墙板连接板(14-1-14)和跨中梁连接板(14-1-13)的一侧,且露出墙板连接板(14-1-14)和跨中梁连接板(14-1-13)的部分分别为墙板加强卡板现场施钉区(14-1-26)、跨中梁加强卡板现场施钉区(14-1-27);

模块化上屋脊标准屋面板(14-2)与模块化上屋脊山墙屋面板(14-1)区别在于:板的两侧均为板边连接椽条(14-1-4),山墙椽条(14-1-5)替换为板内椽条(14-1-6),挑檐板(14-1-7)替换为板内支撑(14-1-8),不设置山墙连接板(14-1-20);

模块化下屋脊山墙屋面板(14-3)与模块化上屋脊山墙屋面板(14-1)区别为:模块化下屋脊山墙屋面板(14-3)不设置跨脊连接板(14-1-11),且屋脊梁连接板(14-1-12)与屋脊板(14-1-1)靠紧;

模块化下屋脊标准屋面板(14-4)与模块化下屋脊山墙屋面板(14-3)的区别为:板的两侧均为板边连接椽条(14-1-4),山墙椽条(14-1-5)替换为板内椽条(14-1-6),挑檐板(14-1-7)替换为板内支撑(14-1-8),不设置山墙连接板(14-1-2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高度集成技术,墙板、楼板、屋面板等所有产品均采用模块化设计和施工技术,绝大部分工作在工厂完成,在现场只进行简单的施钉作业,安装操作显著简化,装配速度快,可以采用大部品总成装配,工业化程度更高,经济效果好,且避免了环境污染。通过系列构造,使其具有良好的受力性能。不仅大幅降低现场作业量、缩短工期、降低成本,而且作业难度显著降低,对施工工人的技能要求也显著降低,有利于推动木结构技术的发展。

附图说明

图1为模块化木框架结构技术体系示意图。

图2为基础示意图。

图3为基础与地梁板连接示意图。

图4为底层模块化楼盖与地梁板连接示意图。

图5为底层模块化楼盖角板俯视示意图。

图6为底层模块化楼盖角板仰视示意图。

图7为底层模块化楼盖角板侧视示意图。

图8为底层模块化楼盖角板的未覆顶面覆面板(未添加保温隔声材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5的1-1剖面示意图。

图10为底层模块化楼盖边跨中间板俯视示意图。

图11为底层模块化楼盖边跨中间板仰视示意图。

图12为底层模块化楼盖边跨中间板侧视示意图。

图13为底层模块化楼盖边跨中间板的未覆顶面覆面板(未添加保温隔声材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0的2-2剖面示意图。

图15为底层模块化楼盖中间跨边板俯视示意图。

图16为底层模块化楼盖中间跨边板仰视示意图。

图17为底层模块化楼盖中间跨边板侧视示意图。

图18为底层模块化楼盖中间跨边板的未覆顶面覆面板(未添加保温隔声材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底层模块化楼盖中间跨中间板俯视示意图。

图20为底层模块化楼盖中间跨中间板仰视示意图。

图21为底层模块化楼盖中间跨中间板侧视示意图。

图22为底层模块化楼盖中间跨中间板的未覆顶面覆面板(未添加保温隔声材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首层墙板装配图。

图24为典型模块化外墙板的室外一侧正视示意图。

图25为典型模块化外墙板的室内一侧正视示意图。

图26为典型模块化外墙板俯视示意图。

图27为典型模块化外墙板侧视示意图。

图28为图24的3-3剖面示意图。

图29为图24的4-4剖面示意图。

图30为图24的5-5剖面示意图。

图31为l形墙用模块化外墙板的室外一侧正视示意图。

图32为l形墙用模块化外墙板的室内一侧正视示意图。

图33为l形墙用模块化外墙板俯视示意图。

图34为l形墙用模块化外墙板侧视示意图。

图35为图32的6-6剖面示意图。

图36为图32的7-7剖面示意图。

图37为图32的8-8剖面示意图。

图38为竖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外墙板的室外一侧正视示意图。

图39为竖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外墙板的室内一侧正视示意图。

图40为竖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外墙板俯视示意图。

图41为竖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外墙板侧视示意图。

图42为图38的9-9剖面示意图。

图43为图38的10-10剖面示意图。

图44为图39的11-11剖面示意图。

图45为横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外墙板的室外一侧正视示意图。

图46为横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外墙板的室内一侧正视示意图。

图47为横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外墙板俯视示意图。

图48为横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外墙板侧视示意图。

图49为图45的12-12剖面示意图。

图50为图45的13-13剖面示意图。

图51为图46的14-14剖面示意图。

图52为典型模块化内墙板正视示意图。

图53为典型模块化内墙板俯视示意图。

图54为典型模块化内墙板侧视示意图。

图55为图52的15-15剖面示意图。

图56为图52的16-16剖面示意图。

图57为l形墙用模块化内墙板水平横截面示意图。

图58为竖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内墙板水平横截面示意图。

图59为横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内墙板水平横截面示意图。

图60为模块化墙板一字形墙立面示意图。

图61为模块化墙板一字形墙平面示意图。

图62为图60的17-17剖面示意图。

图63为图60无抗水平力锚栓时的18-18剖面示意图。

图64为图60有抗水平力锚栓时的18-18剖面示意图。

图65为模块化墙板l形墙立面示意图。

图66为模块化墙板l形墙俯视示意图。

图67为图65的19-19剖面示意图。

图68为图65无抗水平力锚栓时的20-20剖面示意图。

图69为图65有抗水平力锚栓时的20-20剖面示意图。

图70为模块化墙板t形墙连接俯视示意图。

图71为模块化墙板t形墙连接侧视示意图。

图72为模块化墙板t形墙竖板连接正视示意图。

图73为图71的21-21剖面示意图(竖板连接)。

图74为图72的22-22剖面示意图。

图75为模块化墙板t形墙横板连接正视示意图。

图76为图71的21-21剖面示意图(横板连接)。

图77为图75的23-23剖面示意图。

图78为典型模块化坡顶外墙板的室外一侧正视示意图。

图79为典型模块化坡顶外墙板的室内一侧正视示意图。

图80为典型模块化坡顶外墙板俯视示意图。

图81为典型模块化坡顶外墙板侧视示意图。

图82为图78的24-24剖面示意图。

图83为图78的25-25剖面示意图。

图84为图78的26-26剖面示意图。

图85为l形墙用模块化坡顶外墙板室内一侧正视示意图。

图86为竖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坡顶外墙板室内一侧正视示意图。

图87为横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坡顶外墙板室内一侧正视示意图。

图88为山墙整体拼装示意图。

图89为模块化木框架结构山墙梯形板室外一侧正视示意图。

图90为模块化木框架结构山墙梯形板室内一侧正视示意图。

图91为模块化木框架结构山墙梯形板结构示意图。

图92为模块化木框架结构山墙梯形板俯视示意图。

图93为图89的27-27剖面示意图。

图94为模块化木框架结构山墙山形板室外一侧正视示意图。

图95为模块化木框架结构山墙山形板室内一侧正视示意图。

图96为模块化木框架结构山墙山形板结构示意图。

图97为模块化木框架结构山墙山形板俯视示意图。

图98为模块化木框架结构山墙山形板水平横截面示意图。

图99为顶层模块化楼盖角板俯视示意图。

图100为顶层模块化楼盖角板仰视示意图。

图101为顶层模块化楼盖角板侧视示意图。

图102为顶层模块化楼盖角板的未覆顶面覆面板(未添加保温隔声材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103为顶层模块化楼盖角板横截面示意图。

图104为顶层模块化楼盖标准板横截面示意图。

图105为跨中斜置t形木梁。

图106为屋脊双t正交木梁。

图107为模块化上屋脊山墙屋面板仰视示意图。

图108为模块化上屋脊山墙屋面板俯视示意图。

图109为模块化上屋脊山墙屋面板侧视示意图。

图110为图107的28-28剖面图。

图111为图108的29-29剖面图。

图112为模块化上屋脊山墙屋面板未覆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3为模块化上屋脊标准屋面板仰视示意图。

图114为模块化上屋脊标准屋面板未覆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5为模块化下屋脊山墙屋面板仰视示意图。

图116为模块化下屋脊山墙屋面板未覆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7为模块化下屋脊标准屋面板仰视示意图。

图118为模块化下屋脊标准屋面板未覆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基础;2为地梁板;3为底层模块化楼盖;4为模块化承重外墙板;5为模块化承重内墙板;6为整体加强顶梁板;7为模块化楼盖;8为模块化坡顶外墙板;9为模块化侧装楼盖;10为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1为顶层整体加强斜置顶梁板;12为跨中斜置t形木梁;13为屋脊双t正交木梁;14为模块化屋盖板;15为地锚栓;16为现场用钉;

2-1为底部施钉区、2-2为锚固板体、2-3为顶部施钉区;3-1为底层模块化楼盖角板、3-2为底层模块化楼盖边跨中间板、3-3为底层模块化楼盖中间跨边板、3-4为底层模块化楼盖中间跨中间板;4-1为典型模块化外墙板、4-2为l形墙用模块化外墙板、4-3为竖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外墙板、4-4为横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外墙板;5-1为典型模块化内墙板、5-2为l形墙用模块化内墙板、5-3为竖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内墙板、5-4为横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内墙板;8-1为典型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2为l形墙用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3为竖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4为横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坡顶外墙板;9-1为顶层模块化侧装楼盖角板、9-2为顶层典型模块化侧装楼盖板;10-1为模块化木框架结构山墙梯形板、10-2为模块化木框架结构山墙山形板;12-1为矩形主梁、12-2为加强连接板、12-3为屋面板跨中连接现场施钉区;13-1为方形主梁、13-2为正交加强连接板、13-3为屋面板屋脊连接现场施钉区;14-1为模块化上屋脊山墙屋面板、14-2为模块化上屋脊标准屋面板、14-3为模块化下屋脊山墙屋面板、14-4为模块化下屋脊标准屋面板;16-1为现场用顶部贯入钉、16-2为现场用底部贯入钉、16-3为现场用侧向贯入钉;

3-1-1为上部纵墙连接板;3-1-2为上部横墙连接板;3-1-3为侧向板间连接板;3-1-4为顶面覆面板;3-1-5为梁上板间连接板;3-1-6为下部纵梁连接板;3-1-7为下部横梁连接板;3-1-8为底面覆面板;3-1-9为后置附加梁板连接加强板;3-1-10为边框梁;3-1-11为板内搁栅;3-1-12为上下连接加强横撑;3-1-13为端部横撑;3-1-14为板内横撑;3-1-15为下部连接顶部现场施钉区;3-1-16为弧形通风口;3-1-17为封端板;3-1-18为侧向板间连接现场施钉区;3-1-19为梁上板间连接现场施钉区;3-1-20为上墙连接墙外现场施钉区;3-1-21为下部连接底部现场施钉区;

4-1-1为水平顶梁板;4-1-2为板边墙骨柱;4-1-3为底梁板;4-1-4为室内墙面板;4-1-5为顺水板;4-1-6为石膏板安装木条;4-1-7为室外墙面板;4-1-8为内填保温材料;4-1-9为板内墙骨柱;4-1-10为通风口;4-1-11为吊装孔;4-1-12为工厂用铁钉;4-1-13为转角加强板;4-1-14为t形墙连接加强竖板;4-1-15为t形墙连接加强横板;4-1-19为顶部连接现场施钉区;4-1-20为底部连接现场施钉区;4-1-21为纵向连接现场施钉区;4-1-22为侧向连接现场施钉区;

5-1-1为水平顶梁板;5-1-2为板边墙骨柱;5-1-3为底梁板;5-1-4为室内墙面板;5-1-5为板内墙骨柱;5-1-6为石膏板安装木条;5-1-7为吊装孔;5-1-9为工厂用铁钉;5-1-10为转角加强板;5-1-11为t形墙连接加强竖板;5-1-12为t形墙连接加强横板;5-1-13为隔声材料;5-1-14为顶部连接现场施钉区;5-1-15为底部连接现场施钉区;5-1-16为纵向连接现场施钉区;5-1-17为侧向连接现场施钉区;

8-1-1为坡面顶面板;8-1-2为板边梯形墙骨柱;8-1-3为底梁板;8-1-4为室内墙面板;8-1-5为顺水板;8-1-6为石膏板安装木条;8-1-7为室外墙面板;8-1-8为;8-1-9为板内梯形墙骨柱;8-1-10为通风口;8-1-11为吊装孔;8-1-12为工厂用铁钉;8-1-13为转角加强板;8-1-14为t形墙连接加强竖板;8-1-15为t形墙连接加强横板;8-1-16为顶层楼板安装板;8-1-17为墙板与楼板连接顶部现场施钉区;8-1-18为墙板与屋盖连接底部现场施钉区;8-1-19为顶层楼板安装侧向现场施钉区;8-1-20为墙板连接侧向现场施钉区;

9-1-1为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9-1-2为墙体侧向连接横向板;9-1-3为侧向板间连接板;9-1-4为顶面覆面板;9-1-5为梁上板间连接板;9-1-6为侧向墙体连接加强横撑;9-1-7为板内横撑;9-1-8为底面覆面板;9-1-9为后置附加梁板连接加强板;9-1-10为端部横撑;9-1-11为板内搁栅;9-1-12为上下连接加强横撑;9-1-13为侧向板间连接板;9-1-14为梁上板间连接施钉区;9-1-15为横向板侧向施钉区;9-1-16为纵向板侧向施钉区;

10-1-1为边框板;10-1-2为底梁板;10-1-3为斜顶梁板;10-1-4为板内墙骨柱;10-1-5为加强组合端柱;10-1-6为加强组合芯柱;10-1-7为加强三角板;10-1-8为梁支撑口;10-1-9为通风口;10-1-10为顺水板;10-1-11为防火装饰板安装木条;10-1-12为顶层楼板安装板;10-1-13为顶层楼板安装下部侧向施钉区;10-1-14为顶层楼板安装上部侧向施钉区;10-1-15为吊装孔;10-1-16为屋盖连接施钉区;10-1-17为工厂用钉;10-1-18为室外墙面板;10-1-19为室内墙面板;10-1-20为下部安装顶部施钉区;10-1-21为保温隔声材料;10-1-22为板间连接侧向施钉区;

14-1-1为屋脊板;14-1-2为结构封檐板;14-1-3为飞椽板;14-1-4为板边连接椽条;14-1-5为山墙椽条;14-1-6为板内椽条;14-1-7为挑檐板;14-1-8为板内支撑;14-1-9为板底封面板;14-1-10为板顶封面板;14-1-11为跨脊连接板;14-1-12为屋脊梁连接板;14-1-13为跨中梁连接板;14-1-14为墙板连接板;14-1-15为檐口天棚结构板;14-1-16为顺水条;14-1-17为挂瓦条;14-1-18为加强墙连接卡板;14-1-19为加强梁连接卡板;14-1-20为山墙连接板;14-1-21为墙板连接现场施钉区;14-1-22为跨中梁连接现场施钉区;14-1-23为屋脊梁连接现场施钉区;14-1-24为山墙连接现场施钉区;14-1-25为板间连接现场施钉区;14-1-26为墙板加强卡板现场施钉区;14-1-27为跨中梁加强卡板现场施钉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模块化木框架结构技术体系进行详细地描述,但不能将它们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实施例

如图1~图118所示,一种模块化木框架结构技术体系,包括基础1、地梁板2、底层模块化楼盖3、模块化承重外墙板4、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整体加强顶梁板6、模块化楼盖7、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模块化侧装楼盖9、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0、顶层整体加强斜置顶梁板11、跨中斜置t形木梁12、屋脊双t正交木梁13、模块化屋盖板14、地锚栓15、现场用钉16。

基础1与地梁板2连接:在基础1内预埋地锚栓15,将地梁板2与基础1连接;四周的地梁板2在室外一侧与基础1均齐平,在室内一侧则伸出基础1;室内的地梁板2均伸出基础1;地梁板2伸出基础1的部分为底部施钉区2-1;地梁板2的锚固板体2-2通过地锚栓15连接到基础1上,在基础1和锚固板体2-2之间设置砂浆层或泡沫垫;四周的室内的地梁板2的外边缘为顶部施钉区2-3;在地梁板2上铺设底层模块化楼盖3,在角部铺设底层模块化楼盖角板3-1,在边跨其他位置铺设底层模块化楼盖边跨中间板3-2;在中间跨两端铺设底层模块化楼盖中间跨边板3-3,在中间跨其他位置铺设底层模块化楼盖中间跨中间板3-4。

底层模块化楼盖3的横向连接:在底层模块化楼盖3底部的侧向板间连接现场施钉区3-1-18上侧向施钉,将底层模块化楼盖角板3-1、底层模块化楼盖边跨中间板3-2、底层模块化楼盖中间跨边板3-3、底层模块化楼盖中间跨中间板3-4各板进行横向连接。

底层模块化楼盖3的纵向连接:在底层模块化楼盖3底部的梁上板间连接现场施钉区3-1-19侧向施钉,将底层模块化楼盖角板3-1、底层模块化楼盖边跨中间板3-2、底层模块化楼盖中间跨边板3-3、底层模块化楼盖中间跨中间板3-4各板进行纵向连接。

底层模块化楼盖3与地梁板2的连接:在房间的外部,在底层模块化楼盖角板3-1、底层模块化楼盖边跨中间板3-2、底层模块化楼盖中间跨边板3-3的下部连接顶部现场施钉区3-1-15向下钉射现场用钉16;将底层模块化楼盖角板3-1、底层模块化楼盖边跨中间板3-2、底层模块化楼盖中间跨边板3-3与周围的地梁板2连接;各板进行纵向连接后,在纵向连接所在的地梁板2和底层模块化楼盖3之间插入后置附加梁板连接加强板3-1-9,在地梁板2的底部施钉区2-1向上施钉,将底层模块化楼盖角板3-1、底层模块化楼盖边跨中间板3-2、底层模块化楼盖中间跨边板3-3、底层模块化楼盖中间跨中间板3-4,连同后置附加梁板连接加强板3-1-9与地梁板2连接。

模块化承重外墙板4与底层模块化楼盖3的连接:将模块化承重外墙板4分别直立在底层模块化楼盖3之上,在底部连接现场施钉区4-1-20向下施钉,将模块化承重外墙板4与底层模块化楼盖3连接,当抗侧力强度不足时,增设层间锚栓17加强二者的连接。

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与底层模块化楼盖3的连接:将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分别直立在底层模块化楼盖3之上,在底部连接现场施钉区5-1-15向下施钉,将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与底层模块化楼盖3连接。

模块化承重外墙板4之间的连接:图60~图64为模块化墙板的一字形墙连接示意图;在相邻的两块模块化承重外墙板4的纵向连接现场施钉区4-1-21侧向施钉,将模块化承重外墙板4纵向连接;图65~图69为模块化墙板的l形墙连接示意图;在一块模块化承重外墙板4的纵向连接现场施钉区4-1-21侧向施钉,钉入l形墙用模块化外墙板4-2的转角加强板4-1-13,形成l形墙体。

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之间的连接以及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与模块化承重外墙板4的连接:在相邻的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的纵向连接现场施钉区5-1-16侧向施钉,将二者纵向连接;在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的纵向连接现场施钉区5-1-16侧向施钉,钉入l形墙用模块化内墙板5-2的转角加强板5-1-10,形成l形内墙;在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的纵向连接现场施钉区5-1-16侧向施钉,钉入竖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内墙板5-3的t形墙连接加强竖板5-1-11,或钉入横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内墙板5-4的t形墙连接加强横板5-1-12,形成t形内墙;

图70~图71为竖板连接模块化墙板t形墙连接示意图,图72~图74为模块化墙板t形墙竖板连接示意图,图75~图77为模块化墙板t形墙横板连接示意图;在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的纵向连接现场施钉区5-1-16侧向施钉,钉入竖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外墙板4-3的t形墙连接加强竖板4-1-14,或钉入横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外墙板4-4的t形墙连接加强横板4-1-15,形成t形墙体。

模块化承重外墙板4、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与整体加强顶梁板6、模块化楼盖7的连接:模块化承重外墙板4、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与底层模块化楼盖3连接,且模块化承重外墙板4之间、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之间,以及模块化承重外墙板4与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之间均连接后,将整体加强顶梁板6分别钉射在模块化承重外墙板4顶部的水平顶梁板4-1-1和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顶部的水平顶梁板5-1-1上;将模块化楼盖7置于整体加强顶梁板6上,并分别在模块化承重外墙板4的顶部连接现场施钉区4-1-19和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的顶部连接现场施钉区5-1-14向上施钉,将模块化承重外墙板4、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分别与整体加强顶梁板6、模块化楼盖7连接。

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0与模块化楼盖7的连接:分别在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的墙板与屋盖连接底部现场施钉区8-1-18和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0的下部安装顶部施钉区10-1-20向下施钉,将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0与模块化楼盖7的连接。

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和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0之间的连接:在相邻的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的墙板连接侧向现场施钉区8-1-20上侧向施钉,将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纵向连接;在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的墙板连接侧向现场施钉区8-1-20侧向施钉,或在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0的板间连接侧向施钉区10-1-22侧向施钉,钉入l形墙用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2的转角加强板8-1-13,构成l形墙体;在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的纵向连接现场施钉区5-1-16侧向施钉,钉入竖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3的t形墙连接加强竖板8-1-14,或者钉入横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4的t形墙连接加强横板8-1-15,构成t形墙体。

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0之间的连接:模块化木框架结构山墙山形板10-2位于中间,两侧分别为模块化木框架结构山墙梯形板10-1,在板间连接侧向施钉区10-1-22侧向施钉,钉入相邻的板间连接侧向施钉区10-1-22,将模块化木框架结构山墙梯形板10-1和模块化木框架结构山墙山形板10-2连接。

模块化侧装楼盖9之间的连接:在侧向相邻的模块化侧装楼盖9的侧向板间连接施钉区9-1-13侧向施钉,将相邻的模块化侧装楼盖9侧向连接;在纵向相邻的模块化侧装楼盖9的梁上板间连接施钉区9-1-14侧向施钉,将模块化侧装楼盖9纵向连接。

模块化侧装楼盖9与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和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0之间的连接:在模块化侧装楼盖9的横向板侧向施钉区9-1-15侧向施钉,钉入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的顶层楼板安装板8-1-16,将模块化侧装楼盖9和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连接;在模块化侧装楼盖9的纵向板侧向施钉区9-1-16侧向施钉,钉入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0的顶层楼板安装板10-1-12,将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0和模块化侧装楼盖9连接,模块化侧装楼盖9的上下部均设置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0;在模块化侧装楼盖9纵向连接完成后,在模块化侧装楼盖9和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之间插入后置附加梁板连接加强板9-1-9,在顶部连接现场施钉区5-1-14向上施钉,将模块化侧装楼盖9和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连接。

跨中斜置t形木梁12、屋脊双t正交木梁13与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0的连接:将t形木梁12、屋脊双t正交木梁13分别置入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0的梁支撑口10-1-8,分别在屋面板跨中连接现场施钉区12-3和屋面板屋脊连接现场施钉区13-3斜向下施钉,将跨中斜置t形木梁12、屋脊双t正交木梁13与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0连接。

模块化屋盖板14与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0、顶层整体加强斜置顶梁板11、跨中斜置t形木梁12、屋脊双t正交木梁13的连接:顶层整体加强斜置顶梁板11斜向下施钉,钉入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将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和顶层整体加强斜置顶梁板11连接;在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的顶层楼板安装板8-1-16斜向上施钉,钉入模块化屋盖板14的墙板连接板14-1-14;顶层楼板安装板8-1-16的施钉部位为墙板与屋盖连接底部现场施钉区8-1-18,墙板连接板14-1-14的钉入部位为墙板连接现场施钉区14-1-21;将墙板连接板14-1-14与顶层楼板安装板8-1-16连接;在加强墙连接卡板14-1-18的墙板加强卡板现场施钉区14-1-26侧向施钉,钉入顶层整体加强斜置顶梁板11;将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顶层整体加强斜置顶梁板11和模块化屋盖板14连接;顶层整体加强斜置顶梁板11斜向下施钉,钉入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0,将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0和顶层整体加强斜置顶梁板11连接;在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0的斜顶梁板10-1-3斜向上施钉,钉入模块化屋盖板14,即钉入模块化上屋脊山墙屋面板14-1和模块化下屋脊山墙屋面板14-3的山墙连接板14-1-20;将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0、顶层整体加强斜置顶梁板11和模块化屋盖板14连接;在跨中斜置t形木梁12的屋面板跨中连接现场施钉区12-3斜向上施钉,钉入模块化屋盖板14的跨中梁连接板14-1-13的跨中梁连接现场施钉区14-1-22,并在加强梁连接卡板14-1-19的跨中梁加强卡板现场施钉区14-1-27侧向施钉,钉入跨中斜置t形木梁12的加强连接板12-2,将跨中斜置t形木梁12和模块化屋盖板14连接;在屋脊双t正交木梁13的屋面板屋脊连接现场施钉区13-3斜向上施钉,钉入模块化屋盖板14的屋脊梁连接板14-1-12的屋脊梁连接现场施钉区14-1-23,将屋脊双t正交木梁13和模块化屋盖板14连接。

模块化屋盖板14之间的连接:在相邻的模块化屋盖板14的板边连接椽条14-1-4的侧向施钉,钉入相邻的板边连接椽条14-1-4,将模块化屋盖板14侧向连接;模块化下屋脊山墙屋面板14-3和模块化下屋脊标准屋面板14-4的顶端屋脊板14-1-1分别靠紧模块化上屋脊山墙屋面板14-1和模块化上屋脊标准屋面板14-2的顶端屋脊板14-1-1和跨脊连接板14-1-11,并分别在模块化下屋脊山墙屋面板14-3和模块化下屋脊标准屋面板14-4的屋脊板14-1-1向斜上方施钉,分别钉入模块化上屋脊山墙屋面板14-1和模块化上屋脊标准屋面板14-2的屋脊板14-1-1;并在屋脊双t正交木梁13的屋面板屋脊连接现场施钉区13-3施钉,将模块化屋盖板14在屋脊双t正交木梁13上连接。

图5~图22为底层模块化楼盖示意图;所述底层模块化楼盖3包括底层模块化楼盖角板3-1、底层模块化楼盖边跨中间板3-2、底层模块化楼盖中间跨边板3-3和底层模块化楼盖中间跨中间板3-4。

图5~图9为底层模块化楼盖角板示意图;底层模块化楼盖角板3-1为矩形板,其中纵向外侧的顶部为板面水平的上部纵墙连接板3-1-1,底部为板面水平的下部纵梁连接板3-1-6,二者板面平行且上下相对应;沿着二者长度方向,边框梁3-1-10位于二者之间,且分别与二者垂直连接;上部纵墙连接板3-1-1和下部纵梁连接板3-1-6的六分之一至四分之一板宽露在板外,露在板外的部分分别为上墙连接墙外现场施钉区3-1-20和下部连接底部现场施钉区3-1-21,二者宽度均等于板的厚度,并分别开设若干个均匀分布的弧形通风口3-1-16;

纵向内侧为板面竖直的侧向板间连接板3-1-3,侧向板间连接板3-1-3和边框梁3-1-10相互平行之间设置均匀分布的板内搁栅3-1-11,侧向板间连接板3-1-3、边框梁3-1-10和板内搁栅3-1-11均分别平行;在边框梁3-1-10和板内搁栅3-1-11之间设置若干与二者均相互垂直的且均匀分布的端部横撑3-1-13;在板内搁栅3-1-11和板内搁栅3-1-11之间,以及侧向板间连接板3-1-3和板内搁栅3-1-11之间均分别设置与二者相垂直的板内横撑3-1-14;

在侧向板间连接板3-1-3、边框梁3-1-10和板内搁栅3-1-11的其中一端的端部均分别与封端板3-1-17垂直连接;在封端板3-1-17板面竖直,其顶部为与之垂直的上部横墙连接板3-1-2,底部为与之垂直的下部横梁连接板3-1-7,上部横墙连接板3-1-2和下部横梁连接板3-1-7相互平行且上下相对应,板宽的六分之一至四分之一露在板外,露在板外的部分分别为上墙连接墙外现场施钉区3-1-20和下部连接底部现场施钉区3-1-21,二者宽度均等于板的厚度,并分别开设若干个均匀分布的弧形通风口3-1-16;

在侧向板间连接板3-1-3、边框梁3-1-10和板内搁栅3-1-11的另一端的端部均分别与梁上板间连接板3-1-5垂直连接;在侧向板间连接板3-1-3、边框梁3-1-10和板内搁栅3-1-11之间,且靠近梁上板间连接板3-1-5的内侧,均设置与梁上板间连接板3-1-5平行的上下连接加强横撑3-1-12,上下连接加强横撑3-1-12成一直线;

上部纵墙连接板3-1-1、上部横墙连接板3-1-2、侧向板间连接板3-1-3、板内搁栅3-1-11、上下连接加强横撑3-1-12、端部横撑3-1-13、板内横撑3-1-14的顶面齐平,且均与顶面覆面板3-1-4连接;边框梁3-1-10、板内搁栅3-1-11、封端板3-1-17、上下连接加强横撑3-1-12、端部横撑3-1-13、板内横撑3-1-14的底面齐平,且均与底面覆面板3-1-8连接;

侧向板间连接板3-1-3、梁上板间连接板3-1-5、下部纵梁连接板3-1-6、下部横梁连接板3-1-7的底面齐平,露出底面覆面板3-1-8的高度相等;侧向板间连接板3-1-3露出的部分形成侧向板间连接现场施钉区3-1-18,梁上板间连接板3-1-5露出的部分形成梁上板间连接现场施钉区3-1-19;

在侧向板间连接板3-1-3、顶面覆面板3-1-4、梁上板间连接板3-1-5、底面覆面板3-1-8、边框梁3-1-10、封端板3-1-17围成的空间内填充保温隔声材料;

上部纵墙连接板3-1-1与上部横墙连接板3-1-2、侧向板间连接板3-1-3、梁上板间连接板3-1-5、下部纵梁连接板3-1-6、下部横梁连接板3-1-7、后置附加梁板连接加强板3-1-9、边框梁3-1-10、板内搁栅3-1-11、上下连接加强横撑3-1-12、端部横撑3-1-13、板内横撑3-1-14和封端板3-1-17的厚度均相同,且宽度为厚度的整数倍;

弧形通风口3-1-16为半圆形,且在开口边缘采用反向弧圆滑过渡,弧度半径为8mm-12mm;弧形通风口3-1-16的间距为400mm-600mm。

图10~图14为底层模块化楼盖边跨中间板示意图;底层模块化楼盖边跨中间板3-2与底层模块化楼盖角板3-1的区别为:底层模块化楼盖边跨中间板3-2纵向两侧均分别设置侧向板间连接板3-1-3,侧向板间连接板3-1-3之间设置均匀分布的板内搁栅3-1-11;在侧向板间连接板3-1-3和板内搁栅3-1-11之间,以及板内搁栅3-1-11之间均分别设置与二者相垂直的板内横撑3-1-14。

图15~图18为底层模块化楼盖中间跨边板示意图;底层模块化楼盖中间跨边板3-3与底层模块化楼盖角板3-1的区别为:在侧向板间连接板3-1-3、边框梁3-1-10和板内搁栅3-1-11的两端的端部均分别与梁上板间连接板3-1-5垂直连接。

图19~图22为底层模块化楼盖中间跨中间板示意图;底层模块化楼盖中间跨中间板3-4与底层模块化楼盖中间跨边板3-3的区别为:在纵向的两侧均分别为侧向板间连接板3-1-3。

图23为首层墙板装配图,图24~图51为模块化外墙板示意图;所述模块化承重外墙板4包括典型模块化外墙板4-1、l形墙用模块化外墙板4-2、竖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外墙板4-3和横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外墙板4-4。

图24~图30为典型模块化外墙板示意图;典型模块化外墙板4-1的左右两端分别为竖直的板边墙骨柱4-1-2,左右两块板边墙骨柱4-1-2、底部一块水平的底梁板4-1-3和顶部一块水平顶梁板4-1-1围成一个矩形外框架;板边墙骨柱4-1-2之间设置均匀分布的板内墙骨柱4-1-9,其中两端的板内墙骨柱4-1-9均分别与板边墙骨柱4-1-2靠近;板内墙骨柱4-1-9顶部与底部均分别与水平顶梁板4-1-1和底梁板4-1-3连接;在板内墙骨柱4-1-9的内外两侧分别钉射室内墙面板4-1-4和室外墙面板4-1-7;

与板边墙骨柱4-1-2靠紧的两块板内墙骨柱4-1-9与室内墙面板4-1-4、室外墙面板4-1-7直接采用钉连接,其余板内墙骨柱4-1-9对应位置上,室内墙面板4-1-4外侧钉射石膏板安装木条4-1-6,室外墙面板4-1-7的外侧钉射顺水板4-1-5;水平顶梁板4-1-1、板边墙骨柱4-1-2、底梁板4-1-3、石膏板安装木条4-1-6在室内一侧竖直齐平;水平顶梁板4-1-1、板边墙骨柱4-1-2、底梁板4-1-3、顺水板4-1-5在室外一侧竖直齐平;

水平顶梁板4-1-1、板边墙骨柱4-1-2、底梁板4-1-3在室内一侧和室外一侧均露出板面;水平顶梁板4-1-1露出的部分为顶部连接现场施钉区4-1-19,板边墙骨柱4-1-2露出的部分为纵向连接现场施钉区4-1-21,底梁板4-1-3露出的部分为底部连接现场施钉区4-1-20;

在水平顶梁板4-1-1和底梁板4-1-3的室外一侧的顶部连接现场施钉区4-1-19和底部连接现场施钉区4-1-20上开设通风口4-1-10,通风口4-1-10由下至上对齐且贯通;在分别距两端为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处,且位于室内墙面板4-1-4的室内一侧,室外墙面板4-1-7的室外一侧开设4个吊装孔4-1-11;

板边墙骨柱4-1-2、底梁板4-1-3、水平顶梁板4-1-1、室内墙面板4-1-4、室外墙面板4-1-7、板内墙骨柱4-1-9围成的系列空腔内填充内填保温材料4-1-8。

图31~图37为l形墙用模块化外墙板示意图;l形墙用模块化外墙板4-2与典型模块化外墙板4-1的区别为:在板的内侧角部增设一个转角加强板4-1-13,转角加强板4-1-13的顶部与水平顶梁板4-1-1连接,底部与底梁板4-1-3连接,侧端面分别与板边墙骨柱4-1-2连接和板内墙骨柱4-1-9连接;侧端面分别与板边墙骨柱4-1-2的室内一侧形成侧向连接现场施钉区4-1-22,转角加强板4-1-13远离板边墙骨柱4-1-2的一侧为侧向连接现场施钉区4-1-22。

图38~图44为竖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外墙板示意图;竖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外墙板4-3与典型模块化外墙板4-1的区别为:在室内一侧,将其中一块石膏板安装木条4-1-6替换为t形墙连接加强竖板4-1-14,t形墙连接加强竖板4-1-14分别与水平顶梁板4-1-1、底梁板4-1-3和板内墙骨柱4-1-9连接;在t形墙连接加强竖板4-1-14的两侧边缘为侧向连接现场施钉区4-1-22。

图45~图51为横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外墙板示意图;横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外墙板4-4与典型模块化外墙板4-1的区别为:在室内一侧将其中两块相邻的石膏板安装木条4-1-6替换为若干个水平、相互平行且均匀分布的t形墙连接加强横板4-1-15,t形墙连接加强横板4-1-15与板内墙骨柱4-1-9连接。

图52~图58为模块化内墙板示意图;所述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包括典型模块化内墙板5-1、l形墙用模块化内墙板5-2、竖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内墙板5-3和横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内墙板5-4。

图52~图56为典型模块化内墙板示意图;典型模块化内墙板5-1由一块水平的水平顶梁板5-1-1、两块竖直的板边墙骨柱5-1-2和一块水平的底梁板5-1-3围成矩形外框架;

在两块竖直的板边墙骨柱5-1-2之间设置若干相互平行且均匀分布的板内墙骨柱5-1-5,两端的板内墙骨柱5-1-5均与板边墙骨柱5-1-2靠紧,在板内墙骨柱5-1-5之间填充隔声材料5-1-13,并在板内墙骨柱5-1-5和隔声材料5-1-13的两侧钉射室内墙面板5-1-4,在除两端板内墙骨柱5-1-5以外的其他板内墙骨柱5-1-5对应的位置,两侧均分别钉射石膏板安装木条5-1-6;水平顶梁板5-1-1、板边墙骨柱5-1-2、底梁板5-1-3和石膏板安装木条5-1-6在两侧均竖直齐平;

水平顶梁板5-1-1两侧伸出板面的部分为顶部连接现场施钉区5-1-14;底梁板5-1-3两侧伸出板面的部分为底部连接现场施钉区5-1-15;两块板边墙骨柱5-1-2两侧伸出板面的部分为纵向连接现场施钉区5-1-16。

图57为l形墙用模块化内墙板水平横截面示意图;l形墙用模块化内墙板5-2与典型模块化内墙板5-1的区别为:在板的内侧角部增设一个转角加强板5-1-10,转角加强板5-1-10的顶部与水平顶梁板5-1-1连接,底部与底梁板5-1-3连接,侧端面分别与板边墙骨柱5-1-2连接和板内墙骨柱5-1-5连接;侧端面分别与板边墙骨柱5-1-2的室内一侧形成侧向连接现场施钉区5-1-17,转角加强板5-1-10远离板边墙骨柱5-1-2的一侧为侧向连接现场施钉区5-1-17。

图58为竖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内墙板水平横截面示意图;竖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内墙板5-3与典型模块化内墙板5-1的区别为:竖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内墙板5-3在室内一侧,将其中一块石膏板安装木条5-1-6替换为t形墙连接加强竖板5-1-11,t形墙连接加强竖板5-1-11分别与水平顶梁板5-1-1、底梁板5-1-3和板内墙骨柱5-1-5连接;在t形墙连接加强竖板5-1-11的两侧边缘为侧向连接现场施钉区5-1-17。

图59为横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内墙板水平横截面示意图;横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内墙板5-4与典型模块化内墙板5-1的区别为:在室内一侧将其中两个相邻的石膏板安装木条5-1-6替换为若干个水平、相互平行且均匀分布的t形墙连接加强横板5-1-12,t形墙连接加强横板5-1-12与板内墙骨柱5-1-5连接。

图78~图87为模块化木框架结构顶层坡顶板示意图;所述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包括典型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1、l形墙用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2、竖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3和横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4。

图78~图84为典型模块化坡顶外墙板示意图;典型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1的两根竖直的板边梯形墙骨柱8-1-2底端均分别与一块水平的底梁板8-1-3连接,顶端均分别与一块坡面顶面板8-1-1连接,4块板围成以框架,向室内或室外的竖直平面投影为矩形,侧面投影为直角梯形;

板边梯形墙骨柱8-1-2为相同的直角梯形板,底部为两个直角,顶部室内一侧比室外一侧高,顶部坡度优先为45°;坡面顶面板8-1-1与板边梯形墙骨柱8-1-2连接,顶面坡度与板边梯形墙骨柱8-1-2的顶面坡度相同;

底梁板8-1-3和坡面顶面板8-1-1均伸至板的两端,两根板边梯形墙骨柱8-1-2位于底梁板8-1-3和坡面顶面板8-1-1之间,底梁板8-1-3与两根板边梯形墙骨柱8-1-2采用工厂用铁钉8-1-12连接,钉子均由底梁板8-1-3垂直钉入板边梯形墙骨柱8-1-2,每个连接点施钉数量3~5个,且为一排并均匀排布,坡面顶面板8-1-1与两根板边梯形墙骨柱8-1-2采用工厂用铁钉8-1-12连接,钉子均垂直坡面顶面板8-1-1钉入板边梯形墙骨柱8-1-2,每个连接点施钉数量3~5根,且为一排并均匀排布;

板边梯形墙骨柱8-1-2之间设置若干均匀分布且相互平行的板内梯形墙骨柱8-1-9,板内梯形墙骨柱8-1-9为直角梯形,两直角位于底部,顶面坡度与板边梯形墙骨柱8-1-2相同,两端的板内梯形墙骨柱8-1-9与板边梯形墙骨柱8-1-2靠紧;在板内梯形墙骨柱8-1-9之间,以及板内梯形墙骨柱8-1-9与板边梯形墙骨柱8-1-2之间填充内填保温材料8-1-8;

板内梯形墙骨柱8-1-9的宽度小于板边梯形墙骨柱8-1-2的宽度,在板内梯形墙骨柱8-1-9的室外一侧钉射室外墙面板8-1-7,在室内一侧钉射室内墙面板8-1-4;

室外墙面板8-1-7的室外一侧,板边梯形墙骨柱8-1-2、底梁板8-1-3、坡面顶面板8-1-1所围成的框架均向室外一侧伸出;室内墙面板8-1-4的室内一侧,板边梯形墙骨柱8-1-2、底梁板8-1-3、坡面顶面板8-1-1所围成的框架均向室外一侧伸出,伸出的宽度优先等于板边梯形墙骨柱8-1-2的厚度;板边梯形墙骨柱8-1-2在室内外两侧外露的部分形成墙板连接侧向现场施钉区8-1-20,底梁板8-1-3在室内外两侧外露的部分形成墙板与楼板连接顶部现场施钉区8-1-17,坡面顶面板8-1-1在内外两侧外露的部分形成墙板与屋盖连接底部现场施钉区8-1-18;

在室内一侧,在高度为顶层层高的位置,钉射水平放置的顶层楼板安装板8-1-16,顶层楼板安装板8-1-16均分别与板内梯形墙骨柱8-1-9采用工厂用铁钉8-1-12连接,在顶层楼板安装板8-1-16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形成顶层楼板安装侧向现场施钉区8-1-19;在顶层楼板安装板8-1-16上面和下面,且与板内梯形墙骨柱8-1-9(两端与板边梯形墙骨柱8-1-2紧靠的板内梯形墙骨柱8-1-9除外)相对应的位置,均分别采用工厂用铁钉8-1-12钉射石膏板安装木条8-1-6;板边梯形墙骨柱8-1-2、底梁板8-1-3、石膏板安装木条8-1-6、坡面顶面板8-1-1、顶层楼板安装板8-1-16在室内一侧均竖直齐平;

在室外一侧,在板内梯形墙骨柱8-1-9(两端与板边梯形墙骨柱8-1-2紧靠的板内梯形墙骨柱8-1-9除外)相对应的位置,均分别采用工厂用铁钉8-1-12钉射顺水板8-1-5;板边梯形墙骨柱8-1-2、底梁板8-1-3、顺水板8-1-5、坡面顶面板8-1-1在室内一侧均竖直齐平;

在底梁板8-1-3的室外一侧开设通风口8-1-10,通风口8-1-10由下至上贯通;分别在坡面顶面板8-1-1的距两端为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处,且位于室内墙面板8-1-4的室内一侧,室外墙面板8-1-7的室外一侧各开设2个吊装孔8-1-11。

图85为l形墙用模块化坡顶外墙板示意图;l形墙用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2与典型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1的区别在于:在l形墙用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2的室内一侧的左右两端,其中一端设置转角加强板8-1-13,转角加强板8-1-13与板边梯形墙骨柱8-1-2靠紧,二者长度相同,板面相互垂直,在板边梯形墙骨柱8-1-2施钉,采用工厂用铁钉8-1-12与转角加强板8-1-13连接;在底梁板8-1-3底部施钉,采用工厂用铁钉8-1-12与转角加强板8-1-13连接;在坡面顶面板8-1-1的顶部施钉,采用工厂用铁钉8-1-12与转角加强板8-1-13连接;顶层楼板安装板8-1-16的一端伸至转角加强板8-1-13,另一端伸至对侧的板边梯形墙骨柱8-1-2;

板边梯形墙骨柱8-1-2、底梁板8-1-3、转角加强板8-1-13、坡面顶面板8-1-1、顶层楼板安装板8-1-16在室内一侧平齐,板边梯形墙骨柱8-1-2和转角加强板8-1-13远离板边梯形墙骨柱8-1-2的部分分别形成墙板连接侧向现场施钉区8-1-20。

图86为竖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坡顶外墙板示意图;竖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3与典型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1的区别在于:在竖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3的室内一侧与其中一块板内梯形墙骨柱8-1-9对应的位置不钉射石膏板安装木条8-1-6,钉射与板内梯形墙骨柱8-1-9等长度t形墙连接加强竖板8-1-14,板内梯形墙骨柱8-1-9与t形墙连接加强竖板8-1-14的板面相互垂直,在t形墙连接加强竖板8-1-14施钉,采用工厂用铁钉8-1-12与板内梯形墙骨柱8-1-9连接;在底梁板8-1-3底部施钉,采用工厂用铁钉8-1-12与t形墙连接加强竖板8-1-14连接;在坡面顶面板8-1-1的顶部施钉,采用工厂用铁钉8-1-12与t形墙连接加强竖板8-1-14连接;在t形墙连接加强竖板8-1-14的左右两侧分别钉射顶层楼板安装板8-1-16;t形墙连接加强竖板8-1-14的左右两侧部分分别形成墙板连接侧向现场施钉区8-1-20;板边梯形墙骨柱8-1-2、底梁板8-1-3、t形墙连接加强竖板8-1-14、坡面顶面板8-1-1、顶层楼板安装板8-1-16在室内一侧平齐。

图87为横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坡顶外墙板示意图;横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4与典型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1的区别在于:在横板连接t形墙用模块化坡顶外墙板8-4的室内一侧与其中两块相邻板内梯形墙骨柱8-1-9上不钉射石膏板安装木条8-1-6,钉射若干块水平的t形墙连接加强横板8-1-15,t形墙连接加强横板8-1-15和顶层楼板安装板8-1-16优先均匀分布;板边梯形墙骨柱8-1-2、底梁板8-1-3、t形墙连接加强横板8-1-15、坡面顶面板8-1-1、顶层楼板安装板8-1-16在室内一侧平齐;

坡面顶面板8-1-1和板边梯形墙骨柱8-1-2的厚度和宽度均相等,厚度为38~89mm,优先选择40mm,宽度为140~286mm,优先选择184mm;所述板内梯形墙骨柱8-1-9厚度为38~89mm,优先选择40mm,宽度为89~185mm,优先选择89mm;室内墙面板8-1-4优先采用承重osb板,所述室外墙面板8-1-7优先采用osb板;通风口8-1-10在底梁板8-1-3的室外一侧向内凹进135°~180°的圆弧,圆弧与底梁板8-1-3的室外一侧平面连接为半径为2~5mm的圆弧,通风口8-1-10的深度为10mm~19mm。

图99~图104为顶层模块化楼盖板示意图;模块化侧装楼盖9包括顶层模块化侧装楼盖角板9-1和顶层典型模块化侧装楼盖板9-2。

图99~图103为顶层模块化楼盖角板示意图;顶层模块化侧装楼盖角板9-1的纵向一侧为侧向板间连接板9-1-3,另一侧为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9-1-1,在侧向板间连接板9-1-3和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9-1-1之间均匀分布的板内搁栅9-1-11,侧向板间连接板9-1-3、板内搁栅9-1-11和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9-1-1均分别平行;在板内搁栅9-1-11之间,以及侧向板间连接板9-1-3和板内搁栅9-1-11之间均分别设置与二者相垂直的板内横撑9-1-7;在板内搁栅9-1-11和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9-1-1之间设置均匀分布的端部横撑9-1-10;

在侧向板间连接板9-1-3、板内搁栅9-1-11和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9-1-1的一端均分别与梁上板间连接板9-1-5采用钉连接;另一端分别与墙体侧向连接横向板9-1-2采用钉连接;在靠近梁上板间连接板9-1-5一端,侧向板间连接板9-1-3、板内搁栅9-1-11和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9-1-1之间均分布设置上下连接加强横撑9-1-12,上下连接加强横撑9-1-12成一条直线;

在靠近在墙体侧向连接横向板9-1-2一端,侧向板间连接板9-1-3、板内搁栅9-1-11和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9-1-1之间均分布设置侧向墙体连接加强横撑9-1-6,相邻的侧向墙体连接加强横撑9-1-6相互错开;

侧向板间连接板9-1-3、梁上板间连接板9-1-5、板内搁栅9-1-11、上下连接加强横撑9-1-12、端部横撑9-1-10、侧向墙体连接加强横撑9-1-6的顶面齐平,且均与顶面覆面板9-1-4连接;板内搁栅9-1-11、上下连接加强横撑9-1-12、端部横撑9-1-10、侧向墙体连接加强横撑9-1-6的底面齐平,且均与底面覆面板9-1-8连接;

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9-1-1、墙体侧向连接横向板9-1-2的顶面齐平,露出顶面覆面板9-1-4的高度相等且均优先为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9-1-1的板厚;侧向板间连接板9-1-3、梁上板间连接板9-1-5、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9-1-1、墙体侧向连接横向板9-1-2的底面齐平,露出底面覆面板9-1-8的高度相等,且均优先为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9-1-1的板厚;

侧向板间连接板9-1-3下部露出的部分形成侧向板间连接施钉区9-1-13,梁上板间连接板9-1-5下部露出的部分形成梁上板间连接施钉区9-1-14;墙体侧向连接横向板9-1-2上部露出的部分形成横向板侧向施钉区9-1-15,下部露出的部分形成横向板侧向施钉区9-1-15;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9-1-1上部露出的部分形成纵向板侧向施钉区9-1-16,下部露出的部分形成纵向板侧向施钉区9-1-16;在板内空腔内填充保温隔声材料。

图104为顶层模块化楼盖角板示意图;顶层典型模块化侧装楼盖板9-2与顶层模块化侧装楼盖角板9-1的区别在于:采用侧向板间连接板9-1-3替换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9-1-1,侧向板间连接板9-1-3上部不露出顶面覆面板9-1-4,下部露出的部分为侧向板间连接施钉区9-1-13;侧向板间连接板9-1-3、顶面覆面板9-1-4、梁上板间连接板9-1-5、底面覆面板9-1-8、后置附加梁板连接加强板9-1-9、板内搁栅9-1-11、上下连接加强横撑9-1-12、端部横撑9-1-10、板内横撑9-1-7、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9-1-1、墙体侧向连接横向板9-1-2、侧向墙体连接加强横撑9-1-6的厚度均相同,且宽度为厚度的整数倍。

图88为山墙整体拼装示意图,图89~图98为模块化木框架结构山墙板示意图;所述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0包括模块化木框架结构山墙梯形板10-1和模块化木框架结构山墙山形板10-2。

图89~图93为模块化木框架结构山墙梯形板示意图;模块化木框架结构山墙梯形板10-1的两根竖直的边框板10-1-1底端均分别与一块水平的底梁板10-1-2连接,顶端均分别与斜顶梁板10-1-3连接,边框板10-1-1、底梁板10-1-2、斜顶梁板10-1-3板围成以框架,向室内或室外的竖直平面投影为直角梯形,侧面投影为矩形;模块化木框架结构山墙梯形板10-1整体为梯形;边框板10-1-1相同,且侧面投影为直角梯形,底部为两个直角,顶部左侧或右侧高,坡度优先为45°;斜顶梁板10-1-3与边框板10-1-1连接,顶面坡度与边框板10-1-1的顶面坡度相同;

底梁板10-1-2和斜顶梁板10-1-3均伸至板的两端,两根边框板10-1-1位于底梁板10-1-2和斜顶梁板10-1-3之间,底梁板10-1-2与两根边框板10-1-1采用工厂用钉10-1-17连接,钉子均由底梁板10-1-2垂直钉入边框板10-1-1,每个连接点施钉数量3~5个,且为一排并均匀排布,斜顶梁板10-1-3与两根边框板10-1-1采用工厂用钉10-1-17连接,钉子均垂直斜顶梁板10-1-3钉入边框板10-1-1,每个连接点施钉数量3~5根,且为一排并均匀排布;

边框板10-1-1之间设置若干均匀分布且相互平行的板内墙骨柱10-1-4,板内墙骨柱10-1-4为直角梯形,两直角位于底部,顶面坡度与边框板10-1-1相同,两端的板内墙骨柱10-1-4与边框板10-1-1靠紧;在板内墙骨柱10-1-4之间,以及板内墙骨柱10-1-4与边框板10-1-1之间填充保温隔声材料10-1-21;

板内墙骨柱10-1-4的宽度小于边框板10-1-1的宽度,在板内墙骨柱10-1-4的室外一侧钉射室外墙面板10-1-18,在室内一侧钉射室内墙面板10-1-19;

在山墙板宽度的中间三分之一段内的墙板内,在其中的一个板内墙骨柱10-1-4的顶部对应位置,开设垂直于斜顶梁板10-1-3的缺口,缺口为梁支撑口10-1-8,梁支撑口10-1-8整体为矩形,优先为方形,底部的一角被加强组合芯柱10-1-6的中间水平填充为水平;梁支撑口10-1-8的下方为加强组合芯柱10-1-6,加强组合芯柱10-1-6由两片及以上的木板叠合而成,加强组合芯柱10-1-6的厚度等于板内墙骨柱10-1-4的宽度,加强组合芯柱10-1-6的宽度优先与边框板10-1-1的宽度;

在加强组合芯柱10-1-6的左右两端均分别设置加强组合端柱10-1-5,加强组合端柱10-1-5的顶端分别与斜顶梁板10-1-3连接,在较高的加强组合端柱10-1-5与斜顶梁板10-1-3之间设置加强三角板10-1-7,加强三角板10-1-7是直角三角形,斜边与加强组合端柱10-1-5连接,其中一个直角边为斜顶梁板10-1-3,另一个直角边为梁支撑口10-1-8的一个边,这个边与斜顶梁板10-1-3垂直;

室外墙面板10-1-18的室外一侧,边框板10-1-1、底梁板10-1-2、斜顶梁板10-1-3所围成的框架均向室外一侧伸出;室内墙面板10-1-19的室内一侧,边框板10-1-1、底梁板10-1-2、斜顶梁板10-1-3所围成的框架均向室外一侧伸出,伸出的宽度优先等于边框板10-1-1的厚度;边框板10-1-1在室内外两侧外露的部分形成板间连接侧向施钉区10-1-22,底梁板10-1-2在室内外两侧外露的部分形成下部安装顶部施钉区10-1-20,斜顶梁板10-1-3在内外两侧外露的部分形成屋盖连接施钉区10-1-16;

在室内一侧,在高度为顶层层高的位置,钉射水平放置的顶层楼板安装板10-1-12,顶层楼板安装板10-1-12均分别与板内墙骨柱10-1-4、加强组合端柱10-1-5、加强组合芯柱10-1-6采用工厂用钉10-1-17连接,在顶层楼板安装板10-1-12的下部和上部分别形成顶层楼板安装下部侧向施钉区10-1-13、顶层楼板安装上部侧向施钉区10-1-14;在顶层楼板安装板10-1-12上面和下面,且与板内墙骨柱10-1-4(两端与边框板10-1-1紧靠的板内墙骨柱10-1-4除外)以及梁支撑口10-1-8的底角相对应的位置,均分别采用工厂用钉10-1-17钉射防火装饰板安装木条10-1-11;边框板10-1-1、底梁板10-1-2、防火装饰板安装木条10-1-11、斜顶梁板10-1-3、顶层楼板安装板10-1-12在室内一侧均竖直齐平;

在室外一侧,在板内墙骨柱10-1-4(两端与边框板10-1-1紧靠的板内墙骨柱10-1-4除外)以及梁支撑口10-1-8的底角相对应的位置,均分别采用工厂用钉10-1-17钉射顺水板10-1-10;边框板10-1-1、底梁板10-1-2、顺水板10-1-10、斜顶梁板10-1-3在室内一侧均竖直齐平;

在底梁板10-1-2的室外一侧开设通风口10-1-9,通风口10-1-9由下至上贯通;分别在斜顶梁板10-1-3的距两端为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处,且位于室内墙面板10-1-19的室内一侧,室外墙面板10-1-18的室外一侧各开设2个吊装孔10-1-15;

所述斜顶梁板10-1-3和边框板10-1-1的厚度和宽度均相等,厚度为38~89mm,优先选择40mm,宽度为140~286mm,优先选择184mm;所述板内墙骨柱10-1-4厚度为38~89mm,优先选择40mm,宽度为89~185mm,优先选择89mm;所述室内墙面板10-1-19优先采用承重osb板,所述室外墙面板10-1-18优先采用osb板;所述通风口10-1-9在底梁板10-1-2的室外一侧向内凹进135°~180°的圆弧,圆弧与底梁板10-1-2的室外一侧平面连接为半径为2~5mm的圆弧,通风口10-1-9的深度为10mm~19mm。

图94~图98为模块化木框架结构山墙山形板示意图;模块化木框架结构山墙山形板10-2的两根竖直的边框板10-1-1底端均分别与一块水平的底梁板10-1-2连接,顶端均分别与斜顶梁板10-1-3连接,边框板10-1-1、底梁板10-1-2、斜顶梁板10-1-3板围成以框架,向室内或室外的竖直平面投影为山形;

模块化木框架结构山墙山形板10-2体为山形;边框板10-1-1相同,且侧面投影为直角梯形,底部为两个直角,顶部左侧或右侧高,坡度优先为45°;斜顶梁板10-1-3与边框板10-1-1连接,顶面坡度与边框板10-1-1的顶面坡度相同;

底梁板10-1-2和斜顶梁板10-1-3均伸至板的两端,两根边框板10-1-1位于底梁板10-1-2和斜顶梁板10-1-3之间,底梁板10-1-2与两根边框板10-1-1采用工厂用钉10-1-17连接,钉子均由底梁板10-1-2垂直钉入边框板10-1-1,每个连接点施钉数量3~5个,且为一排并均匀排布,斜顶梁板10-1-3与两根边框板10-1-1采用工厂用钉10-1-17连接,钉子均垂直斜顶梁板10-1-3钉入边框板10-1-1,每个连接点施钉数量3~5根,且为一排并均匀排布;

边框板10-1-1之间设置若干均匀分布且相互平行的板内墙骨柱10-1-4,板内墙骨柱10-1-4为直角梯形,两直角位于底部,顶面坡度与边框板10-1-1相同,两端的板内墙骨柱10-1-4与边框板10-1-1靠紧;在板内墙骨柱10-1-4之间,以及板内墙骨柱10-1-4与边框板10-1-1之间填充保温隔声材料10-1-21;

板内墙骨柱10-1-4的宽度小于边框板10-1-1的宽度,在板内墙骨柱10-1-4的室外一侧钉射室外墙面板10-1-18,在室内一侧钉射室内墙面板10-1-19;

在板的中间,两块斜顶梁板10-1-3交叉的最高点开设左右对称的缺口,缺口为梁支撑口10-1-8,梁支撑口10-1-8整体为矩形,优先为方形,对角线竖直,底部交被加强组合芯柱10-1-6的水平部分填平;梁支撑口10-1-8的下方为加强组合芯柱10-1-6,加强组合芯柱10-1-6由两片及以上的木板叠合而成,加强组合芯柱10-1-6的厚度等于板内墙骨柱10-1-4的宽度,加强组合芯柱10-1-6的宽度优先与边框板10-1-1的宽度;

在加强组合芯柱10-1-6的左右两端均分别设置加强组合端柱10-1-5,加强组合端柱10-1-5的顶端分别与斜顶梁板10-1-3连接;

室外墙面板10-1-18的室外一侧,边框板10-1-1、底梁板10-1-2、斜顶梁板10-1-3所围成的框架均向室外一侧伸出;室内墙面板10-1-19的室内一侧,边框板10-1-1、底梁板10-1-2、斜顶梁板10-1-3所围成的框架均向室外一侧伸出,伸出的宽度优先等于边框板10-1-1的厚度;边框板10-1-1在室内外两侧外露的部分形成板间连接侧向施钉区10-1-22,底梁板10-1-2在室内外两侧外露的部分形成下部安装顶部施钉区10-1-20,斜顶梁板10-1-3在内外两侧外露的部分形成屋盖连接施钉区10-1-16;

在室内一侧,在高度为顶层层高的位置,钉射水平放置的顶层楼板安装板10-1-12,顶层楼板安装板10-1-12均分别与板内墙骨柱10-1-4、加强组合端柱10-1-5、加强组合芯柱10-1-6采用工厂用钉10-1-17连接,在顶层楼板安装板10-1-12的下部和上部分别形成顶层楼板安装下部侧向施钉区10-1-13、顶层楼板安装上部侧向施钉区10-1-14;在顶层楼板安装板10-1-12上面和下面,且与板内墙骨柱10-1-4(两端与边框板10-1-1紧靠的板内墙骨柱10-1-4除外)以及梁支撑口10-1-8的底角相对应的位置,均分别采用工厂用钉10-1-17钉射防火装饰板安装木条10-1-11;边框板10-1-1、底梁板10-1-2、防火装饰板安装木条10-1-11、斜顶梁板10-1-3、顶层楼板安装板10-1-12在室内一侧均竖直齐平;

在室外一侧,在板内墙骨柱10-1-4(两端与边框板10-1-1紧靠的板内墙骨柱10-1-4除外)以及梁支撑口10-1-8的底角相对应的位置,均分别采用工厂用钉10-1-17钉射顺水板10-1-10;边框板10-1-1、底梁板10-1-2、顺水板10-1-10、斜顶梁板10-1-3在室内一侧均竖直齐平;

在底梁板10-1-2的室外一侧开设通风口10-1-9,通风口10-1-9由下至上贯通;分别在斜顶梁板10-1-3的距两端为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处,且位于室内墙面板10-1-19的室内一侧,室外墙面板10-1-18的室外一侧各开设2个吊装孔10-1-15。

模块化屋面板专用木梁包括跨中斜置t形木梁12和屋脊双t正交木梁13。

图105为跨中斜置t形木梁示意图;跨中斜置t形木梁12包括矩形主梁12-1、加强连接板12-2、屋面板跨中连接现场施钉区12-3,矩形主梁12-1的横截面为矩形,优选为方形,加强连接板12-2与矩形主梁12-1连接,横截面t形;矩形主梁12-1的厚度为加强连接板12-2厚度的4-6倍;加强连接板12-2两侧伸出矩形主梁12-1的宽度相等,均为加强连接板12-2的厚度,加强连接板12-2两侧伸出矩形主梁12-1的部分为屋面板跨中连接现场施钉区12-3。

图106为屋脊双t正交木梁示意图;屋脊双t正交木梁13包括方形主梁13-1、正交加强连接板13-2、屋面板屋脊连接现场施钉区13-3,两个正交加强连接板13-2在宽度方向上正交,形成l形横截面,两个边长度相等;方形主梁13-1的横截面为方形,两个边分别与两个正交加强连接板13-2连接;两个正交加强连接板13-2宽度方向上均伸出方形主梁13-1,伸出长度相等,且均等于正交加强连接板13-2的厚度;正交加强连接板13-2伸出方形主梁13-1的部分为屋面板屋脊连接现场施钉区13-3。

图107~图118为模块化屋面板示意图;模块化屋盖板14包括模块化上屋脊山墙屋面板14-1、模块化上屋脊标准屋面板14-2、模块化下屋脊山墙屋面板14-3和模块化下屋脊标准屋面板14-4。

图107~图112为模块化上屋脊山墙屋面板示意图;模块化上屋脊山墙屋面板14-1的飞椽板14-1-3、山墙椽条14-1-5、若干个板内椽条14-1-6和板边连接椽条14-1-4依次均匀平行排列;其中一端为屋脊板14-1-1,另一端为结构封檐板14-1-2和檐口天棚结构板14-1-15;屋脊板14-1-1、结构封檐板14-1-2和檐口天棚结构板14-1-15均分别与飞椽板14-1-3、山墙椽条14-1-5、若干个板内椽条14-1-6和板边连接椽条14-1-4连接;结构封檐板14-1-2和檐口天棚结构板14-1-15相互垂直;

在飞椽板14-1-3和山墙椽条14-1-5之间以及山墙椽条14-1-5和板内椽条14-1-6之间均分别设置若干个均匀平行的挑檐板14-1-7;在板内椽条14-1-6和板边连接椽条14-1-4之间以及板内椽条14-1-6和板内椽条14-1-6之间均分别设置2-3道板内支撑14-1-8;

山墙椽条14-1-5、板内椽条14-1-6、挑檐板14-1-7、板内支撑14-1-8的底部齐平,板底封面板14-1-9钉射在底部;屋脊板14-1-1、结构封檐板14-1-2、飞椽板14-1-3、板边连接椽条14-1-4伸出板底封面板14-1-9的宽度为板的厚度;跨脊连接板14-1-11与屋脊板14-1-1靠紧,二者板面相互垂直;屋脊梁连接板14-1-12与跨脊连接板14-1-11靠紧,在板长方向的中部,钉射跨中梁连接板14-1-13;在墙顶对应的位置钉射墙板连接板14-1-14;跨脊连接板14-1-11、屋脊梁连接板14-1-12、跨中梁连接板14-1-13、墙板连接板14-1-14相互平行,两端均分别与飞椽板14-1-3、板边连接椽条14-1-4钉连接;且屋脊板14-1-1、结构封檐板14-1-2、飞椽板14-1-3、板边连接椽条14-1-4、跨脊连接板14-1-11、屋脊梁连接板14-1-12、跨中梁连接板14-1-13、墙板连接板14-1-14的底部均齐平;在跨中梁连接板14-1-13、墙板连接板14-1-14靠近屋脊板14-1-1一侧,分别钉射加强梁连接卡板14-1-19和加强墙连接卡板14-1-18,且分别伸出跨中梁连接板14-1-13、墙板连接板14-1-14的长度为板的厚度;在屋脊梁连接板14-1-12和加强梁连接卡板14-1-19之间以及跨中梁连接板14-1-13和加强墙连接卡板14-1-18之间,且与山墙椽条14-1-5对应的位置上分别钉射山墙连接板14-1-20,山墙连接板14-1-20与山墙椽条14-1-5的板面相互垂直;

山墙椽条14-1-5、板内椽条14-1-6、挑檐板14-1-7、板内支撑14-1-8的顶部齐平,板顶封面板14-1-10钉射在顶部;屋脊板14-1-1、结构封檐板14-1-2、飞椽板14-1-3、板边连接椽条14-1-4伸出板顶封面板14-1-10的宽度为板的厚度;在山墙椽条14-1-5、板内椽条14-1-6对应的位置均分别钉射顺水条14-1-16;顺水条14-1-16的顶部钉射若干个相互平行的且与顺水条14-1-16相互垂直的挂瓦条14-1-17;

屋脊板14-1-1、结构封檐板14-1-2、飞椽板14-1-3、板边连接椽条14-1-4、板底封面板14-1-9、板顶封面板14-1-10围成的空间内均分别设置隔声保温材料;

在墙板连接板14-1-14的两侧分别为宽度为板的厚度的墙板连接现场施钉区14-1-21;在跨中梁连接板14-1-13的两侧分别为宽度为板的厚度的跨中梁连接现场施钉区14-1-22;在屋脊梁连接板14-1-12的远离屋脊板14-1-1的一侧为宽度为板的厚度的屋脊梁连接现场施钉区14-1-23;在山墙连接板14-1-20的两侧为山墙连接现场施钉区14-1-24;在板边连接椽条14-1-4的内侧露出板底封面板14-1-9的部分为板间连接现场施钉区14-1-25;在加强墙连接卡板14-1-18和加强梁连接卡板14-1-19分别远离墙板连接板14-1-14和跨中梁连接板14-1-13的一侧,且露出墙板连接板14-1-14和跨中梁连接板14-1-13的部分分别为墙板加强卡板现场施钉区14-1-26、跨中梁加强卡板现场施钉区14-1-27。

图113~图114为模块化上屋脊标准屋面板示意图;模块化上屋脊标准屋面板14-2与模块化上屋脊山墙屋面板14-1区别在于:板的两侧均为板边连接椽条14-1-4,山墙椽条14-1-5替换为板内椽条(14-1-6,挑檐板14-1-7替换为板内支撑14-1-8,不设置山墙连接板14-1-20。

图115~图116为模块化下屋脊山墙屋面板示意图;模块化下屋脊山墙屋面板14-3与模块化上屋脊山墙屋面板14-1区别在于:模块化下屋脊山墙屋面板14-3不设置跨脊连接板14-1-11,且屋脊梁连接板14-1-12与屋脊板14-1-1靠紧。

图117~图118为模块化下屋脊标准屋面板示意图;模块化下屋脊标准屋面板14-4与模块化下屋脊山墙屋面板14-3区别在于:板的两侧均为板边连接椽条14-1-4,山墙椽条14-1-5替换为板内椽条14-1-6,挑檐板14-1-7替换为板内支撑14-1-8,不设置山墙连接板14-1-20。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